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作家 | 港台海外 | 外国文学 | 青春校园 | 都市生活 | 韩 流 | 影 视 | 历史军事 | 古代文学 | 短 篇 | 读书评论 | 最新资讯
网络原创 | 言情 | 玄幻奇幻 | 科幻 | 恐怖灵异 | 仙侠修真 | 武侠 | 侦探推理 | 官场小说 | 鬼故事 | 盗墓小说 | 传记纪实 | 作家列表
  努努书坊->《两宋风云》->正文
第七讲 赵构继统

    赵构到了相州之后,有一天,从东京汴梁城来了一个使者要见赵构,使者携带着一个蜡丸,里面装有钦宗皇帝的圣旨。原来钦宗皇帝知道赵构没有去金营,就任命赵构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让他招募军队,起兵勤王。钦宗皇帝可能也看到别人终究靠不住,还得靠自己的亲兄弟。于是,赵构就在相州建立元帅府,开始招兵。但是,把老百姓训练成合格的军人,是需要时间的。

    游牧民族政权的战争成本低,打仗几乎不用花钱,而且还能挣来钱。他们一入中原,马过长城,一路打一路抢,回到草原上就发财了。而中原王朝战争成本太高,部队需要军饷、粮食、被服、武器等。另外,即使宋军也去抢,可游牧民族逐草而生,全套家当都随车而行,人一走,还有什么可抢的?这等于花了钱报销不了。汉武帝跟匈奴几番大战,扬名天下,彰显了大汉天威。可汉朝国力却因此急速转向衰落,将“文景之治”留下的家底悉数掏空。汉武帝临死时告诉他的继承人:“若后世又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也。”我这么干可以,你们再这么干,那就跟秦朝一样,是走灭亡的道路,所以征伐之事坚决不能再行了。可见,强军是要有强大的国力作为支撑的。而宋钦宗让赵构当天下兵马大元帅,也就是给了一个空头衔,没有实权,没有粮饷,他怎么招兵?况且,像那十几万守河的兵,招来又有什么用?

    赵构好不容易凑了万把来人,准备奉旨勤王,由宗泽率兵先行。据史料记载,宗泽的部队是连战连捷。对此,我个人一直感觉有些蹊跷,史学家也表示怀疑。因为宋太祖认为一百个文官都贪污,也不如一个武将造反对国家的危害大,所以宋朝开国以来,一直都奉行文官管理地方的政策。宗泽是个知州,是一名文官,他这么个老书生,打起仗来如何排兵布阵都得现看阵图,区区两千人马连战连捷,这恐怕也是史书上的溢美之词而已。

    当赵构正要率领本队出动的时候,皇帝的圣旨又来了,又是藏在蜡丸里,据说是密使藏在头发里带出来的。圣旨里说现在正在跟金国议和,先别着急勤王,缓一缓再说。宗泽等忠臣都义愤填膺地说这个密旨是假的,不可能是皇帝的主意,得赶紧出兵。不过赵构明白,仅凭这一万多人去解汴梁之围,肯定是羊入虎口,有去无回,也就是再搭上万把条性命罢了。一时间赵构没了主意,沉吟不语。这时汪伯彦对宗泽等人说,你们有什么证据说圣旨是假的?我们要依旨而行,既然皇上不让去,咱们就得在这儿等着。这一等,就等到了东京城破,等到徽宗、钦宗被俘,等到北宋灭亡。一时国中无主,朝中无人,天下大乱。

    公元1127年,金国大军攻破了北宋的东京汴梁,徽钦二帝以及后妃皇子连同宗室贵戚,全都被押赴北方金国,北宋灭亡,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变”。然而,来自北国的金人,却无心久留中原。那么,金人将采取什么办法来维持统治呢?

