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成商盛极而衰无奈改制迪康被迫进行第二例要约收购
成商集团(600828.SH)曾是西南零售业界的一只猛虎,一场"精神变物质"的洗礼后,规模跃居西部之最。
一场要约收购,成就了法人股预受第一人。成商集团本以为嫁了如意郎君,从此好好过日子,不想这竟是恶梦的开始。业绩一路下滑,资金链日渐吃紧。不是我的错,为何受伤的却是我?
走在茫茫股海的成商集团,到底何去何从?要约收购再次光临成商集团,这一次可是最终归宿?
成商集团(600828.SH),公司全称:成都人民商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它的前身是成都人民商场,始建于1953年,当时并不是法人单位,只是交易场所。1969年变成法人单位,取名"工农兵人民商场"。从那时起,人民商场就是成都零售业的脸面,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甚至享有在省外直接提货的一级拿货权。历经35年的不断改造、合并、重组,到1988年实现销售额2.38亿元。
1991年新商场落成营业,但背负沉重的债务束缚了企业的发展。1993年,成都人民商场实施股份制改造,成为四川省首家商业股份制企业。股票在1994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通过上市融资,一举还清新商场建设的全部贷款。
吕根旭,这位当时成商集团的董事长,见证了"精神变物质"的历程。吕根旭出身行伍,转业后进入零售业,在成都人民商场股份制改造后,出任成商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
上市后,在吕根旭的领导下,成商集团已发展成以零售业为支撑,兼做汽车贸易、酒店、进出口、有线电视网等行业的较大规模企业,其零售业也有大型百货、超市、便利店等多种业态。公司连续多年盈利,并曾跻身全国商业企业"十强"。
2001年12月25日,成商集团迎来了10岁生日。
此时,成都零售业的宁静被打破了。1993年,太平洋百货的入侵,紧接着,百盛、伊藤等国际著名百货以及好又多、家乐福、普尔斯马特、麦德龙、欧尚等超市巨头接踵而至。屈指一算,全球最具杀伤力的零售商几乎都来了。
"国有资本退出商业领域势在必行,不改是不行了。"
四川迪康产业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迪康集团"),迪康集团成立于1993年,是以药品研发生产为主的民营企业,其实际控制人为董事长曾雁鸣。
曾雁鸣,1964年元月生,重庆市人,四川联合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1993年5月,曾雁鸣创办了成都迪康制药公司。到2005年,曾雁鸣在胡润百富榜上排名351。
1998年3月,迪康集团将旗下"成都迪康制药公司"改制为"四川迪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迪康药业)。2001年2月12日,迪康药业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股票代码:600466。
迪康药业上市后,迪康集团开始了"大跃进"式的扩张。曾雁鸣把目标盯上了和医药毫不相干的成商集团。
2002年7月份,迪康集团与成都市国资公司(国家股的持股单位,此时国家股占成商集团总股本的65.38%),2个月后转让事项获四川省政府批准,同年10月份获财政部批准。
因转让的股份超过公司总股本的30%,触发了要约收购。财政部文件批复同意后,迪康集团于12月初向证监会申请了豁免要约收购义务。
2003年5月23日召开了2002年度股东大会,这是一次非常股东大会。
此时迪康集团收购的股权尚未过户,迪康系的董事却已成功入选新一届董事会,迪康集团董事局主席曾永江当选为新的成商集团董事长、
从药业到商业,对迪康集团来说,新的挑战又开始了。
董事会进去了,但豁免要约收购却一直没有得到答复。按有关规定:中国证监会在受理豁免申请后三个月内,就收购人所申请的具体事项做出是否予以豁免的决定。
证监会确实找不到豁免要约收购的理由,无奈之下,要约收购不得已而为之。
(2)
法人股成预受第一人流通股有惊无险
迪康集团要约收购成商集团,是我国证券市场上的第二例要约收购(第一例是南钢联合收购南钢股份),但此次要约收购有其众多的独特性,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成商集团的独特的股权结构。
成商集团的股权结构为:国家股13282.89万股,占65.38%;社会法人股1923.51万股,占9.47%;流通股5108.4万股,占25.15%。
