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努书坊
返回 努努书坊目录
努努书坊 > 宋慈洗冤笔记 > 第3册 第二章 无名尸骨

宋慈洗冤笔记 第3册 第二章 无名尸骨

所属书籍: 宋慈洗冤笔记

    一整个上午,宋慈在射圃边席地而坐,看着以刘克庄为首的太学生和以辛铁柱为首的武学生隔墙斗射,眼前却总是时不时地浮现出昨晚与桑榆一起走过御街灯市时的场景。

    原来昨天安葬好虫氏姐妹和袁晴后,宋慈与刘克庄结伴回太学,却在中门外遇见了桑榆。彼时天色已经暗了下来,在人来人往的前洋街上,桑榆远远地向宋慈挥着手。

    “你瞧,桑姑娘在那边。”刘克庄瞧见了桑榆。

    宋慈只是点了点头,向桑榆打过招呼,埋头便要进太学。

    刘克庄却一把拉住了宋慈,道:“瞧那挥手的意思,桑姑娘是在叫你过去呢。”

    他强拽着宋慈,走到桑榆面前,道:“桑姑娘,你是来找宋慈的吧?我把他带过来了。你们有什么话慢慢聊,我还有事,先回斋舍了。”说完微笑着将宋慈留在原地,独自走了。

    桑榆手握一个钱袋,那是上次宋慈去梅氏榻房时,留给她付刘太丞诊金的。这是她第二次将这个钱袋物归原主了。宋慈问起桑老丈的病情,她比画了手势,意思是桑老丈按刘太丞开出的验方用药,这两天身子好了不少,已能下地行走了,她这才能放心地离开梅氏榻房来太学。

    “桑姑娘不必这么客气,往后若有用得着宋慈的地方,尽管来太学找我。”宋慈知道桑老丈大病初愈,需要有人留在身边照看,桑榆为了归还钱袋,只怕已耽搁了不少时间,他这话一出,等同于是在向桑榆告别了。然而桑榆连连比画手势,意思是想请他多留一会儿,陪她在街上走一走。

    宋慈微微愣神之际,桑榆已转过身去,沿街慢行。

    宋慈回头朝中门方向望了一眼,似乎怕被刘克庄瞧见似的,还好刘克庄是当真回了太学,并没有留下来等他。他稍作踟蹰,朝桑榆跟了上去。他不知桑榆是何意思,缓步跟在桑榆身边。两人就这么往前走着,不多时走过整条前洋街,来到了众安桥。在这里,一条花灯如昼的宽阔大街纵贯南北,那是临安城中有名的十里御街。

    御街乃是大宋皇帝每逢孟月,也就是春夏秋冬各季的第一个月时,离开皇宫去往城西北景灵宫祭祀的必经之路。此街南起皇宫和宁门,北抵观桥,纵贯临安全城,总长近十里,唤作十里御街。十里御街分为南北中三段,和宁门至朝天门为南段,乃三省六部、五寺六院聚集之地;朝天门至众安桥为中段,其间商铺林立,遍布瓦子,是全城最繁华热闹的去处;众安桥至观桥为北段,多为市井百姓居住之地,城中酒库也大多集中于此,有着“千夫承糟万夫甕,有酒如海糟如山”的说法。众安桥位于十里御街之上,附近一带又是临安城中有名的花市,一到夜间灯火如昼,尤其是上元佳节临近之时,更是火树星桥,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宋慈默默跟在桑榆身边,行过了众安桥,又沿御街向南,穿行于花市之中,不多时来到了保康巷口。这里不但灯火璀璨,热闹喜庆的鼓乐更是此起彼伏。宋慈见往来行人大多成双成对,忽地想起与李清照齐名的女词人朱淑真,生前便是住在保康巷一带,心中一动,想到了朱淑真的词作《元夜》。眼前是“火树银花触目红,揭天鼓吹闹春风”的盛景,心中是“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常任月朦胧”的念想,最后化作“赏灯那得工夫醉,未必明年此会同”的感慨,朱淑真当年面对这如昼花市时的所思所想,一如宋慈此时此刻的心境。这是宋慈来临安后的第一个新岁正月,之前本想与刘克庄一同游街赏灯,但因牵涉命案未能成行,此时与桑榆并肩同行,倒是他头一次观赏临安城中的花市灯会,也是他生平第一次与年轻女子结伴而行。然而今年能与桑榆同行,明年却未必能再相见,他一念及此,不禁转头向桑榆看去。

    一路慢步而行,桑榆面对着满街璀璨,脸上晕着流光,眼中映着灯火,却未顾盼欣赏,而是微低着头,似乎暗藏了什么心事。宋慈知道桑老丈大病初愈,桑榆不可能有外出游玩的心思,她之所以邀自己同行,必是有什么话想对自己说,可此话似乎甚是为难,一直不便开口。一想到此,他不禁又念及朱淑真那句“但愿暂成人缱绻”,心头微微一热。

    忽然间,桑榆止住了脚步,转过身来。

    宋慈忙收住脚,愣愣地立在原地,一向镇定自若的他,倒显得有些手足无措。

    就在这时,桑榆拿起了他的手,指尖抵在他的掌心,一个字接一个字地写画起来。

    宋慈渐渐定住了心神,眉头慢慢凝了起来,道:“虫达在何处?”他诧异地看着桑榆,“你问的是……六年前叛国投金的将军虫达?”

    桑榆轻轻点了一下头。

    宋慈记得之前去梅氏榻房查西湖沉尸案时,曾向金国正使赵之杰问起虫达叛宋投金之事,当时桑榆就在一旁,想必她是那时知道他在追查虫达下落的。他好奇道:“桑姑娘,你为何打听虫达的下落?”

    桑榆似不愿说,摇了摇头。

    换作是别人,宋慈必定寻根究底,但面对桑榆,他没再继续追问下去,道:“我之前向金国正使赵之杰打听过,他没听说过虫达叛投金国一事,金国副使完颜良弼也说不知道。至于虫达身在何处,到底是不是投了金国,实不相瞒,我也不知。”

    桑榆又在宋慈的掌心写下另一句问话:“虫达会不会没在金国?”

    宋慈略微想了一下,道:“宋金之间向来势不两立,但凡有敌国将领来投,那都是大彰国威之事,势必会让朝野上下周知,更何况虫达并非普通将领,而是池州御前诸军副都统制。我大宋共设有御前军十支,布防于长江沿岸和川陕之地,专为防备金军南下。凡御前诸军,皆直达朝廷,不属三衙统辖,独立于禁军之外,每军设都统制和副都统制统兵坐镇。虫达身为其中一军副都统制,乃是坐镇一方的统兵大将,他若投了金国,金国必定尽人皆知。既然金国正副使都没听说过,我认为虫达极有可能投金不成,或是根本没去过金国。”

    桑榆微微一怔。她在原地立了片刻,忽然比画手势向宋慈告别,又请宋慈留步,自行转身去了。她不再慢步而行,仿佛是为了急着逃避宋慈,快步走进了保康巷中,消失在了灯火阑珊处,只留下有些莫名其妙的宋慈,独自一人呆立在满街人流之中。

    此时回忆起昨晚发生的种种,宋慈仍觉得万般不解,虫达是罪及全家的叛国将军,而且那是六年前的事了,桑榆只是建阳乡下一个卖木作的平民女子,怎会和虫达牵扯上关系呢?宋慈想着这些时,刘克庄的声音忽然传来:“宋慈,到你了!”

    宋慈抬眼望去,见刘克庄站在射圃东边的围墙下,左手持一支圆木箭,右手高举着一张弓,陆轻侯、寇有功等同斋全都聚在那里。就在那面围墙外,一根长杆高高挑起,杆头用细麻绳挂着一个馒头,长杆不停地左右摇动,馒头也跟着左晃右荡。与此同时,围墙的另一侧传来了报数声:“一,二,三……”

    原来每年开春之后,太学都会举行射艺比试,届时二十座斋舍之间会进行比拼,获胜斋舍的学子,会在当年的德行考查中获得加分。为了赢下这场射艺比试,身为习是斋斋长的刘克庄,决定今年比其他斋舍更早进行准备,今早带着所有同斋来到射圃,开始了习射。

    三个标靶立在射圃正中,刘克庄带着所有同斋在射圃东边的围墙下站成一排,各自引弓搭箭,练习射艺。习射不会使用真的点钢箭,用的都是圆木箭,只要中靶便算得分。哪知众人刚开始习射不久,忽听王丹华“啊呀”一叫,他张弓搭箭时手指一滑,一支圆木箭冲天而起,竟越过围墙,掉到了围墙的另一侧,引得同斋们一阵哄笑。

    刘克庄也跟着一笑,但旋即收起了笑容,只因圆木箭飞向了围墙的另一侧。他之所以让所有同斋站在围墙下习射,就是为了射箭时背对围墙,不让箭有机会飞过围墙。不仅习是斋如此,太学中其他斋舍的学子习射时,也都会选择这样的站位,只因围墙的另一侧是武学的马场。太学和武学素来不睦,过去就曾发生过学子习射时将箭射到对面,误伤对面学子后闹出争端的事。好在今早习射之时,没听见围墙对面传来人声,想必还没有武学学子到马场练习弓马,只需悄悄翻过围墙将圆木箭捡回来,那便没事了。

    捡箭一事自然交给了始作俑者王丹华。他在陆轻侯和寇有功的托举下攀上围墙,悄悄下到对面马场,找到了掉落的圆木箭。陆轻侯和寇有功也跟着攀上墙头,双双递出了手,要将王丹华拉上围墙。哪知就在此时,一大片人声传来,辛铁柱带着一群武学生来到了马场,准备开始今日的弓马练习。

    赵飞跟在辛铁柱的身边,原本在与其他武学生说笑,忽然瞧见有太学生在马场边攀爬围墙,当即飞奔上前,在王丹华半边身子即将攀过围墙之时,一把拽住王丹华的腿,将他拉了下来。

    几个武学生将王丹华团团围住,不让王丹华离开,赵飞则单手叉腰,指着墙头上的陆轻侯和寇有功臭骂起来。陆轻侯和寇有功不甘示弱,还嘴回骂,还拿上次琼楼斗酒武学落败一事来奚落赵飞。赵飞在那场斗酒中数杯即倒,当众出了大丑,如此糗事被提及,还是当着其他武学生的面,登时面红耳赤。

    刘克庄知道今日之事错在己方,于是攀上墙头,制止陆轻侯和寇有功回骂,向辛铁柱道了歉,请对方放了王丹华。赵飞正在气头上,说什么也不肯轻易放人,当场提出要与太学再来一场比试,只要太学赢了便放人。刘克庄本不想与武学发生不必要的争端,可如今争端既然已经发生,还上升到了太学与武学比拼较量的层面上,那就不能示弱,应道:“好啊,赵兄想比试什么,只管说来。”

    赵飞一把夺过王丹华手中的圆木箭,道:“你们不是在练习射箭吗?有本事就来斗射!”

    弓马习射乃武学专长,赵飞以为刘克庄一定不敢答应,哪知刘克庄却笑道:“别以为你们是武学生,就能小看了我们太学生的射艺。斗射便斗射,不过这斗射的规矩,需由我这边来定。”

    赵飞没想到刘克庄竟敢答应,正好借此机会一雪斗酒落败之耻,道:“有什么规矩,你尽管说。”

    刘克庄知道弓马习射之于武学,便如四书五经之于太学,这是在拿自己的弱项去与对方的专长较量,倘若是单纯比拼准头的射标靶,自己这边必败无疑。他下了围墙,与同斋们悄声商议了一番,很快定下了一个法子,于是攀上围墙,对赵飞道:“我这规矩倒也简单,你我两边各举一根长杆,杆头悬挂馒头作为标物,可以任意摇晃摆动,两边轮流射箭。射箭时不可拖延,十声之内必须放箭,谁先射中对面的标物,便算胜出。你敢吗?”

