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努书坊
返回 努努书坊目录
努努书坊 > 如鲠在喉 > 正文 父亲与丈夫

如鲠在喉 正文 父亲与丈夫

所属书籍: 如鲠在喉

    有一部很经典的BBC剧《妻子与女儿》,索性今日拾慧。

    相信大家小时候都有一份长长的必看的“世界名著”书单,我也有,从初中到大学看得我□□。近日在B站看见《小妇人》翻拍的电影,忽起了念头于是把书重看了一遍。目前为止这本书最有名的两个翻拍电影版本估计是1949年版和1994年的薇诺娜赖德版,随后后者拍摄更为精致,但毫无疑问是前者更符合原著精神。

    49年版本找著名的童星伊丽莎白泰勒出演老四艾米,不得已调换了老三和老四的顺序,因为彼时玉婆虽才十来岁但已发育得十分可观,要她假装最小的妹妹显然不合理,鉴于老四后来要和劳里恋爱结婚也的确不适合找太年幼的演员,所以这个改编我是赞成的。而94年的版本,居然很奇葩地找了身形纤弱气质纯净的薇诺娜演女汉子老二乔,以至于我根本无法入戏。

    该书以南北战争时期(就是乱世佳人那个时代)美国北方(主张解放奴隶的地区也就是郝思嘉的对头那边阵营)的一个普通中产家庭中的四姐妹为核心,故事缓缓展开,温柔贤惠但略有虚荣感并老是怀念往日富贵生活的大姐梅格,男孩子气十足爽朗乐天最无私最快乐的老二乔,羞怯善良沉默柔弱的老三贝丝,以及四姐妹中最漂亮最有小心眼的老四艾米。

    第一次看《小妇人》我才十几岁,那时最喜欢老二乔,最不喜欢老四艾米,这应该是当时大多数女孩子通有的看法吧,但许多年后重读这本书,我依然喜欢老二,但居然也喜欢上了老四艾米,真不可思议。

    整本书在当时是十分具有道德宣导意味的,同时又具有强烈的初级女权思想,强调的是自尊自强和仁慈高贵的美国精神,所以整个故事充满了欢乐和赞美的气氛,阅读起来十分愉快,十分适合青春期的女孩子作为西方文学的启蒙读物。

    因为故事是围绕四姐妹展开的,哪怕是男主角白马王子劳里出场戏份也并不很多,于是我们往往忽略了隐藏在整本书中的男性人物,以及若隐若现的其他成年女性角色。

    首先四姐妹的家庭在当时美国北方是属于中产阶级中比较清贫的那一层,经济来源主要依靠正在前方打仗的父亲的军饷。她们有自己的一栋小楼房住,温饱无忧,但无法购买漂亮的裙子帽子以及饰品,衣裳需要四姐妹从大到小修改着穿,日常饮食也以简单朴素为主,甚至腊肉香肠茶叶咖啡等较为奢侈的餐饮也只能过节时才能享用。为了贴补家用,大姐梅格已经早早开始做兼职,例如给有钱人家的小孩做家庭教师,老二乔努力写小说赚稿费。

    但她们并不是一开始就这么穷(相对于其他中产阶级而言),事实上她们家本来是很富有的,祖父留了很大一笔遗产给父亲,然而父亲轻信骗子投资失败,全家不得不靠父亲的收入过活。虽然经济困难,但四姐妹的父母都是人格很高尚的人,他们不以平穷为苦,反而一直以身传教让四姐妹培养高尚的人格和自尊。

    因为父母的慈爱,其实四姐妹都拒绝去思考一件事,其实她们的父亲是一个很不尽责的男人,首先他性格善良和气,所以常常受骗损失财产,最终导致四姐妹后来的生活拮据;其次他充满理想主义太过高尚,所以积极参军去“解放奴隶”,扔下需要照料的妻女。要知道军饷不但微薄,而且时时死在战场,让四姐妹彻底贫困,根据玛姬姑妈的抱怨,其实受过高等教育的父亲完全可以找一份好工作拿稍微优渥的薪水来养家。

    我这里不是说解放奴隶不重要,但我觉得玛姬姑妈的话很对,打仗需要专业军人,而不是半路出家的热心人,先顾好自己的家庭也是为国尽力——这又不是抗日战争,战火已经打到家门口了。

