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时候写作文,老师总是说我们观察得不好,用的意象不足,让我们去学古人。当时只知道照搬照抄别人用过的意象,长大后才明白,我们远离的其实是一份精细的心情。每到春来,还感受得到春意在心中的悸动吗?古人给我们留下这么多首春天的诗词,一点一点打开我们的心门,让我们的心都经历一次苏醒,我们才会恍然惊觉生命深处对光阴的柔情。
引子:一年之计在于春
中国人爱说,“沐春风而思飞扬,凌秋云而思浩荡。”春风秋云,春来秋往,思绪翩跹,是春天和秋天,与我们的生命有着特别深刻的呼应吗?
在汉语里,和时间观念最亲密的词,大概就是春秋了。问老人家的年龄,会问“春秋几何”,一说到年华流光,也喜欢使用一个词——“春秋”,连歌里也在追问着“几度风雨,几度春秋”。甚至在中国的古代典籍里,我们常说的四书五经中也有一部《春秋》,是由孔子删订最后定稿的鲁国编年史,也是中国较早的史书之一。后来,叫“春秋”的书更多了,比如秦国吕不韦的《吕氏春秋》、齐国晏婴的《晏子春秋》。因为孔子编的史书叫《春秋》,那段历史——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也被我们叫做“春秋”。
为什么我们用“春秋”二字来概括历史?怎么从来没管它叫“冬夏”呢?也许,在中国,特别是在中原文明发轫的黄河流域,相比于酷暑严冬,温暖的春、凉爽的秋,更适于中国人的诗情吧。
中国人喜欢用春、秋之间的变化来形容时间的流转。白居易的《长恨歌》里有名句“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写的是唐玄宗离宫之前和回宫之后强烈对比的心灵之感。安史之乱之后,人在归来的时候,物是人非,今昔之感,这种沧桑心理的落差变化,为什么会用“春风桃李、秋雨梧桐”来形容呢?
实际上,春秋更多变化的特征,冬夏更多稳定的特征。小楼一夜听雨声,第二天满眼繁花,从听觉到视觉的转变,这个情景是春天能看见的;一夜听风声,第二天满地落叶,这个情形是秋天能看见的。在夏和冬,虽然也有雨有雪,有风有雷,可是雨过天晴,变化不大。春与秋,生物的苏醒和衰残,都在瞬间完成,来得那么蓦然那么剧烈,强化了人和风景相遇时猝不及防那一瞬间的感动,深深地激荡我们的内心。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在春秋之间,我们看见生命的成长和希望,也看见生命的颓败和老去的感伤……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在春秋上寄予了这么深的诗情的原因。
什么是春天?春天其实是人心中朦胧的一种憧憬,是对生命所有的寄予和希望。“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光中,时间刚刚开始,人们可以一点一点地把梦想种在现实的土地上,看它开花,看它抽穗,看它结果。这个生长与成熟的过程,人还可以企望。
岁月在春光中苏醒
人对春天的憧憬总是来得格外细腻。中国人的诗情,总是在早春时节活泼泼醒来,从心头到笔端,舒展开一些美丽的发现。
词人冯延巳的一首小词《玉楼春》里面有一句,写从残冬进入早春时天空的变化:“雪云乍变春云簇,渐觉年华堪纵目。”我在上学时,听叶嘉莹先生讲过这两句词,带我们温婉细腻地体会每一个字。“雪云乍变春云簇”。我们想一想冬天的云是什么样的?是沉郁的,堆积的,一块一块的,像石头,层次不分明,光线不明朗。我们眼中的残冬,还是一片沉沉暮气。但是早春呢?我们会看见春天的云像一朵一朵花,忽然爆出来,蓬勃烂漫地绽放着。所以这首词里面用了一个字,“簇拥”的“簇”,也是“花簇”的“簇”。不知什么时候,某一个刹那,沉沉的雪云“乍变”,一下子变成了春云拥簇。就在天空云朵变化的一瞬间,大地上的词人开始感慨逝水流光,“渐觉年华堪纵目”。在这样的早春,人眼中、心中的一切,是如此舒展,又带着些许惆怅。
我们从小就读熟了韩愈写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首七绝,寥寥四句,每一个字都耐人寻味: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天街小雨润如酥”。想一想,在我们的记忆中,细腻绵滑奶油的酥润是什么味道?酥软、酥麻的感觉是什么样子?今天,我们会觉得雨落下来,落到身上皮肤上,是潮的、湿的。“润”,我们能理解,但还能触摸到“如酥”的质地吗?
韩愈的这句诗总让我想起汤显祖的《牡丹亭》,杜丽娘在游园之前看春天,对春天的形容——“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蛛网般的丝线,被微风吹进闲到空旷的院落——在二八年华的少女杜丽娘眼前,春天恰如这些在风中飘浮的游丝,在阳光下一根一根抽开,在春风中闪闪摇漾……诗人要有什么样的心,才能去发现润如酥的小雨,还有这如丝袅袅袭来的春天呢?
韩愈接着说“草色遥看近却无”。这个感受我们每个人都有过,只是不知道我们是不是还记得。远远看,连成片的草地似乎已经满是蒙蒙绿色,但是近了去看,却又好像没有了!在远方的淡淡的一抹,在眼前却消失了。这一视觉偏差,对于寻春探春的诗人,是一个“谜”。“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现在真是春天最好的时光了,那种早春几近透明的绿,是浅浅,淡淡的,朦朦胧胧的,只可远观不可亵玩,这一点娇嫩撩人初初萌动的春色,还真胜过了满城柳丝的浓春景色呢!