如果要约收购完成后,迪康集团持有成商集团股份超过75%,成商集团将不再符合上市条件;如果公众持有的流通股少于25%,成商集团也不再符合上市条件。一旦不符合上市条件,迪康集团必须在要约收购期限届满6个月后的1个月内进行减持,使持股比例降至75%以下。否则,成商集团必须"私有化"退市(即成商集团不再成为"公众公司")。
迪康集团要约收购的目的不是终止成商集团股票上市交易。曾永江认为要约收购成功的可能性很大,"估计不会有人出售法人股,只是尽要约收购义务,给其他投资者创造一个公平的选择机会而已。"
2003年8月1日成商集团正式发布要约收购报告书:迪康集团要约收购成商集团股份的要约期间为2003年8月4日至2003年9月2日,要约价格确定为:社会法人股每股2.31元,流通股每股7.04元。成商集团摊薄后的2002年净资产为每股2.1元,而成商集团7月31日收盘价为每股7.21元。
如果社会法人股和流通股全部接受要约,迪康集团所需收购资金总额超过4亿元。迪康集团已将8082万元存入上海登记结算分公司指定的银行作为履约保证金。
要约发出2周后的8月18日,武汉永兴行贸易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称:武汉永兴行)通过成都证券双元营业部预受了39600股成商集团法人股,从而成为我国要约收购首例法人股预受案。曾永江的"估计"出了偏差。
随后,成商集团的第四大法人股东、成都另一本地商业企业成都百货大楼也将20多万股全部预受要约。这使迪康开始着急起来。
好在,第二大股东纹丝未动,迪康集团松了一口气。
成商集团所有流通股仅只有25.15%,离退市标准——低于25%——非常接近,所以一开始迪康集团就知道,这将会是一招险棋。
在要约期间,成商集团从8月11日开始股价一路下跌,每每游走在7.10元的"剃刀"边缘,这让当时的迪康集团高层很是紧张。
迪康集团做了最坏的打算是:万一突破退市警戒线,就在要约收购期限届满6个月后的1个月内进行减持。7.04元买下来的流通股,即使跌到1元也要卖。虽然这得亏一笔钱,但总比花3亿元买个退市公司好。
8月27日,成商集团股价跌至7.02元,低于要约收购价7.04元,
面对逼人的形势,迪康集团不得不未雨绸缪。迪康集团开始与成都多家证券公司、投资公司频繁接触,希望为成商集团要约收购后万一超过75%比例的股份找"下家"。
成商集团要约收购最终有惊无险,8月28日以7.08元开盘,7.27元收盘。此后一周内,一路走高,到9月1日,要约收购有效期结束前一天,最高涨至7.39元。
9月2日是成商集团预受要约的最后一天。至此,共有12个账户参与预受,预受股份为流通股510股,法人股701040股。
显然市场担心的退市问题并不存在,但根据要约收购报告,要约收购方迪康集团将因此付出162.3万元。
收购完成后,曾永江一身轻松,回顾要约收购期间险象环生的30天,曾永江感叹:"这是一次对胆识的考验。"。
2004年1月6号,成商集团发布公告,宣布国有股股权过户完成,此次国有股过户完成后,迪康集团共计持有成商集团13358万股,占成商集团总股本的65.75%,其中,社会法人股13357万股(国家股13287万股转成法人股再加上收购的70万法人股),流通股510股。国资公司不再持有成商集团股份。
(3)
成商集团关联甚多,迪康集团断臂求生
以要约收购闻名市场的成商集团,拿出了大股东迪康集团正式入主以后的第一份年报:2004年账面净利润1054万元(每股0.052元),扣除非正常性损益后为-4066万元。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其经营现金流为-2.01亿元,且第一大股东迪康集团(持股65.75%)持有股权已全部质押。
在成商集团的财务报表上,其他应收款由2003年的1.34亿元,猛增至3.37亿元,增加2.03亿元,增幅达151.77%。
(在成商集团的财务报表上,其他应收款由2003年的1.34亿元,猛增至3.37亿元,增加2.03亿元,增幅达151.77%。据年报披露,主要是三笔款项:(1)预付重庆鑫隆达房地产公司租金和代垫款11255万元(加上2003年已支付的共13255万元);(2)预付深圳盛唐投资公司委托收购股权和商业房产款项6495万元;(3)成都翰策科技公司借款3000万元。
这三家公司划走的两个多亿资金均可称得上莫名其妙。
与此同时,成商集团又同衡平信托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衡平信托何许人也?这是迪康集团于2002年年底出资1.7亿元,控股49.92%的金融平台。
迪康集团当时持有衡平信托,因此所有系列项目合作均构成关联交易。迪康集团收购成商集团65.75%股权,总共花了3.068亿元,如今仅衡平信托一个战略合作项目就可拿回3亿元。
一进一出,迪康集团的资金"平衡"了,这里会不会是一个空手道呢?
