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工作多少年了?在这些年里,你有没有遇到过上司或更高层交给你一个“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如果没有,那恭喜你,说明你要么身处一个佛系友善的职场,要么自身能力、人脉、格局都强大到让“不可能”三个字与你无缘。
但如果有,当你接到那样一项任务时,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是热血沸腾、摩拳擦掌地迎难而上?
还是心头一紧,开始默默盘算退路?
亦或是内心毫无波澜地想:做不做得成,看天意吧。
对我来说,如果任务明显做不到,我也不会太认真。但也不能完全不管,就“看着办”吧。能做的就尽量做,做不了也别太为难自己,静待局势变化再说。
正如《讨好自己就够了》里那句经典台词:“为什么我必须解决别人出给我的难题?”
真的到了做不了、推不掉、闪不掉的时候,还有最后一条路可走:离职。
可要是在皇帝面前呢?那可不是你想辞职就能辞的
马伯庸的小说《长安的荔枝》,主角李善德就接到了这么一道“古代职场版不可能任务”:唐玄宗要在贵妃生日当天,送上来自岭南的新鲜荔枝。
注意,是“当天”!
可问题是,岭南到长安足足五千里,就算快马加鞭也得跑上七八天。而荔枝采摘后最多只能保鲜三天。
这,能送得了?
这不是任务,这是要命。
但皇帝的一句话就是圣旨,下面的人只能跪着完成。于是,故事就此展开。
李善德一开始被吓得魂飞魄散,想着安排后事。但在好友杜甫的鼓励下,还是决定搏一把。他不愧是训练有素的精算师,靠着周密的规划和对运输链的改造,硬是把保鲜期延长到了11天——最后有没有成功?我就不剧透了,只能说,结果也许比你想的更有趣。
但真正让人印象深刻的,不只是荔枝,而是职场众生相
小说里写的,不只是一次历史任务,更是一场职场生存战。
这道圣旨本来不是直接派给李善德的。他官位太低,皇帝根本不认识他。但也正因为他级别低,大家才敢放心大胆地把锅甩给他。
上林署的同事、领导一边跟他称兄道弟,一边却趁他不注意联手设局。等他发现被坑再回头求助时,领导一副“我不认识你”的态度,甚至连路费都不肯报销。
你以为是同事,其实只是同事;你以为是朋友,其实只是同事。
李善德抵达广州,当地官员不是帮忙,而是看热闹。他们原本冷眼旁观,觉得这事肯定失败,结果没想到李善德真的搞出了点成果。
这下他们开始警觉了——不是嫉妒,而是怕“你做成了,我显得没用”。于是表面友善,暗中拆台,连身边人都不可信。
李善德刚回长安找人支援,就遇到一个“笑里藏刀”的角色。别人都躲得远远的,只有他笑着靠近,三言两语就把项目细节套走,准备自己独吞功劳。
这种人你职场有没有见过?功劳不是靠做,而是靠“抢”。成功了是他的,失败了才是你的。
不过李善德毕竟不是吃素的,最后还是把功劳从他嘴里抢了回来——过程精彩,不剧透。
最绝的是,当李善德陷入绝境,突然遇到了一位真正的大人物。只一句话,之前所有的推诿、破坏、阻挠统统烟消云散。之前还卡着流程的部门,秒变“我马上办”。那些冷眼旁观的人,立刻点头哈腰。
这就是权力。
在它面前,厚厚的文件、层层审批、复杂流程,全都像浮云一样飘散。
想想看,是不是有点现实既视感?
可讽刺的是,小说里最有人情味的,不是官员,而是商人和“蛮人”
他们直接、实际、不拐弯抹角。虽然粗鲁,却反倒最真诚。
人性从不分古今——看懂了,也就放下了
《长安的荔枝》写的是唐代的故事,却让人忍不住一边看一边点头:“这不就是现在的职场吗?”
职场从不缺人性的复杂——推锅、破坏、抢功、权力碾压。这些行为很讨厌,但也没必要太苛责。终究不过是“自私”两个字。
我们可能不会落井下石,但也许也会选择站在旁边观望。让我们奋不顾身地去拼命仗义?大多数人也做不到。但若有能力,也许会尽一份力、给一点方便。
最后说说荔枝:楊贵妃怎么不爱吃芒果?
身为南方人,其实对荔枝并没太多稀罕感。读到最后我还忍不住想,楊贵妃要是生在现代,没准最爱的是芒果——我看韩国游客来台湾,每个都对芒果爱不释手(笑)。
结语:
马伯庸厉害的地方,就在于他用历史说故事,却让我们看见现实。《长安的荔枝》是短篇,却有厚度、有深度、有余味。这不只是一次“任务奇谋”,更是一份对职场、人性、官场、规则的细致讽刺与温柔解读。
如果你也曾在职场中挣扎、犹豫、奋力求生,那你一定能在这本小说里,看见一点自己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