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民企江湖》几乎是一气呵成,阿耐讲故事的能力依然高超,情节丝丝入扣,但作品并不止于讲故事那么简单。合上书之后,心中有几个反复思索的问题和感触,想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第一个自然是这本书的核心命题:在一个整体不太重视自主研发的经营环境下,技术导向型企业是否还有可能生存与突围?柳钧作为一个从德国归来的技术精英,回国后很快水土不服。他要面对技术被盗、山寨模仿、法律维权反遭报复等重重难关。更艰难的是,在这些打击之下,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初心,而是始终把研发当作信仰,哪怕不得不曲线救国,也坚持将辛苦所得投入技术攻坚。看到“东海一号”成功落地那一刻,我竟有些热泪盈眶。
柳钧的好友钱宏明在金融领域如鱼得水,两人所付出与回报之间的差距显而易见。柳钧也曾一度陷入金钱的迷宫,所幸最终他的科研信仰把他拉回了正轨。令人动容的是,正因为这份执着,他身边聚集了一群怀抱相同理想的人。他们自发加班,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奋斗,那种“吾道不孤”的感觉,太珍贵了。柳钧的成功对我最大的启发是:人要找到真正热爱的事业。这个热爱不仅能锚定你前进的方向,还能支撑你度过低谷,在诱惑面前不迷失自己。
另一个让我感触颇深的点,是我在这本小说里,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企业文化”这个概念。
曾几何时,我一直觉得“企业文化”是一个很虚的词。后来在工作中逐渐有了模糊的感知:比如一个新人很快适应公司氛围,好像一直就是“这里的人”;又或者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却总觉得与公司格格不入。这种感觉说不清,但确实存在。
而在柳钧的企业里,我第一次看到了企业文化的具象表达:他的一线科研人员愿意自愿加班、放弃更安稳的工作,甚至有人从“卧底”变成真正的研究员,还有人退休之后惦记着项目专程回来。这些人留下来的原因,绝不是单纯为了薪资,而是因为他们相信这里重视科研、尊重技术。他们相信掌舵人柳钧的理念,也愿意为之付出。
反观杨巡,他用高薪招来人才,但无法留住人。原因很简单:在他的公司里,科研不是核心,不被真正尊重,也缺乏文化土壤。
这让我开始真正理解什么是企业文化:它不是贴在墙上的标语,而是CEO每天的决策和言行,是他重视什么、奖励什么、容忍什么所传递出的信号。他像是一块基石,吸引着志同道合的人聚集成群,而这些人再去招揽更多有相似理念的人,最终形成了企业的精神内核。
最后一个让我深深叹息的,是关于崔佳丽的结局。
她是钱宏明的妻子。这个角色我看得很不是滋味。钱宏明一边宣称爱她,一边不停出轨,又以“保护她”为名切断她与外界的联系,还美其名曰:“她是我最后一片净土。”讽刺的是,正因为她被困在那片“净土”中,最终成了压垮钱宏明的最后一根稻草。
佳丽完全顺从于丈夫的安排,她的生活、情感、判断、存在感全都围绕着钱宏明转动。她放弃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也放弃了改变的勇气。最让我心痛的是,她明明有才华。柳钧让她设计园区时,她交出的成果有条理、有美感、有深度——她完全可以拥有自己的事业,不必将整个人生压在一个男人身上。
书中我一直期待她的“觉醒”时刻,以为她某一天会走出钱宏明的阴影,找回自我。但她从始至终都没能跳脱“贤妻”的角色,也许对她而言,“改变”比“顺从”更可怕,因为那意味着整个信仰体系将崩塌。
而这份“可惜”,正是许多现实人生的缩影。
《民企江湖》并不讲快意恩仇,它讲的是现实——在不同背景与抉择中,每个人走向了不同的人生结局。很多时候,看似轻松的选择背后是悬崖,艰难的选择之后可能才是坦途。每一个人,终将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
这本书带给我很多思考,不止关于制造业、企业管理与经济环境,也关于人性、信仰与命运。愿我们都能在时代浪潮中,不忘内心所愿,坚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