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晏让人前去通报,其实也没有报多大的希望。
晋王的儿子并不止他一个,他的母亲不过是个寻常美人,又早早过世,留下他自个在宫中无依无靠,才会被送去齐国做质子。不过如今想来,若非他还有这个用处,真的留在晋王宫中,只怕都活不到长大。
尽管如此,他为质子归来之后,晋王虽有封赏,也不过是赐了片荒地给他,依然无官无职,连入宫都要先行通传,得到准许方可。寻常日子,他便是想进宫去侍奉父王,也未必能得到准许,今日看在孙奕之面上,特地让人去通报,至于晋王能不能准许,他压根就没抱有希望。
毕竟,他这位父王虽被世家公卿架空的权柄,到底也是一国之君,政令不能出宫,可在宫中依然是他一人独大,故而在宫中整日胡天胡地,虽不说酒池肉林,去也荒唐得可以,否则也不会有那么一堆的子女问世。当初他从齐国回来之时,这位父王甚至记不得他排行名号,如此贸然地通报一声,就想当夜入禀,也就是孙奕之能想得出来,他可不敢有此奢望。
可没想到,还不到一个时辰,他派去宫中的人就匆匆赶回,拿着入宫的牌子,激动地前来回禀。
在今日之前,他自出宫之后,还从未有一次求见父王之时,能得到这么快的应允回复,拿着那入宫令牌,一时间都恍如梦中。
“这么说,公子现在就可以入宫觐见大王了?”孙奕之见公子晏拿到令牌之后,居然露出一副古怪之极的神色,呆在那儿一动不动,不觉好笑,便上前提醒了一句。离锋他们只是路过新田,不会久留,若是不尽快说服晋王采取行动,等他们回了秦国,他想要救出青青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是是是!自然可以!”
公子晏这才清醒过来,眼神有些复杂地看了他一眼,心知肚明,父王今日肯答应的如此之快,破例这么晚还肯见他,都是因为他在手书之中,提及孙武传人之事。
他知道父王先前就曾因赵鞅那个半道认回的孙女儿,突然招了孙武传人为婿,有藏室史李聃为媒,还得了孙武兵书为聘礼,此事在晋国早已传得沸沸扬扬,父王虽明面上也派人前去贺喜,可实际上,在宫中还不知摔了多少东西。赵氏本已权倾朝野,若是再得了这么一个兵法战阵了得的孙女婿,那这晋国之地,到底何人为主?
只是没想到,他们还没想出对策,赵氏自家就先内讧起来,婚堂惊变之中,赵青青失踪,赵氏与孙奕之反目成仇,收到消息后,晋王在宫中还畅饮了一夜,如今他将孙奕之送到父王面前,难怪父王的态度会变得如此之快。
说到底,还是他沾了孙奕之的光。
这一节他倒不便说出来,赶紧命人收拾了东西,便与孙奕之一同入宫觐见。
孙奕之生于将门之家,年少之时便随父祖四处征战,亦曾游学诸国,上至王侯将相,下至贩夫走卒,见识过的人事不知凡几,其中既有夫差这等一世霸主,亦有勾践那般深沉之人,更不用说学识广博如李聃孔丘这等大家,就是寻常市井之辈,他也能折节相交,义气往来。
他亦知道,就算如卫王那般志大才疏之辈,亦有心振兴国力,开疆拓土。晋王一脉,当初曾为诸侯霸主,一代英主,又怎会真的甘心世代受世家公卿挟制,不得实权。
在没有机会之时,自是醉生梦死,可他如今将机会送了过来,晋王只要还有一点野心,就绝不会轻易放过。
从公子晏身上,他已看到了晋王一族的不甘,连个庶子都有如此能耐,想必晋王的野心,也绝不止于做世家公卿的傀儡。
公子晏和孙奕之刚到王宫门口,就看到一个宫人正站那儿候着,一看到两人,便两眼放光地迎上来,热情地说道:“大王有令,公子和贵客无需下马,直接前往明光殿见驾!”