    赵飞一听,心想馒头本就不大,作为标物后还可以任由对方摇晃摆动,不仅定靶射箭的本事用不上,而且引弓放箭之时,无法判断标物下一步往何处移动,射中的概率便大大降低,可以说越是瞄准了放箭,越是射不中,反倒是射艺不精之人,射偏的箭说不定与标物移动方向恰好一致,反而能够射中。他知道这样的规矩,很大程度是在比拼运气,可自己若不答应,反倒显得怕了太学,于是当场应了下来。

    刘克庄回斋舍找来一根长杆,以及一个隔夜发硬的太学馒头,悬挂好后,交给了陆轻侯。他知道武学生都精于射艺,生怕有规律地晃动标物,会被对方预判标物的动向,以至于被射中,于是叮嘱陆轻侯一开始缓慢地晃动长杆,然后看他的手势,只要他握掌为拳,便立刻加大晃动幅度。他攀上墙头,道:“太学一向以礼为先,让你们武学先来。”话一说完,不等赵飞应答,立刻冲所有同斋一挥手,所有同斋立马同声齐叫:“一、二、三……”

    赵飞一惊,忙取来弓箭,张弓搭箭,试图对准悬在空中的太学馒头。

    刘克庄盯着赵飞的一举一动,将右手垂在围墙下,让武学那边瞧不见。陆轻侯一边轻轻地晃动长杆,一边紧盯着刘克庄的右手。当看见赵飞将弓拉满时,刘克庄立刻变掌为拳。陆轻侯得到信号,立马疯狂地晃动长杆,太学馒头大幅度地胡乱摇摆起来,不仅左右乱晃,还带着上下抖动。赵飞难以瞄准馒头,加之对面提前报数,此时已数到了“七、八、九”,逼得他不得不仓促放箭。他扣弦的手指一松,弦响箭出,却偏得厉害,这一箭没有射中馒头,越过围墙飞出老远,落在了射圃的西侧。赵飞脸皮涨红,“呸”地啐了一口唾沫,极不甘心地将弓箭交给了其他武学生。

    接下来轮到武学举起标物,换太学这边射箭。武学那边也找来长杆,挂上馒头,由赵飞来擎举标物。武学那边倒是没耍花招,一声声地开始了报数,赵飞也只是高举长杆,用力地来回摇晃。寇有功的射艺是习是斋所有学子中最好的,由他第一个登场,然而他一箭射出,仍是偏了不少。

    此后太学和武学各出学子,十多轮之后,始终无人射中标物。太学这边十多位同斋,包括刘克庄在内,已经全数登场,只剩下宋慈了。

    宋慈暂且不去想桑榆打听虫达一事,起身走到围墙下,接过了刘克庄递来的弓箭。

    “我们习是斋除了寇有功,就数你射艺最精,看你的了。”刘克庄在宋慈的肩上用力地一拍。

    宋慈听见围墙另一侧的报数声已经数到“六、七、八”了。他将圆木箭搭在弦上,仰头望着空中摇晃的馒头,举起了弓箭。在馒头晃动至最高处即将下落之时,他对准馒头下方一两寸的位置,指尖一松。圆木箭直射而出,刘克庄和同斋们同声欢呼,旋即化作一片叹息,这一箭几乎是擦着馒头的边缘掠过,只差毫厘便能命中。

    武学那边传来一阵惊呼,手举长杆的赵飞更是吓得抚了抚胸口。斗酒已经折了一次,倘若比拼射艺再败,武学的众多学子往后面对太学生时,可就再也抬不起头来了。

    接下来轮到武学射箭,该辛铁柱登场了。

    刘克庄攀上墙头,见是辛铁柱上场,深知辛铁柱勇武非凡,射艺方面自然不容小觑。他没再给陆轻侯信号,而是让陆轻侯从一开始便疯狂地摇晃长杆,不让辛铁柱有瞄准标物的机会。辛铁柱大臂一抬,抓过了弓箭,随即挽弓如满月,在太学那边刚数到“二”时,骤然一箭射出。这一箭迅疾如风,去势如电,只见馒头陡然跳起,竟被一箭射中。圆木箭没有箭头,充其量只是一根打磨过的木棍,可辛铁柱的这一箭却将隔夜发硬的太学馒头射了个对穿,其势不衰,掠过射圃,击中一株大树,在干硬的树干上留下了一个凹槽。

    武学那边顿时欢呼声大作,所有武学生围着辛铁柱又蹦又跳。太学这边众学子一惊之下,也不禁为之叹服。

    刘克庄鼓起掌来,爽朗大笑道:“铁柱兄膂力惊人,射术精湛,真是令我等大开眼界。今日斗射,是我太学输了。”

    此言一出,众武学生欢呼雀跃更甚。辛铁柱放下长弓,朝刘克庄抱拳为礼。

    赵飞积压许久的那口气,这一下出了个干干净净。他大喜之下,不再为难王丹华,当场放了人。

    就在刘克庄递出手,助王丹华攀过围墙回到射圃时,一个太学生忽然急匆匆奔来,寻到了身在射圃的宋慈,喘着大气道:“宋慈,可算是找着你了。中门那边有个叫黄五郎的人在找你,说是有十分要紧的事。”

    “黄五郎?”宋慈记得此人,那是袁朗的同乡,此前追查西湖沉尸案时曾与之有过接触。他不知黄五郎能有什么十分要紧的事找自己,忽然心念一动,想到黄五郎与桑榆一样住在梅氏榻房,不知为何,心底陡然生出一种不好的预感,当即朝中门方向赶去。刘克庄在墙头瞧见了,不知发生了何事,跳下围墙,吩咐所有同斋继续习射,他自己则朝宋慈追了过去。

    宋慈赶到太学中门,看见了等候在此的黄五郎。黄五郎一见到他,立马露出一口外突的黄牙,急声急气地告诉了他一个消息——桑老丈和桑榆牵连命案,已被官府抓了。

    原来今早乔行简去梅氏榻房寻找桑氏父女时,黄五郎也在榻房之中。当时乔行简吩咐武偃去追拿桑氏父女,他本人则将榻房中所有住客召集到一起,查问了不少关于桑氏父女的事。黄五郎不知乔行简是什么人,向黄杨皮悄悄一打听,才知乔行简竟是浙西路提点刑狱。他不知桑氏父女犯了何事,竟惹来提点刑狱追查,又向黄杨皮打听,才知此前给桑老丈看过病的刘太丞今早死了,桑榆被怀疑有行凶之嫌,这才受到追查。后来乔行简结束了查问,武偃也赶回了梅氏榻房,禀报说人已抓回,乔行简便与武偃一道离开了。黄五郎入住梅氏榻房的这段日子,与桑氏父女一向交好,对桑氏父女多少有些了解,听说桑氏父女杀了人,总觉得不大信。他之前接受过宋慈的查问,后来私下问过桑榆,得知宋慈是提刑干办,与桑氏父女是同乡,又听说了宋慈接连查破多起疑案的事,这才赶来通知宋慈。他将这些事对宋慈说了,道:“桑榆是个心地善良的女娃娃,前些日子,我只不过稍稍关心了一下她爹的病情,她便又是为我送饭,又是缝补衣裳的,这么知恩感恩的女娃娃,怎么可能杀人呢?还是杀的为他爹治病的刘太丞?我就想,会不会……会不会是官府弄错了。宋大人,你是他们的同乡,能不能想想法子帮帮他们……”

    宋慈眉头一凝,道:“查案之人叫乔行简?”

    黄五郎连连点头。

    刘克庄追来了太学中门,听到了黄五郎所言。他见宋慈锁着眉头,知道宋慈对桑榆牵涉命案一事甚是关心,道:“我虽只见过桑姑娘几面,但以我的感觉,她不像是会杀人的人,此事只怕另有蹊跷。宋慈,半月期限未到,你眼下还是提刑干办,可不能坐视不理。”

    宋慈摇了摇头,道:“我奉旨查岳祠案与西湖沉尸案,对其他案子无权……”

    刘克庄不等宋慈说完,拉了宋慈的手便走,道:“有权无权,有时需要靠自己争取。乔行简不是新任浙西提刑吗?走,去提刑司!”

    宋慈和刘克庄赶到提刑司时,已经接近午时,正遇上一批提刑司差役急匆匆地外出。这批差役中有许义,宋慈忙叫住了他,问道:“许大哥,今早可有一对桑姓父女被抓入提刑司?”

    许义应道:“是有此事,那对父女眼下被关在大狱里。”

    宋慈见许义神色匆忙,道:“你们这是去做什么?”

    “小的们奉命去净慈报恩寺一带查访。”

    宋慈本以为刘太丞家发生命案,许义和众差役急匆匆外出,十有八九与刘太丞一案有关,没想到竟是去净慈报恩寺,奇道:“查访什么?”

    “宋大人有所不知,今早乔大人到任了,不只抓了那对桑姓父女,还运来了一具尸体和一具骸骨。那具尸体是城北刘太丞家的刘鹊,骸骨却是在净慈报恩寺后山发现的一具无名尸骨。乔大人命小的们去净慈报恩寺一带,查访无名尸骨一事,看能不能查出死者的身份。”许义朝走远的其他差役看了一眼,“宋大人,小的不跟你多说了。”向宋慈行了一礼,追着其他差役去了。

    “净慈报恩寺后山?”刘克庄不无奇怪地道,“你我昨天傍晚才从那里下山离开,没听说有发现什么无名尸骨啊,难道是今早才发现的?”

    宋慈没有说话,跨过门槛,走进了提刑司。

    宋慈没有立刻赶去大狱见桑榆,而是去了提刑司大堂,想先见一见乔行简。大堂里空无一人,他又去到二堂,还是不见人影,只有一位年老的书吏在此。他一问书吏,得知乔行简眼下在偏厅,于是又赶往偏厅,却被守在偏厅门外的武偃拦住了。他出示了提刑干办腰牌,表明了自己的身份。

    武偃入偏厅通传,很快出来,对宋慈道:“乔大人同意见你。”

    宋慈当即走入偏厅。刘克庄跟着往里走,却被武偃拦住。

    宋慈回头道:“他是我的书吏,我查案行事,一向有他在场。”

    武偃打量了一下刘克庄,刘克庄也扬起目光盯着武偃。武偃没再强加阻拦,放下了手臂。

    宋慈和刘克庄进入偏厅,立刻有一大股糟醋味扑面而来,好不刺鼻。两人抬眼望去,只见偏厅里烧着一只火炉,煮着一罐糟醋,旁边摆放着两张草席,分别停放着一具尸体和一具骸骨。偏厅中有两人,一人守在火炉边,正在试看糟醋的温度,另一人蹲在草席边,正在查验尸体。

    宋慈听说过乔行简,其人在淮西提点刑狱任上断案洗冤无数,可谓声名远扬。他见那查验尸体之人戴着皮手套,想来便是乔行简,当即上前行礼,道:“提刑干办宋慈,见过乔大人。”行礼之时,他朝草席上的尸体看了一眼,辨认其五官长相,正是之前到过梅氏榻房为桑老丈看诊的刘太丞。

    乔行简抬头瞧了宋慈一眼,旋即又低下头去,继续验看刘鹊的尸体。他凑近了刘鹊的右手,盯着指甲看了一阵,伸手道:“文修,小刀和白纸。”

    原本在试看糟醋温度的文修,立刻取来小刀和白纸。乔行简接过小刀,拿起刘鹊的右手,示意文修把白纸伸到下方。他将刀尖伸入刘鹊的指甲缝里,又轻又细地刮动起来,很快有些许白色粉末从指甲缝里掉出,落在纸上。他刮完了右手的五根手指,又拿起刘鹊的左手看了看,没在指甲缝里发现异物。

    “大人,这是……”文修看着纸上的白色粉末。

    “是砒霜。”乔行简道,“包起来,当心别弄到手上。”

    文修点了点头,把纸上的砒霜小心翼翼地包起来,作为证物收好,又取来检尸格目,将尸体右手指甲缝里发现砒霜一事记录了下来。

    “糟醋好了吗?”乔行简又道。

    文修再去查看糟醋的温度,道:“大人,已经温热了。”说着将一罐子糟醋抱离炉火,放在乔行简的身边。

    乔行简用热糟醋洗敷刘鹊全身,一连洗敷了三遍,仔细验看有无其他伤痕,最终没有任何发现。他慢慢地摘下皮手套,道:“用热糟醋洗敷三遍,无其他伤痕显现,死者应是死于中毒,无须再用梅饼法验伤。”

    文修执笔在手,依乔行简所言,在检尸格目上加以记录。

    “你便是近来屡破奇案的宋慈?”乔行简将摘下来的皮手套放在一旁,把卷起的袖口放下,这才将目光投向宋慈。

    “宋慈一介太学学子,才学难堪大任,只是侥幸得以破案。”宋慈见乔行简看向刘克庄,又道,“这位是刘克庄,是我在太学的同斋,我查案时请他代为书吏。”

    一旁的文修听了这话,身为乔行简书吏的他,不由得朝刘克庄多打量了几眼。

    刘克庄郑重地行了一礼,道:“学生刘克庄,拜见乔大人。”

    乔行简微微颔首,道:“不必多礼。”目光回到宋慈身上,“我此次来临安上任,没少听说你的事,你若不来见我,我倒还要差人去请你。”说着,指了指草席上的无名尸骨,“你来得正好,这里有枯骨一具,你可验得出其死因?”

    宋慈也不推辞,径直走到草席边,见那具枯骨反向弓弯,骨色发黑,尤以肋骨处的黑色最深。他蹲了下来,从尸骨的头部一直看到脚部,看得极为细致,除了在左臂尺骨上发现一道尤为细微的裂缝外,其他骨头上没有发现任何伤痕。骨伤有时微不可察,不能单凭目视,需要进一步验看。他取出随身携带的手帕,用力撕开一道口子,从中抽出一缕棉线。他捏住棉线两头,在尸骨上来回揩擦,极其耐心地将所有骨头揩擦了一遍。倘若骨头有损伤之处,必然会把棉线牵扯起来,但最终没有,棉线完好无损。他起身道:“这具尸骨未见破折,也未见青荫或紫黑荫,应该不是死于外伤。”

    乔行简道:“可这具尸骨的左侧尺骨上,分明有骨裂存在。”

    “左侧尺骨正中偏上之处,的确存在一处骨裂,但这处骨裂并无芒刺,而是甚为平整,还有愈合的迹象,应是生前的旧伤。”宋慈回头朝那具尸骨看了一眼,道,“粗略观之,其死因应是中毒。”

    “何以见得?”

