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章
编辑部人手不够,要招人。各部室主任一方面从校招里头选,另一方面也考虑社会招聘。招聘公告发出去,一时间应聘者众。老同事方大川也联系了李林林。林林有点意外。大川消失有几年了,连王萌都不知道他的去向。等见到真人,面对面吃上饭,林林才知道,这二年,大川一边打零工一边搞创作,只可惜写出来的东西几乎都没卖掉,存款见了底,只好再出来工作。
林林劝大川,“不是人人都能做全职作家的,那需要契机。”大川自嘲,“所以呀,这不乖乖滚回来了么。”又说,“不过即使不创作,我在星火社也待不长,我们跟他们搞不到一块。”
两个人又聊了一会文学。林林觉得在大川身上,多少能看到自己当年的影子。对于文学,对于出版,还葆有一份纯粹。她让大川先投简历,她答应帮忙问问,尽力引荐。工作日,李林林如果单枪匹马找到四编室主任朱跃,把大川狠狠推荐了一番。朱跃想要男生,大川的履历也基本符合要求。他让林林转告大川,再等一等,得走个面试。彼此再了解了解。
大川这边还没动静。宋雁已经从校招挑了个新人进编辑室,姓黄,名开诚。个子高大,人却腼腆。但这并不代表他没有主意。才刚上班几天,林林就发现黄开诚眼里基本只有宋雁一个人。其实也可以理解。他是宋雁招进来的嘛,而且是那种一毕业就进来的。跟她李林林这种半路出家的还不同。小黄属于“亲生子”。听沈幼说,小黄的硕士导师跟社里关系不错,八成也是走的这条路子。
不意外。文艺社这种地方。全凭自己误打误撞进来的基本就没有几个。不是这种关系,就是那种路子。但正因为此,人际关系就更加复杂。小黄进来正值年中。编辑室任务量完成得不算好。码洋贡献基本全靠“三老”。宋雁没什么高光表现。林林都感觉宋雁这个主任当的底气不足。
宫彩和崔笛韵基本不参加会议,史念芹倒是来,但也只是摆设,大多在看稿子,不听会。林林真心为宋雁发愁,但也无从发力。好在柳社从上面拉了一条补贴的丛书下来,宋雁当总策划,稿子下发,林林、沈幼、小黄、牛彤当责编,看稿子。牛彤要外出参加笔会,所以只领一本。
其余每人两到三本,快速出活儿。署名则是宋雁带着具体责编联合署。林林心里有点不痛快。这不等于变相剥削么,稿子是社里下发的。宋雁不干活儿,却有署名,享受编辑费。老邱劝林林,“人家属的,是管理的名,没有她有这稿子么?”林林反驳,“有没有她稿子都存在。”老邱道:“是存在,但能否分配到你们手上就未可知了,我光从你这听,柳总都偏你们编辑室好几次了,你知道柳总和宋雁是什么关系?”林林不语。柳总的确肉眼可见偏袒宋雁。但那又怎样。她李林林的当务之急,是组自己稿子,出自己的书,尽快让工作独立起来。
瞿河的《荒梦》也开始做了。审稿很快。初、复、终审一气呵成。结果却卡在了封面环节。林林跟设计部沟通,根据内容,出了两款封面。瞿老师选中了一款。林林觉得也不错。可拿到宋雁那儿,却坚决不通过。她觉得这款封面缺乏冲击力,对于内容的传达也有点不准确。
一说起来,宋雁还有点苦口婆心,“封面不是光美就可以了,要准确,要能让读者看到封面,就了解内容的风格,然后也要能激起阅读欲望。”她说,林林就听着。说了等于没说。一次又一次,林林的方案被打回来。弄得设计部老大有点崩溃,“李编辑,要不你们出去找设计吧,实在是没办法了,不知道你们想要什么。”
林林连忙解释,说不是他们设计的不好,是领导的要求不一样。领导的话必须听,设计部也不能得罪,林林夹在中间着实难受。她只好跟宋雁建议,“主任,要不外面找设计吧。”宋雁道:“你往凝重方面想想,借鉴借鉴中国古代的泼墨山水画。”
林林领了指示,依旧百思不得其解,她实在不明白《荒梦》这本书跟泼墨山水有什么关系。她只好拎了点零食水果,去跟设计传达了。设计虽然一脸不高兴,但终究架不住林林软磨,答应再出一稿。回到家,林林把这事跟老邱抱怨。老邱笑道:“你放心吧,这一稿,肯定过。”林林问为什么。老邱道:“你以为她真的是觉得各个方案都不好才挑毛病的吗?什么叫领导?领导就是要会挑毛病!不然,她署名署得好意思吗?现在好了,人家发挥了巨大作用,自然应该署名。”
林林恍然大悟,但嘴巴依旧很硬,“你这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老邱揶揄,“那你等着看这一版过不过。”
结果,封面再出一稿,果然过了。
