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社里要改组织架构,这风吹了不是一两天了。经过星火社的改制,李林林对这些人事变化,已经见怪不怪。她反正万变不离其宗:我做我的书。任凭风吹浪打,只要有手里有稿子,就能闲庭信步。事实上,在北方社打拼了这些日子,林林手里已经积攒了一些资源。畅销书有林秋水的套系。虽然新作会被绿橘分走一半,但策划编辑永远有她一份。这是抹不掉的。
还有老干部的书,桑平的书,以及一些常销书。在几个副总监里头,李李林的表现可谓突出。因此,当扁平化管理的风吹来,吕薇是为林林抱不平的。
“再怎么扁平,编辑这块,也需要有人管呀。你不上,谁上?”吕薇一边喝酸奶一边说,“王栋能跟你比?”
“王老师还是不错的。”林林谦虚。
吕薇说:“他可能去做质检,最后大概率是你上。”
林林愣了一下。王栋去做质检,这可是个核心的秘密的信息。老薇适合做地下工作。
但她没表现出惊诧,而是轻描淡写地,“上了,然后呢?还不是各人自少门前雪,有这工夫还不如多拿几部好稿子。”吕薇又说:“我听说如果公司被收购,你们这种老员工,可能都会有股权。”
“听谁说的?”林林发问。
“坊间乱传。”吕薇不敢说实话。这话是听褚秀说的。她似乎也感觉出林林和褚秀不对付。自从做了养生书后,吕薇和褚秀走得很近。
林林没阻拦。她能理解。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何况也没必要跟钱过不去。但工作上是一方面,情感上是另一方面。她不舒服的,是老薇似乎在情感上也被褚秀“统战”过去了。本来是她、老薇、徐可欣三个人午间瑜伽,现在褚秀也加入。还拉着老薇换了一家店。这就有点处心积虑了。林林没看懂褚秀打的什么主意,但她根本没心思管,工作都忙不过来呢。
中层例会。虞国光让大家为公司提意见。刁爱玲提了发行计提的问题。余振提了出版纸价的问题。冯娜娜提了营销资源整合以及营销费用的问题。王栋没提问题。
林林提了一个。
“我觉得现在选题的方向在变,”林林拿比在本子上划着,“包括林秋水那类作者的选题,虽然我们签了长约,但并不意味着就能放养了。”
绿橘插话,“没人说要放养啊。”
她现在虽然不算中层,但已经被允许参会。褚秀打断绿橘,“听李老师说完。”林林继续:“一个创作者的商业巅峰,必然是有限的,在巅峰之后,市场会对创作者产生不同程度的疲软。爆款,只是把作者送上了牌桌,后面的发展,我们得好好规划。”
虞国光听罢,摸着下巴,“林秋水的稿子,还是李副总主抓,橘子配合。”绿橘一脸的不满意。在她看来,恐怕李林林是存心跟她对着干。但在林林却觉得自己是有一说一,不针对任何人。不知道。呵呵。或许,在内心深处,在某种潜意识的层面,林林也想要给绿橘一点颜色看看。姜还是老得辣。从这个角度看,林林似乎又能理解当初吴冠的心情。培养下属跟养孩子不一样。孩子,你会希望他好。但下属,终究只是打一场配合。她告诫自己,别把感情放进去。或者说少放一点感情,多加一点理性。这样,一旦发生“背叛”,就不会那么痛苦。
会后,虞国光让林林留一下。
好么。八成他老人家又要做她的思想工作了。无非是要团结同事,跟绿橘合力把林秋水的稿子吃下来。虞还没开口。林林就想好对策了。不是她藏奸,她确实也是有一说一,并不针对谁。哪知道老虞提的并不是这事。他给了林林一个电话号码。又说了他的一段职业生涯。这是个长故事,但林林在虞国光颠三倒四的叙述中大致捋明白了:这号码是一位著名音乐家的。这位音乐家最近凭借综艺节目翻红了。虞过去在别的出版社时,帮音乐家裘凤衣出过自传。但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把音乐家得罪了。失联。现在,他想重新跟音乐家取得联系,把她那本旧自传出一下,顺带看能否约一部新稿子。
“盯紧一点,”虞总指示,“需要我做什么,随时找我。”
一石三鸟。林林明白虞国光这番出手的用意——
首先,是弥补曾经对裘凤衣的亏欠;其次,是借着裘现在的流量帮公司盈利;三也是给她李林林一点补偿。在和林秋水签长约的事情上,虞国光做得不地道。事实上,如果没有他虞某人的支持,绿橘估计也不敢这么明目张胆。
