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作品充满稚气,无论是作者还是制作团队,显然都还欠缺深厚的社会阅历和扎实的知识积累。它更像是在各种快餐文化的温床中长出来的:现代武侠、网络玄幻、港台无厘头喜剧……这些类型本身未尝不可,但本作只是从中截取皮毛,拼拼凑凑,最终产出了一部逻辑混乱、结构松散、剧情靠“神功”和“变异”强行推动的流水线式爽文。
情节发展缺乏起承转合的自然推进,人物动机也空洞单一。视觉特效虽然努力“卷”,但夸张得脱离现实,无法增强代入感。更令人尴尬的是,为了追求“轻松搞笑”,片中生硬插入了大量港台无厘头式的桥段,可惜既没有语言节奏上的精妙,也没有剧情节拍的铺垫,搞笑不成,反而破坏整体氛围,令人不适。
但必须承认,这类套路爽文仍有其稳定受众。毕竟,每个人都经历过“热衷热血”的年少阶段,社会中也存在不少对复杂叙事缺乏耐心、或在现实困境中寻求心理慰藉的观众。对于他们来说,这类作品虽然粗糙,但节奏快、情绪直给,确实能带来片刻的满足感与逃避感。
问题不在于“市场是否存在”,而在于创作者是否意识到自己正在创作什么,以及是否愿意跳出舒适区、真正去理解这个世界,再来书写人物、构建故事。
————分割线————
近年来,日本动画中确实出现了不少令人称道的优秀作品,其中以宫崎骏为代表的一系列动画电影,在美术风格、叙事结构与情感表达方面都堪称世界级经典。然而与此同时,日本动漫行业中也充斥着大量低俗甚至带有色情暗示的内容,这些作品虽不能通过正规渠道进入国内市场,却在网络上以各种形式渗透,给青少年带来了潜在影响。
曾几何时,国内动漫行业曾经历一段断档期,几乎没有能够拿得出手的原创作品。在动漫内容严重匮乏的背景下,部分优秀的日本动漫被引进中国市场,以满足快速增长的观众需求。然而,这也无意中引发了部分群体对日本动漫的过度推崇,甚至盲目“吹捧”的现象,形成了某种程度上的“文化依赖”。
在这种环境下,B站迅速崛起,靠着上传、剪辑日本动漫片段吸引了大量青少年用户,其中不少内容存在低俗甚至不健康的倾向,尤其是在其发展早期,平台的内容监管并不严格,导致一些儿童和青春期少年在不设防的状态下接触了大量不适宜内容。
随着社会对青少年文化环境的关注逐渐提升,部分有识之士对B站内容提出批评,国家有关部门也开始加强监管,出台限制政策。B站也在压力下作出调整,吸引了许多科普类、教育类创作者入驻,大量优质内容得以传播,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平台生态。
但问题并未彻底解决。大数据推荐机制仍可能实现“定向推送”,一些不健康内容依然可能以隐蔽方式进入目标用户的视野。而“夏日祭”等文化事件所引发的争议,也暴露出部分平台在价值导向上的混乱与偏差。
更令人担忧的是,在B站等公开平台上,仍存在如“神风敢死队”标签、“桑田军曹”等明显涉嫌美化侵略历史的账号与内容,平台审核是否真的“毫不知情”?难免令人质疑。
回顾B站的发展历程,我们不能否认它对内容创作生态的推动作用,但也必须承认,它自诞生起,确实存在对日式文化的高度依赖,这种依赖如果缺乏价值判断与文化辨识,很容易演变为“文化崇拜”,甚至走向“媚外”的误区。
与此同时,中国科技飞速发展,带来了物质层面的巨大跃进,但精神文化建设却未能同步跟上,导致网络爽文泛滥、低俗内容层出不穷。今天的动画行业,虽在3D建模、数字特效等技术层面已接近国际水平,但许多作品却依然缺乏真正的思想深度与文化内涵。
某些网络爽文被改编成动画后,依旧延续着“无脑热血、主角开挂、逻辑混乱”的套路,观众看似“爽”了,实则消费的是时间、注意力与思维能力。尤其当这些内容大行其道时,便很容易对青少年产生误导作用,使他们沉迷于虚构快感,远离现实思考,丧失探索真实世界的兴趣。
文化输出本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软实力,美国在这方面的全球布局早已不言自明,日本与韩国也早已深受其影响。日本社会“低欲望、躺平化”的现象与某些文娱内容的泛滥之间是否存在联系,值得深思。
当今中国,如果不能警惕这类文化软侵蚀,让青少年长期浸泡在缺乏思辨、格局狭窄、精神空洞的文娱内容中,长期结果可能不仅是“审美疲劳”,更可能是价值崩塌。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无意以道德制高点对年轻人进行指责,但希望能借此文提醒一部分读者:别让低俗内容消耗了你的成长空间,别让套路爽文吞噬了你的阅读兴趣。
多读书,读好书,多看有价值的内容,才是长期受益之道。
若无人指出问题,低俗内容就会被误当为“主流”;若没人发出质疑,平台就可能继续推波助澜。
如果你也有想说的,欢迎评论。无知不可怕,封闭才最可怕。希望我们都能在讨论中彼此启发,一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