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说服虞国光的过程不复杂。林林手持稿件,在他面前轻声朗读,“岁月面前,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场过客,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你路过我,我路过你,然后,各自修行,各自向前……”读完,作掩卷遐思状。
虞国光倒抽一口冷气,“这写什么的。”
“林徽因,张爱玲,或者每一个有想象空间的人。”
“有点超出我的出版经验。”
“以散文的笔调写一本应该枯燥的传记。”
“新路向。”
“对,新方向,”林林道。
“能赚钱么。”
“肯定不会赔钱。”
虞国光道:“其他部门什么意见。”
“王总同意,老刁同意,首印一万册版税百分之七,”李林林饱含激情,“虞总,这次我可是彻彻底底为公司考虑,拿名家,不可能有这个价,最好的情况就是以小博大。”
“《万水千山》进展怎么样。”
“齐清定,已经报批了。”
选题会,林林把《张爱玲传》报了上去。全票通过。签合同时,李林林才拿到秋水的个人信息。秋水强调必须保密,林林坚决执行。是啊,秋水本命叫赵娟,比林林大了八岁,看她身份证照片,十足十大妈相,跟她的文字形成极大反差。林林跟秋水通过两次电话,她的言谈甚为木讷,甚至有点口吃,声音低沉,跟轻灵完全不沾边。呵,这就是作家,以林林的从业经验,绝大多数作家,是见面不如闻名。看文字就好。鸡蛋美味即可,你又何必苦苦追寻鸡的美丑。
根据秋水的情况,林林定了营销策略——秋水是不能曝光的。神秘是她的特质。以文会友,主打文字。这一提议,林秋水深表赞同,她也不希望自己的生活被打扰。她说她的理想是,做个安静的写作者,秋水还说她想学一个叫红尘隐的作者。与世无争。只愿岁月静好。
稿子打磨的过程免不了拔河。
林林认为,秋水目前的优势是,文字清丽,具有散文诗一样的美感,但从试写的篇目看,她还太囿于时间顺序。林秋水却认为,她这样是写出来传主人生的全貌。
林林只好迅速敲击键盘,告诉她,“如果这样写,你的优势就被淹没了,这和市面上普通的人物传记有什么区别?你不是学者,在史料上也不会有什么新发现,你的优势是体验。顺这写,结构拘谨,没办法把你的体验释放到最大,所以不如来个并置。章节之间,不必是层层递进的关系,而是并且关系,每章谈一个主题,往事打散放进去,全书好像一个辐辏,不求每章清晰,但求给读者一个总体印象,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林秋水沉默了一会儿,才回复:“我都快成你的傀儡了。”
林林说:“作者永远是你,我是帮助你的人,这种风格的东西,市面上已经有苗头了,有好几个作者走这个路子,但你要做的,是集大成。扬长避短,把抒情唯美放大到极致。”
“会不会空洞?”
“瑕不掩瑜。”林林只能这么鼓励秋水,“你不是喜欢‘红尘隐’么,你不是想赚钱么。”
红尘隐是个已经在市场上获得成功的随笔作家。靠写林徽因出名。
“没人不想。”这话从秋水说出来有点奇怪。她现在的定位是不问世事。可是,再想想,不问世事也需要成本呀。赚钱不是罪。“我不能模仿任何人,我得写出自己的风格。”林林感觉自己像武侠小说里的武林高手,正在陪着另一位高手修炼武功。
林林发现秋水还有个优点:除了文字本身,其他方面,她真不矫情。比如,林林已经开始安排设计师构思图书封面。问秋水的意见。秋水就两个字:你定。可以这说,除了写稿,甚至包括版税多少,首印多少,秋水都让林林定。她对她百分百信任。如此好说话的作者令哆啦羡慕,成为策划编辑后,她手里还抓着时尚专栏女作者,合作第二本书,哆啦觉得自己被折磨得老了十岁!