    可是,有趣的是,整本书下来,四姐妹包括母亲没有一个人抱怨过父亲这种不尽责的行为,反而对父亲全部充满敬仰和崇拜。

    然后,四姐妹的不同性格形成,继而严重影响到了她们之后的择偶道路。

    漂亮的大姐梅格是四姐妹中过富贵生活最长的一个,以至于她始终无法习惯之后的清贫日子,时不时会一边修改衣服一边提起“以前的有钱生活”而闷闷不乐。她实在是过够了这种清贫的生活,但感情又迫使她无法对慈爱的父亲母亲有任何非议。一方面,她厌恶的这种清贫生活正是不尽责的父亲带来的,本来依靠祖父的遗产哪怕父亲什么都不做她都能当很舒服的小姐,另一方面她又是受父母影响最大的长女,她崇敬温柔贤惠的母亲和高尚仁爱的父亲,不自觉的按照他们的教诲来做出选择。

    这种矛盾的性格很有趣,理智告诉梅格她应该嫁一个富有的丈夫,但当恋情袭来时,她又义无反顾地嫁给了贫穷的心上人,觉得像父母一样过清贫但快乐的生活也没什么不好。当然故事写到《小妇人》终结时,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好。

    老二乔是一种经典的文学形象,我们无数次的看到凡是三个以上的姐妹人家并且没有兄弟的话,那么往往第二个女儿会演变成一个“假象中的儿子”形象,《传闻中的七公主》也是如此,《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也是如此。她们未必很女汉子,但一定是最坚强最明智并且最能与父亲交流思想的那个。

    而乔在这种基础上更进一步,她精力十足热情开朗,爱运动爱写作,会翻墙爬树吹口哨,姐妹们遇到欺负她总是像男孩子一样冲过去为女孩们出头,厌恶淑女教养的一切,独立自尊有强烈的女权意识——几乎就是作者本人意识的体现。

    作为百万富翁唯一孙子兼继承人的劳里彼时那么孤独寂寞,几乎是一下子就被热情快乐的乔吸引住了,他们度过了最美好的一段青梅竹马,劳里几乎是无条件热爱着乔,追着她,捧着她,但故事最令人吐血的地方就在这里,最后劳里和乔没有结婚,而是娶了最小的艾米。

    相信当时这个结局让很多人读者捶胸挠墙,半夜从被窝里跳出来不敢置信地“怎么会这样”?!我就是。

    而这本书好就好在这个结局。在我看来,这本书能脱离儿童文学的范畴,进入名著级别,就是由于这个令无数读者扼腕却又不得不赞叹的结局。

    十几年后看这本书,我才觉得,劳里的确不应该和乔结婚。劳里是一个普通热心的富家子弟,他少年时代和乔的那段感情,与其说是爱情不如说更像亲情,他自幼父母双亡,只有一个古怪孤僻的老祖父几乎从不交流,十几岁的少年疯狂需要一个朋友一个亲人,这时乔来了。他热爱乔,更像热爱一个亲人一个伙伴,外加一些青春期朦胧的恋情;但如果乔的性格不是那么强烈独立,也许他们结婚后会成为很美满的一对夫妻。

    可偏偏不是,乔从一开始就没把劳里看做结婚恋爱的对象,她只把他看做一个弟弟(虽然劳里大了她一岁)。她恐怕是四姐妹中最崇拜敬爱父亲的一个,她很想岳灵珊,完全赞同父亲的一切行为,仰慕父亲的言行举止。

    每次玛姬姑妈上门吐槽父亲这个不对那个不好时,乔必然是最激烈反驳的那个,而其他几姐妹都是默默听着,一来是因为尊重长辈,二来嘛,其实认真读书,玛姬姑妈说的几乎每句话都是对的,虽然难听,确实真道理。可乔不认同,她仰慕像父亲那样虽没什么才能但道德高尚的男人,成熟又宽容,能包容男孩子气的二女儿的一切出格言行。

    于是她断然拒绝了劳里,随后很容易地被一个年长宽厚的穷教书匠所吸引,继而结婚。最后,当乔看见穿金戴银的小妹妹艾米一副贵妇打扮,以及十分呵护年轻娇妻的前任追求者劳里时,虽然十分祝福理解,但也不免有些失落。

