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作家 | 港台海外 | 外国文学 | 青春校园 | 都市生活 | 韩 流 | 影 视 | 历史军事 | 古代文学 | 短 篇 | 读书评论 | 最新资讯
网络原创 | 言情 | 玄幻奇幻 | 科幻 | 恐怖灵异 | 仙侠修真 | 武侠 | 侦探推理 | 官场小说 | 鬼故事 | 盗墓小说 | 传记纪实 | 作家列表
  努努书坊->《马未都说收藏·玉器篇》->正文
第九讲 穷极工巧 风华绝代——清代玉器

    中国的玉器到了清代,尤其到了乾隆时期,数量和质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从皇上到老百姓,都很喜欢玉器。当时国人对玉器的喜爱程度与今天非常相似,甚至比今天还要强烈。

    于阗采玉

    于阗又称和阗,就是今天的新疆和田,是清代玉料的主要产地。清代的前期,大约在1644-1760年之间,清政府没有能力完全控制新疆地区,和田玉不能大量运进,所以玉料价格昂贵,数量也没那么多。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清政府平定准噶尔回部以后,打通了玉的通道。从那一年起,玉的原材料就源源不断地运到京城。当时驻新疆的大臣们,每年分春秋两季把玉料运回内地,最少也得几千斤,多的时候上万斤。

    



    乾隆在《和阗玉》一诗中这样说:"回城定全部,和阗驻我兵。其河人常至,随取皆琼瑶。"意思是当清朝平定回部以后,清兵就常驻在那里了。所以随时都可以从河里找到玉料,随手找来的玉料都是好玉。琼瑶,就是指美玉。乾隆三十年,乾隆皇帝命玉工制作了于阗采玉图山子,就当时在河中采玉的那种劳动场面雕琢出来。今天我们还能看到这件文物,收藏在济南市博物馆。

    乾隆工

    乾隆爱玉是出了名的,当然乾隆也爱其它的古董。以何为证呢?乾隆所做的咏玉的诗文就800多篇。一个诗人如果有800首诗存世,是不得了的一件事。唐朝绝大部分诗人都达不到这个量,乾隆光咏玉就做了800多首。再有,乾隆儿子们的名字全部都是玉的名字,比如嘉庆皇帝就叫颙琰,"琰"就是一种美玉。乾隆一生爱玉,所以就用玉的名字,给他的儿子挨个起名。清代皇帝里,康熙、雍正也推崇玉,但不如乾隆。乾隆时期玉的原材料非常充足,再加上乾隆皇帝个人的喜爱推崇,使这一时期玉器德数量和质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这个高峰是中国玉器工艺的最后一个高峰,也是高不可及的一个高峰。

    


    我们一说清代玉,就说乾隆玉,一说乾隆玉就说乾隆工。什么是乾隆工呢?就是精雕细刻,工巧不能企及。我们第一眼看到乾隆玉器,就会惊叹"它怎么能做成这样?"这就是乾隆工的魅力非常细致。清初,养心殿设立造办处,内设玉作。除此之外,乾隆时期建立的如意馆中,也有专门的雕玉工匠,为宫廷制作玉器。我们今天能在故宫看到丰富的乾隆玉器,绝大部分都是在这两个地方做的。

    如意

    乾隆五十八年八月初十,乾隆接见了英国特使马嘎尔尼,当时乾隆就送了一柄玉如意给了马嘎尔尼。当时的英国人是不认这东西的,不仅不认如意还不认玉。马嘎尔尼的日记中记载得非常清楚,说如意"像白色玛瑙的石头,长约一尺半,有奇怪的雕刻,中国人视为珍宝,但物件本身看来并无多大价值。"这可是马嘎尔尼接受的国礼,中国皇帝赠送给他的国礼,他就这个态度!为什么呢?他对中国的玉文化一无所知,不知道这是玉。我们今天很难接受这样的重礼,今天生活中很少有人送你一柄如意,甭说玉如意,送一个普通的如意都是不得了的事情。

    


    乾隆五十八年,当时乾隆皇帝都80多岁了,如此高龄,赠送给英国特使两柄玉如意,结果得到的却是他的轻视。这只能说明马嘎尔尼实在是不怎么识货,文化的差异具体到玉如意上就清晰可见。当时英国人不知道如意叫什么,于是就翻译成权杖。我们看过欧洲电影,国王都拿一个权杖,表示说话算数。手里要是不拿这个权杖,好像就没有权力了。当时马嘎尔尼认为乾隆皇帝给他的是一个权杖,误认为如意是权力的象征,但实际上我们的如意本身并没有这层含义。

