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作家 | 港台海外 | 外国文学 | 青春校园 | 都市 | 韩流 | 影视 | 历史军事 | 古代文学 | 短篇 | 读书评论 | 最新资讯 | 更新
网络原创 | 言情 | 玄幻奇幻 | 科幻 | 恐怖灵异 | 仙侠修真 | 武侠 | 侦探推理 | 官场小说 | 鬼故事 | 盗墓小说 | 传记纪实 | 作家列表
  努努书坊->于丹->《于丹论语感悟》->正文

诚信之道(1)

  诚信之道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可见诚信在一个人的生活中所占的分量。

  不过,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不讲诚信,却都似乎活得很自在。

  难道,诚信竟然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理念吗?今天,我们还需不需要诚信?

  诚信是中国儒家思想中最核心的理念之一。在整部《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关于诚信的论述。

  作为做人的前提、人生的基础,《论语》提出了"信"的原则。孔子曾经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一个人要是没有信誉的话,那真不知道他在这个世界上怎么度过一生?这就好像大车没有、小车没有一样,它靠什么走起来呢?

  大车、小车,分别指牛车和马车。大车、小车车辕前面都有驾牲口用的横木,这横木要怎么铆住呢?就是用木销包了铁以后插在小孔里,才能把横木固定住。和,就是牛车和马车上的木销。如果车上没有这样的木销,就无法套住牛马,它又怎么能行走呢?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信誉,就好像这个车子有了横木也是虚架上的,没有关键的木销,不就无法行走了吗?对一个人来讲,信誉是什么呢?是你行走于世界最基础的那个保障。

  也就是说,只有靠信誉,才能把人生这辆车驱动起来。只有信誉,才能够让你不管穿越什么样的风险、坎坷,都颠扑不破,而在坦途上一路前行的时候,也能够保障你的速度。就是因为有信誉,才让你始终是一个完整的人,可以立得起来。要是没有信誉,就缺少了安身立命最根本的条件。

  孔子关于"信"的阐述都很简单,但这是他核心的教育理念之一。"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孔子用四种内容教育学生:历代文献,社会生活的实践,对待别人的忠心,与人交际的信实。文,行,忠,信,这些东西就是孔子教导学生的基本内容。"忠"和"信",占了很大的比重。

  孔子有这样一句话,他说:"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论语·雍也》)一个人要想坦坦荡荡走过一生,凭的是他为人的正直。正直的人就能安身立命,这个人的一生理所应当走得远。但是,那些不正直的、不守信用的人,那些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人,他们不是也活下来了吗?这是怎么回事呢?孔子说,这叫"幸而免",他们是侥幸逃脱了很多本应该发生的责罚才磕磕绊绊地活下来的,他们迟早要摔跟头。

  人要凭着正直去生活,如果是靠投机取巧、不守信誉去生活,那只是侥幸躲过了灾祸。

  在那么久远的年代,中国儒家提出的诚信的道德理念,放到今天,它还有价值吗?

  在今天的这个社会中,信誉对每一个人来讲是一张无形的通行证。也许信誉并不直接写在你的档案里,但是,信誉是一个人的口碑,一个人做事如何,为人如何,这都会反映在口碑中,所以每一个人都可以在心中掂出信誉的分量。

  江西德兴市有一个小村子叫宗儒村,村里有一个普通的农民叫王云林。2007年4月,村里发生了一场山火,他帮助别人去救火,不幸牺牲了。他走后,留下一笔糊涂账。这债务怎么办呢?他的遗孀叫陈美丽,三十一岁,一个普通的农妇。陈美丽上有年迈的婆婆,下面带着两个女儿,一个七岁,一个才几个月大。丈夫走了,整个家庭的重担都压在她的肩上。陈美丽从悲痛中撑过来以后做了一件事,就是在村子里面贴了一张还债告示。

  她说,云林生前在村子里口碑很好,他为欠债的事情一直心不能安,我不希望他走得不踏实,所以我要把这个债还上。但是,他欠了谁的债,我都不知道。如果他真的欠了你的债,你就来找我要吧。

  还债告示贴出去以后,很多人来找陈美丽讨债。整个债款,前前后后加起来金额超过五万,而其中将近四万没有任何凭据。陈美丽全都认了下来,她就替丈夫一点一点还着这些良心债。

