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作家 | 港台海外 | 外国文学 | 青春校园 | 都市生活 | 韩 流 | 影 视 | 历史军事 | 古代文学 | 短 篇 | 读书评论 | 最新资讯
网络原创 | 言情 | 玄幻奇幻 | 科幻 | 恐怖灵异 | 仙侠修真 | 武侠 | 侦探推理 | 官场小说 | 鬼故事 | 盗墓小说 | 传记纪实 | 作家列表
  努努书坊->《马未都说收藏·杂项篇》->正文
第十一讲 文明积累 受用清福——文化的力量

    收藏已经讲了四个门类五十多讲了,表面上讲的是收藏,实际上我一直在强调文化的成因,希望通过证据来讲历史的背景。过去的人对历史不大关心,只对现实关心,今天生活变得富足,所以大家都很愿意了解我们的历史文化。文化比较抽象,文物具象,我试图通过具象的文物来阐述抽象的文化。我在五十多讲里讲的就是文化这样一个宏大背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在世界趋于大同的时期,了解自己的历史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将这块宏大的文化幕布一层一层地拉开,看看后面到底画的是什么,才能知道我们今天在历史上的位置。

    匏器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我讲了这么多,其实还有很多非常有意思的东西没有讲到。比如有一种我很感兴趣的艺术品,叫匏器,就是葫芦器。我们常说"蛐蛐儿葫芦",就是匏器的一种。匏器在浩瀚的中国古代工艺中属于雕虫小技,经常被忽略不计,大部分中国工艺美术史的书上都没有这项的章节。实际上这类艺术品很有意思,也非常重要。

    



    相传发明匏器的人叫巢端明,是明末举人。他是横跨明朝末年到清朝初年的人,对当时的政治不满,就到乡下去种地。种什么呢?种葫芦,然后开始用它养鸣虫,这就是匏器的由来。入清以后,康熙对这个事儿比较喜欢。康熙在他先农坛那一亩三分地里也种了葫芦,然后找人加工成蛐蛐儿葫芦。今天能看到的实物证据就是"康熙御制"的匏器。所谓御制,就是皇帝所制,表示等级高。实际上这是带有象征意义的,不是皇帝真的亲自动手做。

    皇帝非常喜欢冬怀鸣虫,听着虫叫声,觉得很愉快。古代跟今天的生活环境有很大不同,在古代人们基本上只能听见自然界的声音,很少听到非自然界的声音。但今天听到的绝大部分声音都是非自然界的,比如电视、收音机、MP3等等。在古代,即使是皇帝,要听到真实的声音非常困难。他要想听音乐,必须有人现场演奏。皇上权力再大,也不能每天睡觉前召集乐队演奏一遍吧?所以皇帝对自然的声音感兴趣。再加上皇帝也不好当,千头万绪的事情堆着,他的心理压力也非常大。所以冬天在匏器里养一个小虫,听听自然的虫鸣,能有效地缓解压力。这就是"冬养夏虫,重在鸣声"。一个小小的器物,就能给皇帝带来巨大的快乐。

    养鸣虫这一习俗到了清代,有了一项大用处。每年冬天都事先养好1万只蝈蝈,在大年初一这天搁在太和殿里。皇帝一上朝,金鼓齐鸣,热气一烘,1万只蝈蝈都开始叫唤,响声震天,这叫万国(蝈)来朝。把生活情趣赋予政治含义,这是非常典型的一例。蝈蝈一叫唤,显示大清国有多么强盛,能使万国来朝

    受用清福

    中国第一次出现收藏热的时候,宋人赵希鹄在《洞天清禄》里写道:"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而风雨忧愁,辄居三分之二,其间得闲者才一分耳。况知之而能享用者,又百之一二;于百一之中,又多以声色为受用。殊不知我辈自有乐地,悦目初不在色,盈耳殊不在声。"

    赵希鹄感慨人生过得很快,像白驹过隙。他所处的宋代,还是中国历史上相对繁盛的时代,但每个人一生中忧愁的时候占了三分之二,闲暇的时候只占三分之一。今天也是这样,每个人都有担心的问题:房子、车子、孩子、票子……工资涨不涨,地位变不变,总之发愁的时间居多。你能够有空闲的时候,不过人生的三分之一。那么,能知到这个道理,又能享用这个空闲时间的人,一百个里面也就有一两个。其中大部分人还都是声色犬马,没什么追求。赵希鹄就说了:我不喜欢声色犬马,自有感兴趣的一块乐土。