    “服毒身死者,骨头多呈黑色。”

    “骨头虽呈黑色,却未见得是中毒,也可能是长埋地底,泥污浸染所致。”

    “那便取墓土验毒。”宋慈道,“服毒身死者,其体内的毒会在五脏六腑腐烂之后,浸入身下泥土之中。可在发现尸骨之地,取尸骨下方的泥土查验是否有毒,再取周边泥土查验,加以比对。倘若尸骨下方泥土有毒,周边泥土无毒,便可确认死者是死于中毒。”

    乔行简颇为赞许地点了点头,道:“传闻果然不假,你的确精于验尸验骨。”话题忽然一转,“你身为太学学子,日常起居应该都是在太学吧?”

    宋慈应了声“是”。

    “那我倒要问问,我今早到任一事,眼下并无多少人知道,你既然身在太学,如何得知我已到任,这么快便赶来提刑司见我?”

    宋慈如实说了黄五郎报信一事,道:“不瞒乔大人,我与那对桑姓父女都来自闽北建阳县,有乡曲之情。我此番求见大人,是为他父女二人而来。”

    “原来如此。这对姓桑的父女此前住在梅氏榻房,曾请过刘鹊去看诊,那叫桑榆的女子昨日去了刘太丞家,当面向刘鹊道谢,还送去了一盒亲手做的糕点。刘鹊吃过糕点后,当晚在医馆书房中伏案而死,尸体嘴唇青紫,舌有裂纹,肤色青黑,浑身遍布小疱,此乃被砒霜毒死之状。刘鹊一日三餐经查验无毒,书房门窗从里面上闩,不可能有外人进入下毒,事后经我查验,是桑榆送去的那盒糕点下有砒霜。这对姓桑的父女,本是来临安做货担生意,如今上元佳节将至,他们却突然从梅氏榻房退房,雇了牛车要离开临安,幸好我派武偃及时拦截,将他们在清波门追了回来。这对父女有极大嫌疑毒杀了刘鹊,你说是为他父女二人而来,难道是想求我网开一面,放了他们二人吗?”

    宋慈听了这番话,才知桑氏父女是如何与刘鹊之死扯上了关系。他摇了摇头,以示自己绝无此意,道:“乔大人,你说刘太丞家的书房门窗从里面上闩,刘鹊是在房中伏案而死?”

    “不错。”

    宋慈略微一想,道:“敢问乔大人,桑榆送去的那盒糕点,事后是在什么地方发现的?”

    “糕点摆放在书案上,就在刘鹊的身边。”

    宋慈微微皱眉,道:“倘若真是桑榆姑娘下毒,此举未免太过明显了些。在自己送去的糕点里下毒,这糕点事后还留在现场,不是等同于告诉别人,下毒的是她自己吗?”

    乔行简道:“查案最忌有先入之见,你这么说,岂不是先认定了下毒的不是桑榆?”

    宋慈却道:“乔大人方才说了那么多,不也是持先入之见,认定下毒的便是桑榆姑娘吗?”语气之中透着刚直。

    乔行简听了这话,神色微微一变,双眼直视着宋慈。宋慈不为所动,用同样的目光直视着乔行简。文修跟了乔行简多年,还从未见过有哪个下属官吏,敢用这等语气跟乔行简说话,敢用这般眼神与乔行简对视,不由得面露惊讶之色。

    刘克庄赶紧挨近宋慈身边,偷偷拉扯宋慈的衣袖,心里暗道:“你个直葫芦,来的路上对你千叮咛万嘱咐,叫你见了乔行简好生说话,将查案之权争取过来,你明明答应得好好的,怎么突然又犯了直脾气,三言两语便把话说死了?”连连冲宋慈使眼色,示意宋慈赶紧服软道歉。

    哪知宋慈却道:“圣上以上元节为限,破格擢我为提刑干办,眼下期限未到,我想接手刘太丞一案,望乔大人成全。”

    乔行简听了这话,忽然大笑起来,笑声甚为直爽。

    刘克庄将眼睛一闭,心道:“你刚把话说死,立马又去提要求,还是用这么强硬的口气,别人能答应吗?宋慈啊宋慈,有时你那么高深莫测,有时怎么又这般木讷?”心想乔行简这阵笑声虽然听起来直爽,可官场上笑里藏刀的人实在不少,宋慈言语冲撞了乔行简,乔行简必不会答应宋慈所求。

    果不其然,乔行简笑声一顿,道:“你这人很合我的脾胃。不过查案讲究明公正道,不徇私情,你既与那父女二人是同乡,他们二人所牵涉的案子,自然不能由你来查。”

    刘克庄忙道:“乔大人,宋慈说话虽然直,可他行事一向不偏不倚,此前所查的岳祠案和西湖沉尸案,哪怕涉及当朝权贵,他也是公正不阿。刘太丞一案若是交给他查办,他必会持心公正,明辨是非,绝不会徇私废公的。”

    “刘太丞一案,我自会秉公查处,桑氏父女若没杀人,我自会还他们清白。宋慈,我昨日便到了临安,城里城外走访了一日,市井百姓说起你,都道你奉旨查案,不畏权贵,敢将韩太师之子下狱,对你是交口称赞。倘若你当真有心查案,”乔行简朝停放枯骨的草席一指,“那这具无名尸骨的案子,便交由你来查,如何?”

    宋慈看了看那具无名尸骨,几乎没有任何犹豫,拱手应道:“宋慈领命。”又道,“不知我可否以同乡身份,去狱中探视桑氏父女?”

    乔行简点头道:“这个自然可以。”当即吩咐文修,带宋慈前去提刑司大狱,监督宋慈探视过程的同时,也将发现无名尸骨的经过讲给宋慈知道,以便宋慈接手此案。他吩咐完后,独自离开了偏厅。

    文修道:“宋提刑,我叫文修,是乔大人的书吏,请吧。”说着,领着宋慈和刘克庄离开偏厅,很快来到了提刑司大狱。

    桑老丈和桑榆分别被关押在两间不相邻的牢狱中,宋慈先见到的是桑老丈。

    桑老丈原本佝偻着脊背,蹲坐在牢狱的角落里,见宋慈和刘克庄来了,颤巍巍地起身,浑浊的老眼中泛出一丝亮光,道:“宋公子,刘公子,是你们……”

    宋慈道:“老丈不必起身,你身子可还好?”

    桑老丈叹道:“一把老骨头了,好与不好,不打紧……只是可怜了榆儿,她真没有害过人,她是被冤枉的啊……”

    “昨天桑姑娘去过刘太丞家道谢,还送去了一盒亲手做的糕点,当真有此事?”

    桑老丈听宋慈提起这事,不由得唉声叹气,道:“都怪我,是我用了刘太丞开的药,身子有所好转,便想着让榆儿上门去道谢。我们拿不出多余的钱财,榆儿便说做一些糕点送去。若不是我叫她上门道谢,她又如何会惹上这等祸事?都怪我啊……宋公子,听榆儿说你是提刑官。榆儿没有害过人,她是无辜的,我求求你,你救救她吧,我给你跪下了……”说着老泪纵横,颤巍巍地跪了下去。

    宋慈忙道:“使不得,老丈快请起。新任浙西提刑乔大人,一向秉公查案,桑姑娘只要是无辜的,乔大人必会还她清白。”

    刘克庄也道:“老丈赶紧起来吧。你放心,有宋慈和我在,桑榆姑娘一定会没事的。”

    桑老丈连声道谢,扶着牢柱,吃力地站起身来。

    宋慈离开了桑老丈所在的牢狱,转而来到了关押桑榆的牢狱外。

    与桑老丈不同,桑榆看见宋慈后,并未起身,仍旧抱着膝盖,侧身坐在狱床上。

    宋慈见了桑榆这般模样,不由得想起昨晚桑榆突然告别离开的样子,道:“桑姑娘,你昨晚在保康巷口同我告别,是打算离开临安,与我再也不见的意思吗?”

    一旁的文修听了这话,有些诧异地瞧了宋慈一眼。他虽然知道宋慈与桑榆是同乡,却没想到两人昨晚竟见过面。

    桑榆一动不动地坐在原处,没有回应宋慈,甚至没有转过头来看宋慈一眼。

    宋慈有一种感觉,自打昨晚提起虫达后,桑榆整个人仿佛变了个模样,往日她身上洋溢的那份灵气,好似全然消失了一般。他道:“桑姑娘,你这般样子,是因为刘太丞的案子,还是因为你昨晚问我的事?”

    刘克庄想起昨晚留宋慈与桑榆独处的事,又想起今早斗射时宋慈心不在焉的样子,心想:“这两人昨晚到底是怎么处的?定然又是宋慈的直脾气坏了事。”想到这里,暗暗摇了摇头。

    桑榆仍旧没有回应。

    文修忽然道:“此女自打进了大狱,便一直这般默然坐着,不管乔大人问她什么,始终没有任何回应。宋提刑是她的同乡,我以为你来探视,说不定她会有所改变,想不到依然如此。试想她若是无辜的,面对你和乔大人的问话时,怎么会是这般样子?”

    宋慈也是不解,以往桑榆脸上常挂着笑容,对他比画各种手势,握着他的手掌写字交流,如何突然变成了这般模样?他见桑榆始终默然不应,自己问得再多也是无用,想了一想,道:“桑姑娘,你既然不愿回应,我也不再勉强你。我只问你一件事,你到底有没有杀害刘太丞?有你便点头,没有你便摇头。”

    宋慈说完这话,一动不动地站在牢狱外,就那样目不转睛地看着桑榆。他刚刚才说不勉强桑榆,可看他的样子,似乎桑榆不给出回应,他便不打算离开大狱。

    过了好一阵子,桑榆终于给出了回应,摇了摇头。

    宋慈得到了想要的回答,转身便走,离开了提刑司大狱。

    宋慈没有忘记接手无名尸骨案一事,从大狱里出来后,向文修道:“我听提刑司的差役说,偏厅里那具无名尸骨,是在净慈报恩寺后山发现的。个中详情,还请文书吏告知。”

    文修记得乔行简的吩咐,即便宋慈不问,他也会说起无名尸骨的事,道:“乔大人此次来临安赴任,其实昨日一早便已抵达,只是乔大人素来有一习惯,但凡调任一地,都是让家眷在后慢行,带着我和武偃先行一步,赶到当地后,先不去官署,而是就地走访,打听当地有哪些贪官污吏、穷凶极恶,过往几年间有什么纠纷争端、冤假错案,心里有了底,这才去官署上任。此次亦不例外,乔大人昨日一到临安,便在城中四处走访,今早又去了西湖一带走访,路上遇到了几个府衙差役。那几个府衙差役行色匆匆,似乎出了什么事,乔大人便带着我和武偃跟了上去。原来是一个叫葛阿大的劳力,在净慈报恩寺后山掘土之时,挖出了一具无名尸骨,赶去府衙报了案,叫来了那几个差役。”

    突然听到葛阿大的名字,宋慈和刘克庄忍不住对视一眼。两人都记得,此前雇佣挖土葬坟的几个劳力当中,便有此人。

    “乔大人虽然官居高位,可但凡有命案发生,他总是亲至现场勘验,此前在淮西提点刑狱任上便是如此。他在现场初检了尸骨,命几个差役将尸骨运来提刑司停放,又听说刘太丞家发生了命案,便赶往刘太丞家,却发现韦应奎查案草率,于是当场接手了刘太丞一案。”文修说起乔行简,满脸皆是敬仰之色,“乔大人一到临安便遇上了两起命案,他派武偃将桑氏父女抓了回来,又派差役去净慈报恩寺一带查访无名尸骨的身份,原本是打算两起命案一起查的,这也是他多年来的习惯,从不放心将案子交给他人查办,遇上再多的案子都是亲力亲为。昨日在城中走访时,乔大人听说了不少关于你的传闻,私下与我和武偃谈论时,曾多次提起你,如今他将其中一件案子交给了你,足可见他对你寄予厚望,还盼你不要让他失望。”

    宋慈没有过多的表示,只是点了一下头,应道:“我会尽力而为。”说完便向文修告辞,与刘克庄一同离开了提刑司。

    “我叫你来见乔行简,主动争取查案之权,争的是刘太丞一案,最后却争来了什么无名尸骨的案子。”一出提刑司,刘克庄忍不住道,“你那臭脾气啊,别说是乔大人,换了是我,我也会当场拒绝你的请求。”

    宋慈默不作声。

    “事已至此,光明正大地查案是行不通了。”刘克庄道,“既然乔大人不同意你查案,那我们便偷偷去刘太丞家,私下里查个水落石出,绝不能坐视桑姑娘受冤替罪。”

    宋慈抬头看了看天,正午已过,天空依旧阴着。他道:“走吧,去净慈报恩寺后山。”说罢向南而行。

    刘克庄一愣,道:“桑姑娘还关在牢狱里呢,你是真不打算管了?喂,你等等我,你还真要去查那什么无名尸骨的案子啊?”他嘴上念叨个不停,脚下追着宋慈去了。

    出钱塘门,行经苏堤,宋慈提着一个布裹,来到了净慈报恩寺外。

    在这里,他遇到了许义。许义和几个差役在寺门外奔来走去,逮住一个个香客打听询问,花了近半个时辰,仍是一无所获,不免有些垂头丧气。

    宋慈将自己接手无名尸骨案的事告诉了许义,问许义是怎么打听走访的。许义应道:“小的见人就问,最近几年这一带有没有什么人失踪,得到的回答要么是没有,要么是不知道。”

