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努书坊
返回 努努书坊目录
努努书坊 > 一纸千金 > 正文 第四十一章

一纸千金 正文 第四十一章

所属书籍: 一纸千金

    第四十一章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是要重新分蛋糕。

    王茂山说,司社喜欢年轻人。

    是啊,年轻人好管理。只是,老人不退,哪有年轻人的位子。自司空来来出版社,那些比他年纪大的人,中层,或者老编辑,对他的指摘就没停止过。

    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外行领导内行”。

    言下之意,你不配对出版工作指手画脚。像耿双华以及办公室赵主任这种老人,在出版社混了一辈子,早都把这里当家了。赵主任的归属感更是强,他原本当兵出身,转业到这儿一直不得志。到了叶社当权后期,以及司社来的时候,他才有点如愿。每当招聘,孩子们嫌工资低,赵主任总要说:“出版社就快腾飞了,一改制,到时候工资跟火箭似的!嗖就上去了。”

    可现在呢,司社一刀切,他自己坐火箭走了。

    凡五十岁以上女员工,五十五岁以上男员工,都可以趁这次改制退休。当即退休的,依旧按事业编制走,退休工资标准遵从事业编制待遇,愿意继续干,也可以,但数年之后,退休就推向社会,按企业编发退休工资。

    这就是所谓的“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

    比如耿双华,还有四年退休,他现在就可以走。按事业编。不走,将来就按企业编。

    这不明摆着赶人么!气得耿痛骂,“这是我们的出版社!不是他的出版社!”

    司社喜欢接触年轻人,几乎所有的年轻人,他都谈过话。葛文婷一跃而起,像叶社时代一样,她依旧会走入社长办公室,主动谈谈自己的工作烦恼,思想变化。因此,很快,坊间又感受到“南极变暖”,葛文婷是最受宠的编辑啦!

    张红娇“春江水暖鸭先知”,及时调整工作思路,不怎么让葛文婷当苦力了。

    苦的是刘桃根。

    桃根现在成了“工段长”,带领着后来的小编辑们帮张主任苦干。葛文婷模式成功后,一编室杜立也往社长办公室钻。还有四编室刘念。原本她不懂这些。可学也学会啦!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

    新社长!新气象!人生若只如初见,都应该博一把。

    下了班就是周末了。林林还在整理名著。孩子被奶奶接回老家带一段。她跟老邱能松口气。结果呢,两个人都猛加班。天色黄昏,林林走出办公室,刚要锁门。却看到隔壁的隔壁,五编室门还开着。她走过去。耿双华在办公室最深处坐着,露半个头。

    姜艳玲早撤了,林林适才听得到她的欢声笑语。过去,他是主任,她当副主任,双剑合璧,现在,她势头大涨,他却日薄西山,她当然得躲着他点儿。夫妻大难临头还各自飞呢,何况同事。

    林林有点同情老耿,他为出版社做了一辈子,哦不,是半辈子,前半辈子在当工人。他不缺钱,但这里有他的全部精神生活,他常常六点多就来办公室——为了避开早高峰和限号。他对下属也总是那么宽厚。除了电影院那一幕小小的犯规——可能那也是他想要学风流才子人格的一部分,在林林心中,老耿是个挺好的人。林林敲门板,咚咚咚三下。老耿擡起头,眼睛露出来了。林林道:“耿主任,走哇?”老耿连忙站起,“走!”林林又道:“捎带我一段。”

    老耿假装意气风发,“没问题!”

    车堵在三环上,眼前都是红屁股灯。

    林林不晓得说什么,可又不得不说。既然上了这车,就必须做好安慰他的准备。

    耿双华先开口道:“还是以前舒服,不用坐班,想去哪儿嗖打个的,没人管,做点自己喜欢的书。”

    林林附和道:“可不就图做点自己喜欢的。”

    耿双华突然严肃起来,“做编辑,一辈子,能编两本,”咳嗽一下,“一本,”他一只手离开了方向盘,“能留下来的书,就算没白做。”

    林林微微点头,若有所思。

    耿双华又说:“上次我去月亮湾,到那个书店里,站着看书,正好看到一本我出的摄影集,后来那个店员走过来,说了一句,‘这书不错,这样的书能出版,编辑有一定水平’,我当时差点没告诉她,我就是这个编辑。”说着他嘿嘿笑,跟个孩子似的。

    林林瞬间觉得可悲可叹可怜,老耿多寂寞呀!这难道就是编辑的宿命,难道她也会走一样的路,做到五十出头,不过是去书店店员那里找一点满足感,不过做出一两本能流传的书?真不敢想,她现在还做着四大名著、外国名著。呵呵,不是说这些书不好,出版没有意义,关键是,她手头做的这些事,已经有同业做过了呀!她梦想,她的目标,还是推中国当代的原创。尤其是原创小说。括弧,长篇小说。一场分裂。林林觉得自己离职业理想越来越远。