九月,师爽从胡力行那挖的了一个成名老作家的新作出版了。评论界反应不错,市场反响也还可观。一时之间,师爽成为社内风头最劲的编辑,把宋雁、徐金豆都压下去了。为了对抗师爽,宋雁打了好几个电话去出版部,要求他们尽快把《荒梦》印出来。又跟发行部打招呼。然后让林林出方案,把营销宣传工作提前做起来。
林林不敢怠慢,去营销推广部开了好几个会。营销部认为,瞿老师这部《荒梦》很有价值,但营销需要找点。林林立刻提议做活动。营销部主任张明贵道:“活动肯定要做,而且要大做,但要想起到效果,那就要好好策划策划。”林林明白,张明贵说的实话,也是废话,活动是要做,问题是怎么做。最大的难点一是请嘉宾,二是找场地。让瞿老师一个人撑场肯定是不合适的。他现在没有足够的号召力,而且一个人也太单。可是,让营销部请人也万万办不到。这是要刷脸、刷人情的,人家只是配编辑工作,只出人力。
然而,无论是柳总还是宋雁,对这场活动都是有期待的。要把师爽的势头打下去,就必须把这场活动办好、办火。林林把困难跟宋雁说了。宋雁道:“要不请楚老师来救个场呢。”这倒是可以,林林第一时间联系了。结果楚老师在国外,赶不回来。宋雁又说:“或者让瞿老师自己刷刷脸呢,他人脉那么广。”
林林跟瞿河一提。瞿河的态度比茅坑里的石头还硬,“就我一个人做吧,挺好,简简单单的,能来多少人是多少人,我应该还有几个读者吧。”
好家伙。林林当然不能照办。她把通讯录翻了个遍,最后想起来联系徐可欣,问有没有什么影视界的,有影响力的名人可以站台。可欣没直接拒绝,说想想,电话撂了。多一句都没有。林林估计没戏。跟着,她又想到了吕薇。闺蜜俩可有日子没联系了。林林一个电话,吕薇比她还热情,要请她吃饭,还要一起逛街。
商场里有书店。林林到得早。就溜进去转转。当门口畅销书码着堆,气势汹汹的样子。林林一招眼就看到尤碧琳三个大字。有海报,也码堆了。新作叫《绝对传说》。出版商是一家老牌的民营公司,发行和宣传能力很强。林林不禁轻叹一声。是啊,像尤老师这种不需要再用传统大社的牌子正名的作者,自然就会流到头部的民营公司去。人家给的钱多,营销宣传也能跟上。人何必来你文艺社。只是,想起尤老师的“音容笑貌”。林林实在觉得这女人太能装。早都做了决定,还拿她取乐。
宫彩也留不住尤碧琳。
林林能感觉到,一切都在慢慢失控。说白了,文艺社的竞争力,大不如以前了。编辑们不够努力是一方面,行业大势是另一方面。这二年,跟前几年的玩法似乎也不太一样了。
有人从后面喊她。是吕薇的声音。扭脸看,吕薇迈着轻快的步子。人精神了,漂亮了。再看,是瘦了。换了行业,整个人的气质都不同了。到跟前,吕薇先声夺人,“哎呦我的林林大编辑,别盯着这些纸看了,我现在都怕进书店。”林林问为什么。吕薇说书太多。再补充,没用的太多。
她随手拿起一本,“这有出版价值吗?”
林林笑说:“人这是畅销书呢。”
吕薇翻了翻,一针见血地,“什么畅销书,都是运作出来的,这人估计是公知们要捧的新生代。他们也怕后继无人。所以慌手慌脚捧人出来,问题是,这人本身的业务能力要能立得住才行呀。”
不愧是老薇,一下就说到点子上了。就是四个字:后继无人。别说公知们的小团体后继无人。就是放眼整个世界文坛,也都面临着这一窘况。撑场子,还是五零后六零后。西欧、美国,都后继无人。这一点非常要命。林林有时候看美国评论家们捧出来的作者和作品都可笑。差。差。还是差。但出版市场又要制造神话。最终导致落差。
到饭店坐下,林林要了套餐。吕薇道:“这都多久没见了,点点儿贵的。”林林勉为其难又点了一个菜。然后两个人又聊了聊过去的人。诸如,褚秀还是北方分社当政。虞国光去了新集团不是太顺。吴冠的当官路也受阻。司空来还被人举报。林林没提大川应聘文艺社的事。一来还没尘埃落定,二来也怕吕薇多想。
林林问吕薇的工作怎么样。
吕薇说:“上了一个项目,盯着呢,过几天还得出差。”林林问她具体做什么。吕薇说:“文学策划,总监。”说完她自己都笑了。论起来,林林比她更有资格做文学策划总监。吕薇又劝林林跳槽,她能介绍。林林随便挡过去,开始说正题。吕薇听了,说:“我倒是能给你问问。”又说:“你问了臧梦么,她能来么。”
林林道:“她就算了,我还欠着她人情呢,而且也不在线上,得找些年轻人喜欢的有号召力的人。”吕薇问她想找谁。林林说想找贾导演。吕薇说那估计有困难。又说帮林林再想想,“就导演这一块呗,演员也行,文化名人也行,但得能撑得起场子。”
吃完饭,没逛街。吕薇还有事,匆忙走了。林林又去书店转了转,她本想自费购买尤碧琳的《绝对传说》,但在手里掂量了许久,还是放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