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作家 | 港台海外 | 外国文学 | 青春校园 | 都市生活 | 韩 流 | 影 视 | 历史军事 | 古代文学 | 短 篇 | 读书评论 | 最新资讯
网络原创 | 言情 | 玄幻奇幻 | 科幻 | 恐怖灵异 | 仙侠修真 | 武侠 | 侦探推理 | 官场小说 | 鬼故事 | 盗墓小说 | 传记纪实 | 作家列表
  努努书坊->《这才是宋史2·真宗英宗仁宗神宗卷》->正文
第二篇 守成之君 十 终于出了个狠人

    1、狄青请战

    狄青是赵祯非常欣赏和信任的一员战将。后世小说把他塑造成一个战神的形象,说他从王禅老祖那里得到兵法和仙术,是受命于天,专门来解决宋边患的“武曲星”,他与当世的“文曲星”包拯一起被人们视为救宋朝于危难之中的一代名臣。

    狄青世代为农,宝元年间,元昊叛宋,他应召入伍,投入到抗击西夏的战斗中。当时宋军屡打败仗,士兵中普遍产生了畏惧西夏军队的情绪,士气低落。而狄青每次作战,都是身先士卒,披头散发,戴着铜面具,手持利刃杀向敌阵,所向披靡,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在对西夏的四年战争中,历经二十五战,身中八处伤。因作战勇敢,经略判官尹洙认为狄青是个人才,把他推荐给当时主持西北战事的韩琦和范仲淹。

    韩琦、范仲淹非常赏识狄青,认为他是个将才,只是在理论上有所欠缺。范仲淹送给狄青一本《左氏春秋》,对他说,作将帅的人,要是不能晓畅古今,纵有谋勇,只能算是匹夫之勇,不足称道。他劝狄青多读一些书。

    从此以后,狄青发奋读书,研习秦、汉以来的将帅兵法,自身修养得到了很大提高,渐积战功,官至马军副都指挥使。

    狄青是士兵出身,当时脸上仍然留着从军时的刺字。赵祯召见他时,命他敷药把脸上的刺字去掉,留着不雅观。狄青奏答道:“陛下以功提拔臣,不是为臣的门第;臣所以有今天,是因为脸上有这个印记,留着它可以劝勉军中士卒,所以不敢奉诏。”

    赵祯由此更加器重和信任这名爱将。宋、夏议和后,立即将狄青升为马军都指挥使、彰化军节度使,后又授以枢密副使。

    俗小说中说狄青貌赛潘安,致有单单国公主临阵招亲之事。其实,那都是小说家们杜撰出来的,当时并无单单国,更没有什么单单国公主。

    北宋的边患不仅来自北方剽悍的游牧民族,还有南边少数民族首领也想据地自立,拒绝向宋廷称臣,自立为王。

    庆历八年(1048年),赵祯改年号为皇祐。

    皇祐四年(1052年),广源州部族首领侬智高入侵,先后攻陷宋数州之地,他自称仁惠皇帝,国号大内,改元启历。

    侬智高围困广州达两月之久。赵祯诏令陈曙、杨畋率兵征讨,无功而返。再命余靖为广西安抚使,孙沔为广南安抚使,先后前往征讨,仍是屡战屡败,感到非常失望。

    狄青在赵祯最需要他的时候,主动站出来请战,他说自己是行伍出身,不去打仗,便无以报效国家。请求带兵出征岭南,征讨侬智高,并保证平定叛乱,把侬智高捉拿进京。

    赵祯见狄青主动请战,似乎看到了胜利的希望,高兴地说:“如果你愿带兵南征,朕无忧矣!”当即命狄青为宣抚使,统一指挥岭南的军队,征讨侬智高。

    宋朝重文轻武,带兵打仗都是用文臣。这是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后传下来的祖制。目的是防止带兵的将帅造反。这次任命狄青为帅,免不了就有一些议论。

    谏官韩降上疏,说狄青是一员武将,不宜有专事征伐的大权。

    赵祯准备命内都知任守忠为副使。知谏院李兑又上言,说宦官不应掌兵权。搞得赵祯犹豫不决,召见宰相庞籍,问他的意见如何。

    庞籍回答说,狄青此去,一定能够平定叛乱,并请赵祯不要犹豫,行军打仗,正是要号令统一。率军打仗,主帅没有决定权,这个仗是很难打的。如果要用狄青,就要给他兵权,如果不想给他兵权,那就不要派他去。

