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人是有命的,你不能不信。有时候,一个人能改变另一个人的命,这你也不能不信。
苏晴想,遇到他,也是她的命。命该如此吧。否则,她很难解释后来发生的一切。
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二年,考上北京大学地球物理气象系,四年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所有的人都在为自己的毕业分配四处奔走,只有她一动不动。因为她心里有底,她知道自己的准男友姚一平正在不遗余力地为自己留在北京上下活动。那天,姚一平陪着她把个人简历送到一家用人单位,人事处长热情地接待了他们。不出什么意外的话,你毕业后就可以来上班了。这真是太好了。她知道能进这样的单位,会让同学们羡慕死的。从那里一出来,姚一平和她一直在笑。她知道,能进国家部级单位,应该谢谢他老爸和他老爸的战友。尽管那时候,每个单位都人才匮乏,需要引进新鲜的血液,大学生可算供不应求。不像现在,是个人就是大学生,找份好工作那个难呀!不过,哪个年代都一样,要进一个理想的单位,都很不容易。那天,她真的很高兴,要请姚一平吃饭,作为酬谢。可是,一路走来,没看见一家像样的餐馆。小吃店倒是有几个,全都乱哄哄、脏兮兮的,和他们的心境反差太大,他们俩宁可傻站在外面看人家狼吞虎咽,也不愿把脚迈进去。正不知该往哪里去的时候,姚一平提议带她去舅舅家,说舅舅家就在附近。舅舅是个很有意思的人,当作家没成大名,当美食家肯定是称职的,他做的每个菜你只要吃一口,准保一生都忘不了。
她就跟着他去了。他拉着她的手,横穿马路。那时候,车没现在这么多。每次过马路,他都会拉着她的手。这一点,现在想起来仍然还有一丝温暖。他给她母亲最初留下好感也是这一点。他们俩陪她母亲去商场,也要过一条马路,他总是搀着她母亲的胳膊,很体贴很疼人的样子。母亲后来对她说,一平是个懂事的孩子,知道照顾人。
他们俩是高中同学,两人一直不咸不淡地交往着,但真正擦出点火花是在大三。但她就是拿不准,他是不是她终身要找的那个男人。他们拉过手,接过吻,但姚一平想要攻破最后一道防线的努力,被她坚决地瓦解了。她认定,自己的第一次一定要给她终身相伴的那个男人。姚一平为此很生气。她只好又回过头去哄他,告诉他,你如果是那个男人,就更不用着急,迟早都是你的。言外之意,你如果不是,那你就不该得到。姚一平对这个说法,当然不认同,但也没办法。他知道她的脾气,她认定的理,十头牛也拽不回来。
就是那天,在他舅舅家里,她遇见了马邑龙。
马邑龙正好也去拜访姚一平的舅舅。舅舅解释说马邑龙是他去部队体验生活时认识的朋友。
她见马邑龙的第一感觉,是觉得这个男人跟别的男人有点不一样。究竟不一样在哪里?是他那双含威带笑的眼睛还是他淡定自若的谈吐,抑或是他细长的手和笔直站立的姿势?她说不准。
舅舅用一个菜:淮阳火锅和一瓶绍兴老酒招待他们。在饭桌旁坐下,她才知道马邑龙是个军人,他来北京是要到各大院校去招兵买马。舅舅建议他们俩都参军算了,说部队这所大学很能锻炼人,年轻人都应该去锻炼。姚一平说,舅舅你说晚了,我和苏晴都找好单位了。你说是不是?他问她。看她没说话,就在桌子底下用腿撞她,她才“哦”一声,像一下惊醒过来,端起杯子,说自己不会喝酒,以水代酒,敬舅舅一下。舅舅很高兴,说,还是喝点酒吧,敬一敬远道而来的客人。舅舅便拿起酒瓶,往她杯子里倒了一点酒。她站起来,说恭敬不如从命,便把杯子伸到马邑龙面前。她发现马邑龙脸有点微红,说,我不大会喝,你也随意。姚一平马上站起来说:喝完,一定要喝完的,女同志敬酒,怎么能不喝呢?她的酒我代她喝。姚一平抢过她的杯子,一仰脖,把酒全倒进嘴里。然后,还不肯坐下,非要马邑龙把杯子里的酒喝干不可,那里面可能有三两的量。马邑龙的脸不红了,他看了姚一平一眼,没再说什么,一口便把杯子里的酒全灌了下去。她看着,感觉倒像自己的嗓子辣了一下,脸整个都烧起来。
后来,她鬼使神差地向马邑龙要电话号码。这让姚一平很不高兴。从舅舅家出来,他就质问她,为什么要他的号码,还说她看人家时眼睛闪闪发亮。
结果两人不欢而散。
二
她参军的那天,正好是星期六。回家后把这一消息告诉了母亲。母亲睁大眼睛看了半天,一句话都没说,转身走开了。母亲常用不说话的方式,表示她的态度。
又过了好几天,眼看快到登车南下的日子了,母亲才开口说话:你太轻率了,这么大件事,怎么能不事先商量?你是赌气还是心血来潮?还有,小姚同意吗?