  这个故事引起很大的轰动。我当时担任"感动中国"节目的评委,给陈美丽写评语,我说了一句话,叫做"债务有凭,良知无价"。我不知道来找她的这些人中,到底有多少人是真正的债权人。陈美丽的还债告示就像一面镜子,它照亮了我们的内心,让我们看到自己的内心是高尚,还是卑微,是贪欲,还是无欲。

  我看到这个故事很感动。一个像追着别人讨债一样去追着还债、而生活在如此境遇中的农妇,什么力量让她这么做?按说她丈夫为了救火而牺牲,就算他欠债,他的这条命已经把他的债务还上了,但是她一定要去还债,因为她不愿意让自己良知不安。她这样做,就是为了一个字:"信"。这个"信"字不仅仅就是对别人的,也是对自己内心的。

  我想,社会在不断地更迭着制度,变化着环境,但是人性中一定有一些以不变应万变的核心价值传承下来,这才是我们心里真正的火种。我们看到,诚信不仅仅是传统经典中的一项基本道德原则,它也成为了普遍的民间信仰。

  大家也许都熟悉关羽归汉的故事吧。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攻破徐州,刘备、张飞败逃,关羽被俘。曹操对关羽惺惺相惜,一直希望这样一个忠勇之人可以来辅佐自己,但是他也看出关羽不会久留,所以他一方面诚意相待,另一方面派自己的大将张辽去探听关羽的口风。

  关羽跟张辽说,我知道曹公待我恩重如山,但是我已经跟刘备有兄弟之约,生死结盟,我对他的忠心绝不会改变。我一定不会留在这里,但是我会报答了曹公之后才走。过了几个月,机会终于来了,关羽斩杀了袁绍军中大将颜良。这时候曹操知道,关羽已经报恩了,非走不可了。于是曹操对关羽厚加赏赐,而关羽呢,把所有的赏赐都封存起来,并不带走,留书告辞,去找刘备了。关羽走的时候,曹操的部将要去追,曹操把他们都拦住了,说:"各为其主罢了,不要追了。"

  为什么舞台上的关公永远是红脸的忠勇形象?就是因为他笃诚守信。从正史到小说,都记载或流传着关羽心恋故主的忠勇故事。现在看三国戏,大家觉得很热闹,但在那些政治纷争之外流传最久远、最深入人心的还是道德价值。

  比关羽归汉这个故事再早几年,东汉献帝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孙策起兵去攻打扬州刺史刘繇的根据地曲阿。刘繇这边刚好有一个老乡太史慈来投奔。太史慈骁勇善战,有人劝刘繇重用太史慈为大将军,刘繇不干,只是派他侦察敌情。太史慈只带着一个骑士,结果和孙策在神亭这个地方不期而遇,孙策却带了十三个骑兵,其中有韩当、宋谦、黄盖等厉害的角色。太史慈一点不畏惧,拍马就冲上去跟孙策交手。两人打得难解难分,孙策一枪刺中太史慈的战马,夺得太史慈背上的短戟,太史慈也夺得孙策的头盔。正当他们生死拼搏之时,双方的救援部队同时赶到,两人都被救回。

  接下来,孙策大军步步深入,终于生擒太史慈。抓住太史慈之后,孙策亲自上前给太史慈松绑,握着他的手问:"还记得神亭的事吗?如果那时我被你抓住,会怎么样?"太史慈说:"那可不好说。"孙策很欣赏太史慈的耿直,朗声大笑,说:"好,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共事吧。"孙策迅速给太史慈任命了官职。

  后来,刘繇在豫章郡去世,他的部将士卒还有一万多人,尚未归附,孙策就派太史慈前去招抚。孙策身边的人都说:"太史慈这一去,一定不会再回来。"孙策却很放心,说:"子义(太史慈的字)抛弃我,那么他还会去投靠谁呢?"孙策在昌门设宴为太史慈饯行,问他:"你什么时候能回来?"太史慈回答:"不会超过六十天吧。"

  果然,两个月到了,太史慈如期归来,顺利完成孙策交待的任务。

  太史慈的信,关羽的忠,已经深深嵌入我们这个民族的记忆之中,反映了人们对诚信的呼唤。

上一页 《于丹论语感悟》 下一页
line
  书坊首页 努努书坊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