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朝正了火德,大家都改穿龙虾袍,也就是所谓的“尚赤”。“尚”是什么意思呢?尚的意思就是崇尚、尊重,说明全社会最尊崇这种颜色。咱们要知道,是先有了德,然后才有相应的“尚色”,换句话说,在邹老教授提出“五德终始说”之前,根本就没有这一套花样。古书上说商朝是金德,服装、旗帜尚白,那都是蒙人的——考古发掘倒是挖出很多商朝的人偶来,大多穿着白衣裳,没办法,那时候印染水平极不过关,素色衣服最多,想不尚都不可能。
等到秦始皇正式采纳五德学说,下诏说咱是水德王朝,这种“尚色”才不再停留在纸面上、理论上,而正式得到应用。可是秦朝尚黑,并不是说秦人都只能穿黑衣服,打黑旗子,兵马俑刚挖出来还没褪色的时候就花花绿绿的,几乎啥颜色都有。尚黑一般情况下是指皇帝、官员们的朝服和祭服,必须以黑色为主色调,军旗也以黑色为最高级,献给上天的祭祀品也得是黑的,比如黑牛、黑马、黑羊啥的。
西汉初年的各种礼仪制度都很粗疏——不粗不行啊,跟着刘邦打天下的功臣们大多是一票大老粗,像张良、陈平那样有学问的挑不出几个来,叔孙通制定新式朝礼的时候,刘邦就提醒过他:“做简单一点儿,要不然大臣们搞不懂。”所以就没有明确尚色,大臣们上朝也是各穿各的,只要别奇装异服,别袒胸露背就得。直到汉武帝定下土德,官员们才统一着装,以赭黄色为主色调。到了东汉呢?文武官员的常服尤其是祭祀服,就变成以赭红为主色调了——没办法,当时印染技术仍然不过关,大红色的衣服又贵又容易掉色,就连官员们也未必人人穿得起。
而五德学说,也从东汉开始演变成了两套算法。一套是邹老教授从黄帝起算的“五行相胜”法,一套是由董仲舒老宗师开头,最终由刘向、刘歆爷儿俩完善的从伏羲起算的“五行相生”法。有趣的是,新学说并没有彻底打倒旧学说,这两套五德系统并行不悖,全都流传到后世。虽然“五行相生”法后来居上,逐渐演变成主流,历代王朝大多采用这种算法,但万一不管用呢?扯不圆呢?说不通呢?这时候“五行相胜”的旧法儿就能派上用场了。
比方说吧,公元144年,也就是东汉顺帝驾崩的那一年,九江郡一个叫马勉的阴陵人发动叛乱,宣布自己是土德,尚黄色,火生土,所以汉朝要灭在他手里,于是自称“黄帝”——这是按“五行相生”的算法来玩儿的。后来这位“黄帝”被朝廷镇压,入土为安,真成了“土帝”。就在同一年,九江郡又出了一个叫华孟的,在历阳起义,有了马勉前车之鉴,证明五行相生的说法不灵光,于是他改弦易辙,宣布说水能克火,老子我就是黑帝——这是按“五行相胜”的算法来玩儿的。可惜天不佑德,王师反走,最后堂堂“黑帝”也落得个凄惨下场。估计这两位九泉下相见,一定会相拥着抱头痛哭吧,生也不行,克也不行,想搞个德性真是太难了呀!