    那么,如意是怎么来的呢?有各种说法和推测,最普遍的一种说法说它历史上是一个痒痒挠,最早是杨贵妃使的。杨贵妃胖,后背痒痒了够不着。我们都知道,胖人够后背有点费劲。我年轻的时候,哪儿都能够着,现在稍微胖了有些地方够着就费劲。所以制作了这样一个东西给杨玉环挠痒痒,这是一种传说。但不管怎么说,经过漫长的文化演变最终如意变成了一个吉祥如意的一个象征。

    桐荫仕女图

    清宫里的玉件,如果举例,那是举不胜举,太多了。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件,凡是说清代玉器的书上都会提到它,就是用一块废料做成的桐荫仕女图玉摆件,被定为国宝。

    桐荫仕女图玉摆件本身并不是为这个图案创造的,它本来是一块废料。一块整的白玉籽料,中间挖了一个玉碗,剩下的是一个空壳。

    


    工匠觉得这个空壳扔掉了可惜,就琢磨这个空壳,最后设计了桐荫仕女图。雕出一处小巧的庭院,半开的院门,两个仕女隔门相望,表现出一种静谧优美的景色。正是工匠的慧眼和巧思,才创造出来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乾隆皇帝看见以后,特别喜欢,甚至觉得它比创造的玉器还重要。乾隆就在上面既题诗又写序。乾隆的诗是这样说"相材取碗料,就质琢图形。剩水残山境,桐檐蕉轴庭。女郎相顾问,匠氏运心灵。义重无弃物,赢他泣楚庭。"乾隆认为这块玉比卞和向楚国进献的和氏壁还重要,你看乾隆把它提得多高。这块残料,如果当时的工匠不负责任,不可惜这块材料,或者没有艺术灵感,很可能随手就丢掉了。皇上也不会怪罪,因为本来就是要拿这块玉做碗。但工匠将它做成了一件价值连城的国宝,这就能看出清代工匠敏锐的艺术观察力和艺术创造力。乾隆在这块玉上不仅写了诗还写了序文:"和阗贡玉,规其中作碗。吴工就余材琢成是图。既无弃物,且仍完璞玉,御识。"皇上对这件事的态度非常,写完这篇小短文,最后写"御识",意思是我亲自鉴定了。吴工就是苏州的工匠,与陆子冈是同乡。

    


    桐荫仕女图图案,并不是工匠自己画出来的,它有本可依。康熙时期有一件油画屏风,距今三百年了。这件屏风今天还在故宫,一共有八片,上面画的就是桐荫仕女图,画面共有七个女郎。据专家考证,这件桐荫仕女图屏风,是中国最早的油画作品之一。

    最大的玉器

    乾隆时期,宫廷中有一件非常大的玉雕,大禹治水图玉山子。今天凡是去故宫珍宝馆参观的人,一定要在它面前驻足,要看这件中国古代最大的玉器。当时制作大禹治水图玉山子,非常费工费力。

    我们知道,玉有山料,有籽料。山料出自山中,籽料出自河床里。大禹治水图玉山子用的是一块山料,取自新疆和田。它有多重呢?5300多公斤,一辆5吨的卡车勉勉强强能把它拉走。当时这块原料从山上搬到山下,就将近用了3年时间,然后把它运到北京,再运到扬州加工,前前后后又花了6年时间,才最终完成。那么做成这件玉山子,一共用了多长时间呢?整整10年。期间耗费的人工、花的钱不计其数。乾隆五十二年的时候,玉山子运回北京,搁在紫禁城内乐寿堂。

    


    当时用这么大的人力物力来做一个玉山子,表明国力的强盛,文化的强盛。所谓"玉山子"是什么呢?就是随玉的这种山形雕刻出各种图案,有宗教题材、民俗题材、花卉山水,等等。玉山子在清代中期开始流行,桌子上摆一个玉山子,体现财富的同时也体现了文化。

    