就知道母亲心里早认可了姚一平,说你这一走,也等于放弃了姚一平,放弃了北京。
母亲说得有她的道理,让人没法反驳,也不想反驳,只有默默地收拾行装。
母亲不再劝了。母亲太了解自己的女儿,这个完全不像她的女儿。你呀,太像你爸,跟你爸一样犟。
我是继承我爸的遗志。这是整个过程中,唯一一句对母亲的反驳。平时,总是小心地从不轻易提起父亲,免得母亲伤感。
但这会儿,好像忘了。直到看见母亲眼睛红了,才忽然觉得自己是不是做得太过分了?
父亲离去已经十多年了,母亲总是放不下他。尽管母亲已经再婚,和继父有了一个小妹妹,但她还是怀念父亲。特别是母亲与自己在一起时,母亲对父亲的怀念总是从不克制,倒是自己一向小心翼翼,尽量避免在母亲面前提起父亲,这一次也是话赶话激出来那么一句。这不,一下子就让母亲伤心了。但自己在心里,对父亲的记忆则是刻骨铭心。记得很小的时候,父亲经常出差不在家,问母亲,父亲去了哪里,母亲的回答总是执行任务去了。什么叫执行任务?母亲解释说去做一件大事。又问什么叫做大事?母亲不知如何回答,便告诉说你长大以后就知道了。当真的知道那是件什么大事的时候,父亲已经走了。很多事情都是母亲后来一点点说出来的。父亲留过学,学的是火箭发动机专业。当他学成临到回国时,那个国家海关的“老大哥”对他实行严格把关,凡是行李包上带有文字性的东西,包括所有的书籍和学习笔记,全都扣留,一个字也不许他带回国。这对父亲的刺激可想而知。父亲认为这是对他人格的侮辱。他们耸一耸肩,不作解释。回国后,父亲一边勤勤恳恳地工作,一边凭记忆一点一点地恢复他的笔记。所以,父亲留给她不满十岁的女儿最深的记忆:就是不停地在本子里写呀写的,好像永远都写不完。有时,调皮的女儿会拿一本小人书,去找父亲,要他给自己念。父亲可能会停下来,耐着性子念上一段,但更多的时候是让女儿去找妈妈,说爸爸正忙着呢……
正当父亲的生命为他热爱的事业激烈地燃烧时,身体出了无法修复的故障:癌症!发现时已到了肝癌晚期。三个月后,他就匆匆地告别人世。父亲临死前,还万分愧疚地说:我没能完成任务,没能把火箭送上天,我对不起祖国和人民对我多年的培养。可是,东方红一号卫星就在父亲去世的第三个月上天了。当《东方红》乐曲响彻太空时,母亲抱着父亲的遗像涕泪滂沱。女儿这才明白父亲干的大事是什么。那年,你知道吗,爸爸,十一岁的女儿突然觉得自己长大了,虽然不能完全领会母亲哭诉的内容和意义,但已经懂得什么叫遗憾了,当然是为父亲没等到火箭上天的这一刻而遗憾。
只是没想到,父亲未完的遗愿,会以这样一种方式留给了女儿,悄无声息地流淌在女儿的血液里。或许,父亲早就把那一切,变成一块小火石,悄悄地放进自己的心里,一旦有机会,它就轰地被点着,然后,再也无法扑灭。
三
她也想过要主动去找姚一平,但就是没付诸行动。有两次拿起电话,号码都拨了出去,没等它有回铃,又撂下了;还有一次,她人都快到姚一平家门口了,又打了退堂鼓。她不知道这究竟说明了什么。
姚一平不是也没来找你吗?从他舅舅家分手后,两人没再见过面,也没互通过消息。所以,她悄悄让自己做好心理准备,假如离开北京的那天他还不出现的话,他们俩的事就不了了之了,尽管她直觉到迟早都会有这一天,但她心里还是不愿相信这个事实,为此心里也感到很不舒服。她问自己,我的初恋就这么告终了吗?
想到这里,她又有点不甘心,她暗暗希望在她临走时,他突然出现在她面前。可同时,她分明知道,即使他出现了,也无济于事。她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他不是她要的那个男人。她对他没有信心。可她不明白的是,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想见他一面呢?
