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作家 | 港台海外 | 外国文学 | 青春校园 | 都市 | 韩流 | 影视 | 历史军事 | 古代文学 | 短篇 | 读书评论 | 最新资讯 | 更新
网络原创 | 言情 | 玄幻奇幻 | 科幻 | 恐怖灵异 | 仙侠修真 | 武侠 | 侦探推理 | 官场小说 | 鬼故事 | 盗墓小说 | 传记纪实 | 作家列表
  努努书坊->于丹->《于丹论语感悟》->正文

学习之道(1)

  学习之道

  在今天这个时代,信息纷纭复杂,很多无用、无效的信息,充斥着我们的头脑、耳目。我们静心想一想,这些东西我们真的需要吗?

  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哪些东西真正有价值。但是,很多时候,我们虽然学习了,但未必有效率,学到的东西也未必都对我们有价值,未必都能深入到自己的生命中去。

  我们该问问自己,我们要学些什么?应该怎样去学习?学到的东西又怎样才能跟我们的生命融合起来呢?

  我们提到过,《论语》里面有很多智慧,那么,智慧在人心里是怎么酝酿起来的?

  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后天的学习。每个人都有向学的心愿,可各人的学习质量不同。什么人能够真正学出效率来?这里面大有深意。

  孔子不是一个空想主义者。他曾经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是每天连饭都不吃,连觉都不睡,天天在那儿冥想,一定要把世界想明白,那想破了脑袋也没有多大用处,你还不如好好去学。

  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概念都是一字之别,人有雄心是好事,要有野心就不大好了;人有理想没有错,但仅仅停留在空想的话,那也就是一场梦而已。怎样能够达到一个可行的理想之境?

  一个人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才能达到理想的可行之境。

  在学习的时候,学问须化入内心,不然每天在真正的学问之外打转转,那也是不行的。所以孔子还说过:"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论语·卫灵公》)有时候一帮人在一起,群居终日,看着挺热闹,可能也能学点东西,但是你觉得大家老说不到点子上,言不及义,然后这些人还"好行小慧",就是耍小聪明,卖弄小技巧。这些都不是一种大格局。孔子说,这些人就太难教导了。你要想让他们的生命境界再提升,再开阔,能够有很高的层次,那也真是难事。

  我们经常说到一个词,就是说某人有"局限",比如说他工作方法有"局限",思维方式有"局限"。何谓"局限"?局限局限,是因为格局太小,所以为其所限。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不一样的,甚至差别非常大。

  如果你想达到一个开阔的生命境界,那你首先要问问自己,我的生命格局到底有多大?

  学过下围棋的人就有一种感觉,一开始是老师一个棋子粘在那里,你一个棋子贴上去,最后你只能在一个小小的角落里拣零头。好老师就会教学生,先不要去学这样的一目一目的计算方式,而是要在整个的棋盘上学会布局。局布大了,一块失掉,别的地方还可以做活。

  一个人的生命也是一样,要看在多大的格局上展开。

  一个人精通一门小技艺不是难事,但是他终其一生,可能得到的只是树木,而不是森林,只是棋盘的一角,而不是全局。

  难道人多,老在一起说、议,就一定有大智慧吗?有时候,一个人如果不自省,总在那儿议论,可能议论的东西完全是无用信息,是浪费精力。

  大家知道,苏格拉底是一个雄辩家,也是一个哲学家。有人去找他学演讲的技巧。这人说:我的底子很好。从进门之后他就滔滔不绝。他说,你看我之所以有勇气到你这儿来,就因为我天生有语言才能,我思维敏捷,我知道哪些事情,我的底子有多好,等等。

  苏格拉底看看他,说:你得交双份学费了。他说,为什么啊?苏格拉底说,我在教会你怎么使用舌头之前得先教你怎么管住舌头。

  你以为一个人滔滔不绝就一定意味着有智慧吗?孔子说:"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论语·阳货》)一个人从道上刚听见传言,转身在路上就开始跟别人说,蜚短流长,这个世界上的许多伪信息就是这么传播开的。孔子说,这不是一种真正的道德所需要的作风。