午饭时间,哆啦跟林林抱怨,“姐,什么时候我也能遇到个林秋水那么好搞的作者。”
林林笑而不语。
绿橘帮哆啦补充,“女魔头封面,改第八遍了,现在要换设计师。”
哆啦继续吐槽,“对作者照片也不满,老觉得不好看。”
“不是她自己提供的么。”林林诧异。
“是自己提供,”哆啦嘟囔着,“说本来好看,放到前勒口就不好看,”顿一下,“我真想告诉她,长得不好看,怎么放都不会好看。”
瞬间哄笑。
周五下班前,陈志闯突然联系林林。有点意外。跳槽过后,林林和志闯的关系,仅限于相互看看彼此QQ签名。而且志闯还是打电话来,热情洋溢地,“林子,明天聚一下,就同批次进社的几个。”林林本能想拒绝,但又不想太不合群,她说先回去问问老邱,再给她消息。志闯挂了电话之后,吕薇也打过来,说同样的事。“什么情况?”林林问。一定有事。吕薇却说只是聚聚,老朋友越来越少。
远香近臭,离开过后,林林对志闯和桃根也谈不上讨厌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她不但能理解他的选择,甚至很包容。
人生在世,谁都有谁的身不由己。
聚餐地点是个火锅店,不消说,是志闯选的。聚餐他最喜欢吃火锅,不是因为火锅好吃,是觉得省钱。一圈人坐下来,刘念要回家奶孩子,没来。文婷到了。剩余就是桃根、志闯、杜立,还有多年没见的廖小平。
跟做梦似的。
廖小平就坐林林旁边。跟志闯的大肚子和桃根秃头比,廖小平算是中年却不油腻的典型。读完博士后,他考了公务员,现在做机关,也搞文字工作,据说写材料是把好手。志闯和桃根在他面前,显得多少有点颓唐、寥落,廖小平嘴里说的,都是人脉,眼里展望的,是五十岁之前升到什么级别。
杜立直肠子,照直问:“结婚了么。”
真胆大,自己没结婚,还敢问别人的婚姻状况,不怕引火烧身。何况这话问出来,文婷有点尴尬。她离婚了。廖小平笑呵呵道:“早都是围城里人啦,孩子都能打酱油了。”吕薇又撺掇着要看他老婆照片。
廖小平毫不胆怯,直接从手机调出来,比在众人跟前,“也是博士。”
博士配博士,合适。他爱人当然不算美,一张扁脸,戴着个厚底眼镜。估计看书看的,头发没做过,有点钢发质。“男孩女孩?”林林问。“丫头。”廖小平道,口气中似乎透着不满。
肉上来,女士们都上手,帮着涮肉,廖小平离开出版社最久,每个人的近况他都要问一下。志闯答得很仔细。林林侧耳听,她希望多得到点吴冠的消息。包括吴冠还恨不恨她,有没有抱怨。
可惜始终没听着。
肉热热闹闹吃完了,剩下的蔬菜、鸡蛋和面条,志闯要打包。大家兵分四路,文婷回社里,她还住宿舍,不远,打车走;廖小平提出开车送林林,他一晚上都没喝酒;志闯、桃根和杜立搭地铁;吕薇也开车。她对廖小平,“林林跟我的车吧,正好顺路。”
林林向吕薇报以感激目光。坐廖小平的车压力太大,保不齐听到什么不该听的。车开了,道路不算拥堵。林林感慨,“都变了不少。”吕薇说是啊,老了。林林道:“突然要聚,我还当有什么事。”吕薇不说话,表情凝重,目视前方。林林从后视镜里看到她苍白的脸。
“有事?”林林侧着身子。
“单位刚体检完。”吕薇道。
“你怎么了。”林林紧张。
“不是我,”吕薇道,“是耿老师。”
“耿双华?”
吕薇点头,“怀疑……白血病。”
林林脑子嗡的一下。才送走姜艳玲没多长时间,又轮到耿双华了?人生太短,猝不及防,得了这种病,基本被宣判死刑,只是时间问题罢了。林林为耿双华惋惜,他多人好啊,前不久还牵线了刘磊,怎么一转眼就……林林把耿主任的情况跟老邱说了。老邱问什么时候的事。林林说体检刚查出来。老邱建议林林尽早去医院看看。一个人去太孤单,林林也怕圆不好话,她给陈尔打了电话。他是耿双华多少年的“大哥”,情况他应该清楚。陈尔跟林林约了时间,同去的还有熊慧敏。
如果说姜艳玲的去世,是给这些人敲了个警钟,耿双华生病,则仿佛是彻底将时代翻篇。林林和陈、熊二总站在耿双华的病床前,一时无言。幸亏他有个妹妹,医院还在配型,如果可以,争取做骨髓移植。
熊慧敏开腔,却是对林林的,“在那边怎么样,虞国光那小子,难为你没有。”
耿双华瘦得双眼抠抠着,但精神还不错,老同事来,大家都很自觉,没人谈病情,耿双华依旧谭谈笑风生,他也朝李林林,“小虞要敢欺负你,跟熊总说,熊总专治他。”
熊慧敏笑着接话,“他第一天报道,迟到,被我批得差点哭。”
哪年的黄历了。林林苦笑着,说着言不由衷的话。几个人又讨论起现在出版界的情况,耿双华特地要求带头大哥陈尔下次来看他,一定带一本苏珊·桑塔格的《论摄影》给他。
热爱。
姜艳玲临走前不久,传达给李林林的那种感觉又回来了。他们终究是做出版的人。一辈子终究有那几本值得骄傲的书。耿双华的热爱,甚至比姜艳玲更甚,要知道,他可是在工厂做工十几年后,才进入出版界,接触他喜欢的文化,他出版的摄影书,也曾轰动一时。
林林故意喂好话道:“耿主任,您的那套《影》,该再版了。”
熊慧敏看陈尔,提着声调说:“对啊,这么好的书,又有读者,为什么不再版,回头我得跟吴冠说,经典版本需要重新推出,这是个盲点。”
说话间,有人在门口喊了一声老耿。林林擡头。是吴冠。他也来看老朋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