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努书坊
返回 努努书坊目录
努努书坊 > 暗花(特别行动) > 正文 第一节

暗花(特别行动) 正文 第一节

所属书籍: 暗花(特别行动)

    海风温软,雾霭如纱。进入三月,香港的天气迅速热了起来。

    早上7点,一个穿着黄色布褂的男孩从毕打街(pedderstreet)的一扇大铁门冲出,边跑边喊:「《大公报》,今天的《大公报》……」

    男孩长着一对黑黑的小眼睛,鼻子塌塌的,像被人狠狠地按了下去。脸蛋上有着东一块西一块的污垢,嘴唇却泛出红色,与肮脏的脸蛋格外不相衬。额头上密密麻麻的细汗,在晨曦中闪着光。他的嗓音略微嘶哑,但吐字清晰。

    路人行色匆匆,面带焦虑。有几个人拦着男孩问着什么,男孩扭着身子挣脱出来,急赤白脸地说:「没有《虎报》,没有《南华早报》,英文的报纸通通没有,我只卖《大公报》啦!」

    男孩是职业报童。黄色布褂是他们的统一制服,可能尺码不对,穿在他身上显得有点紧。他的下身是一条磨破的棕色灯芯绒裤,裤脚有点高,露出肮脏的袜子和一双沾着油污的旧皮鞋,裤腿用一根白色的松紧带拴着,利于疾行。他侧着身子,乌溜溜的眼珠左顾右盼,寻找着顾客。

    不时有人拦下他,摸出硬币购买报纸。

    这时,报童发现一个瘦瘦的男人由远处走了过来。

    张幕挺着身板,穿着一身浅色洋服,咖啡色衬衣配着一条斜格领带,脑袋上顶着一盏黑色的礼帽,一双鋥亮的皮鞋泛着乌光,看上去非常时髦。如果帽檐抬高,可以看见他额头上有些坑坑洼洼的伤疤,深浅不一,像摄影棚里的灯光打出来的效果。他的整张脸看上去有些阴冷,走路的姿势也有点跛,大概是右手提着一只藤箱的缘故。

    张幕走近报童,面无表情地盯了报童一眼。在与他擦肩而过时,他忽然想起什么,叫住了报童。

    「喂,小家伙,有昨天的报纸吗?」说着把礼帽摘了下来。

    「没有没有,」报童拨浪鼓似的摇着脑袋,「今天怎么可能还卖昨天的报纸。真是奇怪呀……」报童看见男人额头上的伤疤,立即停止了抱怨。

    「奇怪什么?」

    「没什么,有好几个人都在问昨天的报纸,可昨天的报纸半天就抢光了,平时我要卖到下午4点呢!」报童有些胆怯地说。

    「报纸销量好,你应该高兴才是。」张幕抿着嘴笑了。

    「是啊是啊!」男孩舔着嘴唇,「先生,你不买一份今天刚印出来的报纸吗?你闻,油墨的香味……」

    张幕放下藤箱,从裤兜摸出一小叠钞票,说:「今天的报纸我全买了。听着,孩子,我另有所求……」

    报童的眼睛发着光。

    张幕学着报童的样子舔了舔嘴唇,说:「想方设法,帮我找一份昨天的报纸,行不行?别摇头,我知道你有办法。」

    报童伸出舌尖,想继续舔舔嘴唇,很快又缩了回去。他站在那里,不知道怎么回答眼前这位长相有些恐怖的先生。

    「傻孩子,别盯着我,你应该盯着我手上的东西。」张幕扬起钞票,继续微笑着说。

    报童的眼睛露出贪婪的神色。他伸出手,捏住那叠钞票的一角,抻了抻,那人逮得很紧,他只有点头答应,顺势把松了劲的那叠钞票拉了过来。他把装报纸的挎包和一摞报纸放在地下,转身朝刚才走出的铁门奔去。