    金国人也没想到宋朝这么容易就被灭亡了,他们原来的本意,只是宋朝言而无信,想罚惩一下而已,没想到这一惩罚太顺利了,一举俘获了赵氏宗室。胜利来得太突然,让人措手不及。金国人对如何统治广大中原汉地,没有任何经验。于是,就有金国权臣建议,不如让辽国的降臣们来统治中原汉地,因为辽国毕竟占过幽云十六州,统治过汉人。这个想法一经提出,就有人推举节度使萧庆。萧庆能犯这个傻吗?他赶紧表示说,我经验不足,能力也还不够,还得在领导身边多学习学习,这个事我干不了。萧庆是文官,他不敢干就算了,就又找了个武将,是辽国都统制刘延宗。刘延宗本来是辽国的汉人,是辽国降金的汉将。刘延宗也是说什么都不干,推说萧庆都干不了,我就更不行了。

    谁来统治中原地区成了一个死结。徽钦二帝被俘了,宋朝是绝对不可能再让它恢复的,因为金国人恨死这帮姓赵的了,说话从来不算数,总是欺骗他们。但是金人又不愿意在这儿待着,还想回东北老家,他们也统治不了这个地方。这个残局到底由谁来收拾呢?最后,金国的将帅告诉宋朝的大臣,你们自己推举个有才能、有德行的人出来做皇帝,废掉赵氏,另立新君。宋朝这些大臣们纷纷反对,说赵氏统治中原一百多年,深仁厚泽,百姓众望所归,另立异姓为君,有负天下苍生,坚决不行。当时带头反对的,大家可能料想不到,居然是秦桧。秦桧对此很是义愤填膺,按现在的话讲,很愤青。金国人一看秦桧竟敢公开对抗,便把他和其他反对的大臣都抓了起来。金太宗的弟弟,大将完颜昌觉得秦桧有骨气,便收留了秦桧,并将他一直带在身边。秦桧后来能够回到南宋,也是因祸得福,因为不怕死而得以免死。

    金国派萧庆去关押徽钦二帝的地方传旨,让钦宗皇帝跪下,接金国皇帝圣旨,说你已经被废了,皇帝不能再当了。圣旨宣读完毕,萧庆上来就要扒钦宗皇帝的龙袍。侍郎李若水见状,扑上去抱着钦宗皇帝,怒骂金国人,说“此乃真皇帝,鼠辈安敢尔”,一副拼死护主的架势。完颜宗望非常生气,命令士兵把他拉出去,凌迟处死。受刑时李若水仍然是骂声不绝,口中鲜血喷得金国人满身都是。金国的将帅非常佩服这样的气节,说辽国灭亡时,死义者十数人;今天宋朝灭亡,为主殉难的唯有李侍郎一人。赵氏被废,金人再次下令给宋朝旧臣,让他们赶紧推举一个皇帝出来。

    金国人为了更好地控制中原地区,决定要废除赵氏,另立一个新皇帝,作为统治中原的傀儡政权。那么,众大臣会推举谁来当这个傀儡皇帝呢?

    后来,有个大臣从金营带回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金国人中意的新皇帝人选——张邦昌。金国人之所以选他,可能是觉得这个老头比较好管。怎么看出来的呢?他一进金营就哭,眼睛都没干过。这样的人好摆弄。于是,张邦昌被金国人册立为大楚皇帝,国号大楚,都城定在金陵(今南京),暂时先在汴梁待着,傀儡政权就这样建立起来了。张邦昌得知自己被定为大楚皇帝,也是死活不干,他知道这不是小事,是谋大逆、株九族的大罪。他看推不掉,干脆躲了起来,玩儿起了消失。最后金国人放出狠话来,说张邦昌如果不当皇帝的话,就血洗开封,要把开封城男女老少杀个鸡犬不留。这样一来,中国历史上非常吊诡的情景就出现了。当初金军南下时,开封军民不管男女老少,在李纲的指挥下奋起抵抗金兵;而今汴京城被攻破,金国人说张邦昌要是不当傀儡,用我们今天的话说,要是不当汉奸的话,就把城里的老百姓全部都杀光。这么一来,老百姓都把矛头指向了张邦昌,说你不能连累我们,你不当皇帝我们就全完了,坚决要求张邦昌当汉奸。群臣也一再上劝进表,说就你合适,你必须得当这个皇帝。