    他下面接着说:"尝见前辈诸老先生,多蓄法书、名画、古琴、旧砚,良以是也。明窗净几,罗列布置,篆香居中,佳客玉立相映,时取古人妙迹,以观鸟篆蜗出,奇峰远水,摩挲钟鼎,亲见商周,端砚涌岩泉,焦桐鸣玉佩,不知身居人世。"赵希鹄曾经见过很多老先生搞收藏,多收藏些书画、古琴、旧砚、青铜器(宋代的时候,陶瓷还不是收藏的主要内容)。把这些藏品明窗净几罗列起来,时时请一些有品位的客人来,大家交流切磋,非常高兴。

    最后,赵希鹄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话:"所谓受用清福,孰有逾此者乎?"没有任何享受清福的方式能超过此事。宋代人对生活就有这样高的理解!表面上这是对收藏态度的理解,实际上是对宽松生活的提倡。今天更应该提倡一种宽松的生活,怡情养性。收藏不收藏其实冰不重要,喜欢文化才是最重要的。

    灿烂的中华文化

    我们今天生活的时代是二百年来最富足的时期,以吃穿而论,更是中国整个历史上最富足的时期。那么,在这样一个历史的条件下,为什么要强调文化呢?首先,文化要依赖个性而生存。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个性,有这样一句话:"越具有民族性,越具有世界性。"只有强调民族个性,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次,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家庭,无论经过多少艰难困苦,四分五裂,终究会团结在一起。中华文化从来没有间断过,所以更没有理由让它到我们这一代人的时候间断。

    中国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并称为四大文明古国,但只有中国的古文明延续至今,有很多具体的例子可以证明。比如文字,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汉字是一脉相承的。甲骨文的"日"、"月"两个字,今天对古文字一无所知的人一看也认识。可古埃及的文字,今天已不是官文文字,现在的埃及人不是专业学者,就不认得了。

    我们坚守自己的民族文化,很多时候是非常具体的。我讲过家具、陶瓷、玉器、杂项等等很多中国文化中具体的东西,都是要通过这些具体的东西,来传达我们的文化内涵,强调自己的文化符号。比如,我讲过家具里的床,床有两个功能,一个是沿用至今的功能"卧",另一个是早期功能"坐"。通过了解床"坐"的功能,我们知道了"床前明月光"还有另一解。再比如陶瓷中的影青,美丽如玉一般的瓷器,它断送了玻璃在中国的前程;玉器中的印玺,印代表个人的信誉,玺代表国家的信誉;杂项中的竹刻,反映文人高洁的情怀。这些都是构成中国庞大文化体系的一个个具体物件。

    生活在这个文化体系中,你有时候浑然不觉,但当你离开它后,就会深深感到文化带来的快乐。有很多人在国外生活了很多年,还是觉得不适应,一旦回国以后,就会觉得如鱼得水,非常舒服。为什么呢?国外的文化背景与我们不同。

    我一直在说,人一生中最大的乐趣一定是文化带来的,物质带来的乐趣是短暂的。你贫困的时候,吃穿都是极大的乐趣;你富足的时候,房子、车子可能是极大的乐趣,但这些都不能伴随一生。有很多坐在轮椅上的老年人,对物质没有任何要求,但看一出京剧就会非常满足。这就是文化带来的乐趣,它会伴随你一生。

    知识的乐趣

    收藏有很多乐趣,第一个就是知识的乐趣。比如清代康雍乾三朝流行一种斗杯,呈方斗状,可以用来喝酒。斗杯是怎么来的呢?先看几首唐诗。

    李白的《行路难》:"金樽美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王维的《少年行》:"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杜甫的《饮中八仙歌》:"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这三首诗都提到了"斗"。实际上,唐代平时使用的酒具是杯和碗,不用斗。斗的体积大,是贮酒器,用来存酒。"金樽美酒斗十千",意思是用一万个钱买一斗酒,说明酒贵。"李白一斗诗百篇",是说李白喝了一斗酒,非常多。