    张幕点燃一根香烟,猛吸一口,然后眯起眼睛。一缕阳光从楼层的缝隙中倾洒下来,把毕打街染成了金黄色,连同他嘴里吐出的烟雾也跟着变了颜色。他以前来过香港几次,但都没有到过毕打街。在他收集的资料中,毕打街街头有一座钟楼,可惜后来被拆除了。这里还有著名的颠地洋行,洋行倒闭后,在原址建有当时最高的香港大酒店,但1926年的一场大火把那座酒店化为了灰烬。他边吸烟边打量着历经沧桑的毕打街,心想,也许我就是另一把火,再次把这里烧成灰烬。

    半个小时后,报童还没有回来。他感觉不妙,额头上的伤疤变得鲜红起来,好像要渗出血来。他不是心疼那一叠钞票,而是不能容忍自己被一个肮脏小孩骗了。自尊心的受辱,比化学药水烫伤他的额头更让他疼痛。他脸色铁青,下巴颤抖,拿烟的手胡乱挥舞着,驱赶着浓浓的烟雾,好像它们挡住了他的视线。他仍然相信,烟雾后面,那个小孩终会出现的。

    又过了5分钟,他的脸由青变红,额头由红变褐,耳朵像刚生下来几天的兔子一样,透明极了。慢慢地,他的面部恢复到正常颜色。

    他看到报童从铁门走了出来。

    「找到没有?」张幕迫不及待地问。

    报童点点头,用手抹去额头上的汗珠。

    他笑了,接过报童递来的报纸,仔细看了看日期。没错,是他想要的。

    「好不容易找到的。」报童继续抹着汗说。

    「嗯,我知道,你有办法,」他用手摸了摸报童的脑袋,问,「多大了?」

    「12岁。」

    「叫什么?」

    「王锤。」

    「哈哈……」他露出雪白的牙齿,乐了,「谁给你起的这么好听的名字?」

    「我爸爸。」报童骄傲地歪着脑袋。

    「起得好,听上去铿锵有力。你爸爸人呢?」

    「我8岁的时候他就走了,再也没有回来。后来我妈听别人说,我爸爸被坏人杀死了……」

    「哦,是四年前的事了。」

    「对,后来,我妈妈就带着我逃难到香港……」

    「你妈妈呢?」

    「妈妈……病死了。」报童的鼻翼皱了起来。

    「这么些年就你一个人?」

    「嗯……」鼻翼更皱。

    他沉默了,叹了口气,没说话。

    报童嘴角扯动几下,犹豫着,问:「你有吃的吗?」

    他没听清:「你说什么?」

    报童眼睛里闪着光,又问了一遍。

    他懂了:「你饿?」

    报童眼里的光暗淡了,直到熄灭。

    张幕摇摇头,提起藤箱,说:「我刚才不是给你钱了吗?你去买点早餐吃吧!早上饿着肚子不好。还有,这摞报纸我不要,你拿去卖了,丢了太可惜了。」

    报童眼里再次放出光芒。

    「也许,」他再次摸了摸报童的脑袋,「小家伙,我们还会见面的。」

    张幕拿着报纸,提着藤箱走了。走了20米左右,他想回头跟这个小孩再说点什么,比如说很喜欢他,但报童已经没了踪影。

    他叹了口气,目光重新严肃起来。他来到街边一排长椅前,先掏出丝质手帕仔细擦了擦长椅,然后小心翼翼坐了下去,好像害怕椅子上有钉子扎着他。坐上去后,他又挪挪屁股,确定椅子是安全的,再确定藤箱紧挨着自己那双鋥亮的皮鞋后,这才不紧不慢地摊开报纸。

    看得出来,他做事谨慎、一丝不苟。这样的男人多少有点偏执,工作起来,侧面看去像是一个雕塑般的剪影,让有点文艺腔的女人顿生爱意。

    这时,有个上了岁数的穿旗袍的女人走了过来。她白发苍苍,细眉朱唇,但是满脸皱纹,右腋下夹着一根檀木拐杖,右腿悬空。旗袍的样式已经很旧了,与现在的领高摆低、风格简洁不同。她的旗袍还停留在20年代,领口高耸,衣襟绣花,长袖过腕,奇怪的是,开衩却高,露出皱巴巴的大腿。