    强敌压境,群臣劝进,老百姓呼声也很高,张邦昌只好接受了大楚皇帝的册命,赶到皇宫去接受群臣朝贺。老头从尚书省出发,哭哭啼啼地上了马,比赶赴刑场还伤心绝望。张邦昌走到大庆殿,看到空空荡荡的御座,触景生情,悲从中来,放声痛哭,搞得即位大典跟葬礼差不多。他一哭,底下的大臣也念及旧君去了遥远的北国,生死未卜,都陪着他一块儿哭。只有几个铁杆汉奸满心欢喜,等着大楚皇帝册封,好做开国功臣。

    古代皇帝的宝座都是面朝南方,背向北方,所以说“南面为君,北面称臣”。张邦昌不敢坐御座,那怎么办呢?他朝东坐着,文武百官面向西给他行礼。百官行礼的时候,他一定要站起来还礼,表示我不是皇帝,咱们是平等的。张邦昌也不穿黄袍,而是穿红袍;不敢张黄伞,张红伞;不敢称朕,称予,开口就是予怎么怎么样;他下的命令也不敢叫圣旨;所有的宫殿,张邦昌都不敢进,还给贴上封条,封条上写着“臣张邦昌谨封”,表示他只不过是替大宋皇帝看摊,将来有朝一日宋室光复,可以证明他没干过僭越之事;他从来不敢以皇帝自居,也就是金国使臣来的时候,才穿上皇帝的衣服对着使者哭一番,等把使臣哭走了,就赶紧把皇袍脱下来;他任命所有的官员,官名前面都加上一个“权”字,表示暂代的意思,如权知枢密院事、权中书门下平章事;张邦昌住在皇宫大内里面,但是不敢住天子的寝宫,一般都住在偏殿里。宫里还住着前朝的宫人,地位相当于嫔妃,其中有一位看上张邦昌了,想讨好他,被张邦昌断然拒绝。有一天晚上,张邦昌喝酒喝多了,这个嫔妃趁机来侍寝,不但自己来了,还把她的养女也叫上了。张邦昌酒醒之后,才知木已成舟,后悔不跌。这可怎么办呢?嫔妃倒是直爽,对张邦昌说,官家,既然生米煮成熟饭,咱们就这么着吧。官家是两宋时对皇帝的尊称。张邦昌坚决不同意,把这两位宫人赶出宫去了。要知道,凌辱前朝嫔妃可是一项大罪。

    金国人立了张邦昌后,看大楚王朝已经建立,就带着从开封劫掠的金银珠宝、法服器物,押着徽钦二帝、皇室官员准备退兵了。金军一撤

    走,张邦昌马上就把宋哲宗的废后孟氏请了出来。孟氏是前朝的皇后,因得罪了皇上而被废,做了女道士,因此躲过了靖康之变。张邦昌对她说,你来临朝听政,虽然你不姓赵,但毕竟曾是赵氏的皇后,我得把政权还给你。张邦昌的大楚皇帝实际就干了33天,然后就由孟太后临朝听政了。

    汴梁城中发生的这些事情,赵构在相州自然是知道的。这时群臣就给赵构上劝进表,说你现在是赵室皇族仅存的正根了,你必须当皇帝,这是你的权力,更是你的义务。

    靖康之变前,赵构作为亲王出使金营议和,所以才幸免于难。靖康之变后,赵构作为赵氏皇族中仅存的嫡亲,按说他理当继承大统。但是,如今大宋江山已落入金人之手,赵构好不容易才死里逃生,他愿意回去收拾这个烂摊子吗?康王赵构又能否承担起光复大宋的重任呢?

    赵构愿不愿意当皇帝,我们现在无从知晓,没法猜度他当时的心情。他当这个皇帝,说句实在的,跟张邦昌也差不多,完全是被他人推上台的。大臣们心想,真龙天子钦宗皇帝被掳到北国去了,但是国中不能无主,就让赵构暂时顶替一下吧。有朝一日我们还要北取中原、迎回二圣,到时候赵构完成了使命,就可以下台了。至于赵构这皇帝一干就是几十年,最后还在临安建立了南宋,是当时谁也没想到的。

    如果赵构不做皇帝,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中原大地不知会有多少人出来称王称帝,可能遍地都是皇帝了。因为金军一撤,北宋地方的政权趋于瓦解,整个中原都乱了套了。乱世出英雄,有枪就是草头王,很多人都会揭竿而起做皇帝,特别是那些分散在民间的太祖、魏王的后代们,更是蠢蠢欲动,想要借机光复祖业。当时真有遍地狼烟的感觉