形容水面袅袅变化,有一个词叫“烟波”;柳丝荡漾,依然如烟。人的心思如烟,世事岁月的变迁如烟。一个“烟”字里面,袅袅涌荡的那种气息,那种光影斑驳,打动着我们的心。这才是春天真正的意味啊。
再晚一些日子,春光再盛一些的时候,绿意分明,柳条飘荡。我们小时候都背过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爸爸就教我背,带着我去看什么叫“细叶谁裁出”。等到我的孩子上幼儿园,又在我身边奶声奶气地念这首诗。每个人的年华都曾经从早春经过,都曾经天真地用小手拈着柳叶,用小脑瓜去浪漫地想象什么叫“二月春风似剪刀”——是春风一缕一缕地,像我们做手工剪彩纸那样,把柳枝裁成了婀娜的模样吗?如今,感到疲惫的时候,我还是喜欢对着一盏春茶,在氤氲的香雾里淡淡看见这些小时候念熟的景象,在默诵中,心渐渐柔软松弛,被春雨滋润,被烟柳感动,就轻盈起来,如同被春风托举。还可以闭上眼睛问问内心,在如今忙得分不出一年四季的生活中,我们还有多少春光可以流连?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恍然望见白居易信马由缰,迤逦行来,西子湖畔的春天依旧真切: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孤山寺北贾亭西”,这个地方是哪儿呢?“水面初平云脚低”,显然这是西湖了。只有春天的水面才可以用“初平”形容。从远处看,春水缓缓涨起来,天边的春云渐渐垂下来,水和天就相连到了一起。再看近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一切都是那么新鲜、玲珑、活泼、流利。在描述“早莺”、“新燕”时,白居易用的是“几处”、“谁家”,而不是“处处早莺”、“家家新燕”,那样的莺歌燕舞就用不着“争暖树”、“啄春泥”了,一个浓郁的春天哪有这零星“几处”和不知“谁家”的意象,让人的心中产生蓦然相逢的惊喜呢?“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花逐渐开得繁盛了,纷纷扰扰的乱红之间,人眼开始变得迷离沉醉;花绽放的时候草跟着长,但是草还未深,踏马游春,萌生的小草将将没了马蹄。面对着蓬勃的早春气象,诗人在细致的描摹之后,转换语气,由对春意的特写一变而成直抒胸臆,“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我们对比一下他写过的洛阳春天。洛阳的春天什么样呢?《魏王堤》中说“花寒懒发鸟慵啼”,洛阳寒气尚重,北方的花比南方的花要懒,没那么勤快,太早的时候起不来,所以“花寒懒发”。再看懒得叫的鸟,“慵啼”也是一份慵懒。北方的早晨很冷,人伸个懒腰都不愿意冒出热乎乎的被窝,花、鸟随人,懒懒的,晚晚地再出来,没有那么多生命的欢欣啊。白居易同样踏马寻春,“信马闲行到日西”,信马闲情,到处找春天,一直找到沉沉落日都西斜了。“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何处可以寄放他对春天的渴求?终于寻得了一个地方:由洛水形成的魏王池边,魏王堤上有几株柳树,“未春先有思”,柳条悬垂,春意已经萌动,姑且可以让他托付一点思情吧。南方北方的春天,信马杭州或者信马洛阳,西湖的白堤或者魏王池的魏王堤,白居易对春意的寻访和刻画,在今天读来让我们动心动情。我们曾经如此专情地感受过春天吗?
白居易任杭州刺史的时间是穆宗长庆二年(公元822年)七月到长庆四年(公元824年)的五月,后来转任苏州刺史,五十五岁时回到了洛阳。面对着洛阳这一片慵懒沉重的春色,他的心中对江南有什么样的牵绊呢?游宦四方,回到北方后,他对江南的思念变得更加蓬勃热烈,魂牵梦萦。他的思念,念的还是春。
我们都熟悉白居易在六十七岁的暮年时光写出的《忆江南》。在他的记忆中,“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有多好呢?一片片花团锦簇的颜色——江南的花、江南的水如此明艳,红得比火还亮,绿得比蓝还要浓。这样灿烂的春光让我们不禁想起另一位善用色彩的诗人杜甫,他笔下也点染出一个鲜亮的春天:“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江有多么绿呢?小小的鸟儿盘旋在大片碧水之上,非但没被色彩“淹没”,反而衬出鸟羽的洁白。山又有多么青呢?斑斑点点怒放的鲜花,像燃烧的火焰一样跳跃。我们更熟悉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鹂、翠柳、白鹭、青天……所有颜色如水彩画般晕染开来,清丽光润,照亮蓦一接触的眼神。这样的诗,就是随物赋形,到处都是蓬勃,到处都是新鲜。
大概每个人都看过杜甫、白居易眼中的春色,但是我们既没有那样一种细腻明媚的笔触去点染,也没有远离之后魂牵梦系的那种热烈蓬勃。我们生命中曾经相逢过的春天,就让我们从这些古人的诗句里,去一点一点唤醒吧。
李山甫在《寒食》里面说,“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这就像“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写的也是有时,而不是时时;到处,是散落在不同的地方。三点两点雨,十枝五枝花,就在于它的蓬勃中刚刚透出一点春的消息,还没有到烂漫,还没有满目都是春意。
陆游说得更好,“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一夜枕上无眠,听着淅淅沥沥的春雨,诗人想到明天早晨应该早早地就有卖杏花的人了——一夜春雨,吹开多少早春心事,心事飞花,在春雨中绽放……梅尧臣出去一看,“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就在这样的春天里,哪怕是飞来的野鸭子,都在旁边闲闲地安眠,人心也跟着它悠闲舒展了。“老树着花无丑枝”,这句话让我特别感动:人终有年华老去的那一天,“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我们在今天如此害怕衰老,去打扮,去化妆,去用各式各样的滋补品,想方设法对抗衰老,就是因为觉得人老了不好看。但是树不怕老,因为树有春天,只要有花,即使是枯涩盘曲的老树,也没有一枝是不漂亮的。其实,诗意就是我们心里的花朵,不管年华怎样老去,心中有春意春色,每个年华都可以诗意地绽放,如同年近七旬的白居易,以少年青春的心热烈蓬勃地“忆江南”。这样的生命会老得不好看吗?“老树着花”那一刻,我们的生命依然蓬勃新鲜。
