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第一刀开向发行部。
多少年来,出版社都用一个大发行,也就是说各编辑室的书,印出来之后,都归发行部统一发行销售。朱子山这儿是全社图书唯一的出口。
因此,发行部是个很有份量的部门,发行部主任是个很有分量的职位。在选题会上,朱子山这一票,往往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朱主任不同意或者明着同意、暗着不同意的选题,那十之八九别想卖好。完全可以说,朱子山是一方诸侯,甚至能和社委会分庭抗礼。没办法,人家发书,人家收回款呀!
可司社一来就不一样了。改革的第一个动作:发行部打散。大发行变成小发行。所有业务员均分到各个编辑室,由各主管领导直接调配。发行部主任朱子山,调去总编室,职级不变。总编室正副主任张进山、谢昌贵趁着改革会退下来,不排除朱子山将来接任,做“总管”。
任职调令刚宣布,朱子山被拉医院去了。据说是半夜突发心肌梗塞,搭了好几个支架,一时半会回不来。
社里顿时炸开了锅,瞧瞧!朱主任,干了半辈子的老发行老炮儿,什么没见过,什么没干过,牛逼人物!但司社一来,照样不好使。朱主任这匹大雁沉落,其余小麻雀,立马瑟瑟发抖了。
吕薇向林林预言,“瞧着吧,第二刀就是编辑部。”不过这次预言大师没算准,风声有,就是没见靴子落地,倒是社里的团委轮到改选。团委书记原本是由总编室翟玲兼着。她自认为工作做得不错,连任没什么问题。可候选人名单一公布,葛文婷和刘念都赫然在列。翟玲一下感觉问题严重了。
饭后,吕薇和林林信步在杨柳小道上,吕薇吃着冰淇淋,“我要是老翟,我就不选了,没意义,纯当分母。”
林林说那不一定,老翟有群众基础。
吕薇说:“有群众基础,还得有领导支持,这个位子,本身就很微妙。年龄有限制,必须在年轻人里头提拔。”说着,吕薇把冰淇淋盒子丢进垃圾桶,“不过,倒是有一场好戏看。”
林林说真不知道当官有什么意思。
吕薇轻轻斥道:“你觉得没意思,人家觉得你傻,在咱们社,做专业做到最后,不还是要走当官这条路,熊总,陈总,不都是这样,你们吴冠也是一样。”顿一下,道,“你那‘文学小丛书’还报么。”
林林说吴主任让她再报一下。
“还有希望。”吕薇判定。理由是,吴冠现在也在大势上。跟着吴冠混,有好处。
说看戏戏就来了。
林林在QQ上问柳畅要CIP和书号条码。
柳畅没回复。
林林打电话过去,吕薇接的,口气急促,“这闹呢。”活儿急,不能等,林林上楼,直奔总编室。平日里,总编室的门一向开着,今儿却闭得紧紧的。
硬着头皮推门,门被反锁了。敲敲门,开门的是吕薇,看是自己人,放行。翟玲坐在沙发上,抽抽搭搭,柳畅在旁侧安慰。林林也不晓得怎么回事,吕薇小声,去电脑上操作,把CIP和书号条码发她。
翟玲跟火山爆发似的,突然又来一阵,眼泪鼻涕都出来了,“凭什么呀?!凭什么呀!我哪儿做得不好!”
吕薇挥挥手,打发林林去。
事后,吕薇悄悄对林林说,“看吧,我跟你说老翟没戏。”
这是第一场哭。
第二场哭发生在中午。接近点饭,大家都忙着准备去食堂。刘念突然从楼上跑下来,高跟鞋敲击地面,哒哒哒哒,很急促。胡明月站在门口,刘念一把推过她,挤进门,反锁。跟着,里面便传来呜呜咽咽的哭声。四五编辑室的人都出来了,站在门口。
胡明月翻白眼,“哎呦,何必呢。”
吕薇又跟林林点评,“又失败一个。”
然后是第三场。不过不是哭,是笑。团委换届,葛文婷大获全胜,笑得跟朵花儿似的。翟玲、刘念陪跑,全程哭丧脸,但还是得举手同意。
魔幻。
林林觉得这社内这点事,怎么跟作诗似的。要想写好诗,工夫在诗外。
大川对葛文婷、刘念的选择很不屑,好几次搁林林和王萌跟前念叨,“好好的编辑,好好的女孩,怎么就这样了呢。”
王萌反驳,“哪样了呀。”
大川斥,“满脑子功名利禄。”
志闯抱着稿子进门,当头一句,“你倒想,也得能轮得着你。”
编辑部例会,吴冠盯名著系列盯得很紧。四大名著里,只有《红楼梦》赶出来了。外国名著,《呼啸山庄》和《简爱》勉强能上二次评估。林林有个明显的感觉,这一向,吴冠明显意气风发,话也说得很高调,“要勇敢走出去,跟名家约稿!我们不差!”
