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努书坊
返回 努努书坊目录
努努书坊 > 一纸千金 > 正文 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纸千金 正文 第一百二十七章

所属书籍: 一纸千金

    第一百二十七章

    老薇这回干了个正经事。江诗怀,纪录片导演,撰稿人,老薇公司的几部纪录片作品,都由她执笔。从上个世纪末开始,江诗怀就开始关注乡村女性的生存现状,到了近几年,她零零散散写了一些文章。断断续续在各个平台上发布。反响不算热烈。但林林统一看了,都算是扎实的好稿子。

    林林联系上江老师,问她有没有把这些文章结集出版的意愿。江诗怀意愿非常强烈。

    林林问:“您还有其他稿件吗?网上的这些,不足以成书。”江诗怀二话不说,立刻拿出一部二十多万字的稿件,名字叫做《桃坪的故事》。事实上,稿子几年前就已经成型,一直在打磨,江诗怀看网上反响不热烈。就没有继续上传。林林这时候出现,可谓恰逢其时。

    通了个电话,林林说明了社内报选题以及出版的流程。江诗怀便毫无保留地把稿子发过来了。林林连天加夜看,初步判断,这是一部质量极高,且很具有卖相的佳作。它等于是把二十一世纪头十年,乡村女性的生存现状多向度地展现出来了。

    这书要出,必须出!且要快!

    林林第一时间找到师爽,把选题介绍了一下。

    师爽倒没说不同意。她只问:“江老师以前出过书么。”林林据实相告:“没出过,但不影响,这一部是处女作,也可能是成名作。”

    师爽让林林把稿子发她看看。林林立刻发了。第二天没动静。到了第三天,李林林几乎按捺不住时,师爽来了个电话,说《桃坪的故事》可以做。但要提前问问社长的意思——柳总退了,现在选题的生杀,全在闵社。李林林不含糊,立刻敲响了闵社办公室的门。

    闵社正在审稿。林林来了,他放下笔,碾灭烟,“《闷人咖啡》审完了,可以拿回去了。”哦,是娄文的中篇小说集。已经到终审了。林林把稿子抱过来,开始说江诗怀的选题。

    都说完,闵社道:“稿子发我看一下。”

    林林说没问题。

    闵社又说:“这种非虚构的稿子,又是介入现实的,一个是看稿子,二是看这个人有没有问题。”这一层林林也调查过,从过往的记录看,江诗怀没有过激言论。林林道:“江老师还是很有正能量的。”闵社没再多说。转而问她最近社内氛围怎么样。

    林林问指哪方面。

    闵社道:“编辑这一块,有没有什么声音。”

    林林笑说:“只顾着做书了,也没顾上听什么声音,但要说有,估计就还是年轻编辑都觉得太难了。”

    闵社道:“是,年轻人是难一点,但只要坚持,还是有希望的。”林林说那肯定的,尤其是闵社来了之后,希望又更大了。发行部老大来请示工作,林林意识到自己不宜久留,跟闵社招呼了一声,撤了。只是,等她抱着稿子从洗手间出来,却看到宋雁站在闵社门口,满面愁容。

    林林在洗手池边躲了一会儿,等宋雁进了屋才走出来,快速从社长门口经过。

    《烽火》唐嫚儿不做,师爽还是没舍得放,亲自操刀,一鼓作气做了。同期,宋雁那边推出了聂风的中篇小说集《单行道》。这一回,李林林没给聂风打电话。显然,聂风有他自己的考量。现在她离开了宋雁的部门,人家又不需要“平衡”了。宋雁自然可以吃“独食”。呵呵,其实直到如今,李林林才终于明白,作者和编辑,永远也不可能是朋友,但也绝对不是敌人。就像铂金斯,帮助了多少人,但有的作家,最后还是不是把他抛弃了么。但这同样不妨碍编辑的伟大。好的编辑,一定要有牺牲精神,并且千万不能指望作者“知恩图报”。好在,林林手里还有《桃坪的故事》。同时入库的还有娄文的《闷人咖啡》。

    林林找张明贵聊宣传方案。很遗憾,营销推广部几个得力干将,已经被师爽和宋雁调遣走了。两位主任都准备放卫星。留给林林的,只有一个新来的顶替鲍蓉位置的小男孩。张明贵还是给出“三板斧”。林林理解明贵,他也只有这么多资源,宣传上,归根到底还是靠自己。

    等都谈完,林林问明贵,“真要走?”

    明贵还是带着招牌式的笑容,“不好说,服从组织安排。”

    听这口气,是肯定要升职、调任了。

    林林叹息,“你走了,社里宣传更不行了。”

    张明贵保持乐观,“江山代有人才出嘛。”

    林林转而问:“鲍蓉去哪儿了?”

