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努书坊
返回 努努书坊目录
努努书坊 > 予我千秋 > 正文 第80章

予我千秋 正文 第80章

所属书籍: 予我千秋

    头一夜宫城起火,火势极烈,浓烟遮蔽半片天幕。此事闹得太大,瞒不过举京臣民,皇帝在盛怒之下降罪长宁大长公主一事不胫而走。

    这一场大晋皇室之变,耸动京城。

    而就在长宁大长公主被下狱的次日,皇帝于朝会上亲下诏书,当着一众文武臣子的面,宣布彻底罢除鄂王生前所行之全部政令:

    先改兵制。重新恢复三衙、兵部二分之制,将自建初十六年以来兵部集军权于一体的规制破废。又下令,削去谢淖大晋中将军之将衔,并诏止边境藩将可凭军功晋位朝廷高阶武官的制度。

    再废此前户部颁行的新酒商税令。还宗亲藩封之酒务、商务于各封地王府,减免各地藩王每年须向朝廷缴纳的税币,以此笼络在封戚氏宗亲。与此同时,为缓解朝廷户部的压力,进一步缩减由朝廷中枢每年向四境边军发放的军饷。

    除此两件涉及朝廷根本的制度外,还有其余大小二十余项规制,皆在这一封皇帝诏令之下,被尽数推翻、罢废。

    举朝缄默。

    ……

    兵部置诏狱,守狱之人皆来自于禁军。

    狱牢深处的一间囚室外,有四名普通士兵已轮番值守此室近三月。逢午间换值,两人来,两人走,一切如常。

    然后有人来给关押在此的囚徒们放饭。

    轮到最里面的此间时,饭菜已凉。士兵接过饭菜,像往常一样地将铁门打开,弯腰将饭菜搁在里面湿霉的地上,习惯性地起身关门时,又突然犹豫了一下。

    手里把着锈迹斑斑的铁闩,士兵低眼看向被关在这间囚室中的男人。

    那是一位将军。

    或者说,他曾经是一位将军。

    他起自行伍,曾同此刻看着他的士兵一样,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士兵。他曾服役于大晋西境,十余年间身历大小战事近百役,自建初十六年起率军从征南疆,屡立战功。他身上的每一分战勋与功绩,皆是以这具血肉之躯,在沙场一刀一枪拼出来的。

    这样一位战功等身的将军,如今却被抹去了他所曾拥有的全部功勋与荣耀,被羁押在这不见天日的深牢之中。

    而他犯下的最不可饶恕之罪,不是打了败仗,不是沦陷疆土,更不是通敌卖国,而是——他是已故鄂王的亲将。

    士兵就这样目不转睛地望着男人,目光中多了些往日不曾见的东西。

    今日皇帝下诏一改兵制,便连兵部深狱之中亦传此令。

    从军守纪,兵部狱中并无人敢窃论朝事。

    可来自于他们的一束束沉默的目光却已出卖了他们的情绪、他们的血气、他们的不解、他们的不甘。

    大晋的兵命贱。

    曾有人试图改变这一切,让从军的普通士兵变得有尊严,让百年来被人驱使的藩将能够凭借军功晋位朝廷的高阶武官,让出身边军的将领能够被擢拔进入朝廷中枢。

    但那人死了。

    在他死后,大晋的兵命贱如故。

    在士兵露骨而压抑的目光中,坐在地上的男人抬起头来。

    他很少说话。

    这时也不例外,他与士兵对视几瞬,伸手取过饭菜,低下头,无声而专注地吃起来。

    士兵默默退后,不知为何,竟未立刻将铁门锁上。

    男人似乎不察这变化,一口接一口地吞咽饭菜。末了,他向门外的士兵索了些水喝,然后站起身,用余水净了净脸和手。

    做完这一切后,男人看见了出现在囚室外的谭君。两个士兵不等被告知及要求,便已主动地退走回避。

    “周将军。”

    谭君道,一面看了一眼未上锁的牢门,一面步入其中。

    周怿对他点了一下头。

    谭君在再度开口前,将周怿多打量了几眼。他与周怿无深交,在此次周怿回京之前,二人几乎不曾对过几句话。

    当初周怿返京,闻鄂王下狱,不仅不退,反而一意孤行、入宫求见圣驾,堪称自投罗网。而正是他这一自投罗网,才叫皇帝以为鄂王左膀已卸,继而进一步放松了戒备。

    事后谭君曾问过一次周怿,当时他是怎么想的。

    当时周怿答说:“王爷深谋,入狱必有所图。王爷欲置我于事外,是王爷替我做的取舍。可我若真置身于事外、留王爷一人犯险,我岂还是我?只有我主动投死,皇帝才能彻底放心,而王爷才能彻底置之死地而后生。”

    这等忠志,这等默契,曾令谭君无言而慨叹。

    得将如是,非止谢淖一人之大幸,更是一国之大幸。

    谭君从袖间抽出一封书函,递给周怿,“这是谢将军发来,要谭某转交将军的信。”