    赵构一出来,张邦昌就赶紧把皇位还给了赵构。张邦昌下了一道命令:“汉家之厄十世,宜光武之中兴;献公之子九人,唯重耳之尚在。兹为天意,夫岂人谋?尚期中外之协心,同定安危之至计。”这是什么意思呢?西汉王朝传了十代,后被王莽篡政,汉光武帝刘秀把政权从王莽新朝手中抢回来,又开创了东汉将近两百年的天下。张邦昌把赵构比成汉光武帝刘秀,把赵构即位比作“光武中兴”。春秋战国时的晋献公有九个儿子,重耳继承了父亲的位子,就是后来的晋文公,把晋国发展起来,使晋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张邦昌用这两位历史上有名的中兴再造之主来比喻赵构,表明赵构即位完全是顺承天意,是众愿所归。张邦昌派人带着玉玺去见赵构,赵构接受了玉玺,登基即位,改元建炎,他就是后来的宋高宗。至此政归赵氏,这一年赵构刚满20岁。

    赵构做了皇帝之后,张邦昌亲自来朝见赵构。一见面,张邦昌就跪在地上磕头,痛哭流涕,这活儿他最擅长,说我实在被迫不得已,做了33天伪皇帝,死罪死罪。赵构伸手搀扶起他,说爱卿功在社稷,如果没有你,开封城不知道会是什么样的结果。你挺身而出,维持大局,安定人心,功劳很大,并没有罪。赵构不但赦免了张邦昌的罪,还加封他为太宰(相当于正宰相),封同安郡王,等于是异姓封王。可见赵构对张邦昌是很看重的。

    康王赵构从张邦昌手中接过皇位,继承大统,建立了南宋。赵构作为宋徽宗的儿子,又是赵氏皇族中仅存的宗亲,理所应当继承皇位。但是,宋朝的军民们为什么却对赵构这个皇帝产生了质疑呢?

    赵构从张邦昌手中接过皇位,这里面便产生了一个名不正言不顺的问题。因为张邦昌的皇位是金国人册立的,赵构从张邦昌手里接过皇位,那他跟金国是什么关系?这样一来,罗圈架就打不清了,他的法统就遭到了质疑。所以,在当时宋朝军民的眼里,赵构多少有点来路不正。但徽宗的嫡亲就剩他一个人了,也只有让他当。赵构怎样才能洗刷这个耻辱呢?只能赶紧出兵,收复东京汴梁失地,迎回二圣,才能证明他的清白,这也是大家寄予他的厚望。这副沉重的担子压在了这个20岁的年轻人身上。

    起初,群臣之所以拥立赵构做皇帝,就是希望他能够继承大统,光复大宋,收复失地,迎回二帝。而赵构却手握百万大军按兵不动,他为什么不出兵解救自己的父兄呢?

    赵构做了皇帝之后,据说天下的兵马云集京师,前来保卫新皇上。究竟来了多少人呢?说出一个数来能吓死人——把史书上记载的数字七拼八凑一算,共计967500人,据说这还未算陕西即将开到的10万大军。于是,一些史学家,包括读史读到情深处的学者们,看到这一点立刻拍案而起,认为这个赵构也太昏庸无能了吧,为什么拥有百万大军却不去解救父兄于危难呢?

    这涉及到一个最基本的问题,这百万大军是要吃饭的,靠什么来养呢?古代有这么一句话,叫“养兵万人,日费斗金”。而宋朝当时府库的金银珠宝全都被金国人劫掠走了,国库基本亏空。宋军步兵居多,士兵赶路打仗,全靠两条腿,一双鞋穿在脚上,几天就磨烂了,所以单单军鞋一项就成了非常大的负担。粮食方面,饿极了还能去老百姓家抢,去地里割,鞋就不见得能抢得来了,即使抢来也不见得合适,穿大一号的鞋跑着跑着不就掉了吗?综合计算,百万大军一个月的开支大概需要一千万贯,这对当时宋朝的国力来说,无疑是一个望尘莫及的数目。