对春天的描述,要说最细腻,还是来看一位女词人。李清照在她少女时候写的《如梦令》中有什么样的春天呢?一首小词、几句问答而已。“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寥寥六句小词,说的是一个贵族少女,担心昨天晚上的“雨疏风骤”凋落了院中的海棠,与丫鬟之间发生的一段有趣的对话。按照周汝昌先生的解释,这里的“疏”不是疏朗之“疏”,而是雨很狂,夹杂着风,密集地打过来。她听着听着,带着酒意,不知不觉就睡着了。天色亮起来,乍醒时酒意尚在,头疼未消,她想起昨夜的风雨,担心起院中的海棠,赶快吩咐丫鬟去看看。粗心的小丫头忙着卷起门帘,随口应付:“还好啦还好啦,海棠花没怎么变。”主人说,你这个傻丫头,太粗心了,你再去看看,应该红的少了很多,绿的却添了不少,这就叫做“绿肥红瘦”。
六句小词,无数曲折,一步一景,就如同我们去游一座园林。那种惜春之心,就在少女的问答之中尽显纸上,这不动人吗?古人和今人隔的只是一段岁月吗?“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有的时候我想,我们粗疏了多少心情。年年春来,但是我们还有当年人们的那种心事惆怅吗?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后唐的冯延巳和李璟,一臣一主,在春天的水边有过一段有趣的问答。冯延巳作一首词,词牌叫做《谒金门》,开头就说“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起笔很突兀,风起,但是春水不是大海,没有狂风之下的波澜,只是淡淡地起了皱纹。就这句词,中主李璟开玩笑问他:“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水起了波纹,你一个大男人,有你什么事啊?冯延巳一笑说:“未若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他说我写得还不算好,不如陛下的“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在细雨中,守候在小楼上,长久的等待,彻夜的吹奏,以至于玉笙的声音都薄了、凉了,这种“痴”,我又怎样去比呢?有这样的心才有这样的洞察力,才有这样的笔触。小的时候写作文,老师总是说我们观察得不好,用的意象不足,让我们去学古人。当时只知道照搬照抄别人用过的意象,长大后才明白,我们远离的其实是一份精细的心情。每到春来,还感受得到春意在心中的悸动吗?古人给我们留下这么多首春天的诗词,一点一点打开我们的心门,让我们的心都经历一次苏醒,我们才会恍然惊觉生命深处对光阴的柔情。
春天意识的苏醒,其实是一份人心中的春意荡漾,有时宛如春天那种女儿心情去看自己娇嫩的青春生命。写边塞壮语的王昌龄,曾写过一首生动的《闺怨》。“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一位闺中少妇,可能刚刚十几岁,娇憨贪玩,还不知道忧伤,看见了春天,自己打扮得好好的,上楼头去看景了。“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她忽然之间看到柳色青青,枝繁叶茂,想着自己的青春,大好年光无人陪伴。柳色今天有她欣赏,但是她的美丽谁来陪伴呢?她的丈夫把最好的时光用去建功立业,去追逐浮名,而我们的情爱呢?生命的欢欣呢?青春澎湃的时光呢?难道我们全都丢掉了吗?人心里还是多多少少会有点悔意的。这是什么呢?这是一种发现。
欧阳炯的《清平乐》写尽了一个少妇的春情。寥寥八句,连用十个“春”字。“春来阶砌,春雨如丝细。春地满飘红杏蒂,春燕舞随风势。春幡细缕春缯,春闺一点春灯。自是春心缭乱,非干春梦无凭。”在诗词里面,一个字来回反复用,这是大忌。但在这里,八句里面连用十个“春”,读者不觉得累赘,也不觉着啰唆,只会觉得满纸生春,扑面春风。
再看这首《清平乐》的下半阕,写的是春中少妇的心情。“春幡细缕春缯”,春幡是什么?是那些漂亮的女孩子和少妇去迎春的时候挂在柳树上或系在自己的簪子上的,用薄薄的漂亮的丝绸做的窄长条的小旗。春缯指做春幡的又薄又细的丝织品。也许这个巧手的少妇自己做了很多小春幡,想要系在簪子上迎接她的丈夫,让丈夫陪她游春。但是丈夫没有归来,她只有懒懒地把这些春幡扔在桌上。“春闺一点春灯”,在春闺不眠之夜陪她的只有一盏灯。梦里依稀见到爱人归来,醒来时心里失落中更添烦乱,于是终于明白,“自是春心缭乱,非干春梦无凭。”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恼人缭乱的不是春光,而是自己的一颗春心……心里有花开,心里有发现,人的生命才蕴涵春色。
《牡丹亭?游园》一折写十六岁的少女杜丽娘,一步跨入自己家的庭院,发现原来的大好年华都因为在闺塾中跟腐儒陈最良读书而浪费了,长叹一声,“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人不把自己投入到春色里,春风哪得与人结缘?细细看去,“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姹紫嫣红的繁花就算开遍,也只剩下断井颓垣相伴,无人怜惜,无人赞赏。就算有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原来都在别人的院落别人的生活里发生,一切和自己无关。看着那些“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一道锦绣屏风把她隔在屋里,大好春光被挡在屏风之外,一切的一切与她是不相关的。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感春伤怀,所以丽娘做了那个惊天动地的大梦,梦见书生柳梦梅,持着柳枝来寻她,深情款款对她说“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这个生命的觉醒突如其来,来得蓬勃难挡,“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死相随,无悔无怨。