    周怿接过,快速阅过,然后还给了谭君。

    信中所计及谆谆叮嘱,已在他沉着的眉眼之中烙下深印。

    谭君将信重新收妥,道:“将军当初忤逆上命、执意归京,曾叫谢将军在刑部狱中动了一场大怒。”

    周怿短暂沉默,“当初谢将军所虑周全,是我未领将军之恩情。”

    谭君便不再多提此事,转过话头,将近日来京中所发生的大事一一说与周怿听。除却今日皇帝所下改制之诏令外,也详细说了头一夜长宁大长公主在宫中纵火而被下狱一事。

    说罢此事,谭君感慨道:“此事惊骇满朝文武,谁都想不到,长宁大长公主竟能做出这等出格之事。”

    周怿却毫无征兆地笑了。那笑中不全是笑意,里面还包含着痛苦、惋怜与深爱。它们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亦互相撕扯与抵触,显出他难以言状的重重矛盾。

    他道:“像她。”

    这简单二字,谭君竟未听懂。

    在所有人都在震诧于长宁竟然做出了一件绝不像是她会做的事时,唯独周怿毫不惊讶地说,像她。

    周怿没有解释。

    他以沉默在身周砌起了一堵坚不可破的墙。

    墙内,是他埋葬在心中的、久未碰触过的鲜活回忆。

    他曾经亲眼目睹过她纵火。

    那一把火,燃烧在他与她之间,他的心被烧得滚烫,他的整具身体也随之燃烧。她纵火的姿态有多优雅,就有多狂野。她曾经用那样的一把火,宣示她对他的爱欲,张告她要将他占有。在那一刻,她忘记了自己是谁,忘记了自己来自何处。在那一刻,她不顾一切地挣脱了禁锢在她身上的重重责任,义无反顾地迎着狂风与烈焰奔向他。

    没有任何事情能比她点燃的那一把火更加出格。

    后来,是他亲手将这火灭了。

    以他之隐忍,以他之决绝。

    他亲手将她推回了原点,看着她回归冷静、回归平静,然后看着她重新背负起那重重责任,为了她所在的晋室,恪守不懈、奉献自我。

    曾经的那把火,是她因爱而纵。

    而今她再度纵火,是因至深的悲哀与绝望,以豁出命的疯狂,彻底撕开晋室那浮于表面的、极度虚伪的体统与脸面,向万众毫不吝惜地展现其下数不尽的肮脏与凶蛮。

    她摧毁了晋室。也摧毁了曾经竭尽一己之力也要维护晋室不破的她自己。

    这一场汹汹大火之后,那个他所认识、熟悉、深爱的长宁也不再存于此世间了。

    周怿狠狠地红了眼角。

    ……

    翌日,皇帝再下新诏,不顾大晋律法中宗亲罪减一等的祖制,以桓、睿二王交通大平、阴谋卖国,御笔判斩。

    刑部尚书一位空缺未补,举朝持续缄默不谏。

    深狱之中,再添两具戚氏宗亲的尸骨。

    这两位大晋的藩王,这两位皇帝的亲叔叔,在鄂王在世时尚不曾因罪获死,如今却死在了这个不过刚满十五岁的少年皇帝手中。

    如河之血,静静地淌过崇德殿的每一寸殿砖上。

    又三日,皇帝于早朝时貌似公允地询问众臣之意,有关鄂王一案所牵连的一千二百六十一位文武官吏,究竟该要如何处置为好。

    众臣无一人言。

    见无人言,皇帝圣心独断,叫负责主审鄂王一案的谭君即刻草诏,将其中重罪的三百一十七人诛夷三族,余者不分罪名轻重,阖族流放北境。

    面对皇帝一道接连一道的苛狠诏令,朝廷之上,众臣长久以来的缄默终于在这一刻被打破。

    谭君持笏出前,朝向御座,道:“陛下恕臣,难奉此命。”

    少年皇帝露出一丝讶异的脸色。

    “谭卿?”

    “陛下当以仁明治国。此非仁明之君所为。”

    “谭卿?!”

    谭君双膝落地。他身材瘦削,跪着时,肩后的骨头将朝服支起一个突兀的弧度,看起来极硬,极锐。

    他抬起头,目光视上,声音有些沙哑:“臣曾教过陛下:何谓忠,何谓孝,何谓祖宗之法,何谓家国天下。”

    他又道:“臣还曾教过陛下:何谓不忠,何谓不孝,何谓目无祖宗之法,何谓弃置家国天下。”

    少年脸色因怒而僵青,从御座上站了起来。

    谭君俯身叩首,道:“臣忝为帝师,却没能教好陛下。臣请乞骸骨,望陛下准允。”

回目录:《予我千秋》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1《玫瑰的故事》作者:亦舒 2《颜心记》作者:时音 3《交错的场景》作者:松本清张 4《月升沧海》作者:关心则乱 5《梦华录》作者:关汉卿 6《在暴雪时分》作者:墨宝非宝 7《长相思第二季》作者:桐华 查看图书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