从2003年底开始,进入曾氏时代的成商集团开始四处出击,现金加实物资产,一出手就7000多万。更疯狂的是,成商集团以每年几千万租金的代价进入重庆地盘,抢占所谓的商业黄金口岸。
在迪康集团入主后,成商集团光银行贷款就从2亿多元增至6亿多元,增加的近4亿几乎全部以各种方式划出去了;而公司的经营利润却从2002年的1000多万元,降至2003年-2000多万元,再到2004年-4000多万元。
同时嫡系部队迪康药业(600466.sh)也走上刚猛路线。
从2001年上市以来,这家公司大把掏钱投向固定资产,其中委托大股东迪康集团盖总部大楼累计已投了5000多万。而在募集资金上的使用效率却让人不敢恭维,2004年报显示,11个承诺项目产生正效益的只有5个,还有2个暂缓实施。
吸星大法似的产业淘金,终成黄粱一梦,到了2005年迪康集团旗下众生大多疲态尽显。迪康系两家上市公司2004年报显示,迪康药业(600466.sh)净利润下降了41.9%,成商集团(600828.sh)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实际亏了4000多万。
而此时迪康集团的噩梦也开始了。
2002年底时,迪康集团47.5亿的总资产,负债已高达34亿元,倒金字塔型的财务结构悄然形成。如果投资收益率达不到债务利息率,迪康系可能引火自焚。
曾雁鸣及其谋臣选择的路却是加速扩张,用扩张的"故事"去融资,填补越来越大的窟窿。这无疑是饮鸠止渴。
2003、2004两年来,迪康集团接连把两家上市公司的股份用来质押贷款,质押到期后又相继延续质押,资金饥渴状已现。
进入2005年,整个迪康系公司的财务杠杆都用到极限,资金链已成强弩之末。
迪康集团也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2005年4月,迪康集团因迟迟拿不出增资扩股重庆医药的钱,该投资项目最终搁浅。
此时,证监会和银监局的监管也正在收紧。
迪康系公司紧绷的资金链任何一处出现变数,都可能连锁反应。面对眼前如此严重的局面,迪康集团开始盘算如何主动收缩战线,把这些年来收购的资产变卖掉。
成商集团在迪康集团进入后两年,已经伤痕累累,股价一跌再跌,中小股东利益受到极大损失。而今在迪康集团急需要资金来弥补其紧绷的资金链时,它再一次想到了成商集团。
(4)
迪康始乱终弃成商改嫁茂业,
关于"迪康集团要卖成商集团"的消息,坊间流传已久,传言中的买家也不止一个。最后的版本是,一个年轻而精明的潮汕人成为成商集团的新东家。据知情人士透露,这个买家就是深圳茂业集团,董事长名叫黄茂如。以地产起家的黄茂如9年前开始介入百货零售行业。
被称为隐身大鳄的黄茂如,连登国内4个富豪榜,而且多名列前十,足见家底之丰厚。和很多民间富豪一样,黄茂如怎样发家至今还是一个谜。这个与李嘉诚、黄光裕同根潮汕的商人,一直以来是选择韬光养晦,闷声发大财的。在2004年的胡润排行榜上,其个人身家达到30亿元。
黄茂如1995年创建茂业集团,是深圳最早参与城市运营的地产商。2003年茂业集团的世界金融中心落成,一举成为深圳的新地标,一夜之间黄茂如震惊全国地产界。黄茂如在全国商业领域首创"地产百货"发展模式,他成为深圳零售业领军人物。
这次黄茂如看上成商集团,目的在于实现其布局西南地区战略,同时也可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借壳上市"。
2004年10月1日,茂业百货跨省连锁经营的第一家分店——重庆茂业百货江北店开业。重庆茂业百货总投资超过4个亿,是重庆市乃至西南地区经营面积最大、经营楼层最多、经营商品种类最丰富的综合性百货公司。
茂业百货重庆江北店主体定位为中高档商场,主要面向白领阶层,兼顾高端消费群体与工薪阶层。它是国内除北京燕莎商厦外,西南地区第一家能把多家知名品牌同时引入的商场。茂业百货江北店的开业与重庆迪康百货形成了在零售业的重合,这是导致后来茂业收购成商集团时,迪康百货被置换出去的重要原因。
作者注:重庆迪康百货是成商集团的下属公司,注册资本3000万元,成商集团持有该公司5%的股份,成都人民百货连锁有限公司(成商集团控股子公司)持有其95%的股权。2004年11月正式营业。
要想找人接盘成商集团,就要把迪康集团掏出来的"窟窿"补上。迪康集团无奈之下,勒紧裤腰还账。
2005年4月6号,成商集团发布公告,将重庆迪康百货3000万元股权外加9000万元现金置换迪康集团的位于成都市五块石的物流中心项目所对应的资产,主要包括面积约193亩的商业用地(其中用于项目建设占用土地即净地134亩,用于项目周边环境绿化及道路占用土地即代征地59亩)及价值约900万的在建工程。
这次资产置换实质是,迪康集团"以地抵债",偿还对成商集团的欠款,同时把迪康百货从成商集团剥离。但后来实施过程中,该地块资产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双方中止了资产置换。迪康百货还是属于成商集团所有。
"以地抵债"失败后,迪康集团启动了"以股抵债"。
2005年5月10日,成商集团又与迪康集团及下属公司签订了《股权转让暨托管协议》、《股权质押协议》及《股权质押协议之补充协议》。