    那根质量上乘的单拐似乎高了点,她整个身体向左倾斜,似乎随时可以倒下去。从老妇眉宇端详,这不是文艺腔的女人,年轻时不是,现在更不是。她年轻时可能是颇有几分姿色的妓|女,纨绔争宠,恩客如蜂,现在老了,没人搭理,就像块被谁丢弃的破绸布,不扯都皱。

    一个女人的好时光就那么几年,然后迅速枯萎、凋谢。他叹着气,目送着老妇,直到那个苍老的背影斜着拐过前面的街角,这才把眼睛收回来,浏览起报纸。

    婚姻嫁娶、生老病死、租房置业、电影广告,这些东西都不是他想看的,他的兴趣在时事评论版。他翻到那个版面,找到那篇文章。文章占版面一半,对惜版如命的《大公报》来说,这样的长篇大论是很少见的,足见这篇文章的重要性。

    文章的标题,也不是他想看的,他感兴趣的是文章作者。文章的右上角清清楚楚印着三个加粗的黑体字:博人行。

    这正是他要找的人。毕打街尽头,那幢英式别墅的主人,物理学教授。

    他的真名叫童江南。

    童教授早年在日本早稻田大学任教,后携夫人刘子晨和女儿回到国内,受聘于上海震旦大学理工学院。当时,张幕正在震旦大学求学,在那儿,他认识了童教授一家。战争爆发前夕,教授举家迁往重庆,后经朋友引荐赴香港大学任教。1941年香港沦陷,港大本部大楼遭日机炸毁而停办,童教授去向不明。也许就是这期间,他去了德国。1945年香港大学复办,他又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当然,香港大学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博人行。

    这么多年没见,他想知道教授的思想轨迹到底是怎样的。于是,他认真看起了教授的这篇文章。看了大概三分之一,他不想再读下去了。文章充满挑衅,好像党国欠中国人很多账,早点垮台是人间一大幸事,同时,文字间掩饰不住一种令人厌恶的期盼。

    有十多年没见到过教授了。他自言自语道,站起身,收起报纸,提着藤箱,朝那幢别墅走去。

    童江南戴着老花镜,靠在书房的沙发上,一边啜着牙买加蓝山咖啡,一边翻阅昨天的《大公报》,上面刊登着他用化名撰写的文章《中国:用历史照亮未来》。文章像一注新鲜的水流,清新隽永,沁人肺腑,字里行间洋溢着改朝换代的味道。

    他知道,这篇文章对眼前国内形势分析得相当透彻,对国民党政府的鞭挞入木三分,同时,也毫不掩饰地讴歌了强力崛起的新势力。这篇文章势必会在全国尤其海外引起强烈的反响。他的注意力全灌注在字里行间了,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家庭将要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相反,他觉得最近的日子特别滋润。

    有两件事让童老心里非常受用。

    一是上个月六十大寿盛大庆典。花甲之年,耳聪目明,精神矍铄,儿孙绕膝,就好像辉煌的人生谢幕前接受的掌声,浓烈而持久,又好像人这一辈子的一个节点,任何人站在这个节点回眸往事,都会是人生的一大享受。

    二是有人悄悄带话,真诚地邀请他到北方,为将要执政的新政权助一臂之力。

    后面这一消息让他觉得自己年轻了20岁,还有什么能比这消息更让他兴奋的呢?