读这样的诗、看这样的戏,我们会感知到自己的生命中也有从未苏醒的春天。很多人直至生命老去,他的春天也一直没有苏醒,生命在冬眠状态下走完了全部的历程。虽然经历了很多困顿、沧桑,有着很多的忧伤、惶惑、焦虑、悲苦,能对抗这一切的也只有忍辱负重。或者愤世嫉俗,或者指斥命运的不公,但是他从来不知道,还有一种“春光”,可以去抵抗外在的困顿挫折,可以给生命保鲜,让人在面对沉重时举重若轻。
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春之意象之一)
小的时候,我们就会背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就是这么寥寥的一首七言绝句,悠悠念出来的时候,你会觉得忧伤吗?
春天的忧伤有时候很深,深到“春恨”的地步,比如他乡客子春日思归。“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是隋代著名的诗人,历经北齐、北周,隋朝建立以后任内史侍郎,隋炀帝时曾经出任刺史,后来又任司隶大夫。这首诗写的是他在江南做官时遇到的早春。诗题《人日思归》,人日就是每年农历正月初七,刚好是鸿雁从南方跃跃欲试要回北方的时候。虽然新的一年(“入春”)刚刚七天,但是他离开家乡已经两年,他回家的旅程将远远迟于鸿雁,但他的“思归之心”早已经萌发于花开之前。这就是春恨。
这首诗里有着鲜明的主题和意象,意象就是鸿雁、春花。
所有的春天里都满满生长着意象,先来选一个意象说,就是春草。
冬去春来,莺飞草长。春满人间的时候,春风染绿了萋萋春草。李白这样乐观飞扬的诗仙,在灞陵边送别的时候也会说:“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西安往东南三十里的地方有一条灞水,汉文帝陵就在这个地方,所以叫做灞陵。唐朝时的送别,人们出长安东门,都在这里分手。“上有无花之古木,下有伤心之春草”,抬头远观,花还没开上古木枝头,但地上的草已经缭乱,李白说这叫“伤心之春草”。
再看白居易那首著名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样年年生发、岁岁茂盛的春草,都是萋萋别情。草色萋萋,寄寓了他无穷的心事,尤其是别恨离愁。
亡国的后主李煜写的《清平乐》,短词小字咏出无限长情,故国故人,都在其中。“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这个场景如果是内心欢愉的人,不失为闲情雅趣。人走在春景之中,梅花似雪,扑簌簌地落在人身上,刚把它扑打掉,一下又落满了。但是在李后主看来,断肠人眼中的春天都是断肠风景,这些花不惹人喜,而惹人烦,一落到身上他就要掸掉,掸掉后立刻又落满了。“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雁来空空,不衔音信,故国迢迢,归梦难成。满眼唯有春草远远近近,愁绪如织。“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人走多远,草就有多远,愁有多悠长,草就有多绵密……
所以,春天的“恨”都是渐渐滋长出来的,它不强烈,不汹涌,但是它缠绕在身上,牵绊在心中,久久挥之不去。
还是那个“吹皱一池春水”的冯延巳,在《南乡子》中写过:“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在雨雾中朦胧的春草,绿得透明,就像飘动的流光,被细细的春雨给打湿了。在江南的早春里雨是那种细得让你无法察觉的“雨丝”,风是薄薄的“风片”。“细雨湿流光”这五个字,王国维评价“能摄春草之魂”。春草是有魂魄的,谁抓住了它的魂魄?细雨打湿“流光”,简直把春草的魂魄都吸走了。
而流动在苏东坡笔端的那幅春景呢,“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早春喷薄出的杏花,如今花瓣凋零,花蕊里面包裹着的小果子渐渐长大,青杏虽小,但春已渐渐老去。“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一个“飞”,一个“绕”,眼前一切风景都在流动,亦幻亦真。“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春风扶摇,残存的柳絮越来越少,柳条渐密,时在暮春。这一个时刻,放眼四望,芳草萋萋,遍布天边,“天涯何处无芳草”,已经找不到没有绿意的地方了。这是生机蓬勃的春天,“春草如愁”,这就是寄托在春草上的时间的流逝感。
“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也有他的一片春草。
“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一上来就说他的恨像茂盛的春草,因为他心藏无法释怀的忧伤。有的时候我们喝酒,但发现借酒浇愁愁更愁,我们想要了断,却发现抽刀断水水更流。我们以为离恨恰如春草,草可以铲去,但“萋萋刬尽还生”。你以为忘记了,你以为离开了,但是某一个时刻突然看见它分明又在眼前了。这是什么样的“恨”萦怀不去……“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青青翠柳之外,我在马上,你在船头——我的青骢马映着你的红衣袖,这一相别再未相逢,我的内心能不怆然悲伤吗?这是离恨,也是春愁。
春愁是什么?李后主的愁是“离恨恰如春草”,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清照的愁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贺铸的愁呢?他连着给出几个意象:“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三个意象,三幅画面,非常漂亮——“一川烟草”,你的脚下,都是萋萋芳草;“满城风絮”,你的天空,满眼蒙蒙的柳絮飞扬;在天和地之间,还有梅子成熟时丝丝缕缕永不停歇的黄梅雨。这三样东西加在一起,你还不明白什么叫春愁吗?