    大约15年前,市场上对玉山子非常不关注,所以很大的玉山子卖得很便宜,没人要,当时大家都喜欢能随身携带的玉。这两年开始关注了,玉山子的价钱不停地在增长,表明了我们对这种文化的认可。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度,会随着历史的发展一步一步更新。一开始可能对玉山子的认知比较低,但随着对玉器的了解,会慢慢提高自己的认识。这时候,我们就知道玉器有各种各样的欣赏方式。随身戴带,随时能拿出来炫耀,是一种方式;摆在自己的案头,在身心疲惫的时候能看到它,也是一种欣赏方式。

    痕都斯坦玉

    乾隆时期有很多带有典型异域风格的玉器,比如非常有特色的一种叫痕都斯坦玉。痕都斯坦是个地名,位置大概在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地区。当时这个地区由莫卧儿帝国统治,所以生产的玉器又叫"莫卧儿玉器"。

    


    


    乾隆皇帝当时见到痕都斯坦玉以后,非常喜欢。在乾隆皇帝的大力推崇下,痕都斯坦玉在造型和工艺上都有很大改进。当时养心殿造办处设有工匠,仿作这种外来样子的玉器,称为"西番作"。

    玉杯记

    由于乾隆本人对古玉有着超出寻常的喜爱,所以他当时收藏了很多古玉,也非常勤奋地研究。由于认识的局限,乾隆一开始也犯过很多错误。比如我讲过的乾隆皇帝不认识玉琮,把它叫做"釭头"。他不但不认识,还弄不清楚琮怎么摆放。琮的形制是一头粗,一头细。摆放方式都是粗的这边朝上,也就是大头朝上,小头朝下。乾隆以为跟塔似的,得小头朝上,大头朝下。他就这么摆着,让工匠在上面刻字,所以今天的人一看字的方向,就知道他不清楚琮的摆放。让乾隆闹了笑话的琮,是真正的古玉。可有些仿古的玉器,也把皇上给蒙了。

    


    有一次,乾隆拿到一个玉杯,他欣赏了半天,觉得是汉代的,但又觉得有点不同,他心里就犯嘀咕。这时候,乾隆就不独自欣赏了,他弄不清楚的时候就招呼人。于是,乾隆把一个叫姚宗仁的玉工,叫来问这玉杯是怎么回事。姚宗仁看了一眼这个玉杯,马上就说:"哎呀,皇上,这东西是小人祖上做的,不是汉朝的。因为我们祖祖辈辈是干这事的,所以我很容易认识它。"

    


    他怎么看得这么快呢?姚家祖辈都是治玉高手,一代传一代。过去手艺是要传代的,不像今天,我们很多手艺都是跟外人学的。比如你到工厂学手艺,都是跟师傅学,这师傅不一定是你爹,对吧?过去的手艺都是父亲传给儿子,儿子传给孙子,都是这么往下传的。这件事就说明了一个鉴定问题。

    鉴定的时候,不懂的人会觉得这怎么这么难啊!我怎么能知道它是什么时候的?我怎么就看不董啊?但专家一眼就能决定,因为这是他熟知的领域。比如姚宗仁,他非常熟知治玉的这个领域,他跟他父亲、他爷爷都学过,他很清楚。那么,作为一般人,没有进入作伪的环境,怎么辨别呢?你需要更多地熟知东西的本身,喜欢玉器也好,喜欢瓷器也好,你对它们的前后左右,历史、工艺、材质等等所有的东西都熟悉了,鉴定起来就相对变得容易。生活中不仅仅是鉴定古董,处理任何事物都应该这样。我们去做一件事,只有熟悉才能成功,过去说"不熟不做",闯人生疏的领域,非常容易跌跟头。

    乾隆在姚宗仁身上学会了什么呢?就是说这事儿不能急功近利,得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需要一个巨大的成本,你才可能仿得更像。乾隆那一天就恍然大悟,明白了这个道理,他特意写了一篇文章记载这件事。乾隆是这么说:"宗仁虽玉工,常以艺事咨之,辄有近理之谈。"就是说,姚宗仁虽是个玉工,但我常常向他咨询艺术上的事情,他谈的都合乎道理。

    我觉得乾隆这一点说得特别重要。在鉴定中,有时候不能具体判定每一个技术问题,技术问题特别难以解决。如果你是一个治玉高手,鉴定起来可能比较容易。但生活中多少人有这个本事呢?没有多少人。所以你一定要明白一些道理:一个人在什么情况下愿意造假,而且有能力造假,造假需要多大的成本,都需要想清楚。有时候我一看这东西,就肯定没问题,是真的,不需要翻来覆去看,为什么呢?就是我知道以今天的成本造这个假,可能连本钱都收不回来