    多少年来,他早已对蒋介石政府彻底绝望了。观其相,闻其言,他断定蒋只有偏霸之才,根本无力拯救危难中的中国。他曾以为,这片古老的土地将会像一艘破烂不堪的大船,倾翻于凶猛的大江大浪中。谁知道,一股崛起的新势力生生把它从泥淖中举了起来。他分明看到,中国还有救,还有希望。如今,曾几何时的所有沮丧,都被「北方」这个字眼给化解了。这是一注强心剂,让童老勃勃蓬发,返老还童。

    一缕阳光从窗棂斜着射进来,形成一道耀眼的光柱,它肆无忌惮地从墙壁折回,落在沙发前的茶几上,又从茶几散开,把童老映射成一尊半透明的雕像。天开始热了,一股股热浪从维多利亚湾袭来,渐渐灌满书房。童老摘下老花镜,放下报纸,准备脱掉披在外面的单衣。突然,夫人刘子晨的声音从客厅传进书房,声音中伴随着急切与兴奋:「教授,教授!快出来!」

    童教授一愣。他起身,抓起拐棍,边往外走边问:「什么事啊?慌里慌张的。」

    「教授,你看看,谁来了!」

    教授心里一紧。

    他走进客厅,看见一个穿着考究戴着礼帽的男人站在那儿,手里提着一个藤箱,正笑眯眯地望着自己。童教授没认出这个男人是谁,又担心自己惊诧的表情得罪客人,他急忙舒展眼角,嘴角上翘,说:「有朋自远方来啊!哈哈……不过,实在惭愧,年事已高,不免健忘,恕我眼拙,请问你是……」

    夫人急忙插嘴说:「哎呀,你的眼神真的这么糟?看看,他真的老了。」她转向来人颔首致歉,然后又转回到童教授这里,「教授,你再仔细认认!」

    童教授双手拄着拐棍,虚着眼睛,尴尬地笑着,还是没有认出。

    教授这辈子最恨的就是有人蔑视他的眼神儿和记性。他这辈子接触的人太多了,尤其学生,一茬又一茬的,从日本到上海,再到重庆香港,谁也无法数清他到底教过多少学生。他不可能把他们全都记住。所以,他最讨厌的事情就是,以各种名目出现的同学会,学生们热情洋溢地邀请他参加,他都以各种理由婉拒。

    如果来客再不自报姓名,他脸上的笑容肯定不会保持太久。

    「童教授,我是张幕。」来人也想结束教授的尴尬,他摘下礼帽,自我介绍道。

    「张幕?」童教授嚼着这名字,脑子里迅速搜索着。

    「张幕……」来人继续提醒着。

    童教授一拍脑袋,好像能把这个人从脑袋里拍出来。他做到了,的确拍了出来,他记得张幕。

    「哎呀,是张幕啊,」教授激动地拉着张幕的袖子,「我怎么可能忘了你呢?你告诉过我,你的名字是你父亲从杜甫他爷爷杜审言的五言律诗『解绅宜就水,张幕会连沙』取来的,看看,我的记性没错吧?」

    「没错没错,教授的记性真好!」

    说到这里,童教授不禁感慨万千。当年在震旦大学,教授就很欣赏这个学生,也很看重他的才华,甚至曾有意把女儿的终身托付给他。教授的女儿叫童笙,长得非常漂亮。她皮肤白皙,眼眸又深又黑,性格活泼可爱,喜怒张露,很惹眼。当年震旦大学里有很多学生追求她,她都没看上眼,她的眼里只有张幕。

    如烟往事一幕幕浮现在教授眼前,让教授的大脑有些恍惚。夫人在旁边碰了一下教授,教授这才清醒过来,「快坐快坐!」教授拉着张幕的胳膊,胡子微微颤抖着。其实,不能怪童老一时没有认出张幕。岁月是最残酷的化妆师,张幕从一个风华正茂的学子,一下子变成两鬓斑白的中年人,谁也不可能一眼认出来。

