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上谈笑风生,各人俱是彬彬有礼,极尽恭维庆贺之能,可人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算计。
孔丘离开鲁国已有十四年,辗转卫、宋、楚、齐、晋等诸国,每到一处,都备受礼遇,其圣人之名早已远播天下,然而诸国俱是礼敬有加,却无人敢于重用。
如今重回鲁国,季孙肥本想借着他的名声,宣扬自家的宽厚仁义之道,但并未想过将他抬得太高,以免再如当年般翻脸不认人,骂起三桓来,言辞如刀,毁人声誉,真是比千军万马还要厉害。
孔丘如今一心惦记着孙奕之所说的那些龟甲,压根无心再参与到这些勾心斗角的政事中去,对那些人口不对心的恭维并未放在心上,只想着应付过这场宴席,对鲁公和季孙肥的邀请婉言谢绝,只说自己如今年迈体衰,实在无力出仕,回乡只为修书养老,并无他念。
他如此一说,在座的人十之八九都安下心来。
如今虽是季孙肥执政,可还是三桓并立,季孙氏经过艾陵之战,人望高涨,又借此迎回孔丘,宽容仁厚之名更是被门客宣扬得沸沸扬扬。然而实际上,季孙肥并不想孔丘回来指指点点,借助他的声名给自己造势不错,可若是请回个指手画脚的老师就麻烦了。
好在孔丘如此知情识趣,并未要求回朝从政,去修书教学,对他而言,真是最好不过,皆大欢喜。
季孙肥安下心来,热情地向孔丘敬了几杯酒,又让人在鲁公的赏赐上加厚了几分,并言明,其中一处宅院,是赠予孔丘为府,并言明鲁国藏书,皆可任由他保管借读,亦可让孔门弟子抄录整理,以求流传后世。
这等足以扬名天下之事,不单季孙氏乐意做,叔孙氏和孟孙氏此刻也放下了昔日恩怨,乐得锦上添花,也都承诺捐出家中藏书以供孔丘研习整理。
彼时所有经文书籍,皆用竹简抄录编卷,识文断字者大多为世家贵族,平民百姓和奴隶连自己的姓名都不识得,家中更是难得有书可藏。天下藏书最多之处,本在周王室,然而当初周王室动**,被犬戎攻入国都,焚毁王宫,许多典籍书卷都被付诸一炬,反倒不如当年周公所处的鲁国藏书保存的完整。
鲁国的藏书,大多是周王室保存的各种经文史录副本,当初诸侯分封,各国都有史官,记载诸侯言行及大小国事,定期送往周王室封藏,周公代掌朝政时,便将这些资料都让人誊抄了一份,送往鲁国保存,也幸亏如此,才留下了相对完整的周礼之道和诸国史料。
竹简抄录不易,保存更是无比繁琐,翻阅过多,还容易造成损坏,故而无论是周王室还是鲁国,这藏书室都不对寻常人开放,唯有得到国君许可,方可借阅。
孔丘曾经前去周都洛邑,为得就是周王室的藏书。后来他在鲁国任职司空时,也曾看过不少鲁国保存的藏书,只时那时候他忙于政务,一心想要将鲁国打造成他心目中的礼仪之邦,无暇安心修书,
直至此刻,抛开过去的执念,方才发觉,唯有读书修书授徒,方是他此生最大的成就所在。
这场宴席当真是宾主尽欢,三家家主都敬过孔丘,不但提出要派门下子弟要拜孔丘为师,还捐助不少财物粮食,以助好学的寒门子弟,孔丘倒未推却,他除了弟子们的束脩供奉之外,也别无收入,这些年在外游历之时,做过诸侯王公的座上贵宾,也经历过在陈蔡边境断粮数日之苦,对于钱财已不似从前那般视若无物。
当年冉有曾在季孙氏封地为宰,颇有理财天分,不单重视农耕,还扶持商贸,短短两三年间便让季孙氏封地收入增长数倍,却被孔丘斥为见利忘义,与民争利,不得不辞去官职,闭门思过。
经历了十几年的游历,见识了各地的民生民情,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平民奴隶,无不以衣食为先,孔丘方才感慨道,“百年前管子曾言,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齐国富国强兵,方有称霸之基。”
自此,孔丘再不言行商之事,对于旁人赠予的财物,也不再坚持拒绝,反而在学生和百姓眼中,更为和蔼亲近了许多,令他感悟良多。