    


    关于唐朝人喝酒用的饮酒杯,唐诗中也有描述。

    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写的是壮烈。李白的《客中行》:"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写的是殷勤。李贺的《将进酒》:"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珍珠红。"写的是奢华。夜光杯、玉碗、琉璃钟,都是唐代喝酒的用具。斗是大的容器,杯是小的容器。可到了明代中叶,明代人受唐代诗歌的影响,把斗的尺寸该小,变成喝酒可用的杯,称为斗杯。如果唐代就用这么小的斗杯,李白就不是一斗诗百篇,而是百斗诗百篇了。这就是文物演变的过程,深受文化的影响。

    那么,知识的乐趣就是在于。别人说到这几句唐诗的时候,你可以拦他一句,问问他"斗"是怎么回事。知识的乐趣主要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你拥有的知识,别人不拥有,这就是乐趣所在。

    炫耀的乐趣

    收藏的第二个乐趣是炫耀的乐趣,炫耀既可以通过具体物件,也可以通过物件中的知识。比如清代常见的一种茶壶,壶盖上写着五个字:"可以清心也。"静下心来喝一杯茶,非常快乐。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五个文字有五种读法,你要是知道了就可以炫耀。怎么读呢?这个读法在古代叫旋读,就是转着圈读。比如:

    可以清心也

    以清心也可

    清心也可以

    心也可以清

    也可以清心

    从哪儿都可以读起,都可以读通,这就是炫耀的乐趣。人家拿一把茶壶来,你拿起来这么一读,显得你学问特别大。其实也没有什么,这种旋读不过是文化中的一种小技巧。

    很多人都愿意戴玉佩,常拿出来互相炫耀,表明自己有身份,然后还有知识。两人一见面,一个人掏出个玉佩说:"你看我这个,平安无事。"对方说:"那你看我这个,福在眼前。"什么是"平安无事"呢?光素无纹的玉佩,叫平安无事。什么是"福在眼前"呢?雕出一个铜钱,上面趴着一只蝙蝠,叫福在眼前。两人互相不服气,这个说:"我这儿还有一块呢,终生有福。"那个也说:"我也还有一块,君子长佩。"什么是"终生有福"呢?就是把玉佩做成钟的形状,上面趴一个蝙蝠。什么是"君子长佩"呢?指雕成竹节状的玉佩。竹子为君子,佩又做得很长,叫"君子长佩"。此外还有一层深意:如果你是个君子,就要长时间地佩戴这块玉,所谓"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这就是知识的炫耀,包括了知识的整体财富。知识有时候要转化成财富,你知道的越多,转化的机会就越多。人家拿出来一块玉,你一看,这不就是一块石头吗?一看你就是没知识,过去的炫耀不是这样,过去都说"你看我这个表,欧米茄",那个说"我这是劳力士",都是这么去比。不能说表就不是一种文化,但它不是中国人的文化,是瑞士人的文化。欧米茄、劳力士、江诗丹顿、百达斐丽,这些都是瑞士的名表。瑞士人有瑞士人的文化炫耀,我们有我们的文化炫耀。

    非比寻常的乐趣

    收藏的第三个乐趣就是拥有的乐趣。一个带"大清乾隆年制"款的官窑瓶子,过去摆在清宫里,备不住乾隆还摸过一把,称赞过这瓶子不错;现在你花了钱,变成你们家的瓶子,你天天摸着说"真不错,小心别摔了",这是拥有的乐趣。一开始收藏的人都会有这种不言而喻的初级乐趣,很自然。

    还有一个乐趣有点儿耻于言表,但诱惑绝大多数人,就是升值的乐趣。大部分人为什么对股市充满热情呢?就是因为股市里可能会赚到钱,尽管赔钱的可能性超过赚钱。但收藏的升值乐趣,往往跟卖与不卖无关。有的人当年用十块钱买了个瓶子,后来值一千块钱了,他不一定非要卖掉才能得到快乐。表示自己的成功,这也是一个乐趣。我们毕竟生活在一个经济时代,也无须回避这种大众的乐趣。东西一旦有价值,拥有它就一定会有乐趣。