春啼呖呖:只道不如归去(春之意象之二)
我们为什么要爱诗歌?我们为什么关注意象?并不是它能够让我们今天不发愁,而是我们的愁能有所托付,可以言说。它不能让我们今天少掉很多惶惑,但是惶惑之中,我们知道有所陪伴了,这样就好。这些萋萋芳草,它们越发繁盛,就越能够反衬出荒凉。
李白登上高高的金陵凤凰台,看见了什么?“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相传南北朝的刘宋元嘉年间(公元424年—453年),曾经有凤凰集于金陵凤凰山上,凤凰是中国古代的吉祥鸟,象征着刘宋王朝的“得天命”,所以才筑凤凰台。李白看到的凤凰台,凤凰所象征的王气已去,凤凰台上空旷荒凉,时间流转繁华凋尽,只有江水浩荡不理会人间的变迁。颓败的宫殿下,只剩生生不息的花草,掩住依稀的小路;东晋南朝的钟鼎之家、文化风流的传说,变成座座古坟散布在凤凰台四周……一切繁华雨打风吹去。这首诗是什么时候写的呢?一说是李白暮年流放夜郎,半路遇赦,返回的时候写出来的。还有一说,说是作者在天宝年间(公元742年—756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的时候写出来的。不管怎么说,这都是他在失意落魄时看到的情形。满眼芳草之间生长出的就叫做沧桑。
杜甫去追觅他敬仰的蜀相诸葛亮,走到丞相祠堂的时候,寻到了什么?“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脚下有春草,头上的树叶里有黄鹂在鸣叫。无论碧草还是黄鹂,都是孤单的,恰似诗人的兀自寻觅。
在咏春诗里春草太多了,我们说不完,我只是在想,下一个春天里,我们能为自己去寻觅一点天涯芳草吗?如果看得见,这个意象就开在自己的心里。
春天还有许多声音,我们再来说说“春啼”。
春天是谁的季节呢?是杜鹃的季节。我们常说“子规啼血”,传说蜀帝杜宇死后化为子规,它的口舌都是红的,一开口啼鸣,就被人误认为满口啼血心有不甘。这个鸟恰恰就在春天啼鸣。辛弃疾
听啊听,“细听春山杜宇啼,一声声是送行诗”,听的是送别的诗行。晏几道听啊听,“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绵延旖旎的十里楼阁紧挨着翠微色的空山,百花丛中,子规们还叫得特别殷勤,“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鸟性也是有分别的,像那些流莺,它就那么唱着歌,飞来飞去很随意,它才不在乎谁是谁;但是子规不一样,“殷勤自与行人语”,它就盯住了我,它那么殷勤,一声一声,不停地要跟我说话。“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它非得把我从陶醉的好梦里叫醒,偏偏满眼里丽日晴天,这么一个好时候,我听见了,我也听懂了,我知道你到底要跟我说什么,无非“声声只道不如归”!人们老说“子规啼血”,叫着的就是“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诗人终于被它叫得心理崩溃,他喃喃告诉子规,你难道觉得我不想回去吗?我难道不知道该走吗?“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人在天涯,我怎么没有回去的心?但是“归期未可期”,身不由己,我还不知道回去的那个日子究竟是什么时候啊……这就是人在天涯听到的“子规啼血”。
当然,今天是不可能在大都市里听见“子规啼”了,连麻雀啼叫都少见。面对我们的孩子,真不知道怎么跟他们去讲这些啼鸟的诗意。我们现在只能听听笼子里的鸟叫,只能带着孩子去动物园的飞禽馆,看一看铁丝网里的飞翔。今天的都市人,哪里还听得出子规血色舌尖婉转的那一点恨意?
范仲淹说:“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这样好的春景你还跟我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千年万代子规啼声不改,痴痴啼唤“不如归去”。贺铸写道:“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沉沉不眠之夜,独卧孤枕的少妇蓦然醒来,看见三更月好,映照着庭院中梨花胜雪。本来明月照着梨花,已然惊心,谁想到还有子规啼血的凄厉,打破寂静……这样的啼鸣,让人内心有挣扎,有蹉跎,有纠结,有困顿,所以人有的时候在躲避,有的时候在沉迷。
秦观写《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人在楼台之上,但“雾失楼台”;远望渡口,但“月迷津渡”。人所在不知何方,人心之所往不知何处。就在这样一个“桃源望断无寻处”,天地茫茫托身无所的时刻,诗人客途羁旅,不胜春寒,蓦然听见“杜鹃声里斜阳暮”,一天又过去了。此情此景,情何以堪?人有多少情浓,子规啼血就有多少悔意和惆怅。人在天涯的时候,听到莺啼燕语子规鸣,都愿意托给它一点点使命,让它为自己去完成一点点心愿。
李商隐写《天涯》,什么是真的天涯啊?
