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
事实上,这一拨人的争夺,几乎在他们入社之时就已经注定,你追我赶你拉我扯这么多年,你方唱罢我登场,始终没有个结论。随着柳总的“退位”,倒计时开始。顶多再过一年,新的主管副总编就要诞生。按照一贯原则,如果没有空降兵,这个副总编是要从社内产生的。那么,候选人,除了三大女将,顶多还包括朱跃和丁欢。朱跃背后无人支持,可能性不大,而且,这多年,他在业务上始终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根本不能女将们相提并论。因此基本出局了。丁欢刚来没多久,根基不稳,业务尚无亮点。应该以韬光养晦为主,也不会参与到竞争中来。那么,就看三位女将怎么运作了。
老实说,三个人口碑都不怎么样。
徐金豆的书长期得到发行的“厚待”,早已引发社内其他编辑不满。而且徐金豆的出版方向,也的确不是文艺社的主流——太过于小清新了。不够厚重。但她的优势是,得到了前前任老社长的力挺。她曾经做过社长秘书,积累了深厚的人脉。不过客观说,老社长退休太久,基本属于强弩之末,能不能发挥作用,尤未可知。当然,也不排除徐金豆走上层路线,再度发力。
宋雁被质疑的是业务能力。不知道消息来源于何处,反正长久以来,社内对宋雁始终有个刻板印象:宋主任不看稿子。这一点林林知道,不完全对。宋雁还是看稿子的,尤其是重要的稿子,只能说她看的稿子不多。
那这就有点竞争对手搞舆论战的意思了。
加之宋雁做一编室主任这段时间,两次错过国内重要大奖。这属于重大失误。林林觉得,崔笛韵、宫彩她们应该没说宋雁什么好话。尤其是崔笛韵。基本死掐,不然也不会有语音条发到社群的轰动性事件。
对李林林来说,从理智出发,师爽上位无疑对她是最有利的。师主任当了主管领导,二编室主任的位置,无论是老师兼任,还是再产生一位,都对她比较利好。如果是徐金豆当。不好不坏。徐金豆不害人,只是比较自私。
若是宋雁上了这一步,情况就复杂了。
那就意味着,宋雁会管理着包括林林在内的庞大版图。她李林林保不齐会遭清算,作为她背叛宋某人的惩罚。
想想都可怕。
这些猜测,林林跟谁都没谈。自从换到师爽部门,她跟沈幼说得也少了。毕竟分属两个部门。就算沈幼不是那种嘴贱的人,可万一说漏嘴了呢。倒是同屋的殷翠梅,偶尔还能说几句实话。
殷翠梅对三人竞争的看法是:“最好都上。”
林林不解,“只有一个位子。”
殷翠梅道:“其中一个上了,另外两位,会好好配合工作么?那位上了的,基本等于被架在火上烤。”
林林笑,“没准就最后真炼成火眼金睛了呢。”
殷翠梅说:“都上了,就消停了,没有职位,创造职位,弼马温的职位不就是创造出来的么。”
中午吃饭,唐嫚儿又凑过来了。林林刚开始不理解,唐小姐已经多日脱队,跟总编室的女人们混了。后来明白了,唐嫚儿手痒,又想做书,提出跟沈幼合作。说有个选题不错。林林本想私下阻止,可沈幼想都没想就同意了。呵呵,精明的嫚儿啊!总编室轻松她要占,编辑的权利她也要占。席间,唐嫚儿又带来一则新闻。她说副总编辑的位置,可能是张明贵上。
沈幼道:“不太可能吧,这是个业务岗。”
唐嫚儿道:“张老师也做过书。”
的确,张明贵不但做过书,还做过畅销书。常年坚守在宣传岗位上,任劳任怨,社内口碑很不错。不排除鹤蚌相争,渔翁得利,他成为最后的“最大公约数”。
屠娥的书印出来了,林林去找张明贵讨论宣传方案,顺带提了一下。又奉承:“张主任,势头大好啊。”张明贵哈哈大笑,说:“不可能。”林林突然恳切地:“要真是你上,没准还真是救民于水火呢。”张明贵叹息,“有心无力呀!”