    那么,知识的乐趣、炫耀的乐趣、拥有的乐趣、升值的乐趣,都是常人的乐趣。收藏还有一个更大的乐趣,就是当个冤大头。买错了,买假了,这个乐趣最大。为什么这么说呢?东西买贵了,回来以后人家都说"东西好是好,就是贵了"。没关系,我拥有的是这件东西的一段时光,还有难得的学习机会。这东西能有多贵呢?在知识面前无法用金钱衡量。那么买假了呢?我就是吃一堑长一智,拥有了一个知识。如果能这么想,也就释然了。

    古人说过一句话:"不冤不乐。"你不当这冤大头,还就没有这个乐趣;当了冤大头,当时的难过劲儿很快就会过去,多少年以后就会变成一个笑话。我早年很多撕心裂肺的痛苦,今天说起来都是笑话,这才是最大的乐趣。当然我不能要求每个人都能拥有这个非比寻常的乐趣,得慢慢修炼。

    收藏与投资

    对大部分人来说,收藏的诱惑都来源于增值。人们都是一个心理:东西越来越贵,赶紧买两件;东西越来越便宜,那着什么急啊,等到最便宜的时候再买。对吧?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全世界的艺术品无一例外的都成锯齿状上升,这是做过统计的,原因是一百年以来人类生活都变得非常好。我曾经举过很多极端的例子,比如元清花的葫芦瓶,一百零五年时间里增长了三十五万倍;紫檀的大画桌,二十年时间由几千元变成几百万元。但这些极端的例子,都不是每个人应该刻意去追求的,我们更应该知道艺术品中包含的其他价值。首先是历史的价值。今天从经济上对艺术品的认可,实际是对历史的尊重。用金钱作为标尺,通俗明白。我们应该知道,历史遗物能留到今天非常不容易;而能让我们喜爱上,更不容易。我们花费重金购买,就应该知道文化的分量有多重。再有,古代艺术品中凝结着是先人的全部智慧乃至牺牲。因此,收藏这种人类文明行为,在一千年前的宋代就得以提倡。

    情感投资

    用金钱作为标尺,只是收藏与投资最表象的关系。实际上,它们之间还有更深层的关系。

    第一是情感投资。今天拥有一件瓷器,不需要别人恩准。过去得皇帝说"赏玉堂春瓶一对",今天不需要他恩准,我自己就买回来了,我自个儿看着高兴。我还知道赏瓶过去叫玉堂春瓶,学到一个知识。久而久之,我慢慢就会对赏瓶有了情感。比如张伯驹先生花重金买了展子虔《游春图》,最后捐给了国家,不光是境界高,更多的是一份情感,他觉得这件文物不能流向海外。

    将近三十年前,我跟一个卖废品的老张头关系特别好。在所有卖废品的人中,老张头的文物眼力最高,他经常从大量废品中拣出文物单独去卖。我跟他经常聊聊天,也从他那买点东西。他有时卖我一件东西,就摸着这个东西跟我说:"多好的东西,归你了。"他对文物有一种情感因素在里面,就是源自文化的力量。但是他卖废品的时候肯定一点情感都没有,他不能这说:"多好的废品啊,归你了。"

    在中国的收藏历史上,有很多不惜倾家荡产去购买一件古董的事情,让一般人看来不可思议。为什么呢?因为有情感,不是为东西本身,也不是为贪欲,就是觉得这个东西跟我有感情,一定要把它买回来。

    我说过,我们一定是匆匆过客,在历史面前匆匆走过。任何一件文物都比我们年长,看着一代一代人在它面前走过。你拥有一件文物,仅仅是拥有很短暂的时光,只记录个人的喜怒哀乐。所以我们要珍惜自己的生命,更要珍惜历史,珍惜文明。

