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努书坊
返回 努努书坊目录

造城者(中国农民城) 正文 后记

    2019年,对我来说不同寻常。家从主城区迁至卫星城,创办了创意写作中心,接下龙港这一不同寻常的写作项目,年底又赴美看望女儿。

    浙江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臧军和副书记曹启文推荐我写龙港时,我蒙了。龙港在哪儿?在浙江生活十八年,我却不知还有龙港这么个地方。

    深秋,我去了龙港。在平阳高铁站下车,坐上接站的汽车,顺着车站大道穿过鳌江镇,上了瓯南大桥,沿岸矗立着几十层高的建筑群像长城似的展开,气势磅礴,令人震撼。开车的文联秘书长自豪地说,我们龙港有体育馆、印刷博物馆、城市文化客厅……

    而最让我惊叹的不是这些,而是龙港人。这座最年轻的城市给了我前所未有的体验。龙港人性情奔放,豪放张扬,又精明狡黠,充满好奇心,有强烈参与意识。听说我要为龙港写本书,许多人说,“你采访采访我!”接着给我讲他们自己或父母的故事,渴望走进这部作品。我是1984年开始写作的,那年龙港建镇,这是巧合。在我三十多年的采访生涯中,从没遇到过这样的受访者。

    龙港人喜欢写书。我拜读过陈君球、陈定模、朱照喜等人的传记,拜读过李其铁的《龙港“农民城”的建设与发展》、陈文苞的《陈定模传奇——龙港走向城市化》、魏启番的《中国第一农民城:龙港镇的由来》等著作。这些著作为我的写作提供了巨大的帮助。我最佩服的是年逾九旬的陈君球老人,收藏的港区文献与资料比龙港市档案馆还全,从《苍南县龙江港区近期规划图》到省、市、县的相关文件、会议纪要和老照片,为我提供了大量的一手资料。

    龙港人很会说话,他们的语言犹如东海的秋刀鱼鲜活生动,这或许是蛮话、金乡话、宜山话、闽南话滋养的结果。他们的方言配以丰富的表情和肢体语言,既让我着迷,又让我绝望。我买过一本《蛮话词典》,想让叙述有点蛮话味道。后来发现无论在作品中糅入蛮话,还是金乡话、宜山话、灵溪闽南话,均有失偏颇。

    采访和素材整理的最大障碍也是方言。有些老者不会说普通话,陈友超老人从港区建设起就在这片土地,后来又担任过镇纪检委员,他的任命跟陈定模在同一份文件上。我很想跟他好好聊聊,可是他的话我一句也听不懂。他很激动,越说脸越红。他已年近八旬,正值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我只得匆匆离开,再没敢找他。

    挖掘真相是一项极其艰苦的劳作。心理学家对错误记忆的研究发现,“人类记忆不仅容易逝去,还很容易受到外界干扰信息的误导,甚至在没有任何外界信息干扰的情况下,也会因内部联想过程而自发地发生改变。”认知心理学家伊丽莎白·洛夫特斯说:“记忆的本质松散易变,并不可靠。”且不说三四十年的往事,即使刚发生的事情,记忆都无法精准复制。

    为什么要把这一文体称之为非虚构写作,而不是“真相写作”或“事实写作”?非虚构要求写作者不可虚构,这也是一种妥协。水至清则无鱼,绝对真实是不可抵达的彼岸,即便受访者说的句句是真,但语言的表达能力有限,写作需要进行筛选,筛选本身就是对真实性的弱化。

    这并不意味写作者可以放弃对真实的追求,对真相的求索。真实的彼岸虽不可抵达,却可以无限逼近。对非虚构写作者来说,真实既是最高的追求,也是基本底线,哪怕能靠近真相一分一毫也是莫大欣慰,不论遭什么罪,吃什么苦都是值得的。

    在龙港的采访中,我时常为一个场景、一个情节、一个细节,甚至一句话要采访三五人、七八人,有时七八个人说的都不一样,难以断定谁对谁错。众口一致也不可全然采信,还要将那些陈述放在历史的背景下进行分析与推理,鉴别真伪,从中梳理出因果关系链。有时经过一番分析与推理后仍然无法确定真伪,我只好把几种声音写入作品。在叙事过程中,我力求保持中立,不偏不倚。毕竟是根据记忆和资料创作的作品,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包涵。

    首先感谢龙港的造城者,他们让我再次想起:“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龙港是人民创造的,遗憾的是我无法把这一伟大群体全面地、完整地、立体地呈现出来。龙港从几千人到几万人、十几万人、几十万人,他们每个人都是这座城市的创造者。相对于这一庞大群体来说,我采访的近百人不过是三千弱水之一瓢,许许多多有故事的人没写进来,甚至有许多采访过的人也没写进本书。这既是写作者的遗憾,也是文学创作的缺憾。

    在本书的创作过程中,查阅和参考了上百万字的有关温州、苍南和龙港的文献资料,在此对文献资料的作者深表谢意。

    感谢浙江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臧军、副书记曹启文的推荐,没有他们的推荐,这一选题将会与我擦肩而过。

    感谢《江南》杂志社钟求是主编。求是的才华让我敬重,他的为人让我敬佩。感谢《江南》杂志在2022年第一期将以近百页的篇幅刊发这部作品,感谢责任编辑傅炜如、高亚鸣。炜如是浙江理工大学写作创新班的学生,我是她的指导老师,她做责编让我深感欣慰。

    要再次感谢求是,在去龙港不知找谁之际,他将龙港文联主席、著名书法家王杯推介给我。感谢王杯,他有着龙港人的火热和苍南人的灵慧,不论多么复杂的境况均能游刃有余地提供帮助。

    感谢浙江省委宣传部、杭州市委宣传部、浙江省作家协会的领导及专家、评委的厚爱,使得《中国农民城》入选浙江文化艺术发展基金、杭州文化艺术发展基金扶持项目和浙江省作家协会定点深入生活项目。

    感谢中国出版集团原副总裁、著名评论家潘凯雄,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副总经理、浙江人民出版社社长叶国斌,副总编辑洪晓,策划编辑脚印对我的信任和支持。感谢本书的超强编辑团队,感谢责任编辑张梦瑶博士、杨新岚老师、丁谨之主任和沈敏一老师为本书的出版付出的艰辛劳作。

    感谢在本书创作中给予支持和帮助的所有人,我们共同见证了这一段历史。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1《玫瑰的故事》作者:亦舒 2《颜心记》作者:时音 3《交错的场景》作者:松本清张 4《月升沧海》作者:关心则乱 5《梦华录》作者:关汉卿 6《在暴雪时分》作者:墨宝非宝 7《长相思第二季》作者:桐华 查看图书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