    “你不妨换一个问法。”宋慈道,“你就问,知不知道有谁断过左臂。”

    “断过左臂?”许义不禁一奇。

    宋慈记得无名尸骨的左臂尺骨存在一处骨裂,那处骨裂已有愈合迹象,显然死者生前曾断过左臂。断骨愈合,少说也要两三个月,那处骨裂尚未完全愈合,也就是说,死者左臂折断,应该是死前两三个月内的事。他点了点头,道:“你只管这么问就行。”

    许义虽不明其意,但知道宋慈一向料事如神,于是应了声“是”,招呼其他差役,按宋慈所言进行打听。

    宋慈静静地等在净慈报恩寺门外,看着眼前烟气缭乱,人来人往。他不是在等许义查问,而是在等刘克庄。在来净慈报恩寺的路上,他让刘克庄再去把葛阿大找来。葛阿大是最早发现无名尸骨的人,他有一些疑问需要找葛阿大问个清楚。

    宋慈等了约莫两炷香的时间,刘克庄终于领着葛阿大来了。

    “见过宋大人。”葛阿大一见宋慈,连忙捣头行礼。他今早挖出无名尸骨报案之后,心想这回依照薛一贯的指点破了霉运,总该走大运了吧,于是又去柜坊赌钱,不想仍是一通亏输。正烦闷之时,其他劳力找来了,说是刘克庄有请。他知道刘克庄是有钱的主,以为又有什么挣钱的活,急忙赶去见了刘克庄,随后便被刘克庄带来了净慈报恩寺。

    宋慈道:“还请带路,一起去发现尸骨的地方瞧一瞧。”

    葛阿大当先而行,领着宋慈和刘克庄绕过净慈报恩寺,上了后山,来到一处土坡下,指着地上一处土坑道:“宋大人,刘公子,就是这里了。”

    宋慈瞧了瞧那土坑,又往四周看了看,这里离虫氏姐妹的坟墓很近。他道:“你今早为何到这里掘土?”

    葛阿大将自己掘土的前因后果如实说了。

    宋慈想了一想,道:“你看见骷髅头爬坡,是在何处?”

    葛阿大朝前方的土坡一指,道:“就在那里。”

    那处土坡下有挖掘的痕迹,是昨天安葬虫氏姐妹和袁晴时,几个劳力在此取土时留下的。昨日取土之时,几个劳力曾挖出一块灰白色的石头,那块石头通体扁圆,扔在了土坡之下。宋慈见葛阿大所指,正是那石头所在之处。刘克庄顺着望去,也瞧见了那块石头。

    “这里没你什么事了,你回去吧。”宋慈道,“往后查案若有需要,我会差人来找你。”

    葛阿大见刘克庄没有打赏的意思,自己跑这一趟没讨着任何好处,便板着个脸,不大高兴地下山去了。

    望着葛阿大远去的背影,刘克庄道:“这葛阿大成天赌钱亏输,便疑神疑鬼,喝酒喝得醉眼昏花,把好好一块石头,看作了什么骷髅头,还去相信薛一贯那套冤鬼缠身的鬼话。”

    宋慈将一直提在手中的布裹放在地上,打开来,里面是一只装满清水的水袋、一只碗和一个瓦罐,此外还有一把很小的铲子,以及几个皂角。他在附近找来几块石头,就地垒成一圈,将瓦罐放在上面,倒入一些清水,再放入掰碎的皂角。刘克庄拾来一些干柴,在瓦罐下生起了火。干柴毕毕剥剥地燃烧着,如此煮制了一阵,一罐皂角水便煮好了,宋慈将之倒入碗中放凉。

    宋慈将瓦罐清洗干净,又倒入一些清水,然后在土坑周围选了几个位置,用铲子各取了一些土,一并放入瓦罐之中,搅拌均匀,好好一罐清水很快变成了泥浆。他从怀中摸出早就准备好的一支银针,放进泥浆之中,然后将瓦罐封了口。

    如此静置了好一阵子,宋慈揭开封口,将瓦罐里的银针取出来。银针上裹满泥浆,揩拭干净后,只见银针色泽依旧,并未变色。由此可见,土坑周围的泥土是没有毒的。

    接下来就该查验土坑里的泥土是否有毒了。

    宋慈见土坑正中央的泥土是黑色的,于是将铲子插进那里,挖取了不少泥土。然而就在铲子拔出来时,他忽然微微一愣,将这一铲泥土倒在地上,拨寻了几下,里面露出了一段黑乎乎的东西。

    “这是什么?”刘克庄凑了过来。

    宋慈取来水袋,用清水将那段黑乎乎的东西清洗干净,拿起来辨认道:“是一段木头,看起来有烧过的痕迹。”

    “有什么问题吗?”刘克庄见宋慈一直盯着那段木头看。

    宋慈摇了摇头。他没觉得这段木头有何异样,只是这段木头是在土坑里发现的,说不定与无名尸骨存在什么关联,于是取出手帕,将这块烧过的木头包好收起。他依先前的法子,在瓦罐里倒入清水,再将取来的泥土倒入瓦罐搅匀,然后放入银针,封口静置。

    这墓土验毒之法,是宋慈从建阳县的仵作行人那里学来的。时隔多年,他还记得那仵作行人是个姓卞的老头,曾私下里瞒着宋巩,教过他不少验尸的方法。如今以此法验毒,他不禁又想起当年背着父亲学习验尸的日子。只是卞老头要他不准对外提起教习一事,这些事一直是他心中的秘密,多年来从未对任何人提及。

    在等待的过程中,宋慈拿起铲子,在土坑里拨寻起来。这土坑是挖出无名尸骨的地方,他想看看里面还有没有什么遗漏的东西。如此来来回回地拨寻了好几遍,除了方才发现的那段烧过的木头,土坑里再无任何发现。

    宋慈把目光转向土坑旁,那里有一堆土,是最初府衙差役挖掘无名尸骨时,将挖出来的泥土堆在了那里。他又在这堆土中拨寻起来,一些稍大一点的土块,也不忘一块块地掰开,以免其中有遗漏的线索。这一番寻找下来,果然又有发现,让他找到了一些散碎的玉块。这些玉块很小,裹在泥土之中,便如寻常土块一般,若非他仔细拨寻,又将土块一一掰开,绝难发现。

    宋慈用水袋中仅剩的一点清水,将这些玉块逐一清洗干净,发现这些玉块都带有裂纹,质地完全一样,似乎是由一块完整的玉碎裂而成。他尝试拼接,刘克庄也来帮忙,没用多长时间,所有玉块便被拼在了一起,凑成了一块完整的玉饰。

    这块玉饰约莫鸡蛋大小,通体呈兽形,看起来是雕刻的狮子,狮口中含着一颗黑色的珠子。整块玉饰没有光泽,又遍布裂纹,像是被火烧过。这玉饰是在挖出来的泥土中发现的,也就是说它与无名尸骨埋在同一个地方,说不定与无名尸骨大有关联。宋慈要来刘克庄的手帕,将玉饰包好,揣入怀中。

    这时时间差不多了,宋慈打开瓦罐封口,取出银针,将上面的泥浆揩拭干净,定睛看时,不由得眉头一皱。

    他记得无名尸骨除了尺骨上的骨裂,从头到脚找不出任何损伤,骨色又透着乌黑,尤其是靠近肠胃的肋骨,乌黑色很深,心中其实早已认定其死因是中毒,之所以用墓土验毒法加以查验,只是为了确保万全。他之前见土坑正中央的泥土是黑色的,更觉万无一失,银针必定会变黑,哪知此时取出银针一看,其色泽竟毫无变化。

    “怎么会这样?”宋慈举起银针翻来覆去地查看,的的确确没有变色。

    刘克庄凑了过来,道:“这银针丝毫不见变色,那不就是说,今早发现的那具无名尸骨,不是死于中毒?”

    宋慈想了想,将银针往怀里一揣,道:“我们回提刑司去,再验一次骨。”

    刘克庄立刻将没燃尽的柴火灭了,还不忘去虫氏姐妹的坟前拜了一拜,然后与宋慈一道下山,两人不多时便回到了净慈报恩寺外。

    许义和几个差役还在这里寻人打听,这一次宋慈没有再去询问许义打听得如何,而是径直朝苏堤方向走去。

    可是没走出几步,宋慈忽然脚步一顿,回头望着人进人出的净慈报恩寺,紧跟着眉头一凝,掉头朝净慈报恩寺的大门走去。

    刘克庄一见宋慈的神情举止,便知宋慈定是想到了什么。他也不多问,只管紧随在后。

    宋慈进入净慈报恩寺后,径直去往大雄宝殿背后的灵坛,找到了正在对香客们一一还礼的居简和尚。此前曾在巫易墓前做过法事的几位僧人,一如往日那般守在灵坛的两侧。

    宋慈合十一礼,道:“居简大师,可否借一步说话?”

    “阿弥陀佛,原来是宋施主。”居简和尚认得宋慈,此前曾来净慈报恩寺找过他两次,一次是为了查问杨菱的事,另一次是打听弥苦被烧死一事,“不知宋施主此次前来,所为何事?”

    宋慈抬手相请,将居简和尚请到一旁僻静之处,道:“大师应该还记得,初五那天一早,我来找过你,问起过贵寺僧人弥苦之死。”

    居简和尚点头道:“记得。莫非宋施主仍怀疑弥苦未死?当年本寺僧众都曾见过弥苦的尸体,不会有假的。”

    “我此次来,不是为了查问弥苦之死。”宋慈道,“弥苦死于一年前的大火,我是想知道当年那场大火是如何烧起来的。”

    刘克庄听宋慈这么一问,一下子恍然大悟。宋慈在挖出无名尸骨的土坑之中,发现了一段烧过的木头和一块烧过的狮子玉饰,下山时恰好路过净慈报恩寺,看见只重修了一半的寺院,不禁想到一年前将整个净慈报恩寺烧毁的那场大火。烧过的木头和狮子玉饰,与无名尸骨是在同一个地方发现的,无名尸骨不是死于中毒,那会不会是死于大火呢?无名尸骨掩埋在净慈报恩寺后山,而净慈报恩寺曾在一年前遭遇过大火,二者会不会有所关联?正因为想到了这些,宋慈这才突然入寺,寻居简和尚打听当年那场大火的事。

    被问起一年前的大火,居简和尚忍不住低声诵道:“阿弥陀佛。”他看了看不远处重建起的大雄宝殿,眼前浮现出了当年火光冲天、哭号四起的惨烈场景,脸上犹有惊怖之色,道:“当年那场大火是在半夜里烧起来的,我记得最初起火的是本寺住持德辉禅师的禅房,很快蔓延至其他僧人居住的寮房,然后是厢房、偏殿、慧日阁、大雄宝殿和其他殿宇,最后整座寺院除了藏经阁外,全都被烧毁了。因是在半夜,寺中僧人都已入睡,不少僧人来不及逃离,被活活烧死在了房中,连德辉禅师也……”说到这里,摇了摇头,叹了口气。

    “火是从德辉禅师的禅房烧起来的,那事后可有找到起火的原因?”宋慈问道。

    居简和尚应道:“禅房被烧成了废墟,连德辉禅师也圆寂了,照顾德辉禅师的道隐师叔也死于大火之中,哪里还找得到起火的原因?”顿了一下又道,“当时正值中秋,天干物燥,道隐师叔熬灯守夜地照料德辉禅师,兴许是火烛引起的吧。”

    “熬灯守夜地照料,德辉禅师是病了吗?”

    居简和尚点头道:“那时德辉禅师身患重病,长期卧床难以下地,是道隐师叔不分日夜地守在禅房加以照料。我记得起火那晚,道隐师叔还特地差弥音去城北请来了刘太丞,为德辉禅师诊治……”

    “刘太丞?”宋慈和刘克庄几乎是异口同声。宋慈追问道:“你说的可是城北刘太丞家的刘鹊?”

    “刘鹊施主那晚是来了,不只是他,还有刘扁施主。”

    “刘扁是谁?”

    “刘扁施主便是刘太丞。”

    宋慈和刘克庄听得有些糊涂。居简和尚见二人似乎没太明白,道:“刘扁施主是刘鹊施主的兄长,曾在宫中做过太丞,他开设的医馆便是刘太丞家。”

    “我知道刘太丞家,”宋慈道,“可我没听说刘鹊还有一个叫刘扁的兄长。”

    居简和尚叹道:“刘扁施主那次来为德辉禅师看病,说病情太过严重,他不放心回城,便留宿于寺中,刘鹊施主也留了下来。那场大火烧起来后,刘鹊施主逃了出来,刘扁施主却没有……刘扁施主死了已有一年多,二位施主没听说过他,也不奇怪。”

    宋慈原本只是因为烧过的木头和狮子玉饰,联想到净慈报恩寺曾有过一场大火,这才找居简和尚打听,哪知这场大火竟会与刘太丞家扯上关联。他稍加思虑,问道:“大师,起火那晚,贵寺可有发生什么奇怪之事?有没有什么人举止可疑?”