    智力投资

    收藏的第二个投资是智力投资。一个人再聪明,跟浩瀚的历史比也不算什么。你多聪明是个人的事儿,历史比你聪明得多。仅以陶瓷为例,由于先人的努力,陶瓷由单一品种变得如此绚丽多彩,走过了将近一万年的路程。从黄河流域早期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浪渚文化,一直到秦兵马俑、汉陶、唐三彩、宋五大名窑、辽金等少数民族瓷器、元青花、明清彩瓷,我们都能看到它进步的历程。我们要认知它,首先需要耐心。你想用一晚上时间,躺在床上翻翻书,就对中国的历史有所了解,这是不可能的。

    任何古物都有它的成因和道理。比如我们常说的一句话:"这孩子不是个省油的灯。"这句话大家都懂,大江南北都这么说,但现在的问题是:什么是"省油的灯"?宋代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记载:"一端作小窍,注清冷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寻常盏为火所灼而燥,故速干,此独不然,其省油几半。"陆游说得很清楚,灯盏上面有个洞,往里注入清水,每天一换。油灯一点火,就非常热而且干燥,所以就耗油,搁了水以后几乎省一半油。

    陆游的记载虽然很明确,但我们从来没见过这种灯。直到近些年,四川地区才有发现,出土过这样的空心灯盏,里头可以注水。灯盏越大越省油,越小越不省油。一般人家里使的就是一盏小油灯,一点捻,油就发热,一热就挥发,费油。为了使油凉下来,在灯盏里面注入凉水,水把热量带走,油就省了。这种省油灯被发现以后,有专家做过试验,注水和不注水比较,大概可以省40%,说明陆游的记载非常准确。

    


    解释成因是收藏的乐趣之一,解释了省油灯的成因,这就是一个乐趣。当你知道了这个成因,就会不厌其烦跟你身边的人显示,变成生活中的炫耀。文物的知识由不知到知之,一定是个漫长的过程。当你了解了一个成因,再拥有这件东西,感受是不一样的,收藏的魅力就在于知识和财富的同时积累。

    身份投资

    收藏的第三个投资就是身份投资。身份在今天的社会里显得非常重要,常说一个人有身份或没身份。身份与财富无关,与文化有关。不是说这个人有钱就有身份,有非常趁钱的人会被别人嗤之以鼻。那么从收藏角度上看,并不是说买的东西越贵,你就越有身份,不是这样。

    兼有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东西,首推文化。有上亿元一件的文物,也有几十块钱一件的文物。价值上有高低,但文化上无高低。价格的高低跟文化本身无关,它们都代表了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

    但今天的社会里,由于富足,大家对文化的要求远远高于对物质的要求。因此,个人的身份由文化决定,而非由财富决定。你要想获得这种身份的认可,不仅仅在收藏方面,在其他领域里,也同样需要持之以恒的文化积累。如果你想收藏,就要具备心态平和的素质。在投资方面,应把情感、智力、身份投资放在前面,金钱投资放在后面。如果获得了金钱上的好处,那一定是额外的,不是刻意去追求的。能做到这一点,每个喜爱收藏的人都将终身有益。

    文明火炬生生不息

    我只有十几岁的时候,去过教育学家、文学家叶圣陶老先生家。老先生的墙上挂着一副对联,给我印象非常深刻,今天还能背得出来:

    观钓颇逾垂钓趣,种花何问看花谁。

    我看别人钓鱼的乐趣,超过钓鱼本身的乐趣。我作为一个旁观者,看到的乐趣大于参与的乐趣。我种花,就只努力种好,而不考虑后面谁来欣赏它。这是做事情的主观态度。不收藏的人看到这副对联,会非常快乐。我们不一定非得亲自收藏才有乐趣,我们看别人的收藏、国家的收藏,也同样能获得乐趣,甚至还有更高的乐趣。比如去国家的博物馆参观,就跟观钓的乐趣一样。

    我们为何收藏呢?就是要积累文明、留下坐标。今天这样富足美好的生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经过无数代人的努力。我们为什么要做博物馆呢?因为要展现文明,展现知识,这是对世界人类文明史的一个贡献。但祖国的文明传承仅靠博物馆是不够的,要靠每一个人有意识地去保护,去传承。

    我讲了很多个人经历,也讲了很多感悟。实际上,我在期望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火炬,能够经由你们每一个人之手,永远传承下去,生生不息!

上一页 《马未都说收藏·杂项篇》 下一页
line
  书坊首页 努努书坊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