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司空来进入出版社,办的第一件事,跟民生有关。
他解决了出版社员工两顿饭的问题。
过去,早饭中饭都是自行解决。早饭,多半凑合,像志闯就是永远带一个菜包子外加一只白煮鸡蛋到办公室。林林和王萌严肃抗议。她们讨厌白煮蛋的味道。可志闯不听,依旧“放毒”。中午呢,是各个山头打游击的时段,周围的馆子遍布着出版社的员工,这是难得的八卦时间。林林过去跟吕薇在一块,现在,薇子投靠总编室,自然跟柳畅、翟玲搭伴儿的多。林林则和王萌形成组合。
司空来空降,一切不一样了。
他让社办赵主任去跟周边大企业谈判,最终谈下来一家。每位员工,每天伙食费四十八元,出版社按月交,员工们早晨、中午都去大企业食堂吃自助。
硬性要求是,早上八点半之前,必须吃早餐,中午一点半之前就餐,每周不得缺席两次,缺席两次以上者,费用自理。当然,你可以选择不吃,提前一个月找赵主任登记。出版社不再帮你缴纳费用。
措施一颁布。年轻人山呼万岁。他们穷,有人管饭,自然乐得笑纳。年轻人都说司社好。但有的老人就不乐意了。比如姜艳玲,第一个月她就拒绝办理用餐卡,“难吃!不去!”但事实上,难吃只是幌子,关键是,群体就餐打散了她中午的乐趣。以往中午这顿,是她跟耿双华陪着陈尔出去“打猎”放松的时段。
他们不缺钱,总去高档管子。
现在一集体管理,优越感没有了。姜艳玲很不舒服。可是,司社一来,陈尔中午必须跟社委会班子统一行动,围绕在司社周围。
小团体被打散了。
到最后,耿双华还是劝姜艳玲办了卡。便宜终究不占白不占。但他们跟年轻人不一样,年轻人是时间一到,就立刻冲去食堂。但中层们则稍微晚一点。最高层的社委会成员更晚,中午这顿,他们通常在食堂快打烊时才姗姗来迟,打扫一点底子。
林林不理解为什么这样。
吕薇点评,“日理万机。”
不过,早上这顿给不少人带来了麻烦,八点半必须到,意味着很多人住得远得,五点多就得出发,在有些人看来,社里这是变相加班。
林林和吕薇都认为,吃的问题,仅仅是打开个缺口,司社的手段很高超,他就是要打算原来的小团体,重新构造出版社。
林林问吕薇,选题会什么时候开。第一次选题会,无疑具有风向标的意义。一个社长一个风格,他认可什么样的选题,摸不透。而且,过去的选题重新上会,本身也是立威。
天地变了。
出书的风格也必须改变。
最先得司社意的是一编室的孙雪梅,她做的《当代社会常用法律知识一百问》,得到司社点名表扬。第一次员工大会,司社拿起这本小册子,“这种书,我们应该多出,思路很明确。”
二编室张红娇见此情状,立刻发动编辑室全员加班,做出一套“护理员基本技能”系列,囊括养老护理、婴幼儿护理、家庭保洁等。司社私下也点过名。相比之下,三四五编辑室就略显尴尬。三编室定位还算明确些。但林林出版的《危机中的女人》《无处躲雨》给司社拿过去,司社看了看,沉默,点烟,在封面女人擎着的伞上烫了个窟窿。
林林拐弯听到些风声,说司社批评过吴冠,说这种书,少出,以前出版明星写真的亏还没吃够?!司社喜欢传统文学,喜欢名家名作,中外名著这条产品线,司社觉得应该保留。
四编室就更加尴尬,主任罗轩被司社批评得帽子都戴不住。“管理能力提高,要见书!”胡明月一年就出了两本书,戴琪的女性图书,刘念的心理学图书,司社都不大喜欢。
一时间风声鹤唳,都摸不准路子。
最先转型的是吴冠。周一例会。吴冠提出要出版“四大名著”。林林一听就头大。第一,编辑室就那么几个人,要出四大名著,编辑力量根本不够。而且,做四大名著需要古典功底。三编室的人,不是学现当代文学,就是学文艺学或者比较文学的,先天不足。更何况四大名著已经有那么多版本,古籍专业社,还有文学类出版社都在出,其中不乏经典版本。那星火再出,有什么意义。
“议一议,”吴冠让大家发言,“林子,你什么看法。”
林林不愿意说违心话,只好反问:“编辑周期是多长。”
“三个月。”吴冠说,“大家一起做。”
林林不吭声儿。就算表态,三个月要出版四大名著,开什么国际玩笑,质量能保证吗?多快好省大跃进,就怕到时候出问题。而且,借用朱主任的一句话,“这书卖给谁?”