    乾隆对玉的态度不仅仅影响了清朝,还一直影响到今天。今人对玉的很多认识,实际上仅仅停留在乾隆时期。我们对玉的欣赏,历朝历代都有标准,但今人基本停留在乾隆时期。为什么呢?清代离我们最近,玉器生产量极大,各种品种都齐全,所以今天所能碰到的玉绝大部分都是清代玉。我们的欣赏角度和习惯会不由自主地受到清代的影响。

    我的收藏

    我早年收藏中碰到过很多清代小玉件,特别爱买,为什么呢?便宜,价钱很低,花不了多少钱就买了,拿到手里能玩很久,也能了解很多玉的知识。当时小玉件的资金压力比较小,今天已经变得相对昂贵了。我最早喜欢的时候,有种小玉环一堆一堆的,一毛钱一个,随便挑。你想,一块钱能买十个,两块钱就能回家挂窗帘了,还得挑一般大的。我买的这些小玉件,有很多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有一个"五子登科佩",清初的玉佩,呈梯形,上面雕刻了五个童子,寓意五子登科。生了五个儿子全都做官了,搁谁都高兴。这种叫异形佩,过去都喜欢正正方方的佩,其实异形佩非常有意思。我还看到有一种钟形的佩,一开始不知道代表什么意思,后来人家告诉我这叫"终生有福"。"钟声"与"终生"谐音,挂在身上觉得很吉利。

    


    在买过的佩里,我最喜欢的是一个竹节佩。玉佩雕成竹节的形状。中国人给予竹子很高的评价,代表品行高尚、清高。这个竹节佩上刻有四个字:君子长佩。首先,这个竹节佩本身比较长;其次,又告诉你要经常佩带于身。

    


    我买过一件特别有意思的玉器,是一块俏色的摆件,圆雕一个大象,一个狮子。狮子是青色的,大象是白色的,两个动物首尾相接。我当时买的时候,没有意识到它要表达什么意思,就是觉得这个东西挺好看,又便宜,就买了。买回来以后,我在某一天读书的时候恍然大悟,这是佛教中的青狮白象,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的坐骑。在佛教中,文殊骑青狮,普贤骑白象。收藏当中,有时候需要关注一些表象以外的内容。青狮白象就是一个表象,它以外的内容呢?我当时也没有注意,只是事后偶然的发现,就觉得乐趣无穷。如果我买之前就知道青狮白象跟佛教的文殊普贤有关,可能就没有后来的乐趣。而正是买的时候并不知道,买回来以后又获得了更深的认识,才能感受到收藏乐趣是多层次的。

    清慎勤忍

    有一次,我在上海的拍卖会上碰到过一块玉佩,上面有四个字:清、慎、勤、忍。当时我看到这个玉佩以后就爱不释手,然后参与竞争。但没想到我身边坐着的一个人比我横多了,我早就不出价了,他还在那儿拚命地举,在七八年前就把这块玉佩举到36万。当时我认为这块玉佩最多值三万六,他出了十倍价钱。这个人当时跟我挨着坐,我不认得他,现在也说不出来他叫什么。我就问他:"这东西这么贵了,你怎么还买?"他说:"我实在太喜欢上面这四个字,清慎勤忍很有意思。"我后来仔细体味了一下这四个字。

    


    "清"是一种品位。我们老说清茶一杯、清风明月,说的是人的品位。"慎"是一种品德,中国古代文人之间不停地强调这个"慎"字,谨慎。比如过去文人书房里挂一块匾,写着"慎独"。意思是一个人独处的时候,能谨慎不苟。还有的匾写"慎始",是告诫人们凡事开始的时候,一定要谨慎。哥儿几个一高兴,就说咱办个公司吧,头天晚上说,第二天就注册了,这公司一定得瞎。"勤"是一种品行。"勤"是立足之本,懒惰的人一定做不成事。你做一件事情,想得都挺好,可一做起来就犯懒,这事就肯定做不成了。"忍"是一种品格。忍是成功之本,一个人要想成功,一定要忍住来自于各方面的压力,忍住所有的误解。过去也认为这四个字是为官之道。所以,这块玉牌有这四个字,就理应值这个钱。只不过我没那么多钱,买不了而已,那我回去做一个新的总可以吧?

