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作家 | 港台海外 | 外国文学 | 青春校园 | 都市 | 韩流 | 影视 | 历史军事 | 古代文学 | 短篇 | 读书评论 | 最新资讯 | 更新
网络原创 | 言情 | 玄幻奇幻 | 科幻 | 恐怖灵异 | 仙侠修真 | 武侠 | 侦探推理 | 官场小说 | 鬼故事 | 盗墓小说 | 传记纪实 | 作家列表
  努努书坊->于丹->《于丹论语感悟》->正文

智慧之道(4)

  今天的世界很纷繁复杂,所提供的机遇不一而足。面对这样的世界,我们心中那种固执的心理应该是越来越少的,因为在多样化的世界上我们可以有多样化的选择。

  可是,有些孩子四五岁的时候,父母就教他说,我以后要上北大,我以后要念清华。到了六七岁,就会说我就要上北大中文系,我就要上清华建筑系。这一方面是家长觉得孩子立志,但另一方面,孩子的那种"必"与"固"的心理在心里就越来越深。也就是说,将来他没考上北大中文系,去了西语系,他就认为这是失败的;他上了清华的管理系,没有上建筑系,他也认为是失败的。

  其实,有时候我们转换一个思路,比如说,人生不一定那么强调唯一性的目标,但你要有一个清晰的方向,这就会让自己宽容很多。

  什么叫目标?目标就是一个点,就是从我这里走过去,鼻子尖必须碰到那个点上,这才叫到达目标。

  什么叫方向?就是从我这儿走过去,那个目标偏左十度,偏右十度,有个夹角,在这二十度之内,只要我能触达其中任何一个点,都在我的方向之内。

  我们想想,只要我知道我是向北走的,我不会走到正南、正东、正西去,那么北偏东十度、北偏西十度不可以吗?人生如果给自己这样一种宽容的态度,就会破掉很多盲目的执著。

  在这样坚持自我的内心中,要有方向,再来与客观环境进行调试,不断地在这种调试中去实现自我,才是最有意义的人生。做到这一点,就是智慧。

  我们可能很迷惑,一个人怎么样才能够"毋我"呢?把心中那种特别自我的东西、令人困顿的东西也破除掉,容易吗?

  禅宗语录中有很多有意思的问答,这就是智者听了就悠然心会的话。

  一个弟子去问高僧说,我怎么才能够得到解脱啊?这其实是我们很多人心里的声音。高僧只问了他一句话:是谁绑住了你?

  这个弟子又问:何方才是真正的净土啊?高僧又反问他:是谁污染了你?

  弟子又问:怎么样才算是真正的涅啊?高僧问他:是谁把生死给了你?

  我们想想,这样的对话,其实就让我们走到了生命的本初源头上,变得超脱了。

  我们说,中国儒家有很多观点在思想上是极其深刻的。它是一种接近纯粹哲学意味的东西,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在今天的现实里把它化用于实践,它在你的心里就会点醒一种彻悟。这种方法能够给你一个光明的出路。

  如果有了外在的学习,又有了内心的彻悟,达到这种内外合一的时候,其实还要有一些现实的方法运用在我们的生活里才行。

  孔子给我们提示了这样的方法。他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论语·子罕》)

  孔子说,你说我算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吗?我没什么大智慧。有鄙夫,也就是有个大老粗,他来问我一些问题,我脑子空空荡荡的,所以我就回答不上来。没有一个人是全知全能的。但是孔子说,我有个方法,就是我遇到任何事会"叩其两端而竭焉"。也就是说,一事当前,人要跳得出,不要沉浸在这个事情的过程中,纠缠于细节,而是要抓住这件事情的两个极端,就能求得事情的解决,知道问题的真相。

  凡事在你眼前,你就问问自己,最好能怎么样,最坏能怎么样?然后你才可以决定怎么做。这叫"叩其两端",就是问它两端的极值,然后来统观全局。

  这里要说到一个有名的小故事。德国一个小学的课堂上,有一个小男孩特别淘气,从来不认真听讲,老师实在太烦他了,为了让他安静一会儿,给他出了道题,随口说:你坐在那儿算,一加二、加三、加四、加五、加六,一直加到一百,你去算吧,最后得多少?