    劳里的追求十分简单,他想要一个温暖的小家庭,妻子能给他温柔的感情和一些小撒娇小情趣,能举办体面的大型舞会招待邻人亲友,然后生儿育女,在上流社会得体的交际。

    也就是说,劳里的妻子不需要十分独立强悍,这些乔全都不符合。乔生平最厌恶的就是繁文缛节和虚伪,让她去和劳里那些上流社会的朋友交际,大约说不过三句话就会翻脸;乔最恨淑女气的东西,如果可以穿裤装,她会把裙子全都烧掉,她又那么怜悯贫弱,办舞会大约最后会把全县的人都招来大吃一顿,直接办成慈善救济饭店。最后青梅竹马变怨偶的可能性很大。

    老三贝丝是有一个经典的文学形象,凡是多子女的家庭往往最受忽视的必然是倒数第二个,男孩女孩皆然。贝丝其实是四姐妹中最善良的一个,也是父母那种“高尚道德”最终极的受害者。也许作者本意没有如此,但当她缓缓描述时却不免泄露这种隐藏的含义。父亲打仗在外,原本应该由母亲照料家庭和孩子,但四姐妹的母亲和郝思嘉的母亲几乎一个做派,总是不辞辛苦地照料邻近的穷人家庭。

    但是郝思嘉的母亲是一个阔太太呀,她家里有管家,有嬷嬷,有保姆,还有有无数男仆女佣前前后后跟着女儿们以保证她们平安长大。四姐妹的母亲大约也是在当阔太太时养成这样的习惯,但自家已经贫穷时还不停止接济穷人。我对于这种高尚的行为没有意见,但我反感她为了接济穷人而伤害到女儿们的利益。就好像现在有些人为了赞助贫困学生而让自家孩子受到损失,这种帖子糊涯上很多,大家自己去找吧。

    看到四姐妹盼到许久都不曾享受到美餐,却因为听到母亲把自己那份餐点送去给“刚生下第七个婴儿连火炉都没有只好挨饿受冻挤在一起的汉密尔太太”而良心不安,最后饿了一顿把餐点省下送过去时,其实我很不舒服。

    其实,我很想说,既然母上大人你这么慈爱,为什么不索性把这可怜的一家人接到自己家里来照顾呢,你家这么大,又温暖有火炉,把虚弱的产妇和病弱的孩子们接过来一起住呀。光喂一顿饭就够了?那下一顿饭呢。

    当父亲在前线受伤需要把人带回来时,母亲尽然连25美元的旅费都拿不出,需要去玛姬姑妈那里借——我常常想如果没有这位有钱的亲戚,这位母亲预备怎么样——都穷成这样了,还接济什么穷人,至少得有些救命的积蓄吧。

    然后,体弱的贝丝彻底贯彻了母亲这种慈爱精神,一有空就去照顾穷人,在母亲出门期间更加全力照顾穷人们,最后淋雨染病缠绵病榻许久,依然没逃过早逝的命运。亲们,我认为教导孩子从小怜弱恤贫是对的,但你们会让自小的体弱的孩子出没充满疾病传染可能性的穷人区吗;赞赏并鼓励这种行为吗。反正我不会。

    最后讲一讲四姐妹中最有争议的人物,老四艾米。

    在整个高风亮节完美无瑕的家庭中,大约艾米是唯一有些瑕疵的。其实四姐妹中,她是享受当年富贵生活最少的孩子,当她还裹着尿布时家境就衰落了,她只能从大姐时不时的抱怨和玛姬姑妈的吐槽中想象当年富裕优越的生活。

    故事开始时艾米还是个小孩子,当二姐乔和劳里青梅竹马时她不到十岁。与上面三个基本以家庭为中心的姐姐们不同,她还需要穿着半旧的背带裙上小学识字班,需要和同学们相处;固然有和善亲爱的女孩子,但也有尖酸刻薄的,艾米不得不时常接受同学们的讥笑,尤其是当她只能穿陈旧的衣裳,拿不出钱来购买兴趣课所需要的东西时,偏偏艾米还特别漂亮又敏感机灵,这种伤害必然是成倍的。

    与大姐梅格那种隐晦的厌恶贫穷不同,艾米是完全把这种情绪明显出来,她痛恨拮据,痛恨清贫,痛恨旧衣裳。当全家人尽心尽力接济穷人时,艾米是唯一一个不大乐意(虽然最后也努力加入了),当全家人以快乐高尚的生活方式为乐时,她才是真正厌恶这种贫穷拮据日子的异类,并且她比大姐梅格还更坚决,她身体力行地嫁了有钱人。