点到为止。
两个人又开始讨论《小青漫游长安城》的宣传方案。张明贵是妥贴人,截屏事件过后,林林的书,他就不安排鲍蓉来负责了。这次一样,他派了小周负责工作。还是老三样。做一场活动;找媒体宣发;线上发行找位置。不过只可惜,整个流程走下来,效果并不明显。屠娥态度十分良好,非常配合。但林林觉得,这里面存在一个重大误读——读者普遍还没有认同屠娥是儿童文学作家。也就是说,这种人设,或者说刻板印象,影响了《小青漫游长安城》的口碑,进而影响销量。
林林心一横,征求屠娥的意见,“要不跑跑场子呢。”
屠娥笑呵呵,爽快地,“我看行。”
地面跑场,这种最古老的营销方式至今依然保留着。事实上,那些稍微有名的作家,都曾尝试过签售、读书分享会,以促进和读者的交流,从而达到营销和扩大影响力的目的。屠娥作为老牌作家,对这种宣传形式是十分熟悉的。但眼下的困难是:第一,屠娥的号召力已经大不如前;第二,这本《小青龙漫游长安城》是一部儿童文学作品,去大学或者寻常书店宣讲似乎是不合适了。林林和营销推广部研讨的结论是:可能需要深入到小学。
林林问屠娥,对小学生能不能讲。
屠娥爽快,“我这书就是写给孩子的。”
没问题。于是乎,李林林联系了一所课外教育开展得比较好的小学。以一种亲子联合课外阅读的方式,安排屠娥去宣讲,发行部派了一位业务员跟着,方便现场卖书。
活动当天,屠娥只化了个裸妆。这也是林林担忧,屠女士一贯浓妆示人。她怕吓到孩子。见到真人,素面朝天。林林放心了。屠娥属于那种临场发挥不错的类型,一开讲就口若悬河刹不住闸。孩子们听得也算入神。只可惜等到提问环节,有家长质疑她的书,内容过于恐怖血腥。这一论断引起了家长群体的共鸣。
屠娥解释,“这只是环境的放置,不能算恐怖血腥,《小龙人》就很恐怖,孩子照样爱看。”
有家长跳出来反驳,“所以《小龙人》已经下架了。”
他们门儿清。小龙人是家长们的童年电视剧。眼看失控,林林赶忙跳出来宣布活动结束。最终,屠娥女士签售出八本书。还得劳烦发行员把没卖出去的九十二本书拉回去。走出学校,林林低落。屠娥倒很有乐观主义精神,她反过头劝林林,“正常的,一本不卖都正常,就是要有这种直面读者的勇气,才能进步。”林林过意不去,请屠老师吃了午饭,然后又帮她叫了车。因此,整个算下来,做一场活动,她李林林个人是亏本的。
周一上班,例会后,林林单独找师爽说了活动情况。当然,她没说只卖了八本。而是轻描淡写说:效果还行。
师爽也只说了四个字:继续努力。
发行部提交了加印申请。林秋水的那三本书,库存又不多了。其实林秋水在半个月之前又递上来一部书稿。是写古代宫殿的。林林翻了一下,还在考虑是否接受。借着畅销余韵,秋水的书是能卖的。但林林担忧的是,一,继续做秋水的这类书,有损她在社里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形象;二,对秋水,李林林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写了这么多部作品,完全没有进步,甚至说还退步了。他的历史讲述,几乎都是臆想、意淫,完全失去了进入历史的本来的逻辑的能力。在这一点上,她是站在胡力行老帮主这一边的——虽然她并不赞同老帮主的为人。在这个问题上,林林认为西方某些作者、导演、编剧做得要比中国的创作者好得多,尽管他们也会丧失进入历史的能力,但人家好歹在努力呀。
座机响了。林林等了三秒钟才拿起听筒。这电话也奇怪,你必须在它正在响着的时候接,才能通,如果在两声响铃的间歇接,对面就是一片空白,什么也听不到。这次接得准,通了。那头传过来的是诸葛六的声音。评论家的书已经出了。林林没安排活动。诸葛六出现,怕是又要给建议。林林打定了主意,坚决不按诸葛六的来。她有她自己的工作节奏和工作原则。
谁知诸葛六聊的却是他自己的新作《烽火》。同名电影一位大导演在拍。这算是剧本改的原著小说。他问林林是否感兴趣。
林林笑道:“我怕崔老师。”
诸葛六说:“不用管她。”
呵呵。这就有意思了。
林林追问:“怎么,闹翻了?”
诸葛六道:“朋友还是朋友,但现在是真不敢给崔老师稿子,每次都改得面目全非,怕了。”
林林道:“发过来吧。”她跟诸葛六,没有大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