    前头露出点空当,老耿抽离出来,车往前动了动。

    林林用一种轻倩的口气,“你别退了,反正也不缺钱。”

    老耿又恢复幽默。“哦呦,别这么说,还是缺的。”

    再上班,单位氛围不一样了。

    几家欢喜几家愁。

    校对科打电话来让取校样。林林走到门口,胡明月抱着稿子刚从校对科出来,她跟她打招呼。胡明月一言不发,低着头走了。林林进去拿了二校稿。校对科一改往日平静,正欢声笑语。

    借着这次调整,贺小娟急流勇退,提前一年光荣退休。林林少不了道喜。

    贺小娟说:“干了一辈子,也该歇歇了。”

    高书艺道:“真是,有人是不想退,必须退;有人是想退,退不了;还有的人是想退,退了。”林林不明白谁是想退退不了。

    唐倩道:“刚才出去那位。”

    贺小娟马上要退休,说话也不像过去那么谨慎,随即笑说:“老胡也是,书出不来,过去还对人家小姑娘那么苛刻。”

    “哪个小姑娘。”林林问。

    众人一笑。都不说她名字。林林突然领悟到是刘念。她刚进编辑室的时候,胡明月拿大,找过不少别扭。如今,人家成了司社跟前的红人,反攻倒算,胡明月少不了挨呲儿。早知如此,何必当初,与人方便,自己方便。林林签了字,抱着稿子回编辑室,听到旁边胡明月正大声埋怨,“我不出书才是正道!出那么多烂书!就是破坏树木!浪费资源!”

    林林听不下去,关上门。

    王萌正在浇花。

    林林问:“志闯呢。”

    王萌道:“跟主任一起上楼去了。”

    消息传了一阵,逐渐落实到纸面上了。王茂山已经逐步接替赵主任的工作,他现在是社长的大秘书。据他透露,“清退”势在必行。而且,社长想用的人,会慢慢浮出水面。

    呵呵,其实早都是明面儿上的了。

    理由很奇特。比如,葛文婷、刘念,属社长的校友,是要受重用的。再比如,吴冠似乎也慢慢成了红人。因为他是社长的老乡,混着混着,就成了小老弟,哥俩好。

    林林不喜欢吴冠跟在社长屁股后头那样子,颠儿颠儿地,谄媚!可换位思考,他又能怎么样呢。得到当权者的赏识,是一种福气。她的不喜欢,恐怕只是因为气味不相投。而且客观说,吴冠得志,对编辑室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没准她的文学小丛书也能过了。

    耿双华又提出一种理论,林林听着也觉得不无道理。说这话的时候,老耿咬牙切齿,“他恨我们,因为我们是一出生什么都有了,接的上一代的班,从小是大院里长大的,他不一样,他跟吴冠,都是外面来的,县里的乡里的村里的,他就要找这种碾压的快乐!”说得好像在搞阶级斗争。冷静下来细想想,不可否认,这或许就是司社觉得吴冠亲近的深层原因。

    说白了臭味相投。

    总不能老做光杆司令,司社也需要自己的党羽。区别只是谁被选中罢了。

    果然,过了没几日,吴冠把林林叫到办公室,用一种青轻描淡写的口气,“那个‘文学小丛书’,下次选题会再报一下。”

    惊喜。

    看看,主任一得宠,他们这些下面的人也跟着沾光。她希望吴冠当齐天大圣。

    “主任,等着你得道呢。”林林开玩笑。

    吴冠憋着笑,“胡说。”

    同样挣扎的还有张红娇,按照规定,她也应该退了。她一闹腾,整个楼道都不得好过。一大早,人就摔碎了一只暖水瓶。结果王茂山下来传达,“张主任暂时停职。”

    一句话就把“金毛狮王”治了。

    林林见社里实在乱得不像样子,儿子又去了老家,难得能活动,她想出去走走,去几个大城市见见作家,把“文学小丛书”的稿子定了。不管未来怎么样,这套书先出来,对她的职业生涯肯定加分。而且,这套的思路跟顾老师那两本又有不同。过去是求质又求量,现在呢,只求质,不求量。套书,就印六千册,林林没想这考它拿年终奖金。

    主意一定,林林就跟老邱商量,老邱同意,出差嘛,工作上难免,她再跟吴冠请示。吴冠也表示支持,并且对全编辑室的人说:“就应该这样,当编辑,得走出去,不能天天在屋里坐着。”

    林林买了票,第一站,南京。她打算先把小说家楚老师的稿子咬下来。

回目录:《一纸千金》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1《玫瑰的故事》作者:亦舒 2《颜心记》作者:时音 3《交错的场景》作者:松本清张 4《月升沧海》作者:关心则乱 5《梦华录》作者:关汉卿 6《在暴雪时分》作者:墨宝非宝 7《长相思第二季》作者:桐华 查看图书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