    这里不得不说说四姐妹的那位富有的玛姬姑妈了。她是四姐妹父亲的姐姐或堂姐,因为共同来自一个富有的豪族,所以她也有一份丰厚的产业,虽然没有劳里家那么巨富,但接济四姐妹家庭绰绰有余。

    其实我觉得这位性情乖戾的姑妈很有责任心,四姐妹的父母似乎觉得只要女儿们道德高尚性格和善就行了,之后关于未来的种种具体打算几乎没有。将来怎么结婚,哪里去找年貌相当有经济条件的结婚对象,嫁妆有吗,嫁不出怎么办?统统没想过;哪怕现代社会,母亲们恐怕都会不自觉的去为女儿寻觅合适的相亲对象吧。相比之下,班内特太太简直太尽责了。

    相反,玛姬姑妈倒从不多的描述中透露,她对四姐妹颇有想法,当然想法是很俗气的,就是嫁个有钱人,改善家庭经济情况。可惜姐妹们受父母教育很深,大姐犹豫了一阵后放弃面包选择了爱情,老二乔更不用说了,老三早逝,只有老四艾米和这位姑妈情投意合。

    故事开始时,其实一直是乔陪伴着姑妈的,玛姬姑妈一度很喜欢活泼欢乐的乔,许诺将来带她去欧洲旅行,但因为玛姬姑妈嘴巴很毒常爱吐槽四姐妹的父亲如何不成才如何败家子如何不负责任去前线打仗云云,老二乔常会跟她顶嘴,随着时间流逝,这种矛盾显然已经盖过了小姑娘陪伴老太婆的乐趣。

    但乔是什么时候不再陪伴玛姬姑妈了呢,书中写得很隐晦,只说她越来越热衷于写作,“讨厌去面对玛姬姑妈听她唠叨”,于是很自然的,身体健康的老四艾米接替了这个职位。

    随着艾米渐渐长大,不但越来越漂亮,也克服原本的自卑,加上她原本性格和善,善解人意,从不顶嘴,玛姬姑妈越来越喜欢艾米,并且最终决定带艾米去欧洲旅行,而不是老是惹她生气跟她顶嘴的乔。

    我们不能说玛姬姑妈这种行为有错,本来就是她的钱,她乐意花给谁就花给谁,谁能讨她喜欢她就为谁做打算花大钱,乔本来有这个机会的,但性格使然,她自己放弃或者说错过了;而艾米牢牢抓住了。

    但是,如果同样的机会放在乔或者贝丝面前呢,当她们知道姑妈原本是答应带另一个姐妹去欧洲,她们是否会一口应下?但艾米答应了。

    小时候读书不觉得去欧洲旅行有什么了不起,长大后读书才渐渐明白过来,欧洲之旅其实是一个巨大的择偶机会(艾米当时未必知道,只是想出门玩玩见识见识,但姑妈却一定心里有数)。看过《贵妇肖像》或《欧洲人》等小说的亲都知道,那个时代正是美国有钱暴发户集体去欧洲找老公老婆的高发期,产生了一系列的百万新娘和百万丈夫。

    当然美国暴发户去欧洲不会单枪匹马,尤其是年轻男孩女孩们,往往会有家庭教师或长辈陪同,于是在火车上轮船上饭店里旅馆中碰头的可能性就很高。在冷漠的欧洲人的白眼中,美国游客常常会组团旅行。

    细细读艾米欧洲之旅的那一段,就会发现本来艾米和劳里不是一路的,但是很容易都碰上然后组团了,同事劳里身边还有一群跟自己同样身家富裕的公子哥们。而这帮公子哥们对漂亮动人的艾米都很感兴趣,其中几个已经开始追求了,就算不是劳里,艾米也应该能猎到其他金龟婿。

    当然,劳里是最理想的,性格温柔和善身家百万不说,还自小认识知根知底,不用担心有什么暴力怪癖风流花心的毛病,没有难处理的婆婆小姑或嫌贫爱富的门第观念,毕竟四姐妹家是拿不出任何嫁妆的,而劳里的爷爷多喜欢四姐妹呀,也不用担心别处还有情人什么的(从头到脚劳里只跟乔一个女孩相处过)——劳里在艾米面前几乎是一张清楚的明细单。