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
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
日暮西斜,人在天涯,我听见了春莺啼叫,声声啼鸣里隐隐含泪。黄莺啊,请你帮我做一件事情吧:趁着春花未凋,如果你真的有泪,就替我去打湿春日枝头最高的那一朵花吧——替我去诉说,去感动遥不可及的那一个人。这样的话说出来,后人评,“意极悲,语极艳。”内心的意绪如此悲凉,说出来的词句如此明艳,寥寥二十个字,意味无穷尽。很多人说“玉谿生”李商隐的诗太难懂,都知道他的诗好,“独恨无人作郑笺”,所以老有人考据这是哪年写的,这是什么路上写的,这后面有一段什么样的故事。后来还是有人很聪明地评道,你看《天涯》这样的诗,“不必有所指,不必无所指,言外只觉有一种深情。”他有所指,无所谓,你不必知道;他无所指,无所谓,不一定非有寄托。你只要读完这二十个字,心中感受到那种深情就够了。
这就是汤显祖说的那种深情,叫“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人生有情,就会被不同的季节唤醒。真能在春日中含情,就能懂得所有春鸟的啼鸣,那是让你春伤涌动的一个引子。“春啼”,是春天永恒的意象之一。
春柳依依:挽一段流光赠别离(春之意象之三)
春天还有什么意象?春意蓬勃,一年时光上路时,人们也纷纷上路,所以春天多送别。送别的时候就出现了一个意象,叫做“灞桥折柳”。“柳”字音同“留”,送你柳枝,它渺渺绵绵、丝丝悠长,让你觉得是人心牵绊,让你体会它是挽留你的一片心情。所以,离别的那一刻,柳丝间系上了眷恋。
李商隐的《离亭赋得折杨柳》写了两首咏柳的诗。一首说“暂凭樽酒送无憀,莫损愁眉与细腰。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他充满怜爱地对柳丝说,“暂凭樽酒送无憀”,我喝着酒,内心的愁闷、烦恼没法寄托,酒消不了,我就看看你,请你珍重,不要损伤了你的愁眉和细腰——因为过去形容美人,说她柳眉妩媚,说她柳腰纤细,不要让忧愁伤了你的眉,不要让憔悴伤了你的腰,惜柳其实也是在惜美人。接着他忽然说了非常沉痛的一句话,“人世死前惟有别”,人生一世,离世之前,还有无数离别,那些离别瞬间,锥心刻骨地镶嵌在老去的流光里。所以春风拂动时,让我们怜惜这些柳丝长条吧,也只有它聊慰我们今生的无数次离别。
第二首,“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你看这样的柳丝,含烟惹雾,依依地恋着人心,万绪千条都在夕阳落晖中变得朦胧。让人伤春之心中涌起怜惜,那就不折杨柳了吧,让它留在这里,一半的柳丝寄托送别的心绪,一半的柳丝飞舞,迎着旅人的归来。那一点点归来的寄托仍然嘱托在柳丝之上。
有时候我也在想,古代的人看到的春草,我们的都市马路上看不着了;古人听见的春啼声,城市的喧嚣里听不见了;看看柳条吧,都已经在公园了。现在的人们相送时谁还送柳枝?可能都去买一件水晶的首饰或者一支金笔,或者一块佩玉,没有人去送不值钱的柳条了吧。芳草、斜阳、柳丝、莺啼都是无价的,但是在今天都远离了我们。我们还回得去生命中那些不需要金钱去买来的春天吗?那些春天也真的随着这些信物走远了吗?花开花落,春去春来,蕴涵着宇宙无穷、人生有限这个永恒的矛盾,蕴涵着多少个体生命价值的思考探索,我们今天难道不想了吗?人的春愁、人的春思是永无停歇的。
《诗经?小雅?采薇》最后句依然惊心动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人在征途之上,当年走的时候是杨柳依依,但现在回来的时候,已经是雨雪霏霏了。在那样一条远行的路上,“载饥载渴,莫知我哀”,谁能够知道我内心的哀伤呢?我们都经历过杨柳依依,我们都见过雨雪霏霏,要怎么样才能够把人生春秋的变化,在一年四季的流光中串联起来呢?
刘希夷写下的《代悲白头翁》说:“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今年落花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洛阳城是一座繁华的城市,到了武则天的时候,又建为帝国的东都,一直人来人往,看尽了繁华美景。今天的洛阳还有花卉,但是今天还有多少人在问“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我们今天还有这样一种面对着蓬勃春意,感慨着时光飞逝的悲伤吗?
中国的诗词真的是要念的,平白如话,朗朗上口。像《代悲白头翁》,我们就是念一遍,内心也会有一些春风拂漾,有一些春思涌动,可以湿润了眼睛。
杜甫在《曲江》里说:“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减一片花,春意就凋损了,何况眼前是风飘万点。
欧阳修在《浪淘沙》里面说:“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想起当年与恋人携手,在东风里游遍春花洛城,那个时候洛阳牡丹也曾经映着他们两个人默契的笑影。但今天呢?“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这里写了三年的看花人,去年双双来见,今年孤单一人,今年的花比去年要好,明年的花会更好,但“知与谁同”,更不知人在何方,不知明年的花让谁来看。这是诗人看见世间的春意烂漫,油然产生出的珍重之感。春愁中的“恨”,真的只是一种落寞的哀伤吗?它在我们内心唤起多少由惜春而生发出的留恋。
还是欧阳修,感伤的心留不住三月暮春天。“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暮春时候,春意要走了,所以这里有一个动作,“门掩黄昏”,赶紧关上门,想要把春天留住,但徒劳无计,春还是关不住。所以唯有泪眼问花能不走吗,春花无语,静默之中“乱红飞过秋千去”……最后两句,王国维先生评价说,这就叫做“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春色岁岁老去,而人心中不舍的眷恋,永远带着新鲜的疼痛。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秦观说:“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这是一个什么时节?是一个人的少年时光留不住的季节。所以这个时候,飞絮落花,人想要去登楼,然后看见满眼春江,就算春江都是泪,也流不尽他许多愁。春恨多深啊!