    「这个……」教授忽然发现张幕额头上的伤疤。

    张幕摸了摸额头,不好意思地说:「时光镌刻的,磨不掉。」

    一旁的夫人更加唏嘘,「唉!这孩子遭了多少罪啊!」

    张幕搀扶着教授,一同落座。

    张幕动情地说:「十多年了,我真的很想念你们,你们二老可好?」说着,眼眶便潮湿了。

    「我们都好,都好……童笙上个月还念叨过你,说你可能已不在人世,不然,怎么……」

    张幕抓紧教授的手,说:「你看我,不是好好的吗?」

    「是啊,是啊!」

    「教授的腿有些好转吗?」张幕问。

    教授敲着自己的腿,说:「唉,这辈子恐怕也好不了了。」

    张幕过去只知道教授有一条伤腿,但教授从没说过为什么受的伤,他也从来没有问过。现在看来,教授的伤腿可能与在柏林的那段生活有关。当年苏联在柏林投下不计其数的炸弹,整个柏林都是残垣断壁,没有一块好地方。局座在介绍这次任务的背景时也交代过,教授是从废墟爬出,才得以活命的。也许,或者肯定,教授的腿就是被苏联的炸弹炸伤的。

    张幕和教授在交谈的时候,站在一边的教授夫人悄悄擦起了眼泪。夫人身材不高,微微有些发胖。她的两鬓花白,皱纹也爬满额头眼角,但眼睛仍然像年轻时那样炯炯有神。她上身穿一件白色的薄毛衣,下边是一条黑色的裙子,脚上蹬着一双黑色皮鞋,看得出来,夫人对自己的衣着非常讲究。

    她当然记得,女儿童笙当年最爱的就是眼前这个男人。十多年前,教授夫人把失魂落魄的张幕从湖边带回到家中。他们得知张幕心仪的女同学杨桃跟另一个男同学李雨情定终身,他悲痛至极准备自杀。教授听说后,语重心长地教育了他。为安慰张幕,夫妻二人还命令他每个周末必须到教授家去,给他做美味佳肴,像亲人一样对待他。

    这时,教授家女佣韩姐走了过来,端来一壶刚沏的龙井,放在张幕面前的桌子上。韩姐名叫韩蓉,大约40岁,白白胖胖的,穿着中式斜襟布衣,宽裤脚,下面是一双干干净净的黑布鞋。教授以前的女佣去年刚去世,韩姐是童教授大学里一个姓胡的老勤杂工介绍来的。一年多来,韩姐的表现相当称职,教授夫妇对她非常满意。

    夫人示意韩姐退下,她自己亲自把茶倒给张幕,然后用埋怨的口吻说:「你也是,这么多年,没有你的一点消息,我和教授经常念叨你呢!」

    张幕起身给夫人鞠了一躬,「夫人……」他怯怯地说,「望您见谅!近十几年时局繁乱,国内党阀纷争,加上中日之战,国人颠沛流离,居无完巢,性命难保,何况天南海北这么大,寻找一个人真的很不容易。我打听过你们二老,没有任何消息。」

    童教授向夫人摆摆手,说:「子晨啊,这事不能怪张幕,自20世纪以来,国内就再没有安生过,尤其中日战争,对中国来说,就是一场世纪浩劫。不算中国军人,光是无辜百姓,就有1700多万人死亡失踪。唉!中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如今沟壑之深,其仇其恨其伤,恐怕几代人也无法抹平。好不容易把小日本赶回去了,你看现在国共两党……」

    教授似乎要滔滔不绝阐述下去,夫人连忙咳了两声制止了他。

    气氛有些尴尬,夫人又急忙向张幕解释,说:「我们只研究学问,国家大事不是我们能驾驭的,我觉得无论在任何场合,莫谈国事为好,免得引火烧身,自身难保。你说是吧,张幕?」

    张幕微微笑了笑,说:「夫人太谨慎了,我觉得目前形势下,每一个中国人都不可能远离政治,尤其在北方取得优势的情况下,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做出选择,否则就会误入歧途,贻误终生。」

