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十九章
这一个礼拜,林林光往设计部跑了。
有两个封面在做。一个是跟鲍蓉合作的,作家姜左的悬疑新作《某年仲夏》,另一个是姚芳暌违三年的新长篇《简单生活》。设计部老大把任务派给了周大姐。
林林头皮发麻。在她看来,设计部的设计水平三个档次。第一档,自然是主任孙元。他的设计,简朴、大气,几十年的功力,使得他的设计有一种静水流深的美。乍一看,似乎平平无奇,再细品,越看越喜欢,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副主任李明非是第二档。他的设计,绚丽多彩,先声夺人,乍一看,有时尚感,喜欢。但最大的问题是经不起细打量,更不太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换句话说就是,他做的封面,你当下可能喜欢,但很快又不喜欢了。
第三档是个女孩。朱莉莉。她的封面跟她的长相一样,平。用色平。结构平。各种平。她的设计一糊上去,那书多半无法畅销。但小朱偶尔也能做出美丽的封面——也仅限于美丽而已。
第四档就是这次给林林做封面的周大姐了。从历史战绩看,她做过好封面。有几本大畅销书的封面还是她操刀。可问题是,现如今,大姐的心思不在工作上啦!丈夫开了个面馆。她整天往跑出去帮厨。再加上年头她又怀了二胎,林林找她的时候,她肚子已经撅到手都快碰不到鼠标了。就这,人脾气还不好。林林来提了点意见,周大姐立刻说:“你老搁这儿坐着,我都没灵感了。”弄得林林进也不是退也不是。她只好把鲍蓉叫来帮忙。
鲍蓉拎了点水果来。好歹把大姐的积极性稳定住了。两个人合力向大姐传达完中心思想,又走到设计部外头的露台上说话。
鲍蓉问林林竞聘报名没有。
林林笑说:“我报什么名,没一点根基。”又反问:“你报了么。”鲍蓉说没有。也是,她是营销推广,不适合竞争编辑岗位。谁知回到办公室,鲍蓉又发来消息,说营销推广部新设了一个副主任的职位。
“给张明贵当副手?”林林回复。
“是。”
“你想报么?”林林问。
“主任在做我的工作,支持我争取一下。”
林林想了想,回复:“有竞争对手么。”
“小江、小吴。”都是他们部门的。且都是难伺候的主儿。小吴好像还是关系户。林林建议鲍蓉试试。不过考虑了一会儿,她又给鲍蓉去消息。提醒她要注意。“营销推广部,一个主任,够了,设副主任,没准就是个坑。无非是营造人人争上游的氛围。可能竞聘到最后,谁也当不上。”林林分析得头头是道。
鲍蓉深以为是。
林林又问:“领导找你谈话了么。”
鲍蓉说除了张主任,没有更大的领导出现。
林林继续打字:“如果想让你上,估计早都找你谈话啦,所以,没必要去当这个炮灰,而且,就算当上了又怎么样,不是一把手,还是被张主任管着,下面的人恨你恨的要死,搞不好还明里暗里不配合你工作,到时候,你就是个背锅的。”
鲍蓉回复:“还是你清醒!”附带一排大拇指。
办公室座机响了。林林接。听筒那边传来的却是个熟悉的声音:“我找李编辑。”林林没听出是谁,“我是,哪位。”
对方说:“老朋友都不认识了,我,诸葛。”
哦。分辨出来了。是诸葛六。他怎么打这个电话了。林林笑说:“诸葛老师,别是我手机号您都删了吧。”
诸葛六说:“还是习惯打座机。”
林林提着气,“干吗,有公事?”诸葛六说还真有点公事。无事不登三宝殿。这是诸葛六的风格。最关键是,人家现在是大作家啦!能屈尊来电,林林也觉得有几分面子。不过,自从崔笛韵放话“不客气”后,林林就没再主动跟诸葛联系过。诸葛的活动邀请了一次,她也没去。反正,她李林林现在跟崔笛韵,是井水不犯河水。就算没有了诸葛六、顾青云,她还有聂风、杨冰夏。林林的作家版图一步步在壮大。但这回诸葛六出现,又有点把林林当朋友的意思,话说得很软,想让她帮忙——他的一位评论家朋友都教授想出一本评论集。如果能在文艺社出,那自然是最好的。
诸葛六还隐约露出一点意思。话说得含糊,但林林也听明白了。如果她李林林能帮这个忙,将来他诸葛的新长篇,可能就转到林林这儿。
林林却把话挑明了,“别,还是要注意崔老师的感受。”
诸葛六笑道:“她还能干几年。”又说:“她做书,给我删得,改得……那简直……”重重叹息,“这话我也只能跟你说。”
林林不禁微笑。
诸葛六继续,“我不是说我的稿子不能动,我自己都删了十几万字,可关键你得删到点子上呀!”
