蒲松龄后人对蒲松龄墓被掘情况的描述有两点我特别关注:
第一,掘墓者确实把蒲松龄遗体挖出来了,那么,墓里是两具遗骨,即蒲松龄夫妇遗骨?还是三具遗骨,即蒲松龄夫妇及“第二夫人”?
第二,蒲松龄头下枕着一部书。这是部什么书?是《聊斋志异》又一手稿,还是传说的“蒲松龄写的长篇小说”《醒世姻缘传》?
听到蒲松龄后人对“文革”掘墓的描述后,1980年秋天的一个夜晚,我在蒲松龄纪念馆把当年掘墓的红卫兵头头请来了。这“独家访谈”是在蒲松龄纪念馆长鲁童陪伴下进行的。多年来鲁馆长及其继任对我的研究工作给予了很大帮助。
那是一次我永远不会忘记的特殊访谈。
红卫兵头头非常紧张,我先向其说明:我不是公安局的,也不是“清查办”的,是普通的大学教师,在考察蒲松龄生平,希望得到您的帮助。
“你是当代见过蒲松龄的不多的几位。”我这样说了后,马上觉得不合适,这似乎带点儿讽刺意味,干脆实话实说,“我想向你了解蒲松龄墓的情况。”接着,我问红卫兵,你们掘开蒲松龄的墓时,有什么感想?
红卫兵说:没想到蒲松龄的墓那个熊样。
墓里没有豪华讲究的棺木,也没有值钱的陪葬品,墓穴都不是砖砌的,只是用廉价的三合土夯实。蒲松龄身上一点金珠玉器也没有!
开头,掘墓的红卫兵都不信自己的眼睛。这么寒酸,这么简陋,能是一个大作家的墓?可是墓里出土的四枚图章,像板上钉钉,确指了墓主身份:“蒲氏松龄”、“留仙松龄”、“留仙”、“柳树泉水图”。
我问红卫兵:四枚图章是你们掘出来的,它怎么到了蒲松龄纪念馆?
红卫兵回答:掘墓后第二天,蒲松龄纪念馆的人找他们说:听说你们从墓里找到一些东西?这该属于国家,你们交给纪念馆吧。红卫兵对掘墓所得根本不在意,就给了。如果不给纪念馆的人,这几个图章早丢了。
我又问:除了这几个图章,还看到其他图章了吗?
红卫兵说:“没觑乎。”
“没觑乎”是淄川土话,“觑”是看的意思,“没觑乎”就是没仔细看。
我又问:蒲松龄墓里还有没有别的陪葬物品?
红卫兵说:有啊。不过,那算什么陪葬品?一点儿不值钱。一个手炉,是铜的;一盏小灯,也是铜的;一方普通砚台;还有个烟袋嘴儿,不是金的,不是玉的,是琉璃的!烟袋杆儿?普通木头,已烂了。
我开始问我最关心的问题:“蒲松龄墓里边到底两具遗骨,还是三具?”
“两具。”红卫兵毫不犹豫地回答,接着说,蒲松龄夫妇的棺木已经腐烂,遗骨摆放的方位是:头枕万山,脚向黉山。
在当地,这样的“方位”,是“牛眠地”,但蒲松龄的后人并没出过官。
我又问:“我听说蒲松龄枕着一部书?”
红卫兵又是毫不犹豫地说:“枕着,挺厚的。”
我忙问:“你们拿出来了吗?”
“拿出来了。真怪,那部书一拿到地面,就化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