    他把「北方」两个字说得特别重,效果马上出来了。

    「北方?!」童教授不由得惊呼一声。

    「是的,北方!」张幕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童教授。

    空气似乎凝固了,童教授甚至能听见自己和夫人刘子晨的嗓子眼在咕噜咕噜作响。

    「教授,您老没听错,是北方。」张幕一个字一个字地说,「我——是——从——北——方——来——的。」

    教授意识到自己刚才有些失态,他不该对「北方」二字反应这么强烈。

    「哦,张幕一直生活在北方吗?在哪个部门高就?」教授不经意似的问着,好像「北方」跟他没有任何关系一样。

    「不!我不在北方。我一直在上海震旦大学理工学院化学系任教。但是,教授应该明白,我现在说的『北方』不单单指的是地理位置,教授应该知道它是什么意思。」

    「我所知道的是,我国南北方的划分,向来以秦岭为界……」

    「哈哈哈,」张幕大笑,「教授真是揣着明白装糊涂,越说越远,博人行先生。」

    「博……博人行?」教授的背脊像被一根烧红的铁棍捅了一下,腾地直了起来。

    「教授还需要我再说下去吗?」张幕直视着教授,目光咄咄逼人。

    童教授像被重拳击倒似的,身子顺着椅子直往下斜,他颤颤巍巍,激动地说:「好了,我知道北方,我怎么会不知道它的含义呢?我只是没想到,真的没想到,张幕你是那边的人。张幕啊,快别卖关子了,说说到底怎么回事?」

    「教授,我也不想再绕弯子,」张幕说,「我是受组织委托,特地来香港接你们二老的。」

    「真的?」

    「千真万确!」张幕像魔术师揭开谜底一样微笑着说。

    童教授站起身,一手拄着拐棍,一手抓住张幕,连连说:「太好了!太好了!终于把你们给盼来了!这些日子,就等你们的消息呢!」

    一旁的刘子晨也激动地说:「我刚才心里还纳闷,张幕这么多年都没找到我们,怎么现在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呢?原来,原来……」

    张幕说:「我刚才说在偌大一个中国找一个人是多么不容易,现在知道了吧,我个人哪里有这么大本事,是组织告诉我你们在香港的地址,我才寻找上门的。教授你知道吗?当时我一看名字,原来是你们,这可是让我朝思暮想的教授啊,我非常激动,好几天都没睡好觉呢!」

    「是啊,是啊!让我再想一万次,也想不到会是你来接我们。这是缘分,前世修来的缘分。」教授的手一直拉着张幕,说话的时候不停地颤抖。

    张幕从西服内袋掏出一个信封,递给教授,一脸正色地说:「既然是公事,就应该公事公办,必不可少的环节还是要的。这是组织证明,您老请过目。」

    童教授一个劲点头,笑眯眯地撕开信封,拿出内页,匆匆浏览起来。内容很简单,就一行字,证明张幕共产党身份,前来接童江南教授到北方,落款是李克农。

    「他是……」童教授抬头疑惑地问。

    「也许你不知道他的名字,组织上也不允许过多地透露什么,不过,也许接下来几天,你就知道他的分量了。」

    「分量……」教授念叨着。此刻,他没丝毫感受到这个人的分量,要他几天以后感受,他有点等不及。

    张幕了解教授的疑惑,他问:「教授肯定知道周恩来周先生吧?」

    「周先生大名鼎鼎,令人敬仰,我当然知道!」

    「这就对了,您只需要知道,这次行动,是周先生亲自部署的。」

    「哦!」教授眼皮一松,似乎放下心来。

    「根据组织规定,」张幕突然很生硬地说,「这份证明看过必须烧毁,请教授把证明信交还给我!」

    教授好像觉得这张纸烫手似的,急忙把信封连同内页,一起交还给了张幕。他看着张幕拿出火柴,把信封和内页点燃,瞬间化为灰烬。说实话,他很想把那封珍贵的信多拿几分钟,好像那封信长着一双有力的大手,能把他和夫人立即拽到北方一样。烧毁后的信,变成黑色的灰,变得无足轻重。他担心起来,觉得刚才发生的一切恍然如梦,那几块烧黑的灰根本托不起它的真实感来,可他又不愿意从这个梦里醒来,生怕残酷的现实击碎他的希望。