    张明贵说不知道,说老鲍走后就消失了。

    社里的方案定好,林林先做的是《闷人咖啡》的活动。招募读者,在书店做分享会,请了几家媒体报道。这一次,林林还格外请了诸葛六站台。毕竟,诸葛六跟娄文关系不错。诸葛六来了,一个劲儿叹息,“《烽火》你怎么不做呀。”

    林林笑道:“主任做不是更好么,资源更到位。”

    活动一做,《闷人咖啡》上了新书热卖榜。

    第一拨活动就到此为止了。

    林林又开始忙《桃坪的故事》。跟《闷人咖啡》不同,李林林认为“桃坪”更有现实的共振点,它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对于乡村现实的关照,都是可以放大去讲的。而且,作为非虚构文本,它的很多段落,也适合放到各种形态的媒体上去发。林林先把文稿爬梳一遍。把能够扩散的小章节全部分列好。然后,一方面抓主流媒体。尤其是几个大的杂志。她挨个打电话,做介绍,努力争取更多的版面资源。另一方面,是抓新媒体流媒体,尤其是那种大号。那种粉丝画像贴近于《桃坪的故事》所传达的人文关怀的自媒体号。

    林林线下去谈直播、谈访谈。作为交换,林林带重量级嘉宾来——这样可以提高自媒体平台的逼格。而且,图书一旦形成销售,可以按约定比例提成。

    两方都有利可图。谈判就顺利多了。

    当然,江诗怀这边也愿意全力配合。她的写作生涯已经有二十年,但市场化运作,还是头一次参与。她跟首次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一样,卯足了劲,拼,冲。她良好的口才一下在直播平台释放,两次活动之后,连头部大报和大刊都找来约专访了。

    趁势,江诗怀上了两个封面。

    年底,又拿下了一个杂志社举办的文学评选,得了个“年度作家”大奖。

    江诗怀意气风发去领奖,李林林全程陪同。在社内编辑的眼中,林林这算出尽了风头。反观宋雁操刀的《单行道》和师爽做的《烽火》,一拨宣传过后,就逐渐声消音止,没什么动静了。

    在走廊里遇到宋雁。她老人家面目严肃,也不跟林林打招呼。师爽对她的态度似乎也有点变化,好几次早饭时间在食堂遇到,师爽的口气都几近揶揄。林林警惕、注意,反倒对师爽格外尊重。过了一阵,师爽似乎平静下来了。

    同样对林林不满的还有娄文。《闷人咖啡》在热卖榜上混了一阵。终于还是掉下来。娄文截屏来问,口气委屈。林林真想告诉她,这种书,能有这个成绩,可以啦。可话到嘴边又必须改成:“我再想想办法。”

    呵呵,还能有什么办法。无非是求爹爹告奶奶。林林挨个给媒体的记者、编辑发消息,打电话。希望帮娄文争取版面,但响应者却不多。也难怪,无论是《闷人咖啡》这本书,还是娄文本人,都没有什么宣传的点。没有点,就不方便传播、扩大。折腾了半天,只有一家报纸给了一个边栏的报道。

    同时,娄文还对《闷人咖啡》在豆瓣上的展现不满。没上新书速递。也没人点想读。她跟林林商量对策,最终还是社里出资,请了个“工人”,挨个给娄文的粉丝发消息,请他们关注这本书。当然,这种做法也是有样学样,某知名青年作家目前就这么操作,邮件私信各平台满天飞。办法是笨了一点,但也不失为一条出路。

    年终,出于意料地,好几位作家都请了林林吃饭。比如诸葛六,比如聂风。没请饭的,也有人送了礼物。比如姚芳——尽管林林已经退过姚芳的稿。但姚芳还是不计前嫌,叫林林“亲爱的”。

    诸葛六和聂风在饭局中还忍不住抱怨,当然,一个抱怨师爽,一个抱怨宋雁。但两个人有个共同的指向,都怪林林怎么不做他们的书。导致现在《单行道》《烽火》简直成了“没娘的孩子”。人家这么说,林林自然要反其道而行之,狠狠说了说师爽和宋雁的好话,“都尽力了,书做得多漂亮啊!”

    诸葛六鼻子不是鼻子眼不是眼,“那也不能光漂亮呀!”

    年终社内总结大会,闵社连续点评两次《桃坪的故事》,又颁给了林林一个两年评选一次的编辑奖。一时间,李林林成为了社内风头最健的编辑,甚至比贡献了巨大码洋的史念芹还高了半个身位——史老师只贡献了码洋,李林林可是既贡献了码洋,又贡献了口碑呀!

    林林志得意满。可她又时刻告诉自己,低调低调再低调,谦虚谦虚再谦虚。虽然师爽没说她什么,宋雁也没有什么行动。但社内还是有些声音出来了,“外面的编辑多厉害呀,跟我们可不一样,人就是来挣钱的”,“怎么好桃子都让她吃了”。

    话传到林林耳朵里,她听见了也只能装听不见。下午下班之前,师爽突然要开会。她说社里又让报年度选题了,大家有什么选题可以报上去。林林倒是有几个,但她不打算走年度选题。师爽问,林林就说没有。

    师爽笑呵呵来一句,“你也会没有选题呀。”

    林林强行挤出点笑容,没作声。

回目录:《一纸千金》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1《玫瑰的故事》作者:亦舒 2《颜心记》作者:时音 3《交错的场景》作者:松本清张 4《月升沧海》作者:关心则乱 5《梦华录》作者:关汉卿 6《在暴雪时分》作者:墨宝非宝 7《长相思第二季》作者:桐华 查看图书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