我们今天可能会说,春恨无聊。现实的烦恼已经这么多,为什么在诗词里还要给我们添愁增恨呢,诗词难道不是为了解忧的吗?有时候我想,今天我们期待那种有品质的快乐,但有品质的忧伤都很难得了。我们有很多的烦恼,因为失业,因为失恋,因为失去身边有形的拥有。但是,烦恼不是忧愁,忧愁是你骨髓深处悲天悯人的情怀,是人看见自然流光带走世界上更多有价值的东西时那种深深的悲叹。真正的忧伤是人生有情,对人世间一切的不公正,对那些更弱势者的同情和相助。所有这一切,需要人心柔软,需要自己的心能够在流光中有一种唤醒,有一种珍惜。
古人对春天有多珍惜呢?辛弃疾这样一个铁骨铮铮、“试手补天裂”的老将,在春天面前亦有着无数柔情,惜春之心万般缠绵。“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一番一番的风雨,匆匆间春天又走了。在花开之前,他就跟盼花的别人不一样,老在祈祷花开晚点儿,晚点儿开它就会晚点儿走。即便他过去有着害怕有着祈祷,一晃还是到了眼前“落红无数”,更让他的“惜春”之心无法安放:果然春天是要走了。这一刻,他急急地要留住春天,他对春天断喝,“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他说春天啊,你站住吧,你回不去了,你已经迷了归途。李白所谓“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人回头一看,走过的路已经不在,被青山挡住,找不到了。辛弃疾如此多情,他跟春天说:你也会迷路,春草已经迷了你的归途,你就留在这儿吧。“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但是春天没有回答。这时候,词人惆怅地看到,世间比他更多情的,是在画檐角上暗暗织出来的那些蜘蛛网,一天到晚想用自己的网子多粘一点柳絮。这也算是另一种挽留,另一种深情吧。
说春花红、春柳碧,这是多情,我们今天都懂得。但是谁会觉得蜘蛛网多情呢?在辛弃疾眼中,蜘蛛网也是多情的。世间万物皆有情,所以说听不得杜宇声声催归,因为人在这个时候会感情迸发。为什么古人会伤春,会惜春?说到底是他们心中有春愁,有深情,最后人间多少风景还是落在自己的心事上。
最深的春恨还是家国之悲。投降宋朝的后主李煜,他在春天里听见了什么又看见了什么?那样一个不眠深夜,听见“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在潺潺的雨声中,一个春天又凋谢了。“罗衾不耐五更寒”,身上的被子耐不住阵阵袭来的春寒。为什么会感觉到冷呢?惊醒之后才知道,“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刚刚做了一个梦,梦见了故国的江山,梦见了当年的胜景乐事,但如今身在北方,北方的暮春的凄冷从肌肤一直透入心底。醒来之后,知道了自己“客居”的身份,于是告诫自己,“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上了楼台就要远眺,就要想念故国的无限江山。什么时候再相见?今生还会再相逢吗?“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这么快春花都谢尽了吗?真快啊!“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人生经得起这样的忧伤吗?早晨下着寒雨,晚间起了骤风,这样的风雨消磨,春红怎么能留住呢?突然想起当年的离别,留下了多少宫娥,那一刻涕泪相送,“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还能够回去看她们吗?还能够为她们拭去泪花吗?“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人生长恨,江水长东,这是永恒的规律。年年春来,年年春去,故国江山不可重逢,良辰美景不可再现,这就是李煜的春天。
清朝有个评论家叫周济,说温庭筠的词漂亮得像一个盛装丽人,打扮得很功利,韦庄的词是淡妆的佳人,李煜的词简直粗服乱头,什么打扮都没有,但是不掩天姿国色。王国维先生特别推崇李煜,他对周济的评价加以引申,“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看似不加雕琢,写出来的却是真丈夫语。李煜的伤春不是小女子的闺怨,而是一个失去江山的国君在异国他乡的古今伤怀之感。
一个人走过的春天
古今感怀的“伤春”,诗人面对春天,回头眺望几百年之前,会看见什么?柳色又青了,韦庄喟叹,“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台城是三国时吴国的后宫禁城,东晋成帝的时候改建。从东晋到南朝,这里一直都是皇宫的所在地,是帝王歌舞升平的地方。朝代的兴废,时间的变迁,在刘禹锡所处的中唐时候,“万户千门成野草”,而到了韦庄所处的唐末,这里更加破废不堪了。这个时候再想起前朝往事——“六朝如梦”,当年的繁盛看不见了。江草长起来了,江鸟啼鸣着,台城的柳丝依旧烟笼十里长堤,但有谁记得那些繁华,那些故事?这就是春天的伤情。
所以我说感伤的春天也会见证古今。一个人走过一生中不同的春天,你会真正看见不同的心情。
我们来跟着一个人走过春天。那就是杜甫。
大家都熟悉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首诗写在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三年,也就是公元757年,长安已经沦陷了。这样一个烂漫早春,草木深深,花鸟有情,因为感慨时事的剧烈变化,伤感战乱中无数的生离死别而“惊心”、“溅泪”。国家虽然破碎,山河犹在,杜甫做了一件勇敢的事。他当时没什么官方身份,却断然地把妻儿家小安顿在鄜州乡村,一个人离家去追随唐肃宗,但是在路上被叛军抓住,又被押送回来。
