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星期集中看了一些网络文学作品。网络文学是这两年兴起的东西,一直非常兴盛,写的人读的人都非常多。这就给我带来一些麻烦,因为要通读所有人的所有作品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我就挑了一些所谓的名家名作读,以期由此可以对网络文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这些作家作品是:
1、蔡智恒,《第一次亲密接触》、《雨衣》、《爱尔兰咖啡》及其他短文若干。
2、李寻欢,《迷失在网络和现实之间的爱情》、《一线情缘》、《边缘游戏》及其他杂文若干。
3、邢育森,《活得像个人》、《网上自有颜如玉》、《柔人》、《暗黄台灯》及其他小说杂文若干。
4、王文华,《蛋白质女孩》。
5、今何在,《悟空传》。
6、安妮宝贝,《告别薇安》、《彼岸花》、《七年》、《瞬间空白》及其他杂文若干。
7、宁财神,《假装纯情》、《无数次亲密接触》、《缘分的天空》。
我准备先一个一个谈感受,然后再综合说说看法。
蔡智恒被认为是网络文学的“祖师爷”。因为他的一篇《第一次亲密接触》所引起的巨大反响,似的网络文学初步摆脱了“文化垃圾”的属性,也开始从地下转入了前台。他发表该文的时候所用的名字是痞子蔡,这带来的副作用是网络文学也被不少人等同为“痞子文学”,而其实看痞子蔡的作品,其实并非如此。
《第一次亲密接触》将了一个老套的赚人眼泪的故事,情节可以参照韩国片《蓝色生死恋》,但我不知道哪个在前。说一位网民(痞子蔡)偶尔在网上遇到一女孩 “轻舞飞扬”,继而闪电般互相有了好感,于是恋爱,正要进一步发展之际,女孩得了“蝴蝶病”(红斑狼疮),痞子蔡于是去探望并照顾了一阵,最后“轻舞”还是“飞扬”而去了。我看完后居然也感动了一下,甚至有落泪的准备,但这是我泪腺发达所带来的缺陷,不完全说明故事感人。《雨衣》讲述了主人公与其家教对象阪田雨子之间发生的蒙胧爱情。而《爱尔兰咖啡》则是主人公与其经常去的咖啡屋女老板之间的情爱描写。
蔡智恒有名的作品大都以此类情爱描写为主。从中不难看出一些共同点。首先因为网络的关系,这些情爱总是发生的比较突然和激进。这里“因为网络的关系”有两个意思,一是小说里主人公因网络而结识,二是小说是发表在网络上。网络上的人们总是生活在快节奏中,希望故事尽快发生并达到高潮,我想如果巴金现在刚开始在网络上连载《家》,或者陀思妥耶夫斯基要发表《卡拉玛佐夫兄弟》,结果都不会太乐观,也许名著就要被当作垃圾了。
“轻舞飞扬”因为看到了“痞子蔡”在网络论坛上的留言,觉得其人很有趣,于是就书信联系起来,继而是见面,继而是相恋……《爱尔兰咖啡》的咖啡店女老板因为“我”是第一个点“爱尔兰咖啡”的顾客,一下子就产生了好感。这有一点作者主观促成的味道。而这也和下面要说的一点有很大关系,即作者的主观美化女主人公。尽管“痞子蔡”口中一直不断在说“网上无美女”、“现实多恐龙”,但是“轻舞飞扬”却美的让他眩目。咖啡店女老板是个二十多岁的漂亮姑娘。《雨衣》中的阪田雨子是位日本美少女。这样的安排当然使得文章更具可读性,但是却像是在招认其文章的虚构性。
可以想像,如果蔡智恒当初把《第一次亲密接触》向大陆一些知名文学杂志投稿的话,大部分情况下会石沉大海,然而在网上他却一炮打响,这说明当时网络上的写作的确处于婴儿时期。但是,《第一次亲密接触》作为初发之作,我们更应该肯定其积极意义,试想新文学运动时白话小说大部分也极幼稚,但不妨碍我们对他们的认同和赞许。
蔡智恒小说的文笔还是可以的,这也许和他具有博士生学历有关,具体怎么可以我就不多说了,堆砌形容词太没有必要,等到下面看到“不可以的”再说。
李寻欢的名字取的就有些调皮的意思,反映在他的文章里,我觉得其“痞子”气要浓厚的多。而他的作品可以和安妮宝贝的结合这看,因为这些作品中的主人公,正代表了男性“痞子”与女性“痞子”的形象。
