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努书坊
返回 努努书坊书评

读《低智商犯罪》,看完才发现,低智商的原来是我

来源:Bilibili 作者:鱼太傅

这本书并未对上我的胃口。

故事的推进与结构,颇有“疯狂”系列的风格,甚至让我联想到《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将来自不同阶层、目的各异的人物巧妙组织,通过连串巧合制造出一场荒诞的闹剧。从这一层面来看,设定是成立的:确实是巧合不断、结果也啼笑皆非。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人设不够扎实。

为了让情节既出人意料又合情合理,关键在于人物塑造。如果故事逻辑荒诞,那么人物就必须真实,才能构建可信的叙事基础。正如老师曾打趣说:“马之所以跑得快,是因为始终有一只脚踩在地上。”虽然这个道理用在人生上未必适合,但用于小说创作,倒是恰如其分。

遗憾的是,本书在人物塑造上处理得并不理想,更多落入了夸张搞笑的套路中。

主角警察团体设定颇为“离谱”:张一昂——靠“直觉”破案的“气运之子”;李茜——仗着背景的傻白甜新人;宋星——倒霉老实人;还有一个具言灵能力的法医。作为高栋的门生,张一昂破案完全靠运气与作者强推,推理缺乏逻辑支撑。如果侦探都如此荒诞,那么其破案过程就必须更具逻辑和细节,才能维持读者的沉浸感。

比如张一昂的第一个案子——偶然点了份外卖,外卖员恰好是连环杀人犯,看到警察就突然潜逃。张一昂为了洗清嫌疑,直接发动全警追查目击证人,最终对方一口承认“我杀了十五个”。他因此成了英雄。但这整个案件建立在一连串难以置信的“偶然”之上,其中一些可以不解释,但另一些关键节点却无法忽视。比如:为什么杀人犯能安心送三年外卖,只因见到警察就突然跑路?

推理小说常借设定“暗示”凶手身份以增强结局合理性。比如Priest的《默读》中,通过“于连”的卷名与凶手的经历形成巧妙呼应,这是良好铺垫的范例。而《低智商犯罪》似乎反其道而行之:不断堆砌不解释的偶然,成为一种“荒诞”的常态。作者自称这是一部荒诞喜剧——那好,姑且接受设定。

但问题不止于此,人设也难以讨喜。

李茜作为女主角,设定浮夸,处事冲动且缺乏基本判断,像个完全不懂实战的“官二代”。她一心想立功,丝毫不顾同僚安危,甚至说出“先抓人后找证据”的话,实在让人质疑她是否真受过警校训练。

宋星则是全书中唯一让人动容的角色——没有主角光环、没有背景,靠实干抓贼,拼尽全力,甚至被用被子包裹从楼上扔下。他负伤坚持,却被同僚误解为邀功,这种处理方式令人寒心。我看到这里,真想端碗粉递给紫金陈,大喊:“你这是欺负老实人!”

整本书读下来,我的直观感受就是:情节不够可信,人物不够讨喜。

可能是我自己不合适这类“笑点频道”,与紫金陈老师的表达频率没能对上。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1《玫瑰的故事》作者:亦舒 2《颜心记》作者:时音 3《交错的场景》作者:松本清张 4《月升沧海》作者:关心则乱 5《梦华录》作者:关汉卿 6《在暴雪时分》作者:墨宝非宝 7《长相思第二季》作者:桐华 查看图书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