    “宋施主,那场大火已经过去一年多了,不知你为何要打听这些事?”居简和尚见宋慈不断地追问当年那场大火,不免心生好奇。

    宋慈没有回答,只道:“大师,此事关系重大,起火前贵寺究竟发生过什么事,但凡你知道的,还请详加告知。”

    居简和尚犹豫了一下,见宋慈目光中透着坚毅,道:“虽不明白宋施主为何打听此事,可我听说宋施主查案公允,持正不阿,我虽是佛门中人,却也心生敬佩。既然你执意要问,那我便把那一晚的事,但凡能想起来的,都说与你知道。”回想了一下,徐徐道来,“那是一年前中秋节的前一夜,不少香客留宿于本寺厢房之中。当晚月亮很圆很亮,留宿的香客们聚在厢房外的院子里,一边闲情赏月,一边吟诗作对。我当时住在寮房的东侧,与厢房只有一墙之隔,听着香客们的笑声传来,想到德辉禅师的病情,心里很不是滋味。道济师叔从寮房外路过,见我坐在门前烦闷,冲我笑了一笑。他去到厢房那边,我还当他是去阻止香客们吵闹,哪知他竟是去谈笑风生,与香客们共同吟诗赏月。道济师叔行事一贯如此,总是一反常态,以前他还在灵隐寺出家时,便不喜念经,还嗜好酒肉,成天嘻嘻哈哈,穿着破衣烂衫,游走于市井之间,被人当作颠僧,唤他作‘济颠和尚’。四年前他来到本寺,拜德辉禅师为师,成为德辉禅师最后的入门弟子,但他仍是成天嬉笑如故,行事总是出人意料。德辉禅师重病之后,道济师叔不像道隐师叔那样守在禅房里照料,前前后后只去看望过一次,他非但不担心,反而在德辉禅师的病榻前嬉笑如常,我实在是想不明白。”说着摇了摇头,“我听着厢房那边道济师叔和香客们的笑声,心中实在烦乱,便关起门来抄默经文,过了许久,厢房那边才安静下来。后来我便睡下了,不知睡了多久,忽被一阵叫喊声惊醒,寮房里已是烟气弥漫。我捂住口鼻,冲出寮房,看到了冲天的大火,看到了奔走的人影,才知道寺中起了大火……唉,起火前我看到过的、听到过的,就是这些了。”

    宋慈想了一想,问道:“当晚第一个发现起火的人是谁?”

    “是弥音。德辉禅师的禅房烧起来时,弥音正好起夜去茅房,瞧见了大火。他呼人救火,还冲进禅房试图救人,结果人没救到,反而把自己烧伤了。”居简和尚说这话时,扭头朝灵坛望去,此时弥音正守在那里。

    宋慈也朝弥音望了一眼。他记得当初在巫易墓前做法事时,杨菱从始至终一直注视着的僧人,便是这位弥音。方才居简和尚言语间提及,净慈报恩寺起火那晚,受道隐和尚的差遣去请刘扁和刘鹊来给德辉禅师看病的僧人,也是这位弥音。“看来一会儿要请这位弥音师父问一问话了。”宋慈这么想着,又向居简和尚道:“火灭之后,贵寺又发生过什么事?”

    居简和尚回忆道:“我记得那场大火过后,本寺只剩残垣断壁,到处都是焦煳味。事后清点,共有十四人死难,除了刘扁施主外,其他都是本寺的僧人,其中有德辉禅师和道隐师叔,还有四位居字辈僧人和七位弥字辈僧人,全都被大火烧焦,面目难辨,此外还有多人被烧伤。大火后的那天适逢中秋,原本寺中要举行皇家祈福大礼,圣上要驾临本寺祈福,前一夜之所以有那么多香客留宿本寺,便是为了第二天一早参加这场祈福大礼。本寺原名永明禅院,当年高宗皇帝为奉祀徽宗皇帝,下诏赐名为净慈报恩寺,后来高宗皇帝和孝宗皇帝都曾来本寺祈福,孝宗皇帝还曾手书‘慧日阁’匾额赐予本寺。可是那场大火烧毁了一切,中秋当天的祈福大礼只能取消。圣上闻听本寺焚毁,下诏将所有死难者火化,在寺中筑坛祭祀。韩太师当天带着诏令来到本寺,在所有僧人的诵经声中,火化了死难之人。”

    “你是说死难之人火化,是在中秋当天?”宋慈眉头一凝。

    “是在中秋当天。”居简和尚应道,“当时寺中救治伤者,清理火场,搜寻尸体,甚为忙乱,一直到入夜之时,才火化了所有死难之人。”

    宋慈暗暗觉得有些奇怪。他听说过僧人死后通常不行土葬,而是火化成灰,这在佛门中称之为荼毗。皇帝下诏火化僧人,筑坛祭祀,这并不奇怪,奇怪的是火化似乎来得太快了些。大火焚毁寺院,死了十四个人,事后不是该追查起火原因,查清是意外失火还是人为纵火吗?按理说,尸体上可能会留有线索,比如岳祠案中的何太骥,可以通过查验死者是死于大火还是死后焚尸,进而追查起火原因,所以应该等所有疑问查明之后,再火化死难之人的尸体,可为何大火后不到一天时间,便将所有尸体火化了?这便等同于何太骥的尸体第二天便被火化成灰,那就什么痕迹都没留下,真相也就永远查不出来。他道:“那场大火后,官府可有来人,查验死难之人的尸体,追查起火的原因?”

    居简和尚摇头道:“知府大人随同韩太师来本寺看过,说是意外失火,并未查验尸体,追查起火原因。”

    宋慈皱起了眉,暗想了片刻,道:“你先前说,刘扁和刘鹊当晚都留宿于寺中,刘扁死于大火,刘鹊却逃了出来。他们二人既是兄弟,为何一个逃出了火场,另一个却没有,难道他们二人没住在一起吗?”

    “刘扁施主为了时刻照看德辉禅师的病情,留宿于德辉禅师的禅房中,刘鹊施主是另住一间厢房,他们二人没住在一起。”

    “那事后刘扁的尸体呢?是让刘鹊带回去安葬了吗?”

    “刘扁施主的尸体,是与本寺死难僧人一起火化的。”

    宋慈心中那种奇怪的感觉又强烈了一些,转头朝后山望了一眼,忽然道:“那场大火中死去的十四个人,可有谁断过左臂?”

    居简和尚回想了一下,应道:“有的,我记得刘扁施主来看诊时,他的左臂绑着通木,听说是不小心摔断了。刘扁施主带着断臂之伤,还连夜赶来为德辉禅师诊治,真是仁心仁术,令人敬佩。”

    宋慈听了这话,暗暗一惊,心想:“后山上发现的那具无名尸骨,莫非是刘扁?”问道:“大师,你确定当年刘扁的尸体火化了吗?”

    “我记得当时在禅房的废墟前架了柴堆,所有死难之人的尸体被搬到柴堆上一起火化的。只不过火化之时,却出了意外。”

    “什么意外?”

    “当时本寺全被大火烧毁,唯有藏经阁离其他殿宇较远,未被殃及,可是火化之时,藏经阁那边却突然着了火。原本藏经阁中收藏了许多佛经典籍,还有高宗皇帝御赐的各种珍贵经藏,能在之前那场大火中幸免于难,已是不幸中的万幸,哪知突然又起了火。寺中僧人大都聚在禅房附近诵经超度,见突然火起,有的吓得慌乱躲逃,有的匆忙赶去救火。可当时已经天黑,藏经阁藏书众多,烧起来很快,最终没能救着火,藏经阁烧了个精光,所有死难之人也在那场混乱中火化成了灰。”

    “也就是说,尸体火化之时,不仅是天黑,而且现场一片混乱?”

    居简和尚回忆着当时的场景,点了点头。

    “藏经阁的火是怎么烧起来的?”宋慈又问。

    居简和尚摇头道:“那就不知道了,事后没有查出原因来。”

    宋慈暗暗心想:“前一夜的大火,也许是不小心失火,可刚刚经历了一场那么惨烈的大火,寺中僧人应该都会小心火烛,藏经阁再出现失火的可能性很小,更大的可能是有人故意纵火。倘若后山上那具无名尸骨真是刘扁,会不会是有人故意在藏经阁纵火制造混乱,趁乱动了柴堆上的尸体,将刘扁的尸体藏匿起来,事后埋到了后山?果真如此的话,那纵火移尸的人是谁?又为何要大费周折移尸掩埋呢?”

    宋慈越想越是困惑,好一阵没有说话,最后从怀中摸出那块狮子玉饰,让居简和尚看了,问是否识得。居简和尚摇了摇头,他从没见过这样的狮子玉饰。宋慈向居简和尚道了谢,转身向灵坛走去。

    “弥音师父,”宋慈径直来到弥音的身前,“我有些事,想问一问你。”

    弥音身形高大,一张脸被烧毁了大半,看起来已有三十来岁,是所有弥字辈僧人中年龄最大的一位。他站在灵坛的左侧,祭拜灵坛的香客们从身前络绎而过,他一直闭眼合十,低声诵经。听见宋慈的声音,他睁开眼道:“阿弥陀佛,不知施主要问何事?”声音甚是低沉。

    宋慈没有回答,只是抬手道:“这边请。”

    弥音转头向居简和尚看去,居简和尚点头道:“宋施主既然有事问你,你便跟着去吧。”

    “是,师伯。”弥音应了,这才随宋慈去到一旁僻静之处。

    “弥音师父,你到净慈寺出家,有多久了?”宋慈开始了询问。

    弥音答道:“有五六年了。”

    “一年前的中秋前夜,贵寺曾经历了一场大火,你应该还记得吧?听说当时最先发现起火的人是你。”

    弥音不由自主地摸了摸脸上的烧伤,道:“那场大火,如何能忘?”

    “那晚起火时是何情形?还请你原原本本道来。”

    弥音点了点头,道:“我那晚半夜醒来,肚子胀痛,去了一趟茅房,回来时见寮房的西边亮着光。寮房的西边是本寺住持德辉禅师的禅房,那时德辉禅师卧病在床,日夜都需要人照顾,禅房里常常半夜还点着灯火。可那光实在太亮了,不像是灯火,我便走过去一瞧,竟是禅房燃起了大火,正往外冒着浓烟,还把邻近的寮房引燃了。我吓得大喊大叫,又撞开门冲进禅房救人,可里面火势太大,我试了几次都冲不进去,不得不退了出来。我又去附近担水救火,往返了好几趟,还是没用。那时寮房也已经引燃,火势烧得很快,连我居住的房间也着了火。与我同住一间寮房的都是弥字辈的师兄弟们,大都逃了出来,只是不见弥苦师弟。我与弥苦师弟一向交好,不顾师兄弟们的阻拦,拿水淋湿身子,又冲进寮房试图救弥苦师弟,最后烧了自己一脸伤,还是没救着人。”说着低下头去,低声诵道,“阿弥陀佛。”

    宋慈想起在巫易墓前做法事时,杨菱从始至终注视着弥音,此时得知弥音曾与弥苦同寮,又彼此交好,还曾奋不顾身地冲进火场救弥苦,这才明白杨菱为何对弥音另眼相看。他道:“大火过后,韩太师带来圣上旨意,要将所有死难之人的尸体搬到一起火化,藏经阁却在那时突然着火,当时你也在场吗?”

    弥音摇头道:“我那时烧伤得不轻,敷了药,在临时搭的草棚里休息,后来才听说了藏经阁起火的事。”

    宋慈怀疑有人在藏经阁起火之时,趁乱搬动过死难之人的尸体,本想向弥音打听此事,可当时弥音不在场,那就不必多问了。他想了想,没再打听起火之事,转而问起了刘扁和刘鹊,道:“我听说贵寺起火那晚,刘太丞家的刘扁和刘鹊曾来为德辉禅师看病,当时是你去请他们来的。你可还记得刘扁那时的样子?他的左臂是不是断了,绑着通木?”

    弥音点头道:“刘扁施主是伤了左臂,我去请他看诊时,还怕他多有不便,可他说自己的左臂虽然摔断了,但早已接好,而且他替人诊脉都是用的右手,并不碍事。刘鹊施主担心刘扁施主手臂有伤,怕他看诊时不太方便,于是也带上药箱,一起跟了来。”

    “这么说你只请了刘扁,刘鹊是不请自来的?”

    弥音又点了点头,道:“刘扁施主曾是宫中太丞,听说他过去专门替皇上看病,医术甚是精湛,去刘太丞家请大夫,自然是去请他。”

    “刘扁和刘鹊关系如何?”

    弥音微微皱眉,没听得太明白。

    “比如来贵寺的路上,他们二人交谈多吗?彼此说话时可是和颜悦色?”

    弥音回想了一下,道:“我记得来的路上,二位施主没怎么说过话,好像心事重重的样子,有路人认得他们,跟他们打招呼,他们也都没应。”

    宋慈想了一想,又问:“你最初发现禅房起火时,可有在禅房附近看见过什么可疑之人?”

    弥音摇头道:“没有看见。”顿了一下,似乎突然想起了什么,道:“我在禅房附近没看见人,倒是之前去茅房时,遇到了刘鹊施主,他也起夜去上了茅房。”

    “你看清了,当真是刘鹊?”

