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努书坊
返回 努努书坊目录
努努书坊 > 魏晋干饭人 > 正文 第8章 历练(三)

魏晋干饭人 正文 第8章 历练(三)

所属书籍: 魏晋干饭人

    赵鸣鸣坐在人群之中,拿了一本白册翻开,一边等饭,一边和他们聊天,记录他们家里的情况。

    这个村子不大,只有四十多户,此时家家户户都有人在这里,彼此都知根知底,村长也在此处,家里有多少口人,有几亩地,一问一着,很快就能把信息收集完成。

    第二天再查漏补缺就行。

    建国十七年了,第一代新生儿都长大成人,大多开始加入工作。

    有的正好踏着十六岁这个底线成婚,已经是新手父亲或者母亲,所以每户家里人口都不少。

    赵鸣鸣看完统计的册子,有一户人家,是建兴三年落户于此,当时只有一家三口,但不到二十年的时间,他们家现在已经繁衍成一户十八口人。

    两房兄弟年纪都不轻了,却至今没有分户。

    赵鸣鸣很疑惑,一边询问他们家孩子的上学情况,得知不管男孩女孩,到年龄都能上足五年义务教育,便赞许的点了点头。

    能够不拘着家中孩子上义务教育,这就是颇有远见的家庭了。

    已经很有基层经验的赵鸣鸣知道,即便朝廷的义务教育不要束脩,也不要书费,可依旧有很多人不愿孩子去花费时间去读书。

    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他们都认为读书是白费时间和精力。

    因为读书五年,也只是认字和识数而已,既不能当官,也不能因此学得什么技能比别人更容易找到工作。

    因为外面到处都是读过三年和五年书的人。

    耕作、苦力、跑腿、伙计这些卖力气的工作并不需要人认字和识数。

    在他们看来,孩子只要会走路就可以开始干活了,三岁拔草,五岁插秧是基本操作,七岁已经可以当半个大人使用了,十二岁放在他们那个年代,都可以说亲准备做父母了。

    所以让他们把七岁的孩子送进学堂读书,就是在与家庭争夺劳动力。

    他们不仅不能让孩子劳作,还得白费五年的伙食费,而且,读书除了束脩和书费外,还要买笔,买纸和买墨水,这些都是额外的支出。

    算计着这些钱,他们便不愿意让孩子去读书。

    义务教育宣传工作一直是各地县衙礼房的重中之重,每年为了让那些家长送孩子去上学,礼房和县衙的人是绞尽脑汁。

    为了实现“不丢下一个孩子”的目标,每年礼房是兵家三十六计全都用上,跟家长们斗智斗勇,恩威并施。

    前不久开学季,县衙里就枷了五个人,就是苦劝都不愿送孩子去上学,最后县令一恼,直接把人给枷了示众,最后还拉去修桥铺路,足足服了一个月的劳役才把人放回去。

    那之后,许多犟着不肯送孩子上学的人才服软,即便不开心也会送孩子去上学。

    赵鸣鸣此时就一边记录一边夸刘家有远见,“送孩子上学是对的,现在外面找工作,就是洗个碗都要问识不识字,会不会数数,有没有学堂毕业证。”

    “都是跑堂的,读过五年书的就有可能升账房,升采买,没读过书,不识字的,进去是跑堂,出来的时候还是跑堂。”

    一旁的村民们连连点头,纷纷应和道:“现在外头找工作难了,没上过学的吃亏,只是上过五年学堂的也吃亏,还是要有一技之长。”

    范连音,“是啊,现在朝廷不是新开了许多技校,五年义务学出来,即便考不进县学和郡学,也可以选择去读技校,学得一技之长,也好找工作。”

    墨家经过秦汉之后虽然许多技艺丢失,但在民间的地位没有如后世那般被压缩到底端。

    匠虽然几百年来都需要依附于朝廷或者贵族,却因为先秦墨家留下的学说在民间有一定的声望。

    华国成立之后,皇帝亲迎墨家巨子进京,不仅封墨家巨子高官,她还亲自参与一些墨家机关设计。

    天下皆知,傅庭涵就是一个极出色的墨子,因此匠人的地位提高不少。

    且华国成立之后,贱籍渐消,不论是士农工商,还是兵乐奴等籍都不再有明显的区分。

    连奴籍都因死契取消而消亡,民间从此只有雇佣合同,不再有奴籍。

    也因此,自汉朝开始的大量贵族隐户消亡,民间再难有大量隐户隐藏。

    加之均田制的实行,这些年朝廷轻徭薄赋,时常减免赋税,曾经为了躲避赋税而隐藏的黑户们纷纷出来自首。

    不仅赵鸣鸣,就是各地县令都可以很自豪的说,我们县没有特意隐藏的隐户。

    如果有黑户,那一定是政策到不了,脑子和身体还生活在前朝的隐居之地里,不知道外面世界的变化。

    十七年来大量繁衍的人口,将前朝丢荒的土地重新开了七八成,人口再繁衍下去,就需要开荒,扩大耕地面积才足够分地了。

    赵鸣鸣不仅将各村的人口,已分的土地记录好,还特意去看了一下还未分配的公田。

    这一查,就查出了些不一样的东西。

    有的公田还在老实的长着野草,等着村里的孩子年满十六岁后去瓜分,有的,已经成为别人的私田。

    赵鸣鸣回到衙门就查,“陛下登基之前便已有严令,土地不得买卖,登基之后,更是严抓此事,天下之土皆属国家,国家将田地分与百姓,分为口分田和永业田两种。”

    “永业田可以继承,这是因为将来天下的田总有分尽之事,到时候便不会再分土地,子孙后代的田只能从先祖手中继承,所以永业田不可买卖。”赵鸣鸣道:“永业田如此,口分田属于租田,更不能买卖,人死便收回国有,重新分配。”

    “可这次我们下乡查看,好多原本账上应该是公田的地方都种了东西,一问方知,竟已成了私田。”她道:“这样的情况,一定不止我们县有,其他地方肯定也有。”

    范连音:“现在人口还少,所以不显,元贞三年到元贞八年出生的孩子最多,元贞三年出生的人还有两年便要开始分地了,也就是说,从两年后开始,每年都要分出去大量公田,公田被侵占,这些新成年的民就分不到足额,甚至分不到永业田……”

    这不是跟百姓抢食吗?

    祖道重喃喃:“难怪陛下今年开始统计人口和田地,两年的时间……”

    赵鸣鸣也是看到公田的情况后才领悟到母亲此时清点人口和田地的意思,她小声道:“这不仅是朝廷的机会,也是我们的机会!”

    干得好了,升官,整顿吏治;

    干不好……那不行,一定得干好!

    赵鸣鸣将第二种情况打飞,她都想到她娘要干啥了,不能这都干不好。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1《玫瑰的故事》作者:亦舒 2《颜心记》作者:时音 3《交错的场景》作者:松本清张 4《月升沧海》作者:关心则乱 5《梦华录》作者:关汉卿 6《在暴雪时分》作者:墨宝非宝 7《长相思第二季》作者:桐华 查看图书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