那人先宣完晋王旨意,然后便谄媚地朝公子晏行了一礼,说道:“小人张敬,奉大王旨意前来迎接公子,二位请——”
公子晏与孙奕之对视一眼,他来过宫中无数次,这还是头一次可以骑马进宫,显然是沾了这位“贵客”的光,可见晋王对这孙家兵法和传人的重视程度。
这一路行去,尽管天色已暗,宫中却处处灯火通明,张敬一边带路,一边向两人介绍宫中景致,颇为感叹地说道:“只可惜天色已晚,大王已备好宫宴相候,改日若有机会,小人再带二位一览宫中美景。”
公子晏笑道:“多谢张内侍美意,不知父王今晚宫宴之上,可有其他贵客?”这位张内侍乃是晋王身边的亲信之人,他和他的那些兄弟姐妹们,都未必有这位内侍在晋王身边来得亲近,他既然肯亲自相迎,这些无伤大雅的消息,自是不会相瞒。
果然,张敬神神秘秘地一笑,说道:“大王知道公子带贵客觐见,又岂会另邀他人?公子放心,大王已经吩咐下去,今晚宫宴只为贵客接风,并无他人相陪。”
公子晏点点头,稍稍松了口气,却又忍不住朝孙奕之示意,让他稍加掩饰,来时他又让孙奕之稍加乔装,并未以本来面目示人,就是怕宫中耳目众多,他父王的掌控力有限,说不得他前脚带孙奕之进宫,消息后脚就已到了那些世家公卿的手中。
毕竟世家轮流执政已有百年之久,晋国公族经过几次内乱血洗之后,势力已大大削弱,主弱臣强,使得堂堂晋王,在这宫中的一言一行,有受到世家的关注。他先前通报之时,不敢明言,张敬相迎时,也同样不敢提及孙奕之身份,彼此心知肚明,却都避讳着,谨慎之余,当真是说不出的心酸。
那明光殿位于一处高台之上,乃是晋王平日宴客之地,此刻殿中只摆了主客三席,晋王高居主上之位,身边三四个美人绕膝,为他揉肩捶腿,布菜斟酒,晋王靠在美人怀中,左拥右抱,听着殿中丝竹弦乐,看着美人翩翩起舞,面色微醺,凤目轻合,似陶醉其中,当真一派奢靡风流气象,就连公子晏和孙奕之进殿,都恍若未闻。
“禀大王,晏公子与贵客到!”张敬急忙上前,恭恭敬敬地禀报。公子晏则与孙奕之齐齐躬身行了一礼,说道:“儿臣/草民见过大王!”
“哦?”晋王抬了抬眼皮,瞥了堂下两人,伸手抚了抚颌下长髯,终于坐直了身子,拂袖推开了身边的美人,说道:“赐座!”
“喏!”张敬应了一声,让人引着公子晏和孙奕之入座,顺便将那些弹奏乐舞的宫女都带了出去,就连晋王身边的那几个美人,也识趣地跟着退下,转眼间,殿中就只剩下席中三人,连那些内侍都跟着张敬退到了殿外,若无里面的吩咐,根本不敢再进去。
“谢父王。”公子晏端坐在他下首,满眼孺慕地望着晋王,说道:“儿臣前几日带人去查看田庄开荒之事,未能向父王请安,还望父王见谅。”
“无妨。”晋王对田庄之事根本不感兴趣,随口说道:“你那庄子不过几百亩地,能有点产出零用便可。无需太过费心。这位……”他的视线落在孙奕之身上,方才打量了一番,却轻哼了一声,似有些不屑地问道:“听闻兵圣传人乃吴国剑道第一人,俊伟不俗,不知是传闻夸大,还是另有其人?”
“坊间传闻,多有不实之处,还请大王恕罪,”孙奕之拱手一揖,答道:“正如在下听闻晋国百姓只知有世家公卿,不知有大王,不知是传闻夸大,还是确有其事?”
晋王面色一沉,冷冷地望着他,一掌拍在身前的几案之上,怒喝道:“大胆狂徒,竟敢在孤面前如此放肆!”
