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的制造》(《民企江湖》)讲述了1998年至2008年间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与困境,其主角柳钧是一位留学德国归来的海龟企业家。根据书中描写,我推测他所在的行业正是金切机床细分领域中的线切割和电火花机床业务。
这一行业本身竞争极其残酷。2000年左右,市场尚能有一定毛利润可赚,但由于门槛低,工厂走出来的技术工人只需拉几个人、凭记忆仿制和测绘,就能参与竞争;于是,随着时间推移,市场陷入无序竞争,单台产品的售价低得惊人,而毛利润近年来持续下滑。到2010年,表现较好的企业单台产品的毛利率也仅有8%到5%。因此,柳钧起步的领域实际上是金切机床行业中门槛最低、竞争最激烈的细分市场,其艰难处境可想而知。
并不是说柳钧和他的家族企业就选择了错误的行业或不当的经营模式,子承父业本无可厚非,而是这一领域整体缺乏大金融机构的投资支持,利润狭窄使得同行业之间往往陷入无底线的竞争之中。为了维持就业和行业稳定,国家默许这种粗放的市场模式;而提升企业利润又需要大量技术研发,而研发必然需要大额投入。企业在艰苦困境中,多数都无力大举投钱,于是只能靠模仿和仿制度日。如此一来,行业内部乱象丛生,竞争愈发恶劣。
当然,装备制造业中并非所有领域都如此混乱。若柳钧选择卧镗、卧加甚至龙门机床这类产品,行业规则和竞争次序可能就会相对有序一些,因为这些产品的加工难度和技术要求更高,门槛相对较高。然而,柳钧所在的线切割、电火花领域,却因低门槛和无序竞争,导致产品毛利不断压缩,这又使得企业很难进行持续的技术研发投入。国家为了鼓励各制造业单位仿制国外先进技术,不保护知识产权的做法,固然在整体上推动了国内技术进步,对大国企或有国企背景的企业有利,但对于像柳钧这样以自主研发为核心的小型研发单位,则是一种牺牲,使其难以获得技术升级和利润改善的机会。
从宏观角度看,中国各行业都存在无数细微的困难与困境,但总的趋势却是不断前进、逐步进步。虽然市场竞争过程常常肮脏,但结果却能使大部分人受益。比如,虽然这种不保护知识产权、任由仿制竞争的模式促使行业混乱,但也保持了企业的正常运转与盈利,从而确保了大量就业岗位。换句话说,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就业机会,这种种恶行似乎“不得不”存在。
另一方面,高端装备制造业中,如果企业能够投资引进先进的母机,就有可能大幅提高自身生产加工能力,并批量生产出高精度零件,从而打开利润空间。而柳钧所经营的企业,基础往往取决于是否有能力购买昂贵的国外先进设备,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
另一个引人关注的主角钱宏明,与柳钧形成了鲜明对比。虽然柳钧所在的行业竞争激烈、利润微薄,但只要走上正轨,其企业可以稳步发展;而钱宏明所处的行业,则收益丰厚,但也伴随着高风险和巨大的债务压力。钱宏明面临各种借贷和还贷期限的考验,在金融市场热潮中,他或许能借新债还旧债,可一旦金融危机来临,资金链断裂便会陷入绝境。文中暗示,或许某体制内高层违规操作,挪用一笔巨资给钱宏明做调剂,结果导致资金链断裂、拆借方跳楼、警方介入调查,最终钱宏明不得不走向灭顶之灾。因而,钱宏明不得不躲藏,因为一旦银行放贷政策宽松,他如果能重新借到钱,就可能弥补亏损,避免身败名裂,给自己留出一线生机。
通过柳钧和钱宏明两人的不同命运,我们看到了实体经济中各自的艰难处境。柳钧的企业虽然利润微薄、竞争激烈,但经营过程中相对稳健;而钱宏明则因高收益行业的高杠杆经营,面临更大的风险和心理压力。他们各自的性格和命运,正好反映出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国内制造业和金融行业两种截然不同的竞争模式。
总的来说,《艰难的制造》不仅揭示了中国私营制造业在激烈竞争、无序仿制中求生存的困境,同时也反映了金融资本纷纷投入虚拟经济(如房地产和证券投资),推高了整个社会生产和生活成本,进而使得实体经济处境越来越艰难。最终,连柳钧这样专注于研发和稳步经营的企业家,也不得不转而涉足房地产领域来求生存。
这部作品体现了一个普遍的经济现象:私人制造业通过模仿赶超战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整体技术进步,尽管方式粗放,但也维护了大量就业;而国家在鼓励仿制的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一个较为宽松的生存环境。虽然这种模式牺牲了部分企业的技术突破和利润提升,但为了保障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就业,它似乎只能存在下去。
最后,正如书中所暗示的,只要得到高端母机和先进加工设备,企业才能通过批量生产提升产品附加值,从而改善自身困境。柳钧的企业若能获得这样的突破,其前景必然大不同。而现实中,很多账目与资金流动问题也正是这种局面下所必然产生的结果。钱宏明作为一个操盘手,正是因为借贷重重、资金链断裂,最终导致他的悲剧;而柳钧则代表着那种在夹缝中苦苦求存,努力通过技术研发打破低级竞争局面的企业家形象。
总之,《艰难的制造》生动描绘了中国制造业在低端竞争、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大量资金涌向虚拟领域背景下的真实处境与困境。无论是从产业细分角度还是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这种现状既有其必然性,也为企业家们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与机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小规模研发型企业如柳钧的所处地位更显艰难,而他们在夹缝中挣扎求存的故事,也恰恰反映了当时整个实体经济的境遇和转型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