李寻欢笔下的主人公都是男性,不一定有工作,但都是网虫,且资深。这些人对于既往的友情爱情规则看的很淡,或者根本没有。生活基本没有规律,不修边幅,谈吐很带世故和油滑腔调。这和蔡智恒作品中的主人公不同,后者塑造的都是比较正统的,具有高学历的学生或者知识分子。小说中的爱情也就是说来就来,比如其成名作《迷失在网络和现实之间的爱情》中,男主人公“乔峰”与女主人公“风影”在网上也不过聊了几次,就互相很有意思了,继而见面,继而同居,继而分散。《边缘游戏》中的“飞刀”和“风儿”的爱也是来的好快。当然这和其中女主角的开放外向性格也不无关系,尤其令人羡慕的是这些女孩不但外向开放同时是美丽异常,如“风儿的美超出了我的想象。那一瞬间我几乎怀疑这张照片,太美丽了,美的有些不真实”(《边缘游戏》)。
李寻欢的作品对这类男性描写的有一定力度,也许他自己的生活中充满了如此的现实,但缺陷是对于女性描写不够细致和到位。幸运的是安妮宝贝出现了,对此进行了补充。
安妮宝贝着力塑造的是女孩,这些女孩都生活在大城市里(基本就是上海),年轻而美丽,有的是自由职业者,有的是问题少女——这样她们就可以拥有随意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她们生活也不规律,并且吸烟,酗酒,但是她们从不为经济发愁,热爱高消费,虽然没有工作,但不妨碍去买1000元一条的裙子,并且对时尚资料可以倒背如流。出入的都是以英文法文冠名的酒吧、衣店,吃的东西名字最好都要带洋文,所以整个文章充斥着一股阴森的崇洋气息,游走着这样的崇洋女子。
作品的主旨还是谈爱情,当然这里的爱情也是随意而迅速。《七年》中的“蓝”18岁就和男主人公同居(作者当然不会去打扰“蓝”的父母,否则作品就没意思了),《瞬间空白》中的靳轻和男主人公也是相识不久就互相交心。《告别薇安》中的白领小姐“乔”有了在英国工作的男友,却并不拒绝JOHN的追求,还怀上了男主人公“林”的孩子。更有意思的是这些女孩一方面对这些举动习以为常,一方面又普遍带有童话梦想症,在小说的描写中她们极少考虑现实生计,而成天设想的是浪漫的感情和尽情的发泄。假如这样的感情和发泄遇到挫折,那么就换一种方式发泄。安妮宝贝的四部小说中,《彼岸花》中的“绢生”从30层楼上跳下自杀,《七年》中的“蓝”由于严重忧郁症自杀,《瞬间空白》中的靳轻最后“浪漫的”选择去贵州山区教书。(安妮宝贝真该好好去贵州一趟,才能知道去贵州教书其实一点也不浪漫。)我觉得安妮宝贝的作品和卫慧小姐很可以一拼,当然后者更是堕落的彻底,但在精神上,她们是相通的,我并不喜欢。
邢育森的小说风格不是很统一,《活得像个人》很有些痞子气,一个花边小报记者,与若干来无影去无踪的美女少女发生感情,这样的男人本身就没什么正气,生活也都是东倒西歪。《网上自有颜如玉》讲一大学男生与师姐的从网络到现实情缘(我想这可以成为大家寻求网络情缘的强心剂啊)。《柔人》是一个脆弱男人视野里的生活扫描。《暗黄台灯》似乎是要以手法来代替内容,引入了不少现代小说写法,比如多视角阐述,虚构,心理分析,故意打乱叙述次序等等。就文字功底来看,明显在李寻欢之上。
宁财神的小说带有京味儿,或许与其在北京工作生活有关,并且和这他的调侃,让我想起了王朔。《假装纯情》并不是为了写小说而写出的小说,或者就是在胡闹,带着京味儿的油嘴说着说着就不说了,弄了个不知所终。作者的说法是“一下省去一千八百万字”。《缘分的天空》讲了个天马行空的故事,“我”和“婷”在网上认识了,“我”要求见面,“婷”说好啊,一下就从杭州飞到了“我”所在的北京。然后“我”就借了吉普车做起了东道主。两人的感情似乎发展起来,但“婷”说“我的男朋友看的我很紧。”不久“婷”就结婚了,“我”赶到杭州悲恸了一场,回到北京又借了人家的吉普来了个蹦极。我感觉这样的故事在现实中很难发生。至少我不会用朋友的吉普去蹦极。《无数次亲密接触》作者自称用了4个小时写就,他给女主角也取名“轻舞飞扬”,但是看着感觉就像雪村那屋的“翠花”,实在算不上好作品。
