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努书坊
返回 努努书坊书评

不同时代浪潮中涌动的是不变的人性

来源:豆瓣 作者:凌儿

为了不影响大家读小说,这篇评论主要以观感为主,尽量少涉及具体情节和主角命运。

《民企江湖》可看作是《大江东去》的续篇(还没看过《大江东去》的朋友快去看!强烈推荐!)。从1998年写到2008年,人物虽有延续,但主角换了,原作中的人物多以客串、隐身的形式存在(就像《射雕》和《神雕》之间的关系)。

与《大江东去》的宏大叙事不同,《民企江湖》聚焦在“制造业”这一精微领域,书名“艰难的制造”或许更能精准概括全书主题。它详细刻画了一位德国归来的技术人才柳钧回国后投身实业、接手家族工厂的十年奋斗史。书中毫不避讳地描绘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民营企业主的艰辛,以及制造业所面临的诸多挑战:

员工管理的细节,工伤处理、图纸泄露的应对,市场竞争中的仿制、恶意压价,政策变化带来的行业动荡,政府机关的繁琐、关系与行贿的潜规则……整部小说真实得像我们身边正在发生的事。

主角柳钧从最初的理想主义者,慢慢变得务实、成熟,逐渐能游刃有余地处理各种复杂情况,甚至会向市场妥协(比如设立面向中低端的子品牌),但他始终没有背离自己想做高精尖产品、追求精益制造的初心。这份坚持弥足珍贵。

相比之下,他的朋友钱宏明则是另一个极具张力的人物。他从小贫苦,心中始终带着“我要变有钱”的执念,步步为营,在外贸、金融、地产的浪潮中快速积累财富,但也愈发被欲望推着向前,直至崩盘。他和柳钧做事的出发点从一开始就不同——前者追逐利润最大化,后者则希望制造价值。

坚持理念,但也懂得如何在现实中谋求生存。唯有如此,才可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影响更多人,改造更多现实。

做实业是辛苦又寂寞的,尤其在投入大量资金研发时,可能数年看不到成果。身边那些轻松暴富的资本玩家、炒房客更像是“对照组”,让“慢而深”的制造之路显得格外孤独。但这条路,终究有人愿意走。

进入职场后我发现,从小到大认识的最聪明的人中,有八九成都进入了金融行业。可以理解,但也隐隐有些失望。金融当然是推动经济不可或缺的工具,但我总觉得,靠数字堆积的财富,有时如空中楼阁。我们理工出身、念过不错的大学,也有很多人选择继续出国深造,但最终扎根在制造、科研、工程领域的,真的不多。

前阵子看了纪录片《创新中国》,里面的一些科研工作者让我感动。他们拒绝浮华诱惑,在无人问津的角落默默坚持、钻研技术,推动社会悄然前行。这种力量,比我们想象的更有穿透力。

阿耐的《欢乐颂》让她声名大噪,也引发了不少争议。她善于刻画女性,有人认为她对精英女性(如安迪、曲筱绡)偏爱有加,对“平民女孩”(如邱莹莹、樊胜美)则显得苛刻。但某种程度上,这恰恰也折射出社会的真实。阶层带来的安全感和选择权,不是一夜之间就能获得的。

《民企江湖》中也有形形色色的女性角色:聪明精明的杨俪、风姿出众的余珊珊、豪爽能干的崔冰冰、恬静清高的嘉丽……各自性格迥异,命运也因此不同。但我最喜欢的仍是梁思申。她是那个拥有优越成长环境、广阔眼界与稳定内心的女性,她的自信与从容,是很多人穷尽一生都难以获得的底气。

命运有时确实不公。哪怕钱宏明某一阶段的资产已远超柳钧,但在气质、见识、修养上,仍让他感到自卑。他再怎么包装自己,也无法真正融入那个他渴望的世界。他追求的“高品位”,柳钧可能从未费力经营,因为那本就是他成长环境的一部分。

很有感触的一点是:书中对柳钧帮助最大的人,往往并非他主动“经营”的人脉,而是老同学、朋友、校友,或者理念相投、志趣相合之人,比如宋运辉(上一部中有些争议,这一部里又加回好感了)。很多时候,真正能帮你的人,恰恰不是你“用心维系”的人脉,而是与你有精神连接的人。

产业发展往往要从混沌的草莽期走向规范化,从模仿走向自主,从小作坊到行业巨头。《民企江湖》没有华丽辞藻,但它笃定、真实,书写了那个时代下人性中最坚韧的部分。

这不仅是一个关于制造业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选择、坚持与成长的故事。读完之后,我只愿说一句:愿你我在时代的洪流中,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不忘初心,静水流深。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1《玫瑰的故事》作者:亦舒 2《颜心记》作者:时音 3《交错的场景》作者:松本清张 4《月升沧海》作者:关心则乱 5《梦华录》作者:关汉卿 6《在暴雪时分》作者:墨宝非宝 7《长相思第二季》作者:桐华 查看图书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