    「接下来……」童教授晕乎乎地说,「接下来……」

    张幕信心满满地答道:「接下来的事就好办了。」

    「好办?」张幕这么有信心,让教授感觉很诧异,「据我所知,我已经上了他们的黑名单,我怀疑我家附近就有特务监视,想要离开香港半步,谈何容易?」

    「特务?你是说这个住宅附近有特务监视?你怎么知道?」张幕问。

    「张幕啊!我的嗅觉还没退化到不知天下滋味的地步,」教授颇有点不服气地说,他最讨厌谁怀疑他思维迟钝,「甚至比很多年轻人还灵敏呢!」

    张幕似乎对「特务」一词不屑一顾,他说:「有监视也不怕。教授,放心吧,莫说几个小特务,就算把你关进大牢,我们也有把握把你营救出来。我们向来说到做到,而且善于把不可能的事变成可能。教授你想想,就在半年前,谁又能相信中国是现在这种格局呢?一帮靠土枪土炮起家的人,竟然打得国军节节败退,这是比希腊神话还神话的中国神话。」

    教授为之一振,抖擞着拉着张幕的手说:「张幕啊,你这番话让老夫闻到了新世界的味道,老夫这辈子赶上这么个好时代,也不枉在世上虚走一遭,哈哈哈……」

    「快别这么说,教授老当益壮,正好为新中国添砖加瓦,新中国需要您,不然组织上也不会派我来接您了,教授您说是吧?」

    「是是是,」教授连说三个「是」,好像少说一个「是」张幕就不接他走了,「我欲用一生余热,点燃中华民族的华灯。」

    教授突然冒出这么一句半诗半文的句子,让张幕立即回想起,教授喜欢舞文弄墨,尤其喜欢诗歌。当年在教授家吃饭的时候,教授就经常给他朗诵诗歌,尤其德国诗人歌德的名句「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妙龄女人谁个不善怀春?」更让教授倍加推崇。

    教授朗诵诗歌的时候,眼睛像蒙了一层雾。他说当浓雾笼罩眼睛,就是他陷入诗歌意境无法拔出了。张幕悄悄看了教授一眼,果然,教授的眼睛像当年一样,雾蒙蒙的,像盲人那样茫然若失。当然,张幕想,不排除教授现在老眼昏花,一直有雾。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需要向教授说明,」张幕抬手在空中挥舞了一下,像要驱散教授眼里的浓雾,「教授知道,就目前的财力物力,我们不可能只接教授一家人到北方,更不可能分批分期,那样更耗费资源。我们应该集中力量,把想要去北方的人们捏成一个拳头……」

    「你的意思是,还有另外的人一起走?」教授问。

    「是的。轮船已经租好,从海上走最安全。」

    「那么,另外的人是谁呢?」

    「这就是我们下边要着重解决的问题了。教授,你想方设法提供给我一个名单,把那些有识之士组织在一起,越多越好,新中国像需要教授一样需要他们……」

    教授打断张幕:「不不不!张幕,这个太为难我了,我不知道谁有这个打算,不可能挨个问我的朋友,在国共两党打得难解难分的敏感时刻,谁也不可能说真话,也不敢说真话。这个太难办了!」

    张幕带着恳求的口吻说:「教授,帮助我就是帮助新中国,这是组织交给我的最重要的任务,也是组织上委托教授协助我完成的任务。完不成这个任务,别说我交不了差,就是教授,我想,也一定会影响您以后的前程。」

    童教授一听,浑身无力,瘫坐在椅子上。这个任务对于他来说,比登天还难。看来,去北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他呆呆地望着张幕,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1《玫瑰的故事》作者:亦舒 2《颜心记》作者:时音 3《交错的场景》作者:松本清张 4《月升沧海》作者:关心则乱 5《梦华录》作者:关汉卿 6《在暴雪时分》作者:墨宝非宝 7《长相思第二季》作者:桐华 查看图书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