面对“两面三刀”的诸葛六,林林以沉默作答。她当然明白他这一步操作背后的逻辑。没准,他已经在崔笛韵那儿碰过钉子啦!又或者,以他对老崔的了解,也清楚崔某人向来是个掐尖儿的主儿,不会帮他做这种人情书。说白了,人家崔某人已经做过了你诸葛六最畅销的作品,就算以后不合作,也无憾了。因此,诸葛六只能来找她李林林。
从编辑的角度出发,这本评论集,可做可不做,但从朋友的角度出发,林林又打算帮诸葛这个忙。面向未来嘛。帮别人就是帮自己。不过,在帮忙之前,林林需要弄明白其中原委。她给过去的老朋友打电话,也是评论家,对业内动态十分了解。林林简单说了几句,朋友就笑着说:“诸葛这是做人情呢。”林林说那是自然,可是,为什么呢。老朋友点破了,“他估计想往都教授那儿调。”又说:“多好的一个养老地儿呀,不用坐班,一年少说有达几十万拿,真能调过去,那就岁月静好了。”
明白了。破案了。林林这算帮忙也帮个清楚。她给诸葛六打电话,告诉他打算下个月头把都教授的选题报一下,有情况随时沟通。挂了电话,她去找宋雁谈这个事。宋雁一听说是诸葛六介绍,没说行,也没说不行,她让林林把选题报上去,印数要严格控制,看社里的意见。林林说没问题。宋雁连带说:“杨冰夏那些旧作,缓一缓。”
林林不明白为什么。
宋雁道:“新作还没消化完呢,又来旧作。”
林林道:“不正是要趁着热度,打包出售么。”
宋雁说:“你还没看明白,《尘埃》已经把她多少年积攒的名气消耗得差不多了。发行反应,最近库存很严重,旧书再一做,我们今年的成本会大大超标。”
林林着急,“那怎么跟作者交代。”
宋雁道:“没说不出,只是要按计划,有规划,有节奏地推出,她如果问,咱们就给出合理解释,如果不问,等一等无妨。”
林林直言:“主任,这样很伤作者。”
宋雁一本正经,“我们要多方面考虑,不能总是作者高兴了,我们不高兴,社里不高兴。”
林林知道宋雁在兴头上,眼下估计无法说服,只好先退出去,从长计议。
年中书会,林林被安排到馆配值班。场馆里,她看到了星火社的书架,不过轮值人员里,她一个也不认识。三两个小孩,一个大姐,都是陌生面孔。直到她去洗手间折回头,才跟星火社老发行常晶晶遇了个大着。晶晶是发行主管,来巡查工作。林林跟晶晶还算有些交情,虽然从未联系过,但见面还是亲。
林林对晶晶说:“胖了。”
“你瘦了。”晶晶嬉笑着。
林林用调侃的口气问:“当领导啦?”
常晶晶还是有股虎气:“啥领导,才管几个毛人,就是个打工的。”老同事相见,林林自然要问问社里的情况。晶晶说又来了个新社长。林林问:“这换第几个了?”晶晶笑说我都闹不清了。林林说:“业务还是邹社管吧。”晶晶说是。林林问那吴总呢。
晶晶哎呦一声,“吴总都快走了。”
走了?林林发懵。去哪儿了?整个圈子,没听说吴冠要跳槽。林林表示严重关切。常晶晶才说:“人准备去西藏,援藏。”吴冠要去援藏。这关键的信息在李林林脑海中迅速处理着。吴冠的处境,吴冠的愿望……所有有用因素整合到一起,林林得出结论。这一步,可谓是吴冠职业生涯的最后一搏。
司空来走了,邹社上位,吴冠一直没能翻身。在星火社,吴冠是没有当一把手的希望了。干到退休,也不可能成副局。现在孩子也大了,家庭负担小一些,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冲出去,支援边疆,三年苦下来,没准回来还能再升一格。那么,就能以副局的待遇退休了。
明白了吴冠的“深谋远虑”,林林突然又莫名失落起来。吴冠放弃出版了。或者说,出版事业与吴冠无关了。也难怪,人生有涯,他已经在想退路了。轰轰烈烈干出版已是前尘往事。时代变了,人老了,总要识时务的。想到这儿,林林一方面觉得紧迫,另一方面又感觉庆幸。她还有机会。还能继续搏杀。她的职业生涯,还没盖棺定论。
下午值完班还剩点时间,林林到各个场馆转了一圈。北方分社没来参展。老褚接手后,北方分社的面貌是一年不如一年。星火社倒热火朝天,只是看展的人林林依旧不认识。
不认识也好。她能装作普通读者,走到展架跟前。她拿起几本书,都是儿童文学。责编是王萌。书脊还印着小标识。叫:萌孩馆。不用说,这应该是王萌创立的工作室。这丫头聪明。像这种拿不到什么资源的中小出版社,编辑只能把选题切口做得垂直再垂直。为一小撮人而做书,可能还能有一点市场。拿着书,林林为王萌高兴。不是因为她做出了什么书,而是因为这些旧同事们,尽管在非常艰难的环境里,依旧在寻找出版的意义,职业生涯的意义——既然还在做,总得做点有价值的东西吧。
放下书,再一擡头,竟看到胡明月和葛文婷向展台走来。林林不想跟她们打招呼,头一低,一猫身子,呲溜从展架缝隙钻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