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北方分社的会议室不大,十来个平方,没有窗。每次开会,坐一屋子,乌泱泱地。轮到林林发言了,所有人都看着她。她报了楚老师一本旧书。早期的长篇小说。市面上已经有两个版本。林林逐条说自己的选题理由,诸如:名家、名作、长篇,最近三年没出版过,到时候可以请楚老师来做活动,等等。
讲完了,虞国光道:“有意见的提出来。”
环顾一周,没人说话。林林刚打算松口气儿,发行总监刁爱玲开口了,“数据怎么样?”北方分社过选题,必查数据,以此为重要参照。
林林有备而来,“他的上一本书,到目前为止,十个月,销售在十万册以上。”
刁爱玲道:“那是新书,而且是文艺社的重点。这本是老书。”
一句话把林林说得没词儿了。
虞国光对总编辑王栋,“王总的意思呢。”
王栋道:“老书,不是不可以做,楚老师这种量级的作者,还有合作的空间,不过老书最好搭配着新书,能相互带一带。”说了等于没说,思路谁不懂,星火那帮人也知道以新带老,但楚老师现在得了大奖,名气日隆,被专业社吃得死死的,编辑恨不得全年陪,能分出一杯羹来,已然是天大的人情、面子。
虞国光慢慢点头,摸着下巴,没发表意见。
此处无声胜有声。
刁爱玲又说:“小说除非是名家新作,否则根本走不动,”又对林林,“要不问问散文呢,楚老师有散文没有。”林林不好当面反驳,她刚来公司,不宜表现得过于强势。可楚老师最好的作品就是小说,散文不是没有,零零星星,价值并不大。偏偏现在的市场就是如此吊诡,出版商宁愿出三流的鸡汤散文,也不愿意推一流小说。
更闹心的是,绿橘和哆啦翻过年突然发力,一个报了个时尚杂志专栏女作家的情爱散文,一个报了个网红漫画家的漫画绘本。结果:全体通过。一贯严苛的刁爱玲还大肆鼓励了哆啦一番,说她找的那个作者潜力很大,俨然内地朱德庸。
下属意气风发,对比得林林更没面子。
会议结束,虞国光只留给林林一句话,“慢慢来。”
林林不禁反思,进而产生两点自我质疑:第一,她是否被时代甩在了后头,导致出版路向离年轻人太远;第二,如果是这样,她是否需要改变思路,向市场妥协。她设定的名家名作战略,并非一朝一夕能够达成。是否需要用别的书来填补,以确保尽快在公司站稳脚跟?焦虑。李林林感觉到了从业以来前所未有的焦虑。她已经踏出舒适圈了,只能向前,不能后退,前路虽然荆棘,可往前走,还能看到曙光,后退一步,却是万劫不复。
林林不得不把开工头一炮的宝押在顾青云身上——楚老师那边暂时似乎没希望了。她打电话过去,是楚老师的爱人接的。林林没退掉过去这部长篇,但同时也提了楚老师散文集结的问题,楚老师的爱人只说了句将来有时间整理整理,就把电话挂了。
没戏。
她只能寄希望于顾老师这边能念念旧情,好歹给一两本,哪怕是旧书呢。顾老师的作品可读性强,旧书也有制作的空间,如果一次能拿三到五本旧作,刁爱玲估计也说不出什么来。
有电影要上映。看新闻报道,顾老师马上会随导演跑路演。必然回国。这次不是大片。导演没拍过几部电影,尚属新锐,顾青云跟他合作,算给他加分。林林早早定了电影票,她打算观看过后写长篇观后感,给顾老师发过去。
如果可能,再约老师见面。
老邱认为林林存在策略性错误,“别就订一张票,写什么观后感,你要真想签她,我掏钱,包场。”林林惊喜,她男人大气,“你发财啦。”老邱豪爽地,“支持老婆工作,义不容辞。”林林果然买了票,包了场,然后才打电话告诉顾青云。青云高兴,说等忙完这阵,有空见见。林林连忙说看顾老师时间。
等了一个礼拜,顾青云发短信,问她周五下午有没空。方便的话,见一面。“没问题,一定准时到!”林林雀跃。肯见面就有戏,老邱的电影票钱没白花!