    庞籍的话,坚定了赵祯重用狄青的信心,下诏岭南各路军队都要受狄青统一节制,军事上的事,由狄青说了算,违令即是抗旨不遵。

    狄青领旨,即领军驰往岭南而去。

    2、杀人立威

    狄青奉旨,日夜兼程赶往前线,并派飞骑传达命令,前方各路将士,静候命令,不得私自出兵,违令者军法从事。

    陈曙立功心切,不遵号令,乘狄青未到之时,竟出兵攻击,被侬智高大败于昆仑关。

    十二月,狄青赶到宾州,会合余靖、孙沔各路兵马,询问军事状况。孙沔、余靖把前线的情况向狄青作了汇报。

    狄青得知陈曙不遵命令,擅自出战,大败亏输,立即命击鼓升帐,召集众将士训话。众将到齐之后,狄青命陈曙与殿直袁直以及其他将校等三十二人站到前面,冷冷地问道:“日前出击昆仑关,怎样败的?可将详情告诉我。”

    陈曙等不能隐瞒,只得一一直说出来。狄青听罢大怒,喝问道:“我奉旨出京的时候,便传檄各路不许妄动,静候命令出击,尔等怎么违背我的号令,擅自进兵,招致兵败,损失国家威武,败坏军队纪律,该当何罪?”

    陈曙等人情知不妙,慌忙跪下请求饶命。

    “三军用命,才能所向无敌,本帅饶你,军法可不容情。”狄青喝命卫士,把陈曙等推出辕门斩首,首级在辕门悬挂三日。

    孙沔、余靖相顾失色,其余将校更是吓得浑身发抖。这些人过去从未与狄青打过交道,只听说他能打仗,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竟是这样说一不二,第一次见面,就砍了三十二颗人头立威。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敢违抗狄青的军令了。

    3、扬威昆仑关

    这时已是皇祐五年(1053年)正月初一,狄青在营外召集将士庆贺新春,传令全军休息十日,等过了新年后再进兵。

    众将士不知狄青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都以为他怯敌,杀人立威,不过是做给大家看的,其实是一个贪生怕死的软蛋。

    侬智高的探子得到这个情报后,飞马报给侬智高。侬智高一面命探子再探再报,一面宣布放假过节,等过完节后,与宋军一较高下。

    就在狄青宣布休息十天的第二天,宋军各路兵马突然接到命令,立即出发,狄青自领前军,孙沔居中,余靖殿后,昼夜兼程,直抵昆仑关下。

    次日黎明,狄青的中军帐前竖起了大将旗鼓,众将环立帐前候令,等了很久,却不见狄青升帐点兵,正在疑惑之际,忽听中军官传下命令,说狄元帅已经连夜进关了,召各位将军立即前进,到关外会合。

    众将得知元帅率先过关,惊异不已,慌忙各率所部入关。

    众将督兵进了昆仑关,见狄青头顶银盔,身披金铠,跨着青骢马,手执白旗,正在那里排兵布阵,准备在昆仑关下归仁铺这个地方,与侬智高展开决战。

    侬智高得知狄青领军偷渡昆仑关,在归仁铺摆好了战场,这才知狄青用兵虚虚实实,非等闲之辈,立即倾巢出动,欲凭优势兵力一举击败宋军。

    狄青见贼兵人多势众,士气高昂,命先锋孙节抵挡头阵。孙节拍马冲上前去,与敌将战在一处,战不多时,孙节正想放马冲踏贼阵,忽见侬智高一声令下,五百硬弩齐发,箭如雨下,孙节想躲也来不及,人和坐骑顿时射成了刺猬一般,立毙当场。

    众将见贼势凶猛,大惊失色。

    狄青坐在马上,手中令旗一挥,大声疾呼道:“杀上前去!擒贼破敌,就在此时了!”只见他手中令旗左右挥动,立即有两队藩落骑兵各数百名,分别从左右两侧杀出,如一阵狂风般刮入敌阵。这两队骑兵,是狄青从西北战场上带过来的铁骑。

    只见这两队骑兵,忽纵忽横,忽开忽合,杀得敌众东倒西歪,左右不能相顾。而两队骑兵队形不乱,进退有序。侬智高自知不是狄青的敌手,刚想退逃时,诸将并孙沔、余靖等军赶到。

    狄青立即下达命令,三军一齐向敌兵猛扑过去。

    侬智高自知不敌,拨回马争先逃走。众贼兵见首领已逃,随着纷纷崩溃。

    狄青催军追逐,直赶到五十里外才鸣金收兵。这一仗,狄青军大胜,杀死敌兵八千余人,杀死敌军军师黄师宓,将领一百五十七人,生擒五百余人。

    侬智高逃回邕州,心慌胆落,携带亲信,纵火烧城,连夜由合江口逃往大理去了。

    狄青乘胜攻克邕州,见满城烟雾弥漫,火焰冲天,忙传令诸军一齐入城灭火,并搜得侬智高遗弃的金帛数万,约束下属,不得私取分毫,全数如实归库。

    狄青命众将士浇灭城中大火之后,立即出榜安民,晓谕百姓各归所业,以前被胁从贼的,概不追究。百姓自此安居乐业,邕州局势渐渐安定。

    有关狄青与侬智高归仁铺一战,宋人笔记的记载很丰富,战况也非常精彩,其中着重强调的是狄青善于用智,如在大战前,狄青为了鼓舞士气,暗地里准备了一枚两面图案相同的铜钱,誓师时,便用这枚铜钱占卜,若是正面,我军必胜,结果连掷数次,尽得钱的正面,使军士以为必有神助而信心大增。又如命军营大设宴会,命军士夜里尽情歌舞,他自己则悄悄带领一支精兵,偷渡昆仑关,杀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虽然这些描述不一定全是事实,但至少表明狄青是一位有勇有谋的战将。