到了东汉末年,张角兄弟率领黄巾军起义,他们的理论基础是道士于吉所写的《太平清领书》,又称《太平经》,经书里称汉为火德之君,而黄巾军自称拜的是中黄太乙神,承的是土德,打的旗号是“黄天当立”——这一节常看三国的朋友们都熟悉吧。继续可惜,这一次土德还是没能“德”起来,可见就算是“哈德”之人,也未必真的能“德”(得)国。
前面说的这几次起义,只是“德性”大爆发的先兆而已。黄巾之乱以后,紧接着历史迈入了华丽丽的汉末三国时代。曹操一代枭雄,不是傻子,他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却不谋朝篡位当那个出头鸟,也就不着急为德性的事儿上火;刘备那时候还拖着关张二人满世界流窜,也顾不上德;孙权年纪还小。真正第一个吃螃蟹的家伙却是袁家老二——袁术袁公路。
熟读三国的朋友们都知道这位袁老二心比天高,却没什么能耐,仗着自己是高干子弟就胡作非为,还脑筋一昏,琢磨着当皇帝。西汉末年出现过一句著名的谶谣,叫作:“代汉者,当涂高。”最早被割据四川的公孙述拿来给自己当虎皮,理由是“涂高”为上古大舜的姓,舜为黄帝子孙,而黄帝又姓公孙⋯⋯可惜公孙述碰上了“火为主”的刘秀,很快就无悬念地挂掉了。
袁老二想起这一段往事,觉得很有宣传价值,就紧追公孙述的足迹,说我们老袁家是春秋时代陈国大夫辕涛涂的后代,应了这个“涂”字,而辕涛涂是大舜的后裔,舜是土德,那我袁家也是土德,根据五行相生,恰好取代汉朝的火德。
于是在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袁术就高高兴兴地在寿春称了帝。那时候他表面上的领地是很广袤的,几乎整个江东都在他的治下,按他的想法,四分天下我有其一了,我不称帝谁称帝啊?谁料想称帝诏书才刚一发,孙策立刻跟他划清界限,江东,没了!不仅仅是孙策,他身边的文武倒还勉强跟着,分派镇守各地的将领却全都不认他,于是心比天高的袁老二终于命比纸薄,末了连碗蜂蜜水都喝不上就挂掉了。
这位先生不当皇帝还则罢,一当皇帝就遭万人唾骂,到最后也没落着好,类似遭遇的在他前面有个王莽,在他后面有个袁世凯,可以鼎足而三,竞争“最没事儿找事儿、倒霉催的称帝运动”。有人就说了,他之所以栽这么大一个跟头,是因为不学无术。为什么呢?原来后来蜀汉有位著名的“乌鸦嘴”谯周,他年轻时候曾经去询问过阴阳大师周舒,周舒就说那段谶言指的是魏,但没说明理由。后来小谯又去找著名术士杜琼,杜琼解释说“当涂高”当然是代表魏啦。理由何在?因为“魏”指的是皇宫两侧的柱子,称为魏阙,涂字是通假字,通的是途,也就是路,所以“当涂”就是指在道路当中,而在道路当中的高大建筑自然就只有魏阙了。这样看起来的话,袁老二根本就是冒名顶替偷了曹操的月票坐公车,他焉能不败?
袁家老二死了,还有个袁家老大。袁绍袁本初比他弟弟有能耐,知名度高,人缘也好,实力也强,于是乎,他不免也动了称帝的心思。在攻破易京,捏掉公孙瓒以后,袁绍是志得意满,骄气横生,于是他手底下有个叫耿苞的主簿瞧着有门儿,就悄悄递话说现在汉朝的火德已经不行啦,将军您是黄帝之后,享土德,正是取而代之的大好时机。
这个耿苞倒真是用心良苦,他知道要是说袁家是大舜之后,就等于把袁老大降到袁老二的档次去了,所以干脆再提高几代,从黄帝起算。袁老大自己听着挺高兴,不过他比弟弟多了个心眼儿,先把这事儿亮出来给幕僚们商议。也不知道幕僚们都是大汉朝的忠臣呢,还是认为时机未到,众口一词地怒骂耿苞大逆不道,该砍一万次头。袁老大没敢吱声,回头就把耿苞给砍了,以证明自己没这心思。
可是他真没这心思吗?本来这哥儿俩为了争袁家的嫡长子闹得是水火不容,老大联合曹操、刘表打老二,老二联合公孙瓒、陶谦打老大,不像亲兄弟,倒像是宿世的冤家。可是等到老二玩儿不转了,声称将要拿着自己的玉玺去献给老大,老大立刻就原谅了兄弟向来的所作所为,热烈欢迎。好在曹操那时候正“挟天子以令诸侯”呢,谁都盼着汉朝垮台,就他不盼着,赶紧派刘备去堵截,才终于做掉袁老二,也没让袁老大得着好。
拉回来说,雄踞河北的袁绍尚且这般“犹抱琵琶半遮面”,别家诸侯就算起了同样的歹念,也都不大好意思明说出来,大家只敢要里子当“土皇帝”,不敢也要面子当真皇帝。连年战乱,一直到了三方鼎立局势稳定下来,曹丕篡了汉,这德性之说才重新浮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