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看完这本书,不得不感叹:不愧是马伯庸!
第一次读《长安的荔枝》是在微信读书上。作为一部短篇小说,篇幅不长,却意外地精彩,完全不费力就一口气读完了。看完之后意犹未尽,立刻想买纸质版收藏,可那时还没有正式出版(但听说影视版权已经卖出,当时就已经开始期待了)。前阵子发现这本终于出了实体书,简直迫不及待地收入书柜!
故事讲的是一个长安小吏李善德,刚贷款买房,就在职场上被“套路”了——不过,古代可比现在凶险多了,如今丢个工作已是重创,而他,很可能是掉脑袋。
上面一句话,下面跑断腿。底层的辛酸、职场的潜规则、人性的复杂,《长安的荔枝》用一个看似荒诞的历史故事,道尽了现实的无奈。而这份无奈,直到今天都仍在上演。
我一位做基层公务员的朋友和我一起读了这本书,他看完后特别有感触,说“感同身受也不为过”。我表哥也曾做了三年扶贫工作,如今才三十出头,头发却已经白了大半。有一次吃饭时他回忆当年加班加点,晚上只睡四个小时,还要帮不会电脑的领导处理一切事务,最后功劳却被抢走,他只“象征性”地升了个闲职。他总结说:“只恨当时年纪小,没趁用得上我的时候提要求,最后就是被卸磨杀驴了。”
这,就是职场。而马伯庸的作品之所以打动人,是因为他讲的是“我们”的故事——小人物的挣扎、沉浮、委屈与忍耐。
在《长安的荔枝》中,所有荒唐的源头,不过是因为贵妃快要过生日,唐玄宗想讨她开心,身边的人又想讨皇帝欢心,于是“送荔枝”这样一个看似浪漫,实则劳民伤财、罔顾常理的任务,就这样一层层地压到了李善德的头上。
没有人关心新鲜荔枝的保鲜难度,没有人在乎这场长途运输需要多少人力财力,更没有人管执行任务的基层小吏会有多么两难。贵妃笑了,玄宗满意了,李善德却失去了朋友,也失去了自己。
这部小说虽然短,却是一部常读常新的作品。我最近又重读了一遍,仍然津津有味。前几天看到一本书中写道:“如果人们什么都不敢写,我们的文明就会停滞。”在如今的环境下,很多人真的什么都不敢写了。
但马伯庸敢。他或许不能写当下,那就回望历史。他用历史讲故事,却让我们读懂现实。或许,这就是一个真正讲故事的人,最宝贵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