    “虽然隔了一段距离,可那晚月光很亮,我认得是刘鹊施主的样子。”

    “能看见月光,这么说你不是在茅房里遇到的他?”

    “我看见刘鹊施主时,他走在茅房外的小路上,往厢房那边去了。”

    “那你怎么说他是起夜上了茅房?”

    “那么晚起夜,又是在茅房外,不是去上茅房,还能是什么?”

    宋慈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他没再发问,拿出那块狮子玉饰请弥音辨认,然而弥音也不识得。宋慈向弥音道一声“叨扰了”,又去到灵坛旁向居简和尚行礼告辞,随后离开了净慈报恩寺。

    “你是在怀疑刘鹊吗?”从净慈报恩寺出来,刘克庄见宋慈一直凝着眉头。

    宋慈点了点头,道:“按照居简大师和弥音师父所述,刘扁才是真正的刘太丞,刘太丞家也是刘扁开设的医馆,当晚明明只请了刘扁去寺里看病,刘鹊却要跟着去,大火发生时,偏偏刘鹊又没在厢房睡觉,而是起了夜,最后刘扁死于大火,刘鹊却没事,后来还成了刘太丞家的新主人,变成了新的刘太丞,这些难道不可疑吗?”

    “可疑,”刘克庄接口道,“极其可疑!”

    宋慈原打算回提刑司查验无名尸骨的死因,可经过了净慈报恩寺这一番查问,他怀疑那具无名尸骨极有可能是刘扁,因此决定先走一趟刘太丞家,查清楚无名尸骨是不是刘扁后,再回提刑司查验其真正死因。

    刘克庄跟随宋慈多次奔走查案,如今思路竟也渐渐跟上了宋慈,道:“现在是先回提刑司,还是先去刘太丞家?”

    宋慈抬眼北望,不远处是水波浩渺、游人如织的西湖,更远处是鳞次栉比、恢宏壮丽的临安城,应道:“先去刘太丞家。”

    一根短短的木棍不时伸进碗中,蘸上些许清水后,再在地上写写画画,“师”“麻”“辛”“苦”等字,一个个歪歪扭扭地出现了,不一会儿又一个个地相继隐去。五岁的刘决明就这么在侧室门外的空地上蘸水写字,已经好一阵子了。

    一门之隔的侧室房中,高良姜将说话声压得极低:“师父当真没把《太丞验方》给你?”

    “给我做甚?”莺桃声音娇脆,“我又不会医术。”

    “师父那么喜爱决明,万一他想把毕生医术传给决明呢?”

    “瞧你这脑袋,决明那么小,连字都不认识几个,怎么学得了医术?你就别管什么医书的事了,先替我想想办法。过去有老爷护着我,那悍妇还不敢对我怎么样,如今老爷没了,她立马给我甩脸色看,往后还不把我给生吞活剥了。”

    “你就再多忍忍,等过上几年,决明长大些,这刘太丞家可是姓刘的,到时还由得师娘颐指气使?”

    “你还叫她师娘呢!”莺桃哼了一声,“别说几年,便是几天我也不想忍,你又不是不知道那悍妇的脾气。”

    “这家里不是还有我吗?我可是师父的大弟子,姓居的又不懂医术,往后医馆的事都是我说了算。这刘太丞家若是没有医馆赚钱,姓居的还不喝西北风去?放心吧,有我在,哪能舍得让你受苦……”

    “哎呀,你快把嘴拿开。老爷才刚死,你……你别这么急……”

    “能不急吗?我都多久没碰过你了?”

    “不行呀……你快松开,门还没锁呢……外面来人了!”

    一阵说话声忽然在侧室外响起,吓得搂抱在一起的两人赶紧分开。

    “小少爷,你一个人在这里玩耍呀。”

    “娘头疼,在屋里治病呢,叫我出来玩一会儿。”

    “小少爷真乖。”

    很快敲门声响起,门外传入声音道:“二夫人,您在里面吗?”

    莺桃理了理有些散乱的发髻,扶正了珠钗,走过去拉开了房门,见门外是远志。

    远志收起了敲门的左手,朝屋里看了一眼,见莺桃的身后还有一人,是高良姜。此刻高良姜正在收拾桌上铺开的针囊,嘴里道:“二夫人不必忧虑,你这是伤心过度,引发了头疼。我给你施了几针,你多休息休息,便不碍事了。”

    “有劳大大夫了。”莺桃对高良姜说了这话,又向远志道:“找我有什么事?”

    远志看起来十七八岁,脸上有不少痘印,高高的个子却躬着腰,说起话来柔声细气:“打扰二夫人了。提刑司来人查案,请您去医馆大堂。”说完又朝高良姜看了一眼,“也请大大夫去医馆大堂。”

    高良姜收好了针囊,道:“怎么又来了人?凶手不是抓到了吗,还来查个什么劲?”说着走出侧室,来到远志的身前,低声道:“你跟着我一年多了,应该不用我再提醒你了吧。”

    刘太丞家一共三个药童,其中黄杨皮是刘鹊的贴身药童,当归是羌独活的药童,远志则是高良姜的药童。远志低着头,小声应道:“大大夫,我什么都没看见。”

    高良姜满意地点了点头,随手将针囊交给了远志,朝医馆大堂走去。远志左手拿着针囊,跟在高良姜的身后。莺桃掩上房门,拉上刘决明的小手,也随着一起去往医馆大堂。

    与此同时,家宅后院的一间屋子里,门闩已经拉上,羌独活从床底下拖出一口箱子,打开来,里面装满了各种瓶瓶罐罐。他从中拿起一只黑色的小药瓶,拔掉塞口,小心翼翼地倒出一丁点黑乎乎的黏液。这些黑乎乎的黏液被他倒入早就准备好的米饭里,揉搓成一个饭团。他把黑色药瓶放回箱子里,又把箱子塞回床底下,然后拉开门闩,拿着饭团去了后院。后院里养着一黑一黄、一小一大两只狗,分别被拴在后院的左右两侧。那只小黑狗是远志捡来的,此前被养在医馆偏屋里,只因今早韦应奎领着府衙差役进入医馆查案时吠叫不止,事后便被石胆牵到家宅后院,与看守家宅的大黄狗拴在一处,以免以后再有官员和差役查案时出入医馆,它又狂吠乱叫。

    大黄狗原本在原地转圈,见羌独活来了,立刻扑了过来,将系绳拉得笔直,它涎水长流,眼睛有些发红,看起来极为兴奋。羌独活扭头看了看四周,确定没有其他人,这才将笼在袖中的手伸了出来,将饭团扔给了大黄狗。大黄狗一口叼住,飞快地吞进了肚里。另一边的小黑狗没得到吃食,嘤嘤嘤地乱叫,拼命地摇动尾巴。

    羌独活在后院里站了一会儿,见大黄狗吃过饭团后,又在原地转起了圈,时不时拿爪子四处乱刨,发出一两下奇怪的叫声,像是有些疯疯癫癫。他点了点头,转身准备回自己的屋子。

    正要推开房门,一声“二大夫”忽然传来。羌独活把手抵在门上,回过头去,看见了赶来的当归,道:“何事?”

    “提刑司来了人,请二大夫去医馆。”当归回答道。

    羌独活把头一点,挥了挥手,让当归先去了。他回到屋子里,将沾有饭粒的手擦干净,这才关上房门,又上了锁,往医馆大堂而去。

    医馆大堂里等着两人,都穿着一身青衿服,是宋慈和刘克庄。

    高良姜和莺桃来到医馆大堂时,白首乌已经等在这里了,不多时羌独活也来了,最后是居白英。居白英仍是沉着一张脸,拄着拐杖,由石胆小心翼翼地搀扶而来。

    眼见来查案的不是乔行简,而是两个面生之人,还是太学学子打扮,众人都是一愣。

    高良姜问远志道:“你不是说提刑司来了人吗?”

    远志看着宋慈和刘克庄,道:“大大夫,这二位便是。”

    刘克庄笑道:“各位不必奇怪,这位是浙西路提刑干办宋慈宋大人,你们应该都听说过吧。”

    在场众人都是微微一惊,早就听说太学出了个奉旨查案的提刑官,姓宋名慈,先后破了岳祠案和西湖沉尸案,没想到竟是此人来查案。

    宋慈问清楚在场众人姓甚名谁,与刘鹊是何关系,道:“诸位应该都知道刘扁吧?”

    原以为宋慈是来查刘鹊被毒杀一案,哪知一上来问的却是刘扁,众人一愣之下,大都只是点了点头,唯有白首乌应了声“是”。

    宋慈看向白首乌,道:“你是刘鹊的师侄,那就是说,你是刘扁的弟子?”

    白首乌又应了声“是”。

    “听说这刘太丞家是你师父开设的?”

    “这家医馆是先师十年前所开。”

    “你师父是高是矮,胖瘦如何?”

    “先师个子不高,身子一直很消瘦。”

    宋慈回想无名尸骨的模样,从骨架来看既不高也不壮,这一点倒是与刘扁对应得上。他道:“听说你师父一年前去净慈报恩寺出诊,因失火死于寺中。在那之前,他左臂是不是曾受过伤?”

    白首乌面露诧异之色,道:“宋大人怎么知道先师左臂受过伤?你认识先师吗?”

    “你不必问这么多,只管回答我所问即可。”

    “先师左臂是受过伤,他在药房搭梯取药时,不小心跌过一跤,折了左臂,当时还是我为他接的骨。”

    “那是什么时候的事?”

    白首乌回想了一下,道:“应是先师遇难前两个多月的事。”

    宋慈暗暗点了点头,刘扁是死前两个多月摔断了左臂,这与无名尸骨左臂尺骨的骨裂愈合程度对应得上。他道:“你为你师父接骨时,可有绑上通木?”

    “接骨正骨,自然需要绑上通木。”白首乌应道,“我记得通木是在药房里拿的,是用的医馆里最好的通木。”

    “这种通木,眼下医馆里还有吗?”

    “还有。”

    “烦请你取来看看。”

    白首乌当即走进一旁的药房,片刻即回,取来了一段色泽发红、带有黑色纹路的通木。

    宋慈接过通木,又从怀中取出那段烧过的木头,凑在一起细看。

    在场众人不明白宋慈在做什么,不由得面面相觑。

    宋慈细看了一阵,将那段烧过的木头递给白首乌,道:“白大夫,你看看这段木头,有没有可能是刘太丞家的通木?”

    白首乌接过去看了,那段烧过的木头残缺不全,遍布焦痕,与药房取来的通木在外形上已无法比对。他凑近细嗅其味,又朝宋慈手中那段红色通木看了一眼,道:“这种最贵最好的通木,是用交趾出产的紫檀木制成,有消肿止痛、调节气血的功效。大人给的这段木头,虽然外形难以辨别,但闻着气味应是紫檀木,至于是不是医馆里的通木,我不敢妄下断言,只能说有可能是。”

    宋慈点了点头,收回了那段烧过的木头,又拿出那块狮子玉饰,请白首乌辨认。

    白首乌一见狮子玉饰,神情立刻一变,道:“这……这不是先师的獐狮玉吗?”

    “你可认清楚了?”宋慈道。

    白首乌连连点头道:“认不错的,先师将这块獐狮玉随身带着,我见过很多次,就是这个。”他面露诧异之色,“大人,这块玉怎会在你这里?”

    “我再问你一遍,你可千万确认清楚,这当真是你师父的玉饰?”宋慈知道这块玉饰关系到无名尸骨的身份,必须确认无误才行。

    白首乌又向狮子玉饰多看了几眼,道:“错不了的,虽然这玉碎了,但的的确确是先师的獐狮玉。这块獐狮玉是十年前皇上御赐这座宅子时,一并赐给先师的。獐狮乃神农氏驯养的奇兽,周身透明,能吃百虫尝百草,种种药性能从它的脏腑和经络中看得明明白白。先师对这块獐狮玉极是珍惜,一直将它带在身边,我认不错的。”

    如此一来,无名尸骨的身份几乎可以确认,就是刘太丞家的刘扁。宋慈环顾整个医馆,道:“你方才说刘太丞家这座宅子,是圣上御赐给你师父的?”

    白首乌应道:“是的,这是先师十年前为皇上治病所受的赏。”

    “赐下这么大一座宅子,看来你师父为圣上治好的病,不是什么小疾小痛吧?”

    “这我不太清楚,皇上患了什么病,那是宫中绝密,先师从不对外提起。”

    宋慈点了点头,皇帝患病乃国之大事,擅自对外传言泄露,那是要掉脑袋的。他正打算继续发问,医馆大门方向忽然传来一阵轻细的敲门声。

    医馆大门敞开着,一只黑乎乎的手正在门上轻轻叩击,一张长着不少疮疤的黑脸探进来,似乎怕打扰了众人,带着抱歉的笑容,露出一口参差不齐的黄牙,道:“各位东家都在啊。上元节的炭墼,小人给送来了。”

    石胆见了来人,顿时露出一脸嫌恶之色,道:“不是叫你明天才送来吗?”

