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英国《卫报》评全球博客影响力榜揭晓,在评选出的“全球最具权势博客20强”榜单中,徐静蕾位列十二,“老徐的博客”也是该评选中唯一入榜的中文个人博客。调查显示我国博客作者规模已突破2000万人,博客读者更是占网民总人数的74.4%。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组织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表明,我国国民读书(传统纸质阅读)率连续6年下降,读网率在6年内增加6.5倍。对此,专家认为,读书率的下降只是反映了信息受众的分流,对读书的引导应该提倡读什么,而不是通过什么读。
读网率6年增6.5倍
长久以来,阅读总是和传统媒体结合在一起的。然而,去年年底,由“计算机世界网”牵头组织的“新媒体分论坛”上传出信息:如果对采用Web2.0技术的新媒体业务应用做个排名分析,博客应该是目前最主流的模式,它的阅读覆盖规模每个月超过1.1亿人次,人均阅读有效时间超过120分钟。与此相对的是,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组织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表明,我国国民读书(传统纸质阅读)率连续6年下降,读网率在6年内增加6.5倍。在这份调查中,“没时间”成为多数人不读书的最大理由,然而“没时间读书”的人,却正不同程度地保证时间去网上阅读。
“网络改变一代人的阅读习惯,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读书不一定就高尚,读网也不一定就堕落。”北京大学博导王余光认为,“单单看读书率下降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其实,无论阅读哪种媒体都要面临一个内容选择的问题。利弊关键在人,而不在工具。读书率的下降只是反映了信息受众的分流,我相信,新兴媒体并没有实力将传统纸质印刷媒体置于死地。对读书的引导应该提倡读什么,而不是通过什么读。”
国外观点值得商榷
“互联网无处不在,人们几乎可以用它完成一切:阅读、游戏、交际、购物、争论、恋爱……”美国学者李·西格尔的新书《对抗机器:电子哄客时代的人类生存》已经引发了广泛的全球性争论。西格尔针对星巴克里“几乎所有人都埋首于面前的笔记本电脑”的场景评论道:“有讽刺意义的是,技术使人们对高级和大众艺术的无私享受,倒退回了粗糙的、贪婪自私的原始艺术阶段。”——大量未经编辑的信息充斥网上,知识也“退化成了信息”,前所未有地需要编辑、评论家、专家和艺术家的回归。美国学者希利斯·米勒在《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一文中也给出了“危言耸听”的观点:“当我们依靠印刷文化背景所建立起来的价值观、写作观和阅读观烟消云散后,我们也就不得不跨上电子文化和数字文化这辆战车,与我们过去所欣赏和珍爱的一切依依作别了。”
实现两者之间对接
“新媒体的崛起对传统阅读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进一步推动出版载体多元化地快速发展。”在去年的北京国际出版论坛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表示了对数字化出版业的关注。面对新观念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传统出版业准备好了吗?或者说,有没有从观念上接受这种变化?
已有资深出版人指出,目前90%的人类知识和智慧处在离线状态,伴随新媒体而生的“浅阅读化”倾向不容忽视。书评人、长年在博客上为大家荐书的接力出版社副总编黄集伟则认为:“网络和传统阅读在某种程度上,是互动的,而不是‘谋杀’关系。”
目前看来,在线阅读虽然在质量、版权保护等方面还存在需要逐步解决的很多问题,但无论如何,“必须认识到任何时代的媒体传播都没有今天新媒体传播的力量强大。”柳斌杰透露,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将采取措施,打破数字出版产业与传统出版产业的界限,实现两者之间的对接。而怎样使在线的内容,告别感官娱乐的鸡零狗碎和八卦信息,如何让更多人类的智慧和思想“在线”,将成为重中之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