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骑红尘妃子笑,谁知荔枝背后满是血泪与沉重 —— 读《长安的荔枝》有感
——“你去过岭南没有?见过新鲜荔枝吗?”
——“不曾。”
——“你都没去过,怎么就轻言无解?”
马伯庸的《长安的荔枝》没有让我失望,读来畅快淋漓。故事虽然简单,却张力十足,节奏紧凑。“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过去读这句诗,我只读出玄宗对贵妃的宠爱,那种倾尽天下、只为博她一笑的浪漫;如今读完这本书,却只剩一声沉重的叹息。
一枚小小的荔枝,牵动的却是无数人的命运。
主角李善德,是个放在人群中都认不出的九品小吏,甚至懦弱得让我最初无法代入。他做官二十年没有升迁,遭人构陷成了“荔枝转运使”后,与朋友喝酒时那种“等死”的态度,几乎写满绝望。这样的角色,即使知道他会成功,也很难让我相信——这样的“小人物”,真的能把新鲜荔枝从岭南送到长安?
但马伯庸终究是马伯庸。
他用一桩小事,把各色官场之争、利益角力写得丝丝入扣,转折不断,让一个“苟命求生”、却又不失理想主义的中年男人形象逐渐立体。
书中一句:“和光同尘,好处均沾,花花轿子众人抬。”点出了官场生存三条要义。李善德前半生没能做到,后半生即便明白了,也始终没能真正做到。
我不愿把《长安的荔枝》仅仅当作讲“职场之道”或“人情世故”的工具书来看。
我更想心疼李善德——这个五十多岁、头发斑白,连与家人共度平凡生活都无法实现的普通人。他被迫踏上这趟“九死一生”的旅程,为了保住性命、也为了家人的未来,倾尽一切。
他不止一次往返长安与岭南之间,一遍遍实验、一点点推敲最优路线;他尝试各种保鲜方法,为此欠下巨额银钱,违背对友人的承诺,也勉强自己适应官场的规则与潜规则。最终,他将运输时间压缩到十一天,将新鲜荔枝准时送达长安。
我承认,我是个肤浅的人。看到这里时,我脑海中甚至已经设想了他飞黄腾达的未来。尽管他一路走来遍地白骨,尽管他的朋友已经离去,但我仍希望,他能得到应得的奖赏。
然而最让我震撼的,是他后来的“选择”——
学会了官场规则的他,竟有勇气怒斥当朝第一权臣杨国忠,只为替百姓说一句公道话。
李善德为了一颗荔枝活命,拼尽全力,几乎熬成人干。他明知攀上杨国忠就是晋升的天梯,明知说出那番话可能招致杀身之祸,也明知自己说完便无处容身,却还是义无反顾地开口了。
他不是不懂规则。
但他更懂什么是良心。
他忘不了一路上看到的百姓哀嚎,忘不了他们贫病交加、苦苦求生的模样。那些声音,那些面孔,像身上的风尘一样,怎么都洗不掉。
直到最后,我为李善德感到欣慰。
他被杖责二十、流放岭南,然而盛唐不久便迎来了安史之乱——那个徇私枉法、亲亲相隐、不顾百姓死活的朝廷,终究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了代价。
而李善德,在那场席卷整个天下的灾难中,保全了家人,也保住了自己。小说结尾,他坐在岭南的家中,吃荔枝吃到撑。
我想,老天终究还是会眷顾那些秉持良知的人。
哪怕像李善德那样平凡、平庸,但只要一颗心还向善,日子就不会太糟。
生而为人,总得凭良心活着,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