    那黑脸人道:“这一批炭墼打得好,就想着给刘老爷先送来……小人刚到门外时,听过路之人说……说刘老爷他……”摇头叹气,“刘老爷对小人大恩大德,他那么好的人,怎么会……”

    居白英忽然朝石胆使了个眼色,石胆立刻打断那黑脸人的话,道:“祁老二,没看见官府来人查案吗,这里哪轮得到你说话?赶紧把炭墼搬进来,跟着我去领钱,领了赶紧走。”

    祁老二唯唯诺诺地应道:“是是是……”便从大门外的板车上搬下一大筐炭墼,背在身上,穿过医馆大堂,跟着石胆朝家宅那边去了。

    宋慈看了一眼祁老二去远的背影,将目光转回到白首乌身上,道:“白大夫,你师父在世时,与刘鹊关系如何?”

    白首乌答道:“先师与师叔本就是同族兄弟,从小一块儿学医长大。后来先师在宫中做了太丞,师叔则是做了随军郎中。十年前先师开设医馆后,师叔便从军中去职,来临安帮忙打理医馆。后来先师从太丞上退了下来,才开始在这医馆中坐诊。这些年里,师叔帮了先师很多忙,他们的关系一向很好。”

    “一扁一鹊,取这样的名字,看来他们二人是出自医道世家吧?”

    白首乌却摇头道:“我听先师说起过,他与师叔年幼时,村子里曾发生瘟疫,族中长辈先后亡故,只剩他们二人相依为命,后来是路过的师祖皇甫坦收留了他们二人,他们二人从此便跟随师祖学医。师祖虽为麻衣道士,但工于医术,曾在高宗、孝宗、光宗三朝多次应召入宫医疾问道,尤其是高宗一朝,师祖为显仁皇太后治愈了目疾,那可是众多御医费时多年也没能治好的顽疾。高宗皇帝对师祖大加厚赏,还御赐‘麻衣妙手’金匾,这块金匾至今还供奉在祖师堂里。先师和师叔的名字,是当年被师祖收留后,师祖为他们二人取的。”

    宋慈没听说过皇甫坦的名头,但他知道显仁皇太后,那是高宗皇帝的生母,曾在靖康之变中被金军掳走,绍兴和议后才得以回銮临安,高宗皇帝对她倍加侍奉,皇甫坦能治好她的目疾,高宗皇帝自然是厚加赏赐。他道:“你师父与刘鹊既然师出同源,那他们二人之间,不知谁的医术更高?”

    白首乌朝高良姜和羌独活看了一眼,稍微犹豫了一下,道:“若论医术,先师做过太丞,曾为光宗皇帝和当今圣上治过病,应是先师更胜一筹。”

    “那可不见得。”高良姜忽然插嘴道,“前年韩太师溺血,师伯去了好几次都没能治好,最后还是我师父出的验方,以牛膝一两、乳香一钱,以水煎服,三两日便药到病除,为此韩太师还赏了师父不少金子。再说了,师父近来著述《太丞验方》的事,医馆里人人都知道。过去敢著医书留于后世的大夫,像张仲景、孙思邈等人,哪个不是神医妙手?师父敢著述医书传之后世,足可见他老人家的医术有多么高明。只是不知谁背地里眼红,不但将他老人家杀害,还将他即将完成的《太丞验方》给偷了去。”说罢朝白首乌冷眼一瞪。一旁的羌独活也朝白首乌斜去了目光。

    白首乌平日里说话做事,常给人一种与世无争的感觉,可这番言论关乎师父医术的高低,他似乎不甘心退让,道:“著述医书,并非只有师叔如此,师祖生前就曾著有医书,先师也曾著过医书,收录了许多独到的验方,只是先师将所著医书视若珍物,常带在身边,最后不幸毁于净慈寺的那场大火,没能留存下来。再说给韩太师治病,师叔只是治好了那么一次,过去韩太师身子抱恙,一直都是请先师去看诊,先师已不知为韩太师治好过多少病痛了。”

    高良姜道:“好啊,师父刚死,你便硬气了,敢跟我这么说话了。你师父是给韩太师治过那么多次病痛,却把韩太师的身子越治越差,染病抱恙的次数越来越多。这两年换了我师父看诊,韩太师的身子却是日渐康健,再没有生过什么病。”

    “可是韩太师昨天才派人来,说他患有背疾,请师叔今日去南园看诊。”白首乌言下之意,是说高良姜称韩侂胄再没有生过病,那是在睁着眼说瞎话。

    高良姜正要还口,宋慈忽然道:“韩太师病了?”他记得上次去韩府拜见韩侂胄时,韩侂胄曾当着他的面舞过剑,两天前破西湖沉尸案时,韩侂胄也曾出现在临安府衙,其人看起来一切皆好,不像是有病痛的样子。

    白首乌应道:“昨天上午夏虞候来了医馆,说近来这段日子,韩太师后背不太舒服,时有刺痛之感,常常难以睡卧,请师叔今日一早去吴山南园看诊。”

    宋慈知道白首乌所说的夏虞候应该是夏震,道:“韩太师既然病了,为何不……”

    话未说完,医馆大门方向忽然传来声音道:“宋慈,不是说过你不能查此案吗?”

    这声音听着耳熟,是乔行简的声音。宋慈转头望去,果然是乔行简到了,随同而来的还有文修和武偃。他向乔行简行了一礼,道:“是大人命我来查无名尸骨的案子。”

    “那你该去的是净慈报恩寺后山,而不是这刘太丞家。”乔行简来到宋慈身前。

    这时石胆从家宅那边回来了,祁老二背着空筐,跟着石胆回到了医馆大堂。祁老二得了炭墼钱,向居白英躬身道谢。居白英沉着老脸,看起来大不耐烦。石胆赶紧挥手,打发走了祁老二。

    宋慈看了看走出医馆的祁老二,在刘克庄耳边低语了几句。刘克庄点点头,快步走向大门,追出了医馆。

    刘克庄走后,宋慈将自己去净慈报恩寺后山查验墓土,在土坑和土堆里先后发现一段烧过的紫檀木和狮子玉饰,又查得刘扁生前摔断过左臂,绑有紫檀通木正骨,以及狮子玉饰是刘扁的獐狮玉等事,逐一向乔行简说了,最后道:“无名尸骨已能确认是刘扁,我来刘太丞家,是为了追查无名尸骨的案子。”他拿出那段烧过的紫檀木和獐狮玉,还有刘太丞家的那段紫檀通木,一并呈给乔行简过目。在此期间,刘克庄已去而复返,回到了宋慈身边。

    乔行简看过之后,道:“我还当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起案子,想不到竟能牵扯上关系。”他将这些东西一一还给了宋慈,“泥土里还藏有线索,我身在现场却没能发现,当真是天大的疏漏。宋慈,你验得这些线索,这么快便查出无名尸骨的身份,实属难能可贵,值得好生嘉奖。”

    乔行简贵为提点刑狱,面对身为属官的宋慈,还是当着这么多外人的面,竟能坦然承认自己的疏漏,不仅没为自己做任何辩解,反而毫不吝啬地夸赞宋慈,这让一旁的刘克庄颇感意外。之前刘克庄还将乔行简想成是那种笑里藏刀的官员,然而仅凭当众认错这一点,乔行简便绝非那样的人。刘克庄再看乔行简时,目光为之一变,眼神中大有敬意。

    “乔大人过誉了。”宋慈道,“不知大人突然到此,所为何事?”

    乔行简微微一笑,道:“不是你提醒我来的吗?”话音一落,便朝贴有封条的书房走了过去。文修快步上前,揭下封条,推开了房门。

    乔行简步入书房,径直走到书案前。他朝书案上摆放的书册、烛台和笔墨纸砚看了看,在椅子上坐了下来。他将上身慢慢地伏在书案上,一如刘鹊死后的样子,就此良久不动。

    宋慈和刘克庄随后进入书房。宋慈进入书房时,脚步微微一顿,看了一眼门闩,又稍稍斜着身子,朝门框上的门闩插孔看了看,这才进入房中。见了乔行简的奇怪举动,刘克庄不明所以,宋慈却是了然于胸,道:“看来大人已经察觉到刘鹊的死状不对了。”

    听了这话,伏案好一阵子的乔行简站起身来,回头看着宋慈,道:“死状有何不对?”

    “今早大人提起刘鹊之死,曾说他是中了砒霜之毒,在书房里伏案而死。”宋慈应道,“可据我所知,砒霜中毒之人,往往伴有强烈的腹痛,有的甚至会头晕,会呕吐,并不是一下子便毒发身亡。倘若刘鹊真是吃了糕点中毒身亡,那么毒发之时,他应该会喊叫,会呼救,即便疼痛太过强烈,痛到他无法做声,但他至少会有所挣扎,甚至是极为剧烈的挣扎,不可能就那么安安稳稳地坐在椅子里,伏在书案上死去。”

    乔行简微微颔首。之前宋慈在提刑司偏厅见他之时,曾特意问过一句:“乔大人,你说刘太丞家的书房门窗从里面上闩,刘鹊是在房中伏案而死?”后来宋慈离开后,乔行简独坐在提刑司大堂里凝思案情,忽然想起宋慈这一问,察觉到刘鹊的死状存在疑问,这才带着文修和武偃返回刘太丞家再行查验。他道:“依你之见,究竟是何原因,会让刘鹊的死状变成这样?”

    “无非两种可能。”宋慈早就想过这个问题,此时被乔行简问起,当即给出了回答,“一种是刘鹊并非死于他杀,而是服毒自尽,且他死志已决,所以才没有太多挣扎的迹象。另一种可能,刘鹊不是自己吃下的砒霜,而是被凶手逼迫着吃下了砒霜,他毒发时被凶手制住,因此发不了声,也挣扎不得。”

    “所以你是因为刘鹊的死状存在问题,才会认为桑榆不是凶手?”乔行简道。

    宋慈点头应道:“不错。”

    乔行简在书案前来回踱了几步,道:“刘鹊的《太丞验方》尚未完成,而且他昨晚还惦记着病人的病情,吩咐白首乌今早替他回诊,他应该不大可能是自尽,你说的第一种可能,其实微乎其微。至于第二种可能,凶手强迫刘鹊吃下砒霜也好,毒发时制住刘鹊也罢,都需要进入书房才能完成。可书房的门窗都是从里面上了闩的,试问凶手如何能在不破坏门窗的情况下进出书房呢?”

    “那也不难。”宋慈应道,“只需一根细绳,便能办到。”

    “哦?”乔行简道,“如何办到?”

    宋慈走到门闩旁。门闩在今早高良姜破门而入时被踢断了,但门闩插孔还是完好的。宋慈指着门闩插孔,道:“乔大人,你过来看看。”

    乔行简走了过去,弯下腰,朝门闩插孔里看去。门闩插孔是用一块拱形的限木,钉在门框上制成,在限木与门框之间存在一丝夹缝,夹缝中卡着些许麻线。

    宋慈方才走入书房时,便已注意到了卡在门闩插孔里的麻线。他道:“取一根细麻绳,对折之后,在门闩上套一圈,再把两个绳头穿过门闩插孔,一起握在手中,此时只需从外面将门合上,隔着门缝拉拽绳头,只需多尝试几下,便可将门闩拖入插孔之中,从而做到从房外关门上闩。接着再松掉两个绳头中的一个,拉拽另一个,便可将整条麻绳抽出房外。”他把手伸进门闩插孔,将卡在里面的些许麻线取下,“只可惜百密一疏,麻绳被门闩插孔里的夹缝卡住,虽说整条麻绳还是被抽出去了,但在夹缝中留下了些许麻线。”

    乔行简点头道:“不错,凶手以此法子,的确能从房外关门上闩。你说的第二种可能,的确有可能存在。”说着招呼文修过来,从宋慈手中拿过这些许麻线,作为证据收好。

    “刘鹊死后,他所著的医书《太丞验方》不见了,极有可能是凶手进入过书房,拿走了这部医书。”宋慈说道,“所以我觉得,桑榆姑娘应该不是本案的凶手。”

    “那倒未必。”乔行简道,“还有第三种可能,刘鹊是吃了桑榆送来的糕点毒发身亡,只不过后来又有人偷偷进入过书房,拿走了他所著的《太丞验方》。”

    宋慈却道:“倘若如大人所言,此人偷偷进入书房,拿走《太丞验方》倒也说得通,可他为何要改变刘鹊的死状呢?”

    “我知道你说这么多,无非是想证明桑榆的清白。”乔行简道,“可这位桑榆姑娘,身上处处透着嫌疑,我问她任何事情,她都不予回应。尤其是昨日她来刘太丞家上门道谢,曾与刘鹊在这书房中闭门相见长达半个时辰之久,我问起他们二人在书房里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她始终不应。她若与刘鹊之死没有关系,何以要百般缄口加以遮掩呢?”

    这番话说得宋慈无言可对。虽然他认为桑榆很可能不是凶手,但对于桑榆的种种反常之举,他也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

    乔行简与宋慈辨析案情之时,刘太丞家众人全都聚在书房门外,被武偃拦住不得入内,只能探头向房中张望。这时乔行简走出书房,来到黄杨皮、当归和远志身前,指着医馆的后门,道:“昨晚你三人睡觉之时,有没有闩上这道门?”