好。虞总给面子。林林就心安理得接下。不过老实说,裘凤衣也不是什么好对付的角色。她经历丰富,张扬,甚至有点跋扈。虞国光把她交给林林,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吕薇得知,叹道:“哎呦我的妈,也只有你,裘老师那气场,一般人真hold不住。”林林也有点发怵。思来想去,她还是觉得直接打电话过去有些突兀。比较恰当的处理办法是,先发短信过去。得到回应,再询问是否可以通话。这些艺术家,说白了还是喜欢被捧的。但在此之前,还是应当把功课做足。
裘老师的自传《声入云端》已经绝版了。李林林巴巴地从旧书网上淘来,当晚就开始做批注、做笔记。
这次中层会后,还有件怪事。褚秀在向她靠近。中午这顿饭,连着跟她和吕薇吃了好几次。林林的理解是,老褚想要缓和关系。可是,为什么呢?林林想了许久也没明白,又不好向吕薇“求教”。毕竟,老薇现如今跟褚秀走得也比较近。于是林林只能安慰自己:少一个敌人,总比多一个敌人强。
晚上到家,孩子在看漫画。老邱处理工作。林林把碗筷收拾了,再打扫卫生,等洗好弄好,老邱从书房出来,把儿子上学的问题又提出来了。老邱的意思是,实在不行,就在家门口的小学先上着。
林林反问:“不是说不好么。”
老邱道:“好的学校不在片区,你的集体户口也帮不上忙。”林林没吱声。老邱继续,“要么就是换房,但现在手里的钱不够。匆匆忙忙换,万一晚了几个月,又够不上学校的杠杠。”
林林懊恼,“早干吗去了。”
老邱说:“早不心想你那集体户口有用么。”
林林沉默了一会,“要不上国际学校。”老邱说也不是不可以。两口子都没提钱的事。李林林当然也不会心疼这点教育出资。她担忧的是,现在上了“国际”,将来呢,初中,高中?都在“国际”的路子上走?就不去适应国内的教育体制了?这样不好。林林和老邱都是一步一步通过教育走出来的。她不希望儿子打从一开始就走“捷径”。虽然他们目前经济状况还算可以,可也毕竟不是什么富豪家庭。孩子的基础,还是要夯实。说白了,儿子未来要有点真本事。而这一切,从根儿上就要抓。
周末,林林送儿子上辅导班。这些事情,只要林林有空,肯定都是她顾。相对于创业的老邱,她的工作还算“清闲”。不过吕薇一通电话打来。林林又“清闲”起来了。“都下了两次病危了!”吕薇很激动。说的是耿双华。一次小感冒,他的癌症并发症直接把他送进了抢救室。
“现在已经稳定了。”吕薇大喘气。
“那我能给他打电话么。”林林问。
“能接电话,但说不了太长时间。”吕薇说。
没多想。能说一句是一句。李林林站在培训班的教室外面给耿双华电话。通了。耿的声音憔悴而苍老。但情绪还是正面的。林林明白,他在强打精神。耿双华是需要体面的。即使在山穷水尽的当下,他仍在竭力维持最后的尊严。听筒间有风。林林安慰不是,不安慰也不是。她只好跟他聊聊专业,简单几句。又问他那部小说准备在哪里出版。耿问:“你的意思呢。”
林林道:“社里要愿意出当然最好,这是福利,到时候跟常晶晶说说,线上线下都卖卖,小说品相不错,值得推一推。”
善意的谎言又让老耿提了点精神,他问:“找谁编呢,社里简直没人了,总不能找吴冠。”
林林强打笑意,说:“编还是我编,就当是外聘的编辑,社里找谁我再想想,等联系好告诉你。这书得尽快出。”
说出最后半句。林林又有些后悔。这话说得好像老耿时日无多似的。
这是老耿的第一本书,恐怕也是最后一本。找谁编,是个难题。林林首先想到吴冠。他最有权柄,最能推得动。但恐怕吴总并无此心情。找桃根呢?估计刘桃根会卖她和老耿的面子。只是,林林嫌桃根土。老耿的绝笔,她不想做出地摊书的感觉。或者找王萌。但那样就欠她一个大人请。也不好。考虑再三,林林觉得可能戴琪比较合适。老编辑,经验丰富,做书风格也还算清雅。而且戴无论是跟她李林林还是耿双华,都还算有点交情。姜艳玲走了,现在轮到耿双华。戴琪作为姜的同龄人,又怎么会没有兔死狐悲之叹。
考虑好了就动手。
果然,一通电话打过去。戴琪没打磕巴。同意。林林约她喝咖啡,打算当面把稿子递给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