根据3个协议,迪康集团及下属公司将其持有的两项股权:重庆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总计31.07%的股权和重庆和平药房连锁有限公司总计52%的股权(以下称:两项标的股权),全部质押给成商集团。成商集团同时对两项标的股权实施托管。
如果迪康集团下属公司在13个月内不能清偿对成商集团的欠款10295万元,两项标的股权将抵债转让给成商集团。成商集团在接受两项标的股权后的一年内,若处置该股权且所获价款低于10295万元,迪康集团补足不足额部分。
通过这样一系列的保障,成商集团这部分坏账又重新盘活,成商集团这个壳更为干净。黄茂如总算点头满意了。
(5)
司法判决茂业50.98%股权落袋高歌猛进茂业再增8.5%股份
担纲此次收购重任的公司是黄茂如茂业集团旗下的深圳茂业商厦有限公司(以下称:茂业商厦)
2005年6月10日,迪康集团与茂业商厦签订了《股份转让协议》,拟将其持有的成商集团13356.95万股社会法人股(占公司总股本的65.75%)全部转让给茂业商厦,每股转让价2.845元,转让总价3.8亿元。
迪康集团将只持有510股成商集团流通股,这是上次要约收购的产物,迪康集团留着做个纪念。
6月29日,迪康集团将准备转让的13356.95万股社会法人股质押给深圳茂业。这是为履行与深圳茂业之间此前签订的《股权转让协议》预先埋下的一颗"棋子",很快这个"棋子"发挥了不同寻常的威力。
然而在仅仅一天以后,迪康集团持有的3000万股社会法人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4.768%)于2005年6月30日被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冻结,冻结期限自2005年6月30日至2006年6月30日。
根据推测,这个非常突然举动显然来自于迪康集团其它债权人,由于股权被质押在先,冻结的造成股权旁落的风险被化解。
有了"质押"这层"保险",黄茂如心情愉快地参加了不久后成商集团召开的股东大会。会上,来自深圳茂业商厦的黄茂如、王贵升、王文华三位董事候选人成功当选,并组成了成商集团新一届董事会。随后,董事会选举黄茂如为成商集团新任董事长。
8月15日,商务部传来了令人喜悦的消息。商务部已批复同意茂业商厦收购成商集团控股股权。茂业商厦作为外商投资企业,收购内地公司,必须得到商务部的批复。
有了商务部的肯定,一场"自编自演"的大戏终于开演。茂业商厦把迪康集团告上法庭,理由是"股权转让纠纷"。
9月6号,应茂业商厦申请,迪康集团持有的成商集团股份全部被冻结。由于6月30日其中3000万股已被冻结,本次这3000万股为轮候冻结。
4天后,茂业商厦与迪康集团的官司结束。迪康集团被冻结的成商集团公司10357万股社会法人股(占成商集团公司总股本的50.98%股份),已经通过司法划转过户至茂业商厦,并已在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办理完毕股权过户手续。迪康集团持有的其余3000万股社会法人股继续保持质押及司法冻结。
至此,茂业商厦手握10357万股社会法人股,成为成商集团第一大股东。
由于此次转让的股份超过成商集团总股本的30%,已触发要约收购,茂业商厦需履行全面要约收购义务,2005年12月15日年成商集团公布茂业集团的要约收购报告书,收购时间是从2005年12月15日至2006年1月13日。茂业集团提出的要约收购价格为社会法人股2.845元/股,流通股2.91元/股。成商集团成为自要约收购规则设立以来,内地股市唯一一家两次经历要约收购进行重组的上市公司。
茂业的收购对成商集团来说是个利好消息,在二级市场上,从9月9日到9月14日,成商集团的股票价格已从3.58元升至4.20元,然后下滑,但一直在3.00元以上,在收购开始日,流通股股价为3.44元,收购最后一天股票价格为3.82元。无论什么时候流通股的价格都高于茂业集团给出的要约报告上给的流通股收购价。
2006年1月13日,要约收购期满。3日后,经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分公司确认,接受预受要约股份累计为17,263,040股,均为社会法人股,茂业通过要约收购,再次增持成商集团8.5%的股份,加上先前司法划转的50.98%,茂业总计持有成商集团股份高达59.48%。
此后,迪康集团持有成商集团的被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冻结3000万股社会法人股于2006年3月24日被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解除质押及司法冻结,并于2006年3月27日通过司法划转过户至茂业商厦。
至此,茂业商厦的持股比例上升至74.25%。完成收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