在乱离之中,他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回到沦陷的长安,觉得自己的头发越来越少了,连个簪子都别不住。一心牵挂着自己的家小,却家书难得。这是一个多么伤痛的春天。国破了,家散了,自己的君王也追随不到。杜甫被叛军所虏押回长安时,很多有身份的官员此时都被囚禁,但杜甫连囚禁的待遇都达不到,因为他太没身份,都没有人囚禁他。他只有困顿于长安城中,蹉跎着生命。
也是在这个时候,他写了《哀江头》。他走到曲江边,“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看看这三个字“吞声哭”,不敢悲号,不敢纵声,他连哭都是忍着,哽咽着,一声一声吞着自己的声音。走在春花烂漫的曲江池边——曲江池原来有这么多的曲折,如同人有着宛转跌宕无穷的心事。“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原来的宫殿已经上了锁,但是柳条依依。在这样的萋萋春柳之下,杜甫开始回忆,当年院中的万物颜色是那么鲜明,当年昭阳殿里的第一人,那个常伴君王侧的杨贵妃,现在又在哪里?“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马嵬坡下,香魂杳去,杨贵妃埋葬地所在的渭水和唐明皇逃亡的四川剑阁相隔遥远,彼此不通消息。所以杜甫说出了深情的一句话,“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人生如果有情,每到春来就会有深刻的忧伤涌在心头,泪水常沾胸臆。每年春水起,每年春花开,春水春花是没有终了的。这就是一个人在生命中走过的春天。
走过这样的伤春,再忍着悲痛往下走,杜甫终于走过他的遥遥八年,盼到了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那一天。这首诗被称为老杜“平生第一快诗”,一生中他真的很少写出如此快乐的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如此流利跌宕!这首诗写在唐代宗宝应二年(公元763年)的春天,那时候老杜已经年逾五十。就在前一年,唐军刚刚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把洛阳和现在的郑州、开封几个重镇纷纷收复,紧接着的763年正月,叛军头领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因为兵败自杀,很多叛军将领纷纷投降。就在这个时候,杜甫忽然听见了收复失地的消息,“初闻涕泪满衣裳”。生命经历了这么多蹉跎,终于江山收复了,这一句“初闻涕泪满衣裳”,不必吞声哭了,可以纵声号啕,喜极而泣。
一个书生的喜悦是什么呢?“漫卷诗书喜欲狂”。妻儿欢欣,能回老家了,要从远远的剑门之外回去了,这个时候五十二岁的杜甫说出“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这个青青的春色对他来讲,是伴随他回乡的春天。接下来诗中连用四个地名,从巴峡穿巫峡,从襄阳到洛阳,一笔带过,跑马千里,这还不是生平第一快事吗?这也是发生在一个春天。
一个一个春天走过去,收复失地的欢喜过去之后,才发现江山的繁华终于不在。这个时候杜甫在江南,暮春时节,遇到了一个老友——著名的宫廷乐师李龟年。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首诗写得很淡,淡如尘埃落定之后,不易察觉的一声叹息。李龟年,开元盛世时最负盛名的音乐家,也是歌手,相传《霓裳羽衣曲》就出自他的手笔。最早与李龟年相遇的时候,杜甫是一位“开口咏凤凰”的倜傥少年。而当年的盛唐社会,“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那时候的王公贵族都爱好文艺,经常有各种聚会。杜甫因为很有才华,岐王李范、秘书监崔涤都很喜欢他,所以岐王宅里,每次聚会他都会去,崔九堂前,就是崔涤那儿,每次集会也少不了他。杜甫与李龟年,一个是诗坛的才子,一个是音乐界的高手,两个人屡屡相见。那是何等风光,何等盛世,何等的少年意气,何等的诗意飞扬!几十年后,他们在江南蓦然重逢。大唐经历了八年安史之乱,从顶峰陡然跌落,“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两人在江南再相逢的时候,满腹心事,当时是什么时节呢?又是暮春落花时。这样的春色,不像杜甫当年在曲江边哀声沉沉时的痛心疾首,也不像杜甫初闻收复失地、漫卷诗书时的欣喜若狂,生命与王朝,终于迎来了凋零时节的片片飞花,一切的悲喜化作了意味悠长的一声招呼,“落花时节又逢君”。落花老去,暮春老去,年华老去,心意老去,而人又相逢。这么多的蹉跎心事,一个人走过了春天。
我们每个人今生还会走过很多个春天。春天是诗情最好的载体,有春草绵绵,有春柳依依,有春鸟啼鸣,有春思辗转。就让我们随着这些诗章,随着这些意象,一路走来。不要觉得它们离我们很远,王维当年曾经给过我们一个誓言,“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就让我们相信吧,古人的诗情随着一个一个不朽的春天,江南江北一直相陪相送,只要我们的心中还有这些歌唱和吟诵,每一个春天我们都会有蓬勃的诗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