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小说在线阅读 路遥作品集
平凡的世界写了很多年,风格从现实主义到红色文学,阅历增多没有折射到思想深度上,让人遗憾。
任何尽力还原历史原来面貌的尝试都值得尊重,建国初期农民的苦难深重,披星戴月的耕作却填不饱肚子,从生到死被束缚在土地上,在城市人面前低人一等是一个中国农民的宿命。在第一部中,黄土地上这群农民为一日三餐的辛劳,生活重压下淳朴的手足情,是来自于对农民的深情厚谊。在优越城市人面前农村娃那自卑的心理,穷人孩子的早熟,农村父母对孩子的愧疚无奈,都传达的栩栩如生。
但这种对历史的尊重在第二、第三部中已经逐渐为等待青天拯救的意识替换,作者把重心从农民为生活挣扎转移到人民公仆们为改善人民生活鞠躬尽瘁的服务中,变成了一本真正的主旋律文学。这种笔锋转换让我怀疑自己是否是在消费苦难,却对实际存在的真善美选择性失明。就像读者要探究笔者的心意诚不诚,读者也应该这样追问自己。带着这种疑问,继续读下去,让人很失望。我怀疑作者已经意不在表达,而在标榜。只是想树立一些丰碑,而不是想打碎一些桎梏。而我相信后者是文学的使命。
底层人们眼光局限于一亩三分田,对于权利的要求,对于自由的渴望,对于户口制的控诉,都未见笔墨,仿佛他们只是物质水平的奴隶,而不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的独立个人。他们对于生活的最大追求,无非是小富即安。文革后农民生活翻天覆地的改善,是党的好政策,在精神上农民依旧没有从奴役状态中苏醒过来,他们生活的好坏取决与是否有明君,是否有青天,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从来不是土地的主人,只是听天由命看天吃饭的奴仆,因为没有这种想法,所以也不受这种想法的苦,农民的痛苦,主要是没有钱,吃不饱。农民的精神世界,从来不是作者关注的重点。精神世界为官员们垄断着。书中描述的官员主流是高屋建瓴,走在时代前面,他们清廉公正,深谋远虑,是经济发展的舵手,他们思维四通八达,能力高超品德高尚,这个形象完全脱胎于专制社会里的青天大老爷,书中一直传达的是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统治思维,生活在一个社会里两个阶层的人描写方式是脱节的。
就像书中说的“是呀,即是高级干部,他们也同样具有普通人的感情。”看完全文,会发现,这是连篇累牍的歌颂与赞美,农民走上康庄大道,官员们德艺双馨,底层百姓自强不息,爱情超越于阶级,好像努力了就可以实现人定胜天。书中的孙少平为他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而骄傲,以创造者的自我认知消除了自卑心理,但面对大学生的求爱,他又退避三舍,觉得身为挖煤工的自己配不上,这种矛盾说明主人公强大的心理并不是铜墙铁壁,映衬出他付出那么巨大的努力后,依旧难以改变自己只能出卖体力,无法实现阶级流转的悲哀,这种矛盾难以解决,所以他只能靠自我开解获得自信,用疯狂的体力劳动,压制内心这种疑虑。遇到自觉高攀的对象时,这种矛盾就不可避免的阻挡了他。无论他是农民还是工人,无论他离故乡有多远,他始终没有走进他所期盼的脑力劳动者行列。
书中人物的结局,孙少平毁了容失去了爱人,孙少安失去了相濡以沫的妻子,田福军老来失女,但这些苦难是戏剧性的,不是来自于平凡生活本身。
其实不需要刻意的制造突如其来的苦难,因为他们的生活本来就已经是场灾难,从出身起他们就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去改写命运,但多数没有天资、机运的人永远走不出那个小天地,像双水村多数人,最终变成一个蜚短流长,目光短浅的平庸的村民。兰香、金秀那样飞出山窝的女学生不仅需要聪明,还要漂亮,但她们身上永远有那被瞧不起的农村人血统。
逆来顺受与吃苦精神是被讴歌的农民的最大美德,他们考虑的这是如何戴着镣铐跳舞,对社会预先设定的角色没有抱怨,他们的努力只是从这个角色跳到另一个,却不抱怨为何他们生下来的这个角色就应该遭受生活的种种磨难。
平凡的世界没有告诉我们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