是夏末秋初的一个晚上离开北京的。候车室里人多得像下饺子,气味难闻,燠热难当,搞得她心情很不好,连话都懒得说。可她知道,她的心情跟天气没太大的关系,真正有关系的还是姚一平。她都要走了,隔天隔地了,他连面都不照,告别都不告别,他难不成想以这种不告别的方式来告别他们的关系?这也许对他们双方都是一件好事,避免拖泥带水藕断丝连,对谁都是最好的选择。但这种方式也太绝情,让她感到心里空落落的,有点难过。母亲似乎看出她的心思,让她到部队后再给小姚写信,无论将来怎么样,解释一下总是应该的,恋爱不成,大家做个朋友也是可以的。母亲认为,在这件事上,是她有负于他,他生气也是人之常情,让她主动认错。她看着母亲,心里想的却是:这就是失恋吗,我真的要品尝失恋的滋味了。我会痛苦吗?
火车开了。在匀速有节奏的行进中,她发现她心里并不像想象中那样痛苦,也没长时间地陷入回忆中,好像有人把她和姚一平的那一段生活悄悄拿掉,扔出车窗去了。面对窗外移动的景物,她脑子想的和火车的行进方向是一致的,火车向前、向前,出现在她脑子里的,也是即将开始的崭新生活。她想了很多很多,军营,军人,气象台,发射场,独独没有去想姚一平。怎么回事啊,当她发现这一点时,她问自己:我是不是个薄情寡义的人?是不是个没心没肝的人?不然,怎么会一丁点儿都不怀念呢?
但连她自己都感到奇怪的是,她会想起那个把她引进军营的男人。那个叫马邑龙的人。邑龙,好奇怪的名字!马和龙都好理解,邑龙就让人不明所以了。这个一次又一次跳进她思绪中的男人,他现在在干什么呢?她发现愈是想他,愈是想不起他长得什么样了,只记得肤色很深,牙很白,头发很短,这些零件搭配在一起很精干,再具体的比如眉毛、眼睛、嘴唇就都不清晰了。记忆就是这样,你越想记住,就越让你记不住,哪怕你的脑皮都想疼了,你也想不起来。
不过,到达基地的那天清晨,她还没下火车,就从窗口上看见了他。被记忆模糊掉的脸的轮廓一下又清晰起来。他带着六七个兵正在接站。这两三天,有一百二十多名入伍的大学生要来基地报到,他是接待组的成员。从这趟列车上,一下跳下三十多人,加上行李,小站台顿时热闹起来。有人叫了她一声:苏晴同学。是他。他还伸出手握了握,又让一个兵替她拿行李,还告诉她车就停在外面。接着,他又去招呼其他的同学。原来,他们这批新入伍的学生兵,报到就是集合,直接去教导队参加军训。他就是他们大学生训练队的队长。
四
教导队离基地首区约二十里,在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周边连个像样的村庄都见不着,很突兀地戳在一片荒地上。很多人从车上跳下来脚还没沾地,那个叫落差的东西就先入为主地占据每个人的大脑了。此前所有的人都对“科技部队”这个词抱有美好的向往和憧憬,眼前这情景,几乎让所有的人都傻了眼,怀疑自己是不是走对了路,进错了门。因为这里的一切都跟“科技”太不沾边了,一下子,很多人像被秋霜打过的茄子似的蔫了。但苏晴没有。她对环境、生活,似乎统统没有了要求。这似乎很不真实。三个月的军训生活,想要从一个老百姓转变成一个合格的军人,不脱胎换骨,不掉几层皮怎么可能?很多人因训练生活的紧张艰苦而打退堂鼓。有个男生抗拒训练,拿着吉他,示威性地坐在宿舍门口,对着一操场的人,边唱边弹;王子萌对整理内务有抵触情绪,把好好的被子扯得稀烂,他的班长不得不抱着被子去找弹棉花的师傅;乔亚娟受不了天不亮起床去跑操而装病,装女孩子的病。不是有规定吗?女生特殊情况可以不出操,允许喊“报告”出列,一个月就装两三回,反正也没人知道。所以,乔亚娟喊报告的次数最多。私下,她们经常拿乔亚娟开心,不叫她名字,直接叫她“报告”。
她却表现得非常优秀,她似乎心甘情愿吃这份苦。她身上好像有使不完的劲,内务卫生做得好,小勤小务又积极主动。星期天还去炊事班帮厨。所以,她老受表扬。乔亚娟问她,苏晴,你精力怎么这么好?你不累吗?你的精神头从哪儿来的?她总是笑而不答。不过,她也会在心里问自己:是啊,怎么不觉得累呢?每天精力这么旺盛,都从哪里来的?
后来,她才渐渐明白给自己动力的来源。
此时的她,两只眼睛就盯在那个以标准的军人姿态站在大家面前的男人身上,她在暗暗地欣赏他的一举一动,也在心里暗暗提醒自己,要在最短的时间里,也像他那样。这个念头推动着她,驱使着她,激荡着她,使她对别人眼中布满的艰苦、荒凉、落后、累全都视而不见,她能看见的、每天都想看见的,就是那个人。她能想到的、每天都想到的,就是尽快成为一个真正的军人,而且是让人羡慕的女军人。这就是一切动力的来源吗?也是这一切的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