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努书坊
返回 努努书坊目录
努努书坊 > 大唐第一厨 > 正文 第18章

大唐第一厨 正文 第18章

所属书籍: 大唐第一厨

    寒食节过后,莫文远便一心扑到制糖上,慧远师傅知道他急迫,将大兴善寺天竺僧人的名单整理出来,给他一份。

    轻飘飘的经折本送到他手上,正面反面都写满了字。

    现在,寺院的藏经阁中虽还是卷轴居多,但这两年新增添的经卷却都是经折本,相较于制作时要耗费大力的手卷,经折本无疑更便于阅读,也能容纳更多的内容。

    去岁起,上疏至圣人的书册统一使用经折本制式。

    卷轴制作工艺相对复杂只是其一,更重要的是,一卷容量太少。抄书者为了方便书写,在写字时都是将卷轴完全展开,摊在书桌上,若卷轴中纸太长,便会从桌上滚下来,拖在地上,污染纸张。再加上卷轴中轴心重量远远大于经折装的外壳,只要使用过的都知道何种更方便。

    其实线装的本子翻看比经折装还要方便些,然雕版印刷术在国内推广没几年,尚未辐射到偏远地区,会雕版的匠人也不够,算上刻板与印刷的过程,经折装无疑更适用。

    慧远见他得到名册后迫不及待打开,嘱咐道:“天竺的僧人晨钟暮鼓,研读经书,糖又是身外之物,少有人关注。”

    “况制糖术不同于其他小技,即便知道,也不方便说与你听。”

    莫文远当然知道慧远和尚的意思,这年头技术才是最宝贵的财富,许多经营多年的店铺都是守着一个方子世世代代传下去的,像是光德坊内卖醋的店,不同其他醋店,他们有种以白酒酒尾发酵而成的醋,几代下来也只有他们家人知道如何做。

    他道:“我省的。”

    莫文远很清楚,他找那些僧人的目的并不是求得制糖技术,而是先进行田野调查,判断天竺的制糖技术究竟发展到了什么程度,除了从慧智师傅口中打探而来的红糖之外,还有没有别的糖,比如说冰糖白砂糖之类的。

    他心说,就算不知道那些糖的做法,他也可以寻找西市上的天竺行商,寻得蔗糖,又说不定假以时日,他也能同玄奘西行一样,前往印度诸国,把蔗糖提炼方法“取”回来。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

    接下来几日,大兴善寺的僧人总能看见莫小郎君背着他标志性的报童包,左手一支小毛笔,右手一本线装的笔记本,一边听深目高鼻的僧人说话,一边在本子上奋笔疾书。

    天竺人的长相与唐人有所不同,五官轮廓较深,有的肤色偏棕,有的肤色偏白。他们说汉话的水平也不尽相同,有的来唐多年,汉语流利,有的却仅限于书面交流,说起来怪里怪气,夹杂天竺的词汇。

    好在莫文远在寺庙中也学了点笈多文,能够听明白他们的意思。

    笈多文是梵语的变种之一,相较于已有千年历史的古梵语,这种语言能够用切音的方式注音,故而在僧人中流传甚广,据说玄奘法师西行前学的就是笈多文,出于对唐玄奘说不清道不明的敬畏之心,莫文远也学了点这种语言。

    “也就是说,除了红糖之外,还有大块的糖霜?”

    “是,白色糖霜多见,我曾见医者以其入药,治疗疾病。”

    “糖块大概有多大?”

    年轻的僧人比划一下:“大至半个手掌,小则同小指头大小相似。”

    莫文远手上飞速纪录,心里也很有成算,天竺的制糖技术比他想象的还要发达点,除了红砂糖他们甚至还做出了冰糖。

    他诚恳道:“如果我想要买点糖霜与红糖,要去哪买?”

    年轻僧人愣了一下道:“我不确定,你可以去西市看看。”他道,“很少有商人会带他们来长安,唐国有自己的炼糖技术,他们无法把糖卖出好价钱。”

    莫文远听了之后心下有点失望,在道谢后,就回去了。

    ……

    在进行完大兴善寺糖类田野调查后,莫文远并没有急着搜罗西市上每一家天竺商人经营的店铺。李三娘组织了一场家庭会议,他得回家参加会议。

    寒食节结束过后,李三娘并没有留在长安,她去了一趟洛阳,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考察。

    长安洛阳中的路被称为两京走廊,此时洛阳虽还没有武则天当政时期繁华好比长安,却也是全国第二的大都市,许多世家大族都扎根于洛阳,城市中百姓的消费水准不低,商业繁荣。

    李三娘食肆在长安经营多年,靠一手冠绝天下的豆腐手艺在长安城中闻名,在加上豆腐的价格并不昂贵,若只是小菜以及生的豆制品,就算是普通百姓也能吃得,其生意之火爆,即使是西市的大酒楼都比不上。