    黄杨皮朝后门望了一眼,道:“回大人的话,小人每晚睡前,都不忘闩上大门,但后门连通家宅,只是掩上,不会上闩。”

    “这么说,即便到了后半夜,家宅那边任何人都可自由出入医馆?”

    “是的。小人有时起夜上茅房,也要走后门出去。”

    “那昨晚你们睡着后,家宅那边有没有人来过医馆?”

    黄杨皮摇头道:“应该没人来过。后门前些日子松脱了,还没来得及修理,开门时会有很大的响声。小人一向睡得浅,昨晚又闹肚子,没怎么睡着过,便是睡着也迷迷糊糊的,后半夜家宅那边若有人来医馆,后门只要一响,小人应该是能听见的。就算小人听不见,可远志近来养了一只小黑狗,就养在偏屋里,那只小黑狗一听见动静便会大叫,夜里只要后门有响动,小黑狗必会吠叫,可昨晚后半夜,小黑狗并未叫过。”

    “你昨晚闹了肚子?”乔行简狐疑道。

    黄杨皮应道:“昨晚小人在大堂里分拣药材时,肚子便开始不舒服,后来跑了好多趟茅房,一直到后半夜睡下后才有所好转。”

    “你们二人呢?也有闹肚子吗?”乔行简看向远志和当归。

    远志脸色发白,低头答道:“我与当归闹了一夜肚子,今早才稍微好些。”当归的年龄与远志相仿,也是十七八岁,身子比远志壮实一些,他脸色也有些发白,没有说话,只是跟着点了一下头。

    乔行简今早初次来刘太丞家查案时,曾留意到远志和当归脸色发白,一开始他起过疑心,认为二人或许与刘鹊之死有关联,眼下看来,应该是腹泻了一夜的缘故。他道:“昨晚你三人有同时离开医馆去上茅房吗?”

    黄杨皮答道:“先生著书期间,有时会有吩咐,比如去家宅那边叫人,或是找某样东西送去书房,小人怕有差遣,不敢同时离开。昨晚我们三人都是轮流去茅房,一个人去时,另两人便留在大堂里,没同时去过。”

    乔行简看向刘太丞家的其他人,道:“昨晚还有谁闹过肚子吗?”

    众人都回以摇头。

    乔行简暗暗起疑:“刘太丞家所有人的饭食都是一样的,闹肚子的却只有三个药童,莫非是有人故意给三个药童下了泻药,想趁三个药童上茅房时偷偷溜进医馆?刘鹊能保持伏案而死的死状,极大可能如宋慈所说,有人曾进入过书房。可据三个药童所言,后半夜没人进出过医馆,昨晚进过书房的,只有前半夜被刘鹊叫去的高良姜、羌独活和白首乌。可那时刘鹊分明还活着,还没有死……”他越想越有千头万绪的感觉,原本一桩简单明了的案子,隐隐然变得复杂了起来。他看向白首乌,道:“昨晚刘鹊叫你到书房见面,是什么时辰?”

    白首乌答道:“当时二鼓已敲过很久,我原本准备睡下了,应该亥时已过了大半。”

    乔行简又问三个药童:“昨晚刘鹊是什么时辰熄灯休息的?”

    “约是子时吧。”黄杨皮应道,“书房灯火灭了后,小人回偏屋休息时,记得街上正好传来梆声,是敲的三鼓。”远志和当归跟着点了点头。

    “见过白大夫后,到熄灯休息,其间将近半个时辰,刘鹊一直待在书房里,没有出来过吗?”乔行简问道。

    黄杨皮应道:“书房一直关着门,先生没出来过。”

    宋慈听着乔行简的这番查问,眼睛却一直盯着书案。他注意到书案上摆放着笔墨纸砚,见铺开的纸张上写着三行字,粗略读来,像是记录某种药材的性味。他又注意到了书案上的烛台,忽然问道:“刘鹊用的蜡烛,为何这么粗?”烛台上剩余的半支蜡烛,粗如手腕,比普通蜡烛粗大了许多。

    黄杨皮答道:“先生每晚著书太久,有时要忙上一两个时辰,寻常蜡烛顶多能烧半个时辰,他不爱频繁更换蜡烛,便吩咐小人买了这种最粗长的蜡烛,一次能烧两个多时辰。”

    “那书房里的烛火熄灭时,”宋慈看向黄杨皮,“窗户上可有刘鹊的影子?”

    “影子?”黄杨皮摇了摇头,“好像没有。”

    “你仔细想想,别说好像,到底有是没有?”宋慈问道。

    黄杨皮想了一想,道:“窗户一直很亮堂,小人没见到过影子。”

    宋慈又问远志和当归:“你们二人呢?”

    远志应道:“我也没见到影子。”当归也跟着摇了摇头。

    乔行简听宋慈问起影子的事,转头向书案上的烛台看去,霎时间明白过来。烛台上剩有半支蜡烛,摆放于书案的里侧,再加上椅子和窗户,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线上,倘若刘鹊坐在书案前著书,那么他的影子必定会被烛火投在外侧的窗户上。他立刻追问道:“上一次有影子出现在窗户上,是什么时候的事,你们三人还记得吗?”

    黄杨皮答道:“小人记得大大夫、二大夫和白大夫来见先生时,窗户上都是有影子的。白大夫走后,窗户上就没影子了。自那以后,一直到书房里灯灭,小人都没见过窗户上有影子。”

    当归没有说话,远志则是回想了一下,道:“白大夫走时,我刚要分拣完一筐药材,等收拾好药材再抬头时,窗户上便没影子了。”

    乔行简听了这话,顿觉迷雾拨开,眼前一亮。白首乌见过刘鹊后,刘鹊的影子便从窗户上消失了,很可能那时刘鹊便已遇害,所以他的影子才没有再出现。如此一来,白首乌的嫌疑大大增加。乔行简立刻吩咐武偃上前,将白首乌拿下。

    白首乌的两只手被武偃反拧至身后,一脸茫然道:“大人,这是为何?”

    高良姜见到白首乌被抓,立刻叫了起来:“好啊,姓白的,原来真是你杀害了师父!想当初师伯死后,师父没赶你走,把你留在刘太丞家,待你一直不薄,不想你却狼子野心,反过来恩将仇报。你把《太丞验方》藏在了何处?还不快点交出来!”

    白首乌却道:“我没有拿过《太丞验方》,我也没有害过师叔!”

    乔行简道:“若不是你,那为何昨晚你离开书房后,刘鹊的影子便从窗户上消失了,再也没有出现过?”

    “这……这我如何知道?”白首乌的语气有些急了,“我走的时候,师叔明明还活着,他还是好好的……”

    “乔大人,”宋慈忽然道,“窗户上影子不见了,恰恰证明白大夫不是凶手。”

    “哦?”乔行简道,“为何?”

    “因为刘鹊的死状。”宋慈应道。

    乔行简稍加琢磨,很快明白了宋慈的意思。刘鹊最终的死状是伏案而死,倘若是白首乌杀害了刘鹊,那刘鹊此后该一直伏在书案上,其影子不应该消失,而应该一直投在窗户上才对,烛台上的蜡烛也该自行燃尽,而不是在子时前后熄灭,剩下半支没烧完的蜡烛。乔行简道:“你所言是有道理,可是白首乌走后,长达半个时辰的时间,刘鹊的影子一直消失不见,按常理来讲,他应该是遇害了才对,否则他不可能不在书房中走动。”

    “倘若那时刘鹊已经遇害,他的影子又一直没出现在窗户上,说明他整个人不在书案前,而是倒在地上,或是死在书房里的其他地方。但他最终的死状是伏在书案上,可见他的尸体后来被人挪动过,凶手若真是白大夫,那白大夫事后必定返回过书房才对。”宋慈道,“可是据三个药童所言,自白大夫之后,昨晚再也没人进入过书房,直到今早发现刘鹊已死。”

    乔行简道:“既然自白首乌之后,再也没人进入过书房,那凶手不是白首乌,还能是谁?”

    “倘若凶手不是后来进入的书房,而是早就在书房里了呢?”

    宋慈此言一出,所有人都惊讶地向他望来。

    乔行简语气一奇:“早就在书房里?”

    宋慈说道:“昨晚除了三位大夫,没有其他人进出过书房,倘若刘鹊不是自尽,那么凶手只可能是提早藏在了书房里。书房虽然不大,但以我观之,床底下应该是可以藏人的。昨晚凶手或许是在白大夫离开后不久,便现身杀害了刘鹊,这便可以解释刘鹊的影子为何会在白大夫离开后消失不见。此后凶手在书房中等待,一直等到子时才灭掉蜡烛,然后趁黑将死去的刘鹊摆成伏案的死状。”

    乔行简道:“真如你说的这般,那凶手为何要等上半个时辰,到了子时才熄灭烛火?”

    宋慈没有立刻回答乔行简这一问,而是看向三个药童,道:“刘鹊平日里大概几时就寝?”

    黄杨皮答道:“回大人的话,先生最近一个多月忙于著书,每晚都会忙到深夜,很晚才休息,书房的灯火通常都是子时前后才熄灭的。”

    “这便说得通了。”宋慈道,“凶手是知道刘鹊近来忙于著书,知道刘鹊每晚就寝的大概时辰,为免露出破绽被药童察觉,这才故意等到子时才熄灭烛火。能熟知刘鹊的起居习惯,此人极大可能是刘太丞家里的人。”说罢看向刘太丞家众人。

    面对宋慈投来的目光,居白英依旧沉着脸色,石胆垂手站在居白英身边,莺桃紧紧搂着刘决明,高良姜和羌独活彼此怀疑地互看一眼,又向白首乌投去怀疑的目光,白首乌则是望着宋慈。

    “还是不对。”乔行简忽然摇头道,“凶手若是一刀捅死了刘鹊,你这番推想便有存在的可能,但刘鹊是死于砒霜中毒,如你之前所说,毒发身亡并非顷刻间的事,刘鹊必定会挣扎反抗,书房里不可能一点响动都没有。然而昨晚三个药童一直守在大堂里,并未听见书房里传出任何声响。”

    宋慈直视着乔行简,道:“倘若刘鹊不是死于中毒呢?”

    乔行简此前已查验过尸体,确认刘鹊是死于砒霜中毒,此时宋慈忽然说出这话,等同于是在质疑乔行简验尸的结果。文修甚是惊讶地看着宋慈,虽然他与宋慈照面还不到半日,但这已不是他第一次用这种目光打量宋慈了。

    乔行简直视着宋慈,道:“既然你这么说,那便回提刑司,改由你来查验刘鹊的尸体,亲自确认他的死因,如何?”

    这话一出,刘克庄不免有些紧张地望着宋慈。一旦答应下来,若是验出相同的结果,那便是公然质疑上官,若是验出不同的结果,那便是令上官颜面扫地。这种两面不讨好的事,换作他人,必定找出各种借口加以推脱。宋慈却是双手作揖,朗声应道:“宋慈领命。”话音一落,立即走出医馆,仿佛怕乔行简改变主意似的,打算即刻前往提刑司。

    “果然又是这样,你若不答应,那就不是宋慈了。”刘克庄如此暗想,面露苦笑,向乔行简行了一礼,跟了上去。

    乔行简望着宋慈的背影,颇为赞许地点了点头。他吩咐文修将书房重新贴上封条,又吩咐武偃押着大有嫌疑的白首乌,一起往提刑司而回。

    宋慈、乔行简等人刚走,石胆忽然道:“我说今早茅房怎么臭气熏天,原来是你们两个闹肚子弄的,还不赶紧去把茅房打扫干净!”他这话是冲远志和当归说的,一边说着,一边伸手到鼻子前面,装模作样地扇了几下。

    当归道:“这些不该我们做。”家宅那边有专门负责洒扫的奴仆,他和远志身为药童,一向在医馆里做事,从不负责清扫茅房。

    “有什么该不该的!”石胆喝道,“叫你们去,你们便去!”

    当归黑着脸,站在原地不动。远志忙道:“石管家说得是,我们这就去,这就去。”说着左手拉拽着当归,一起出了医馆后门,朝茅房去了。

    黄杨皮昨晚也闹了肚子,可石胆只针对远志和当归,没有丝毫针对于他。他望着远志和当归的背影,很是得意地一笑。

    居白英咳嗽了两声,拐杖往地上一点。石胆赶紧将居白英搀扶了起来。居白英瞪了搂在一起的莺桃和刘决明一眼,在石胆的搀扶下,慢慢离开了医馆大堂。

    居白英刚一走,莺桃那副瑟瑟缩缩的样子立刻没了。她朝后门方向恨恨地瞪了一眼,又朝高良姜看了一眼,牵着刘决明回了侧室。

    高良姜瞅了一眼羌独活,冷哼一声,道:“我知道你做过什么,居然只抓了姓白的,没把你也抓走。”

    羌独活则道:“你做过什么,难道我就不知道吗?”撂下这句话,头也不回地走了。

    高良姜冷笑道:“好你个姓羌的……好,很好!”袖子一甩,跟着离开了医馆大堂。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1《玫瑰的故事》作者:亦舒 2《颜心记》作者:时音 3《交错的场景》作者:松本清张 4《月升沧海》作者:关心则乱 5《梦华录》作者:关汉卿 6《在暴雪时分》作者:墨宝非宝 7《长相思第二季》作者:桐华 查看图书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