酒店大堂几百多白百合布成墙,散发着异香。林林怕迟到,来早了。那就在大堂坐一会儿,她打算提前五分钟上去。这次见顾青云,林林没空着手。辞职时吕薇送她的玛瑙吊坠,她打算转赠顾青云。
时间一到,林林上去了。她不明白,顾老师不是在国内买了房么,怎么回来还住酒店。或者是主办方安排,不住白不住?到大套房门口,林林紧张。她轻轻敲门,里头有回应。片刻,门打开了。
顾老师穿着睡衣,笑靥如花。她上前拥抱了林林。林林满口应付,一秒钟启动社交模式。
气氛立刻热闹了。
简单聊几句行程,又问电影的情况。顾青云利落答了。林林从包里拿出玛瑙坠。顾青云道:“老熟人了,不必那么客气,要我说包场都不必,你收入不高,干吗破费,心意都懂。”林林道:“也不是天天,这是好事,喜事,花点钱我愿意,我是顾老师的头号粉丝。”
说笑得差不多。顾青云问林林在新公司的情况。林林报喜不报忧,把北方分社吹了一通。顾青云道:“你们文学书做得不多。”林林连忙说:“成立不久,但已经出了好几本大畅销书。”
顾青云低眉不言。林林又分析了民营和国营公司的优劣势,然后强调北方分社是两者的性质兼有。
顾青云爽快,没等林林开口,便说:“我的新书放在中原社了,那儿有个老朋友,等了五年,实在抹不开面子,老书统一签到文艺社做套装,现在拿不出来。《危机中的女人》和《无处躲雨》那几本,还在版权期内,放在中华天地。等过两年,到期了,还是你做。”
掷地有声。一锤定音。想拿稿子,得两年后。这就算给面子了,让你有个盼头。可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啊!林林犯愁。顾青云话都说出来了,她再求也没辙。
李林林只好打起精神多喂好话。
说话间,又有人敲门。林林警觉,连忙站了起来,顾青云才想起来还有事要办。她快步走去开门,伸头让外面的人进来等。来客笑吟吟地,顾老师去换衣服,她就站在会客厅。她和林林同时发现了彼此。一秒钟,打量,尴尬。都不说话。
眼前这个女人,看上去四十多岁,矮胖,颧骨却很高,烫了个跟头围不太般配的爆炸头,林林第一时间想到一句话:一个头两个大。不大会儿,顾青云出来了,她觉得有必要介绍一下,就点明了身份。林林这才晓得,她是顾青云在文艺社的编辑,叫崔笛韵。
同行是冤家。林林认为此地不宜久留,招呼了一下,便先行告退了。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顾青云这边黄了,楚老师那边又来电话,他说散文没有,演讲近几年倒是做了不少。
林林立刻表态她来整理,尽快拿出策划案。
哄睡儿子。林林又坐到书桌前。老邱从后面抱住她,林林抖肩,“忙着呢。”
老邱揶揄,“不知道的,还以为你干着挣几百万工资的活儿,值得那么累。”
林林道:“万幸吧,楚老师的稿子要拿不下来,我就得走人。”
“虞国光跟你说的?”
“人家没说,我自己也得好意思呀,”林林道,“来了有日子了,什么成绩都没有,顶着个副总监的帽子,跟个大傻子似的。”
老邱说:“你就是脸皮太薄,他们既然请你来,就该有什么也做不出来的心理准备。本来这行就是没谱,守株待兔,瞎猫碰死耗子。”
唠叨完了,老邱还不睡。林林忙了一会儿,让他先休息。老邱执拗,“等你。”林林明白了,今天是他们约好的日子。算算,也有日子没那事了。老邱抱怨林林冷淡,可问题是,一忙起来,她真不想。都是三十如狼四十虎,她是没什么感觉。倒是老邱,异军突起的样子。说实话,她有时候觉得对不住老邱,所以偶尔普降甘露,格外卖力。但老邱有不满意,他总是捧着林林的脸道:“我要你享受,真的享受,明白吗。”
她演技总是太差。
当然,这天终究什么也发生。林林上了床,老邱刚准备好,还没开始动作,她就睡着了。
第二天,林林先找刁爱玲谈了楚老师的新选题,这下刁支持。林林又找王栋谈了谈,王栋也没异议。她最后才找到虞国光。她提出了两点要求,也是楚老师要求的:第一,书做精装;第二,希望宣发批点经费。
第三天,虞当即表示赞同,他正忙着准备去法兰克福书展。“好好做,明年带你走一趟!”虞国光鼓励她。
至于印数,楚老师倒没有格外要求,北方分社提议首印一万五,楚那边也同意了。合同寄出去,林林舒了口气,她觉得自己像快要溺毙的人突然抓住个小舢板,暂时又可以活下去了。但林林还是有种紧迫感。一个哪够!选题,选题,选题!她现在就是只饿疯了的狼,哪儿有选题,她就往哪儿咬。
到了北方分社,学者的选题没法做了,过去那些老作家的稿子,似乎也太陈旧,她一时没有思路。恰逢耿双华约她喝茶,林林欣然应允。她揣摩着,或许从老耿那能有点意外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