    两月前,李三娘甚至又买下了一个院子,将其改建成食品制造间,雇佣不少人在其中工作,专门制造面筋与豆皮,这两样豆制品在卖得很好。

    可以说,发展到现在,李三娘食肆已经不是单纯的食肆,而是集生产、出售半成品、酒楼为一体的商业集团了。

    李三娘道:“我之前听闻,店中的食客除了长安本地人之外,还有许多是从别地慕名而来,专来就留尝鲜。”

    “更有士族的郎君在店内买大量干面筋及干豆皮,运往他地。”

    这年代没有电冰箱,如果是水面筋的话放不到两日就坏了,为了延长豆制品的保存时间,除了天天做的那些之外,店内还出售干面筋与干豆皮。

    制作方法也不难,先将面筋豆皮风干之后,放入锅中蒸煮,最后再进行脱水处理,便能存放更多时间,莫文远试过,炎炎夏日都能存在一旬左右,等到天冷了,放大半个月都没有问题。只要车队行得够快,便能送往其他城市。

    李三娘微微一笑,做出更加惊人之举,她竟然展开一张大图纸,放在矮桌上。

    赵二娘先前不识字,但因嫁给莫小狗之后,需要做点账面上的工作,便努力补习识字,她成果斐然,不出一月就将常用字认得七七八八。

    莫文远目瞪口呆,想不到他阿娘竟有看比社会学家一样的采样调查意识,又跟经济学家一样,将所有的数字精密地记录下来。

    李三娘朗声道:“我在卖面筋、豆腐皮的柜台后面站了一旬,期间我询问了众人购买吃食之去向,绝大多数都是长安本地人,然别地的郎君娘子也不少。”

    “其中,将吃食送往洛阳的最多,江南地带的人偏少些,但若我没记错,待天冷下来时,还专有行商来食肆买面筋送往江南。”

    “今日天气逐渐回暖,吃食易坏,买的南人才少了些。”

    莫小狗比较憨,没听懂李三娘的意思,倒是赵二娘已经陷入了思考,而莫文远对他阿娘无比了解,早就知道她很有商场铁娘子的风范,便直接道:“阿娘你的意思,是想在洛阳江南等地开店?”

    李三娘见莫文远能够接上自己思路大喜道:“不错,我欲先在洛阳开一店。”

    有需求就有市场,李三娘虽无法将抽象的概念形成具体的理论,却已明了其中道理。她考虑的点有很多,一是洛阳城中百姓富庶,店开了之后不愁无人问津;二是洛阳距离长安很近,快的话几日就能打来回,头一次开分店,还是选个能够照应的地方比较好。

    她前些日子还同前来购买面筋的洛阳人聊天,对方言现在洛阳城中虽有豆腐卖,却从未出现过面筋等物,定时长安城的特产。

    豆腐的制作其实不难,只要有心学,就能学会。

    李三娘店中的豆腐都是从大兴善寺买的,自不会好为人师,用赚钱的时间传授技法,事实上,现在传授技法的反而是和尚。

    和尚已经同豆腐捆绑在一起了。

    开始是大兴善寺的和尚外出云游,要知和尚云游除了化缘之外,还经常要做点小买卖赚取盘缠,寻常是帮人讲经做法事,在寺内习得豆腐做法后,不少人云游至外地,便做些豆腐卖了以换取路费。

    现在僧人云游,除经书与钵之外,还有一样是必带的,那就是酸汤。

    开始只有大兴善寺的僧人习得作法,在云游过程中僧人又将做法传递给了当地百姓,又或者是留在了当地的寺庙,随着僧人走的地方越来越多,豆腐也流传开。

    即便是江南或者更远的城市,都出现了专门的豆腐坊,有的是百姓开的,有的则是寺院开的。

    价格虽有浮动,但总归不会高到离谱,比肉差远了,大多是一块一两文,有些贫穷地方也能以物易物。

    肉价高,普通百姓吃不起肉,却能买豆腐夹菜。豆制品中所含营养高,口感又与肉相似,上到达官贵人,下到平民百姓都很喜欢。

    莫小狗终于反应过来道:“婶婶欲在洛阳开店,院落地址要带去的伙计可都选好了?”他对李三娘有股天然的崇拜,对方说什么只要做便是,婶婶说的一定是对的。

    李三娘道:“正欲着手准备。”她道,“依你们之见,这店是开的得还是开不得?”

    莫文远与莫小狗异口同声道:“当然是开得的!”

    洛阳开店一事,就这么定下来了。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1《玫瑰的故事》作者:亦舒 2《颜心记》作者:时音 3《交错的场景》作者:松本清张 4《月升沧海》作者:关心则乱 5《梦华录》作者:关汉卿 6《在暴雪时分》作者:墨宝非宝 7《长相思第二季》作者:桐华 查看图书全部分类