    4、升官引来哗声一片

    昆仑关大捷的战报传到京城,赵祯龙颜大悦,诏命余靖管理广西,继续追捕侬智高,召狄青、孙沔还朝,并提升狄青为枢密使,孙沔为枢密副使,其余随军参战众将,皆各有封赏。杨延昭的儿子杨文广也因随狄青出征有功,被授予广西钤辖,以后又任知邕州。

    这时,杨延昭早已去世,杨氏一门,要算杨文广绰有祖风了。其余扫尽穆柯寨、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等等,都是小说家们杜撰出来的故事,并不是真正的历史。

    后来,侬智高死在大理,余靖取回他的首级,献给朝廷,侬智高的母亲、弟侬智光,侄子侬继宗、侬继封逃到特磨道,都被余靖抓获,押解入京,一同伏法。

    当时广南一带有一首童谣,名为“农(侬)种籴(狄)收”,到此也得到应验。

    赵祯拜狄青为枢密使,朝野舆论大哗,宰相庞籍援引祖宗先例劝谏,说当年曹彬战功卓著,太祖皇帝也只是赏赐给他大量金帛,而未授予枢密使的职位。

    赵祯这次没有听其他人的意见,仍然将没有什么过失的现任枢密使高若讷罢免,以狄青补任枢密使之职。

    俗小说中,有奸相庞籍屡次谋害狄青,想必是庞籍之误,但庞籍还称得上是一名贤相,狄青受命出征,他有力谏之功,他奏阻狄青出任枢密使,并非有意陷害,而是依赵宋的祖制而论事,并无私心。历史上,庞籍的女儿也没有进宫为妃,小说中的故事纯属捏造,这与潘美更名为潘仁美加害杨业的故事一样,都是以讹传讹,含沙射影,同属荒谬之说。

    狄青被拜为枢密使,为何有这么多人反对呢?其原因之一是升迁速度太快,二是以武将的身份升任枢密使。这两条都与赵宋王朝的祖宗家法相左,完全违背了太祖赵匡胤立国以来提防武人的国策。

    枢密使是掌控军权的最高权力机构,在重文轻武的宋代,太祖、太宗以来,武将出掌枢密院渐成一种忌讳,最后形成专以文臣为枢密使的惯例。赵祯命狄青为枢密使,反映了他对狄青的信任,同时也为狄青的悲剧人生埋下了伏笔。

    狄青由于赵祯的鼎力支持,得到这一不同寻常的升迁。这一现象既未被朝中大臣接纳,也引来了朝野对狄青的种种揣测。

    一次,狄青家里夜间焚烧纸钱祭奠祖先,事先忘记通知负责消防的厢吏,结果厢吏连夜报告开封府。府吏赶到时,“火”已灭了许久。但在第二天,城中便盛传狄枢密家夜有怪光冲天。显然,狄家有任何异动,都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和议论。家中夜有怪光冲天,这在中国古代涉及到非常严肃的政治问题,常被看成是臣子有图谋不轨的表象。这种谣言,对狄青的杀伤力是很大的。

    还有人说,狄青家里养的一只狗,长了一对奇怪的角,更有甚者,说在京师发大水的时候,看见狄青身穿龙袍坐在相国寺有大殿上,这无异于是说狄青穿上了帝王象征的皇袍。

    对于种种关于狄青的谣言,赵祯虽然并不相信,但谣言多了,心里还总是个事,因为这毕竟关系到他的皇位和性命。终于,在至和三年(1056年),性情文弱的赵祯还是作出了决定,无奈地罢免了狄青枢密使而出知陈州。

    据说,狄青在临行时对旁人说:“我此行必死无疑,陈州有一种梨,叫青沙烂,此去青州,狄青必烂死。”

    这表明,狄青已预感到了不祥之兆。第二年,狄青承受不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暴病死于陈州,年仅五十岁。

    赵祯得知狄青的死讯,悲痛万分,赠字中书令,谥号武襄,并亲笔提其碑“旌忠元勋”。这也算是他对这位名将的最后交待。

上一页 《这才是宋史2·真宗英宗仁宗神宗卷》 下一页
line
  书坊首页 努努书坊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