永远要名家,或者要能卖的,林林为自己“文学小丛书”叫屈,出这一套书,对她,对作家,对读者,都是善莫大焉。可放到社里,偏偏前路坎坷。吴冠说自己马上出去开会,得走一个礼拜,月度二次评估,他指定志闯、林林牵头,名著三校完的要上会,王萌和大川也有一本要评估。
就是那本跟炒股有关的书。
林林替王萌捏一把汗。老实说,她不明白王萌怎么突然做那么一本书。社里居然通过。做还不打紧,关键在于,这稿子压根儿就是大川组稿的。再往深里想想,没准就是大川自己攒吧的。好家伙,又当编辑,顺带把稿费也挣了,这在行里是大忌。
属于监守自盗。突破了底线。
是看司社刚来不懂行,所以才钻这个空子?可林林又不能去提醒他们。这种事,当事人不承认,你去说,只会结仇。作为一个部门的师姐,林林必须“隐恶扬善”。是家丑,就得留在家里。
评估头一天,林林提醒王萌,“明天评估,材料备齐。”王萌说知道了,稿子、封面、评估单都准备好。
次日上午十点半,柳畅打电话让他们去会议室。王萌抱着稿子跟在林林后头。
大川没动。
林林问:“大川不去?”
王萌道:“我一个人就行。”
志闯在最前头,他抱着好几本稿子,走路歪歪倒倒,跟杂技演员似的。大会议室里没有人,这个月的评估会,就几本稿子过会。陈尔去上级单位拉选题去了。朱子山仍在病休。编辑们等了一会儿,班子成员里,只有司空来和卢东来了。“说吧。”司空社长屁股还没坐稳便说。陈志闯颤颤巍巍地,表情已经有点谄媚,他忙不叠把几本名著的基本情况说了。
司社对出版部主任于雷,“说说。”
于雷把跟印制有关的参数分析了一遍。
司空来这才擡起眼,道:“志闯,搞出版,跟打仗似的,你得有方法,有战略。”
林林咋舌,听上去不妙。
司社继续,“你这打游击战呢,一本一本地蹦。”
志闯结巴,“不是……司社……那个……”
司社语气很重,“我们是正规军,得打阵地战!名著,就要一次推出来,放到书店也能摆成一排,有气势,读者才能看见。”
志闯唯唯。
林林和王萌也免不了附和。
司社下令,“等一等,等都齐了,一块出。”气场太大,志闯被震得只有说“对”的份儿。司社说完,志闯抱着稿子先撤,丢下林林和王萌。
评估继续。
“还有呢。”司社看王萌。
王萌立刻说:“我这本是炒股题材的,都齐了,请司社过目。”说着,把内文清样和封面都推过去。司空来翻了翻,又看看封面,指着作者名字问:“谁是马千里。”
王萌小心回答,“一位财经专家。”
糟糕,林林知道领导们的套路,这叫引蛇出洞。
“见过么。”司社问。
王萌开始抽凉气了。
“谁组的稿子?”司社追问。
“方大川。”王萌不敢撒谎。但也只透露部分事实。
司社对柳畅,“叫上来。”柳畅放下笔,连忙跑去叫人。半分钟后,大川被带了上来。一进门,表情有点懵。他赶忙捡个椅子坐下。
司社对大川,“稿子你组的。”表情说不上来是严肃还是诙谐。
“嗯……”大川声音有点嘶哑。
“作者什么情况。”
“那个,”大川道,“他是一个炒股专家,学财经的,然后一直在深圳工作,对这方面很有研究,哦对了,他是纽约大学毕业的。”
司空来冷笑一声,“好大学。”
大川嘿嘿地。
“见过么。”司社追问。
“啊?”大川跟不上节奏。
“这个作者你见过没有。”
“视频里见过。”
“真人没见过?”
“没有。”
“真人都没见过,你就给他出书了?”
一时静默。林林看了王萌,感觉她都快不能呼吸了。大川只好继续往下编,“他是非常可靠的,百度都能查到……”
“给他打个电话。”司社插话,“现在就打。”
逼上梁山了。大川只好拿出手机,翻通讯录,半天,找到个电话,拨过去,通了。
没人接。
司社道:“QQ有吧,视频连线一下。”
大川只好又开QQ,现场连线。
万幸,还是没人接。
林林看出来了。司社是在捉弄他。八成,人家早都知道稿子是他方大川攒的。这场评估会,根本就是个猫捉老鼠,哦不,猫玩老鼠的游戏。
招数用完。大川和王萌都低头坐在那儿。
司社朗声道:“以后做选题,一定要对作者了解透彻!”众编辑低声附和。
司社丢下一句“就这样”和半截冷笑,扬长而去。
大川和王萌,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又都看看林林。林林压低嗓门,“走吧。”活脱丢人现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