    赵构按兵不动,他派出官员到各地催饷,尤其寄希望于去往四川的人。因为四川古称“天府之国”,相当富庶,而且因为“蜀道难,难于上

    青天”,一般的军队是打不进去的,所以没有被兵火波及。中国古代尤其在唐朝,基本上中原一动荡,天子就幸蜀,到四川逃难。这个官员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催回来730万贯,这也仅够百万大军吃二十来天,完全不能满足军需。宋军每当发军饷的时候,一定要有户部、兵部两部尚书在场弹压,否则将士就会抢起来。那个时候的级别、等级,按照我们现在的观念叫军衔,这些东西全没用了,兵士军官抢成一片。因为我吃我活,你吃你活,谁会让谁呢?

    赵构从他19岁出使金营一年多来,一直颠沛流离,辗转无措,四处存身。他看到的不是军队多能打仗,而是军队多能吃饭,他不可能知道这百万大军是怎么回事,想让他指挥这百万大军去迎回二圣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而且这百万大军更多是来混饭吃的,真让他们北上的时候,能剩多少人还是个未知数。

    赵构也顾及自己的皇位来得名不正言不顺,而且他接过来的所谓江山社稷,只不过是一个满目疮痍、残破不堪的烂摊子。以赵构的能力,想要重整河山、光复大宋,绝非易事。而且,在宋朝军民眼中,徽钦二帝尚在,赵构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代理皇帝。而一心要灭掉赵宋王朝的金国人,又是如何看待赵构的呢?

    后世的史学家对赵构进行了极其严苛的批评,尤其是当时的金国人,他们对赵构的批评更为苛刻。因为金国人十分痛恨赵构,他们为了灭掉赵宋才建立了伪楚,好不容易立张邦昌当了皇帝,没想到张邦昌不识抬举,也不争气,老觉得自己不是这块料,又把皇位给了赵构,结果现在宋室又光复了。据说赵构第二次出使金营,是完颜宗望点名让他去的,因为完颜宗望后来知道这个人真的是亲王,并不是大将的孩子,所以特后悔把赵构给放了。完颜宗望认为赵构是宋朝最有种的皇子,回去之后肯定是个祸害,这不是放虎归山是什么?所以第二次点名让赵构赴金营议和。结果赵构非但没有去,还当起了天下兵马大元帅,起兵勤王,后来又做了新皇帝。金国人认为这个人将来会对金国构成很大的威胁,再看换来做人质的肃王,窝窝囊囊,整天就会掉眼泪,真是肠子都悔青了。

    因此,金国就往赵构身上泼脏水,能怎么诋毁他就怎么诋毁他。当时金国人包括后世的史学家是怎么批评赵构的呢?“衔命出和,已作潜身之计;提兵入卫,反为护己之资。”说赵构是奉皇命出使,却早就做好了潜逃保命的打算。顺着这个思路推理,赵构为什么愿意出使?是看到汴梁城即将被攻破,所以才主动请缨,然后趁机逃跑。如果赵构能够预料到汴梁城会被攻破,那也算是有惊人的预见能力了,但对一个19岁的孩子来讲,这个说法不能成立。后面又说赵构成为号令兵马的大元帅后,非但没有率兵救援京城,反而将这些兵马变成了保护自己的资本。包括今天很多史学家都这么抨击指责他。

    其实我们可以看到,赵构招来的这些兵,不但没有成为他的护己之私,没有成为他的护卫队,相反,成了他一项沉重的负担。再说明白一

    些,赵构当这个皇帝完全是被逼无奈,是一种身不由己的选择。而且他为了表示自己的正统,为了堵住天下人的嘴,也没有在东京汴梁做皇帝。可能也有人说,赵构是做贼心虚,要不为什么不敢回故都东京汴梁,而选择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做皇帝呢?实际上,赵构之所以选择南京应天府,是因为这里是太祖龙兴之地。这表示说他继承的是太祖太宗的遗志,他想昭告天下人,自己代表的是大家,代表的是赵氏。赵构做皇帝惹恼了金国人,他们开始酝酿第三次南下攻打宋朝的计划。当然,这个宋朝已经是南宋了。

上一页 《两宋风云》 下一页
line
  书坊首页 努努书坊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