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写作永远是一件“旧瓶装新酒”的事儿。比如“出走”的主题,从简爱到娜拉,女性为了追求真正的爱情、自由人格与独立身份而抛却爱人、家庭,独自上路的壮举已经成为了女性主义者们的老生常谈。记得有位作家说过,女人的主题是衰老,男人的主题是忘却。一个讲述男人如何抛家弃子,最后还抢了别人老婆的故事,总是会招来评论者鄙夷的眼光。因为衰老之类的时间主题总是值得歌颂的,而忘却则意味着道德的不纯洁。
舍伍德?安德森1925 年的《暗笑》便是这样一部小说:男主角布鲁斯?达德利厌倦了写专栏的妻子对于所谓美国上流文化圈的留恋,决心不辞而别,离开芝加哥,独自来到旧港小镇,由一个在报社工作的白领成为一个彻底的无产阶级。一次与小镇首富弗雷德?格雷的妻子艾兰的邂逅,让两人产生了感情,布鲁斯后来通过应聘花匠的机会留在了艾兰身边。艾兰则在彻底厌倦了与弗雷德庸俗而了无新意的中产生活之后,决心同“花匠”一起私奔,留下气急败坏的丈夫撕扯下平日里“有为青年”的面皮,挥舞着手枪声言要杀了那个“狗娘养的”……
一个略微庸俗的故事,加上男主人公略微“在路上”的气质。如果说仅凭这两个“略微”便铸就了舍伍德?安德森一生唯一一部畅销的小说,这样的论断未免太过轻巧。事实上,庸俗的故事往往是写作者的某种自传。布鲁斯?达德利与弗雷德?格雷身上就分别具有安德森的诸多特质。
舍伍德?安德森1876年生于俄亥俄州的卡姆登。从小家境贫寒的他高中没毕业就辍学工作,美西战争期间他曾服役于军队。战争结束后,他跟随兄弟来到芝加哥,在广告公司谋得了一份文案写手的差事,也逐渐进入了当地的上流文化圈。安德森的事业做得风生水起,几年之后,他在克利夫兰操办起了邮购业务,并管理着两家颜料工厂。
但就在事业鼎盛之时,安德森却抛弃了自己商人的身份,开始了孤独的写作之路。或许安德森的才智完全能够胜任一位优秀的企业主,但他的内心的写作冲动却不停地将他从名利与家庭的桎梏中往外牵引,让他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写作。1912年,他曾从自己的办公室里玩了4天的失踪,被人发现时,已是神志不清、精神恍惚。这件事情也为他后来彻底抛弃自己的企业,专事于写作埋下伏笔。
弗雷德?格雷的身上,显然有着安德森作为企业家和人们眼中成功人士的影子,而布鲁斯?达德利则很像那个贫困潦倒却又拥有内心精神自由的作家安德森。他对于二者的取舍,也是十分明确的。与其说安德森更希望自己是那个崇尚金钱的、理性的弗雷德,不如说他更认可布鲁斯“漫游症”一般随性而至的生活方式。
“布鲁斯抛弃了芝加哥,来到河边静夜之下的这个小镇,难道是为了从这温暖绵软的河滩上,寻找某种救赎吗?……也许布鲁斯寻求的,正是这样一个时刻:在这个时刻里,人群之中能够走出一位救世主,说出那个答案,那个人人都在寻找的答案。”安德森笔下这段心理活动的描写,更像是自己内心真实想法的写照。
这不正是美国精神的最佳注脚吗?安德森在小说中对于欧洲式的生活极尽鄙夷之事。在新大陆的人看来,旧大陆的生活无疑只能是腐朽的、沉重的、附庸风雅的。奥登在一篇评弗罗斯特的短论中打过这样一个比方:当一个欧洲人与自然相遇,例如,一棵树,那么他会站在那里,想到这是一棵因历史而知名的树。他会想到某位著名的国王曾来到树下,这棵树见证过战争、时代的变迁等等,但他的精神世界并不会因为与这棵树的相遇而改变。而对于一个美国人来讲,人与树的相遇是一次势均力敌的较量:两者都没有过去,两者都带着各自原初的力量。即使不是真的感到震惊或恐怖,我们这位美国诗人也会有些慌乱地回到他自己的小木屋。
安德森崇尚的,是那种源自爱默生的自由而无所待的精神状态,凭借“直觉”活着是他笃定的信条。20世纪初期的美国,正处于“大国崛起”的最后储备时期。国家向南美等地的势力扩张、新闻媒体的迅速膨胀,国内工业化的急迫步伐,让每个人都感到了社会巨变带来的压力,因而躁动不安。但另一方面,由于社会效率的需要,巨大的国家机器不断将一成不变的、恒定的生活模式强加在每个人身上,让人蜗居在规则之内。这种情况日益凸显了像安德森这样的美国人内心的自由和生活枷锁之间的矛盾。
小说中,布鲁斯的一位报社同事这样抱怨道:“一起谋杀案不过等于报纸上的六行字,隔天杀一回人不过再多上几行字。没别的,谋杀对于我们来说只是一行行字而已,而篇幅完全取决于当时还空着多少版面。”这对于视故事为有生命之物的安德森来说,显然是难以容忍的。
安德森对于工业文明的不喜显而易见,但他同时也是工业文明的既得利益者,这种矛盾让他的作品在一些作家和评论者眼中显得有些拿腔拿调,故作姿态。早年受过安德森提携的海明威,在其小说《春潮》中,戏谑地对安德森模仿了一番,这一番嘲弄的结果是终止了二人的友谊。当然,这是后话,安德森可以让笔下的人物在小说中轻松逃逸,但他自己即便倾尽全力,毕竟也没能逃离自己所处的生活。
《暗笑》 译者: aurora?G 作者: [美] 舍伍德?安德森 定价: 25.00 出版社: 北京燕山出版社 出版年: 201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