    陆子冈的名气

    我讲明代玉器的时候讲过陆子冈,中国古代治玉第一人。但陆子冈名气最大的时期,不是在明代,而是在清代乾隆时期。乾隆时期大量的玉佩都落"子冈"款,借陆子冈之名。

    


    玉佩到了乾隆的中期,非常强调中规中矩的造型,为什么呢?因为玉料的来源非常容易,可以随便切割,浪费一点也不可惜。所以这时的玉佩经常是标准的方形,或者是标准的圆形,习惯上称之为"玉牌子"。陆子冈生前不流行玉牌子,所以他没做过一块。清朝大量做落"子冈"款的玉牌子,只是借用明代伟大工匠的名气,表明后世对他的尊重。

    除了玉牌子,清代还有很多玉扳指上落"子冈"款,那肯定就更不是陆子冈本人做的了。扳指是射箭时保护手指用的。那么,陆子冈的名导致只是清代为什么流行扳指呢?因为满人要习武,不能忘记祖宗。康雍乾三朝的皇帝,对习武非常重视,每年要秋狝,去打猎。满人靠武力拿下江山,所以清朝历代皇帝对扳指都感兴趣。扳指戴在手上,首先可以提醒自己不忘记怎么拿下的江山。但问题是后来扳指的功能演变了,尤其到了乾隆以后,国力衰竭,扳指逐渐变成一个炫耀,跟戒指一样。晚清的时候,开始大量做翡翠扳指,为什么呢?翡翠料贵,可以炫耀。

    


    2007年4月,香港苏富比拍卖了一组玉扳指,一共有七个,装在一个乾隆剔红盒里,配有紫檀内胆。连包装盒都是重要文物,你想这扳指能不好吗?这套扳指的最后成交价是4736万元港币。

    翡翠崛起

    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乾隆皇帝过世,嘉庆下旨,和田等地停止进贡玉料。整个18世纪长达一百年的中国的盛世,到这一年就结束了。直到清朝覆灭,新疆的玉料就再也没进过紫禁城。那么清末的时候,宫廷里兴起什么样的玉器呢?翡翠。一般说来,传统的玉称为"软玉",翡翠称为"硬玉"。慈禧太后特别喜欢这种绿色的玉器,不喜欢白的。在乾隆朝以前,翡翠在宫廷不受重视。到了清末,由于慈禧太后的个人喜好影响到民间,导致民间开始追求翡翠。

    


    我们知道最著名的翡翠摆件就是一颗翡翠白菜,现藏台北故宫。据说去台北故宫的人,一进门就问:"翡翠白菜呢?翡翠白菜呢?"一定要看这件东西,对吧?这颗翡翠白菜利用了玉根的白色与翡翠的绿色,俏色雕成白菜及草虫,被人们津津乐道。

    关于这颗翡翠白菜的来历,有很多种说法。第一个说法,它是光绪皇帝的妃子瑾妃的陪嫁。第二个说法,它不是陪嫁,就是西太后的一个心爱之物,天天摆在跟前看。这颗白菜虽不能吃,但能欣赏。

    小结

    中国的古代玉器,我已经讲了九讲,比较笼统地从新石器时代的玉器,经商周、汉唐、辽金元、宋明,一直讲到清。

    


    从工艺角度上讲,到了清朝的乾隆时期,中国玉器达到了最高峰。这一时期玉器工艺上的难度,今天都无法全部达到;工巧繁缛也做到历史之最,能把玉器做得很复杂,需要费很大的人工。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看似简单的玉器,让今人做,做不出来,但乾隆时期的玉工可以完成,他们有很多今已失传的技巧。八千年来,中国玉器发展到乾隆时期,可以说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从新石器时代的原始质朴,一直到乾隆时期的登峰造极,玉器制作走过了一段漫长的道路。

    早期的玉器就是追求装饰,形制很简单,一块玉石钻一个孔,就可以挂在身上装饰。后来的玉器开始带有宗教色彩,又由宗教演变为道德,即玉有五德。最后,玉器走下神坛,变成一种民间工艺品,一种精神的寄托。这个演变过程,反映了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反映了社会形态对我们民族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玉器发展的过程,是我们民族的心路历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实际还遇到过各种各样的技术上的障碍。下一讲就从技术讲起。

上一页 《马未都说收藏·玉器篇》 下一页
line
  书坊首页 努努书坊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