谁会买你个普通版本。愁人。
吴冠又面向志闯。陈志闯随即道:“我认为可以做。名著是公共资源,我们不做,别人也会做,这个市场是必须占!再说不用支付稿费,成本不高。”
狗腿儿!林林在心里骂。司社来了之后,变色龙陈志闯已经变化了好几次,核心原则是,顺着领导的意思来。吴冠又问王萌。王萌没意见,她一贯如此,人设是花瓶,只要能插花就行。再问大川,大川提出还是应该做出差异性。很明显,大川是明白人。可他道行毕竟比林林浅。林林有想法,未必说出来,大川呢,有时候难免直言不讳。其实做出差异性,何必他说,吴冠老江湖了,他能不知道。开会提出来,只不过是假民主,真独裁罢了。四大名著,反正肯定是会上马,林林只求给她安排一本《红楼梦》,这书她读过得次数多,编着好歹轻松点。
没几天,果不其然,吴冠制定了方案,四大名著做“插图注释本”。《红楼梦》这本的插图,吴冠给林林提供了线索,用清代孙温的图,已进入公版,不用付稿费。志闯分了《三国演义》,王萌是《西游记》,大川编《水浒传》。
至于注释,吴冠委托林林牵头,接触接触学者。
“价钱呢。”林林问。
“一本五千。”吴冠说。
林林咋舌,又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在社里干活儿,永远两头为难。林林只好叫上王萌,去高校找学者,看文学院有没有搞古典文学的老师愿意接活儿。
好一番顺藤摸瓜,终于找了个拐弯关系,林林联系上一位教授。研究明清小说的。但真见了面,才知道人家根本没打算接,而是给林林推荐了自己的博士。没办法,只有三个月时间,林林只能接受博士。
四大名著的事安排好,林林找到吴冠,她没客气,直接问他,“主任,我那‘文学小丛书’怎么办。”吴冠的意思是再报一下,走会。林林担心过不了。吴冠说:“到时候,你说清楚一点,我也会帮你争取。”
有吴老大这句话,林林的心稍微安了一点。但没几天,她遇到个事。顾老师主动给她来电话,专门问稿费的事,她在国内刚买了一套房子,正装修,需要用钱。
“账已经做好了,应该很快!”林林在电话里打包票。挂了电话,她又去找吴冠商量。
“合同上怎么写的。”
“写的是六个月,现在已经五个月了。”
“还差一个月。”
“顾老师不是一般作者,而且她确实有事,要装修。”
“跟作者好好解释解释。”吴冠似乎并不急林林所急。林林觉得,吴冠变了,这种变化是从司社来之后发生的。顾老师是什么级别的作者,这件事情的特殊性,她相信吴冠肯定明白。可是,在司社不喜欢和她林林着急之间,吴冠毫不犹豫地站在了司社那边。不管司社有没有道理。很显然,吴冠也在寻找靠山。
林林能理解吴冠,他小地方出身,混到现在不容易,又有俩娃儿,负担重……但她不能原谅他,作为编辑,尤其是文学编辑,必须得有规则、底线。更进一步说,做人还是厚道点好。文人,还是得有点气骨!总不能颠倒黑白,是非不分,指鹿为马。她就说不出张红娇出的那些书好在哪儿。她能保证自己不说他人坏话,但也绝对不会违心地说人家好话。
气闷了两天,终于还是打给顾老师。林林意思是,她可以先用自己的钱垫付。真心实意地。“没关系的顾老师,我能付得起……”
尴尬。
这是付不付得起的问题么。一点小钱,磨磨唧唧,没个说法,最后还由底层小编辑垫付,说明什么?说明出版社根本没把她顾青云当盘菜!
此时不撤,更待何时!
顾老师丢给林林两句话,第一句是,“你们这个社……”欲言又止。第二句是,“林林,编辑不能这么当”。电话还没挂断,李林林就已经满面羞红。顾老师说得对啊,做编辑做到这个地步,算什么?!说句不好听的,还没赚到钱,就已经倒贴钱了。而且,社里这么一整,跟顾老师还怎么处,这条线索,基本等于断了。
可怜她处心积虑步步为营铺路到现在!
恨人!
林林颓然坐在工位上。王萌买了雪糕,分给大家,说消消暑。下班之前,总编室柳畅来电话,通知三编室诸位,三、四、五编辑室的老选题,明日上午十点,准时过会。
“我还没整理呐!”王萌吓得雪糕棒差点掉地上。
志闯叹气,“二编室被砍了一半。”
林林心跟沉到湖底似的,此时此刻此情此情,她只能祈求老天,明儿能让她顺顺利利把“文学小丛书”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