孙奕之不紧不慢地说道:“在下如不大胆,今日也不会在此。至于放肆——在大王面前放肆之人,只怕远不止在下一人。大王若
是觉得忠言逆耳,那在下这就告辞,以免扫了大王的兴致。”
晋王眯起眼来,盯着他看了好一会儿,忽然抚掌大笑起来,叹道:“不愧为孙大将军的子孙,有胆有识,深得孤心。”
“大王过奖,在下愧不敢当。”
孙奕之不卑不亢地说道:“在下不过是幼承祖训,又蒙恩师教诲,记得君臣之道,重在君君臣臣,各行其道,方为正统。既知有奸人心怀不臣之心,又岂能坐视不理?”
“说的不错!”
晋王点头说道:“那些贼子心怀不轨,孤又如何不知。只可惜如今三军将士皆听命于四卿,孤空有国君之名,却无可用之兵,有心除贼,可惜无力回天。久闻孙家兵法战无不胜,倒是不知将军可有除贼之术?”
孙奕之见他目光闪烁,提及孙家兵法之时,口气颇为艳羡,他先前在邯郸将以兵书下聘之事宣扬出去,便是为了引来这些人,只是这位大王说得委婉,还是未曾掩饰其贪婪之心。既想得利,又不愿出力,不甘心为世家所制,却又害怕他们彻底将他抛弃,另推新君,想借他之手,却又不明说。
这分明就是等他自告奋勇,主动请缨,若是日后事有不成,晋王也可将所有责任都推到他的头上,事成则坐收其利,如此无论成败,晋王都毫无损失。
他心下晒然一笑,对晋王这等既贪且懦的性子,着实有些看不上,原以为公子晏这般人才,其父也不会差到哪里,今日一见,不过寥寥数语,其人贪鄙之色形诸于表,根本不加掩饰,也难怪赵鞅这十几年来把持朝政,晋王都全然无力反抗。
为君之道,首在识人用人,就算勾践那般阴沉之人,求贤之时,亦曾对文种范蠡推心置腹,无话不谈,方能君臣相得,共度难关。
晋王这般自私自利,目光短浅,但凡心怀抱负之人,岂能看不出他所思所想?相比之下,赵鞅论功行赏,赏罚分明,更容易收拢人心,这人品风范气度,面由心生,只一看,孙奕之便心下喟然,纵使他当真帮着晋王出手,除去赵魏韩三家主事之人,可以晋王之性,得手之后,又会如何?
百年前的下宫之变,前车可鉴,世家间的倾轧争斗,亦少不了晋王的推波助澜,晋国内乱不休,公族与世家之间,尔虞我诈,互相利用,根本说不得孰对孰错,到最后,也不过以胜负成败论英雄。
他心下感叹,面上却不动声色,装作听不懂晋王暗示,慷慨大气地说道:“大王乃是文公后人,公族正统,只需振臂一呼,必然应着云集。那等跳梁小丑,乱臣贼子,也不过是一帮乌合之众,大王若是下令,在下自当尽力协助公子,共同为大王效力。”
公子晏听得心潮起伏,当即长身而起,冲着晋王深深一礼,说道:“儿臣愿为父王效力,为重振晋国声威,肝脑涂地,在所不惜!”
晋王深吸了口气,捋了捋自己的胡子,差点揪掉了几根,才按捺住心中火气,没将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儿子踢出殿去,好一会儿,方才说道:“若动刀兵,无论胜负,皆会累及百姓。孤乃一国之君,国中百姓皆为孤之子民,孤又怎忍心生灵涂炭?昔有专诸鱼腹藏剑,手刃王僚,不知这鱼肠之剑,如今可在将军之手?”
孙奕之见他终于忍不住,还是提及行刺之事,便暗叹一声,知道晋王终究还是不敢光明正大地对付赵魏韩三家,刺杀这种手段,实非王道。更何况赵魏韩三家家主之下,尚有无数人才,又深得民心,就算他杀了赵鞅,还有赵毋恤,杀了赵毋恤,还有赵无忧……而赵氏在晋国百姓心中,仍是忠臣义士,反倒毁了晋王名声,到最后成就的,依然是赵氏。
“大王只需一封诏书,将赵氏罪行公诸于众,便可名正言顺将其罢免抄家,又何必用这等见不得光的手段,实在有损大王声誉,还请大王三思!”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