  老师转身接着讲课,没过几分钟,这小男孩站起来了,说是五千零五十。老师大吃一惊,问你怎么算出来的?那小孩说,一加一百是一百零一,二加九十九是一百零一,三加九十八还是一百零一,这样两头加,加到中间,五十加五十一还是一百零一,那么五十个一百零一不就是五千零五十吗?这个小孩就是后来的大数学家高斯。

  小高斯用的这个方法,就是一个特别简单的叩其两端的方法。

  我们会碰到许多问题,关键在于要找到一种最简便的解决方式。在生活里,我们多容易按照既定的逻辑去走啊!我们能够跳得出来吗?只要我们问一问所谓最好和最坏的情况,也就跳出来了。

  我们在这样的思路上去解决问题,就不至于在细节的纠缠中耗费太多细腻的心思。

  关于智慧,每个人如何去彻悟,还是有方法可寻的。所以,以知识作为积淀,以智慧作为我们努力提升的境界,每一个人循着自己的心往前走,都能够找到他的意义,都能够丰富他的人生。

  孔子有一句话说得好,叫做"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道"指天地大道,天地间真正的道理,也包含着很多知识。"人能弘道",人可以使这种道义弘扬、扩大,而不是说一个死的道理、死的知识,摆在那里,它就一定能够让一个人丰富壮大起来。"弘道",关键就是人怎么样去把一个道理运用在自己的生命实践中,让自己真正把它激活?

  我们的生命是用来做什么的?它不仅是一种思想、知识的载体,而且是一个可以激活"道"的主体。一切澎湃于心,让我们真正能够在心里面有所酝酿的东西,都值得我们去努力。

  从事任何一个职业,学习任何一门学问,最好的境界是什么呢?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这是三个不同的层次。

  在今天,"知之者"不难做到,我们去学一门知识,拿一个文凭,读一个专业,多简单啊。拿到的文凭,就是你进入这个行业的敲门砖,你拿着这个文凭就可以说我已经是"知之者",但这是最低的层次。

  比这个更高级的是"好之者",就是对这个行业,我有一种真正的爱好,我会孜孜以求,会在这个事情里面不断灌注自己的热情、灵感,不断探寻追问,最后把它激活。一般人会觉得"好之"已经不容易了,能够那么投入。"好之者"固然投入得深沉,但有时候会未免沉重,有人会把毕生的精力包括休闲的时间都用在上面。"好之者",我们经常表扬他们的一个词叫"呕心沥血"。但是,显然这还不够理想。

  用孔子的话说,最高的境界叫"乐之者",也就是说乐在其中,生命在这个职业中的穿越是莫大的享受,这个过程时时刻刻都是快乐于心的,他所得到的也许不是一份薪水,不是一个业绩,不是一个表扬,而是自己生命的那种大欢欣。

  也就是说,"乐之者"的这种境界,就是我学了一种知识,做了一份职业,在终极穿越的过程中不仅是这个行业成全了我,而且由于我自己的心智成全了这个行业,在这种相互成全中,我获得莫大的享受与欢乐。这是一个大境界。

  我们今天从一开始就说到智慧,这个世界的智慧有些是可以去观察的,有些是可以去感悟的,循着圣贤讲的这么多道理走下来,最后我们会知道,智慧最高的境界在于自己心中通彻的透悟而最终成就生命的欢欣。

  所以,只要有自己的心智在,智慧才能够从知识转化而来。这种融入你的心智的东西,是内心中最好的酝酿。

  有一个小故事说得好:有一个哲学家,他每天都在思考人跟世界之间的关系。有一次,他要做一个主题演讲,他很困扰,不知道怎么来把这个关系理顺。他准备演讲稿的时候,他几岁的小儿子在旁边不停地捣乱。

  他没法安抚住这个孩子,烦得不行,就随手翻杂志。忽然翻到杂志的封底是一个花花绿绿的世界地图,就顺手把这一页撕下来,撕成了很多碎片扔在地上,跟孩子说,你现在把这张图画给拼上,能拼好就给你奖赏。他给了孩子一卷塑料胶条。他想,这么大点的一个小孩,这个图够你拼俩钟头的,这回可以安静了。

  结果,还没有半小时,那小孩就拎着用胶条拼好的地图来了,说,爸爸,我把它拼好了。他一看,大吃一惊,果然是拼对了。这个孩子根本没有地理概念,他就问孩子是怎么完成的。

  那孩子笑嘻嘻地把那个地图翻过来给他看,说:"爸爸,我发现这面是一个人的头像,我是按照这个人头拼的。我想,这个人如果是正确的,那么那个世界大概也就正确了。"这个哲学家恍然大悟,他马上知道了第二天要演讲的主题:一个人正确了,他的世界大概也就正确了。

  "一个人正确了,他的世界大概也就正确了。"明白这个态度,就是生活里面最高的智慧。这种智慧发乎心灵,止乎生命。

上一页 《于丹论语感悟》 下一页
line
  书坊首页 努努书坊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