今何在的《悟空传》网上炒的很热,出版公司也独具慧眼,印行了铅字本。因为我自己写过《西游杂话》的关系,我对这部小说也颇为关注。先看了开头几十页,觉得模仿《大话西游》的成分很大,如也出现了其中的人物紫霞、白晶晶、菩提等,更明显的是主人公孙悟空的描写,很多是原文的稍加改动而已。这就使我很大的失望,因为我是从不喜欢一句话重复讲两次的,哪怕是同一个人。由于这样的原因,后面的一两百页就没有很细致的看下去。虽然最后的附录里有大量网友在说“这是我看过的最好一部网络小说”、“感人的情爱描写,把孙悟空写成了有血有肉的人”等等,但我觉得一部小说更应该做好如何在一开始就让人不释手的问题,否则,后面写的很好,但读者在前面就失去了。
王文华的《蛋白质女孩》或许不能算严格的网络小说,因为好像是直接印行的,但由于同样流行的关系,我也放在一起。王文华是台湾人,并且是斯坦福大学的MBA,这样的背景使他的文章与蔡智恒有相通的地方,而与上述其他人差异明显。《蛋白质女孩》是一本有趣的书,虽然也是谈论情爱,但是情爱只是传达幽默的手段而已。它的幽默在于两点,一是塑造了“我”和“张宝”两个活宝形象。这两个人都是高学历白领人士,周游于社交圈中,十分以获得异型青睐为能事,当“我”有所追求时,张宝充当军师角色,发表大量经验谈。而张宝其实也是个脆弱分子,过一阶段这样的形势就会反过来。两个人在小说中不断更换追求目标,结果还是一事无成。二是小说的语言具有特色,共20多章,每章都用韵语的形式,也就是说每句话的最后一个字都是同韵的(当然不排除中途换韵),并且在字数上也尽量一致。这样做的好处是读来觉得很轻松而快乐,让你伴着对这两个活宝的联想,不笑也不行。
总之,如果对以上作家排名的话,我以为第一等的可以算王文华,第二等的可以算痞子蔡和邢育森,其他人都只能处于第三集团了。
网络文学中还有一佳作是宁肯的《蒙面之城》,但由于没有看到作品,这里就不好胡说了。
下面谈一点综合的感受。
网络文学的兴起我认为是一个好事情,在网络文学出现之前,文学爱好者能够得到发表作品的地方实在太少。全国虽然有几百个文学刊物,但是致力于培养新人的不多。大家为了求知名度,求读者数量,只是纷纷向名家索稿。这样的结果是一方面名家忙的四脚朝天,文本质量下降,另一方面文学爱好者投稿无门,渐渐淡化对文学的兴趣。总的来看对我国文学事业的发展是很不利的。而网络文学出现之后,这样的情况得到了改观。文学网站的出现,使得投稿变得异常简单和方便。编辑校阅环节的省略,使得上午写完发发表,下午看到读者评论已经不再是不可能的事。这当然极大的刺激了文学爱好者们的创作欲。而且,电脑写作,网络写作有着以往纸笔写作不可替代的优越性。比如修改方便,不用重新誊写;保存方便,不必担心霉变;复制方便,不用大型机械。更重要的是传输方便,再也不用苦苦等候几个月等来一封退稿信了。
网络文学这样繁盛,当然也有它的缺点。最主要的就是由于谁都能发表作品,就让文学网站渐渐向文化垃圾场靠拢。即使如“榕树下”这样的老牌站点,我估计它所拥有的成千上万小说,诗歌,散文中80%以上没什么价值。而且这个问题还是个顽疾,比较难以克服,因为面对如潮水涌来的稿件,那个站点有如此人力来进行编辑审核呢?所以现在文学网站往往采取由读者评价的办法,公道自在人心,真正的好作品自然会受到网友的推崇而涌现出来。
据说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国内的知名作家迟迟不肯加入到网络写作的行列。我想了想真正的原因不外乎两个。一个是知名作家有大量文学刊物作为自己发表文章的阵地,并不是住房困难户。二是很多作家担心自己用笔名发表作品后会被不明真相的网友批的体无完肤,难免丢脸。当然还可能有三,比如有些作家对因特网甚至对PC的了解实在可怜,这个我就不多说了。
我的看法是。网络文学还是需要繁荣的,因为文学本来就不是少数知识分子或精英所垄断的领域,文学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而网络正提供了这样一个廉价而快速的交流平台。我很相信今后的文学领域,一定会处处闪现网络的身影。
2002.12.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