孙奕之以弟子之礼随侍孔丘身旁,并未表露自己的身份,陪着孔丘出席过鲁公宴请之后,便送他前往季孙氏提供的宅院安置。这宅院是冉有亲自安排人打扫装饰,早在他们回来之前,从家具器物,被褥铺盖,侍女奴仆,一应俱全,连门上挂着的匾额上,也写好了“孔府”二字,就算他们两手空空而来,亦可住的舒适惬意。
早在他们去鲁王宫时,已有人将他们的行李物品都送至府中,待他们回府之时,虽已入夜,仆侍早已备好热汤,孙奕之让人服侍孔丘沐浴更衣,自己却悄然离开。
展如一行骑乘快马,比他们早了两日抵达曲阜,夫差听闻孙奕之竟然如此不识好歹,顿时大怒,撕毁了赦令之后,便命人拔营离开,就连原本想要拜会的孔丘都不想再见,宽怀仁心之心变成了满腔怒火,拂袖而去的速度,比他们还早一日离开曲阜。
鲁国上下每日光是供奉吴军粮草,早已不堪重负,自然是有多快就送多快,好在吴军前几日便已开始陆续离开,这次仅是吴王的五千亲军,还是由鲁王和季孙氏亲自送出城门十里之外,对吴军此番远道来援,义助抗齐,鲁国君臣当真是感激不尽。
夫差本欲借机敲打一番,让他们在日后诸侯会盟之时,推举自己为会盟之长,可偏巧收到一封吴国快报,登时变了脸色,顾不得多说,立刻快马加鞭地离开了鲁国,饶是如此,五千人马浩浩****,也用了几个时辰才尽数撤出曲阜。
从离开吴国之时,孙奕之便将孙家剩下的人手都分派到各国,在鲁国的暗探正是由司时久负责联络,先前打探齐鲁两军军情,传递消息的,都是这批人,他先前顾不上与之联络,如今既然知道夫差已走,自然要先去
见见这些部下。
他一听冉有说起夫差离开时的情形,就觉得有些不对,果不其然,见到司时久一问,方才知道,他先前的担心果然变成了事实,越王虽派范蠡带着三千越兵前来助吴伐齐,可来得大多是老弱病残,只能作为辅兵从旁协助,对外声称越国积弱已久,如今已向吴国称臣,再无可战之兵。
越国一直怂恿着夫差出兵远征,勾践口口声声说是要支持夫差称霸,可他心底的那些盘算伎俩,也就是夫差被自己的野心和西施的温柔遮住了眼看不到,其他人都很清楚,就算吴国这几年来兵强马壮,战无不胜,也是基于孙武练兵之术。想要以吴国之力,挑战齐国这等雄踞诸国之上的大国,实在难有胜算。
此番艾陵之战,吴国就算胜了,也折损过半人马,齐国十万雄兵全军覆没,可国中仍有数万兵马,仍有余力与晋、吴等国抗衡。若非田恒故意算计,想要争夺兵权,就算在孙奕之挑拨之下,齐国上下若是齐心合力,吴国也未必能赢得此役。
如今一战得胜,夫差的虚荣心得到极大膨胀,对鲁、卫两国颐指气使,俨然已当自己是诸侯之长,却没想到,自家后院之中,却闹出事来。
昨日的快马来报,太子友趁着夫差出兵之际,联系那些忠于他的朝臣,将他从隐月宫中放出,以清除越国奸细之名,杀入馆娃宫中,意图刺杀西施,却被夫差留下的侍卫阻挡,如今两厢对峙之中,宫中一片混乱,方才派人快马来报。夫差得信自是怒不可遏,也顾不得再寻孙奕之的麻烦,便急匆匆地赶回吴国。
孙奕之不禁一阵感叹,颇有些无奈。
夫差出征之前,太子友苦劝无果,险些被废,后来还是群臣苦苦求情,夫差方才将他软禁在宫中,将他原本所住的宫殿都改名为隐月,示意其隐而思过,可见其太子之位岌岌可危。
孙奕之与他自小一起读书习武,友情甚笃,若非如此,也不会在夫差再三逼迫之下,只是远离吴国,却还是暗中相助。原以为只要等到夫差受挫反省,或是太子友继位为王,吴国自会重兴,可如今看来,姬友莫说继位,就连这太子之位和性命都未必能保得住。
以夫差的脾气,此番回国,还不知要如何处置于他。
那些救他的大臣,真不知是在帮他,还是在害他。
在离开之前,他曾经去见过一次姬友。
姬友一直认定父王只是一时受西施迷惑,忽略了他自身的野心,故而才会如此铤而走险,以为杀了西施,便可让夫差回心转意,重振雄风,恢复昔日英明神武的风范。
他却忘了,红颜之所以会成为祸水,追根究底的原因,是男人为了追求自己的欲望,对于夫差而言,连杀父仇人勾践都可以饶恕,又何况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西施?在他眼中,这些人,都不过是他掌中之物,是满足他雄心壮志和控制欲的玩物,而他的所有物,又岂容他人破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