  有一个故事说得好:有一位哲人,素来沉默。有一天,他的一个朋友飞奔而来,满脸神采飞扬,跟他说:我要告诉你一个特别重大的消息。

  哲人拦住他说:你任何消息说出口之前要过三个筛子。第一,你确认这个消息是真实的吗?那个朋友就打了个愣,说,我没这么想过,不一定。

  这个哲人笑了笑,说:第二个筛子,你确认这个消息是善意的吗?那个人想了想,又不是很肯定。

  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恶意消息的传播往往比善意消息的传播广泛得多,负面的新闻大多比正面的新闻要传播得快。

  接着,这个哲人又问了第三个问题:你用第三个筛子过一下,这个消息真的是那么重要吗?这个人想了想,说,好像也不是太重要。

  这个哲人说:三个筛子过完了,你这个消息就是不说出来,你自己也不会受它困扰了。

  我们想一想,道听途说的事情,使你一时兴奋,但是如果真过了这三个筛子,还一定非说不可吗?生活中的信息、知识非常庞杂,接受哪些,不接受哪些,学哪些,不学哪些,怎么不先过过脑子呢?

  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他说,如果一个人的道德没有修养起来,对于学问又没有真正去讲求,那么,他在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一个参照系,听到正义的事情也不能自己去做,看见自己有不善的地方也不去改正。孔子说,这些都是我所担心的事情啊。

  进一步讲,假如一个人的学问很多,可是学了东西以后,对他的生命却没有什么意义,他仍没有长进,那么这东西能成为学问吗?

  在今天这个时代,世界上充满了纷纭复杂的信息。很多无用、无效的信息,没有经过任何筛子过滤的信息,充斥着我们的头脑、耳目。

  我们静心想一想,这些东西我们真的需要吗?

  那么,什么东西对我们是真正有价值的呢?这样的东西何处才能学到?学到的东西又怎么样才能够跟我们的生命融合起来呢?

  今天我们提起孔子,都知道他在历史上被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很多人都问过我这样一个问题:孔子离我们今天的时代这么远,当时物质生活那么贫瘠,孔子是怎样形成他的思想体系的?他从哪儿学的?

  这个问题,与孔子同时代的人就曾经问过。人们不好直接问孔子,就去问他的学生。"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你老师在哪儿学的这么多东西?子贡怎么回答呢?"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

  子贡的回答是什么意思?就是说,文王武王之道,古圣先贤传下来的道理,从治国经世的道理到修身齐家的学问,并没有到今天就失传了,沦丧了。在哪儿呢?都在人的身上,在人间的传承里。

  也就是说,古往今来的学问不仅仅是刻在竹简上,写在纸上。不仅仅是形成文字的东西叫知识,人的行为、价值观、习惯、礼俗,这一切都是知识的传承,都体现在人的身上,只不过人们表现得不一样罢了。

  "贤者识其大者",有生命大格局的人,贤达通透的人,他表现出来就是道理里的大处;"不贤者识其小者",格局小的人,悟性差点的人,表现出来的无非是那些道理的小处。大处可以学,小处也可以学,所以子贡说,我的老师怎么会不随时随地都在学东西?

  孔子的思想体系从何而来?很简单,他是从人身上学到的。可是,他是简单的学吗?他是综合感悟,最后形成自己的体系。可见,这个世界上,其实是法无定法,师也未必有常师。

  你需要向不同的人去学习东西。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几个人走在一起,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怎么跟他学呢?无非见到好的东西就跟他学,见到不好的东西就在心中警戒自己一下,以免犯同样的错误。

  向书本学,不如向人世学。如果有这样一种学的悟性,处处皆可学。子贡问孔子:孔圉这个人为什么得到"文"的谥号?孔子回答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孔子说,这个人聪敏勤勉而又好学,不以向比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的谥号叫"文"。

  一个人内心有智慧,敏感多思,而且愿意好好去学,甚至乐意向比自己差的人去请教问题。这是一种难得的态度。

上一页 《于丹论语感悟》 下一页
line
  书坊首页 努努书坊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