    我不是说艾米是个自私鬼坏孩子,事实上她富贵之后常常主动接济两个姐姐。

    就这样,除了早逝的艾米,三姐妹几乎全都按照自己的理想做出了选择;《小妇人》在姐妹们全都结婚那一刻结束了,大家都很快乐,很满足。后来作者写了续集《小男人》,故事就不那么快乐了,显然原来四姐妹毕竟还在父母和姑妈的庇护下,可以尽情理想快乐,可一旦她们自己组织家庭生儿育女,风雨就直接打到她们身上了。

    虽然作者依旧满怀乐观情怀,但续集中那种苦涩艰难的意味实在难以掩饰,大姐梅格家有困难,劳里出来给钱接济,老二乔办学校苦难,劳里出来给钱支持,艾米则微笑着像贵妇人一样坐在家中。

    这个时候就看出艾米的作用了。

    记得以前看过一部老电影《冷酷的心》,也是一对家道中落的姐妹花和富有的青梅竹马,姐姐直截了当地对妹妹说:“你知道我们家是什么境况,我们是不能放过他的。”

    假使劳里娶的不是艾米,而是另一个女子;请问那个女子会愿意丈夫不断接济曾经暗恋女神的家族吗?这简直是经典的“前女友VS现任”的命题。给钱不说,还动不动拜访,把四姐妹的父母当自己父母一样尊重,日子长了,再善解人意的妻子也难保不吃飞醋吧。当妻子闹起来时,劳里还能那样顺理成章地帮忙吗。

    但娶了艾米就不同了,他们全成了一家人,劳里帮助梅格家和乔就是理所当然;艾米不但不会反对,还很乐意丈夫多帮帮自己娘家。所以不用反感艾米的俗气,一个家庭中总得有一个混的好的,不然关键时刻谁来救命。

    我一直很喜欢伊丽莎白班内特,唯一一次对她反感就是当她笑着对姐姐简说:“我们家的女儿必然要有一个嫁得好的,既然你是我们家最漂亮的,这个重任就要落在你头上了。而我嘛,可能变成一个老CN,在你家里教你的孩子弹难听的钢琴。”而简则温顺的说:“我多么希望是为了爱情结婚,而不是为了钱。”

    我当时就想冲伊丽莎白大喊一声:“拼什么你就能没有后顾之忧的去追求爱情,你姐姐就要当你们的保底仓库,去嫁个有钱人!”

    《小妇人》是以乔为主要视角来叙述故事的,但对梅格的恋爱心情以及贝丝的善良还是描述得很详细的,唯有对艾米,尤其是她在欧洲的那番心路描述得十分含糊隐晦。她到底是真的爱上了劳里才接受求婚的,还是思考了种种长短之后做出的深思熟虑的决定呢?

    但显然后来,四姐妹的家庭为艾米的这个决定都受到了益。

    最后夸一夸作者露易莎·梅·奥尔科特,虽然她的作品说教意味比较浓重,总是极力渲染提倡道德高尚但清贫的生活准则,自立自强自尊的人生哲学,但作为一名优秀的作家她还是遵守了最基本的写作原则,即,让笔下的人物按照自己的性格来行动选择,而不是按照作者自己的偏好而开金手指。

    作为作者本人性格理想投射的乔,难道她不喜欢这个自己精心塑造的人物吗,难道她不想让乔过上富裕美满的生活吗?但她写的不是灰姑娘,既然设定了这四姐妹的性格,就必须让她们按照自己的性格继续人生,乔是不会成为贵妇人的,而劳里也不是女权主义支持者,他们看似快乐玩耍的青梅竹马中其实不断发生着争吵,劳里不断的希望乔能温柔一些体贴一些,能多花些时间陪陪自己而不是太独立并整天热衷于写作。

    我希望我自己也能坚持这样的原则去写东西。

努努书坊 > 如鲠在喉 > 正文 父亲与丈夫
回目录:《如鲠在喉》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作者:关心则乱 2《很想很想你》作者:墨宝非宝 3《庶女攻略(锦心似玉)》作者:吱吱 4《繁花》作者:金宇澄 5《大江东去》作者:阿耐 查看图书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